<h3> 近来,市实验小学、圣城中学等单位深入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组织孩子们到高密、青州、寿北等地实地考察学习,让孩子们在收获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收获了人格的成长、心智的成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读罢一个个美篇,我深有感触:教育是诗意存在,必须打通教室的“墙壁”,让“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根植教师心中,让孩子们在玩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h3> <h3> 然而,在以往教育中,我们过分注重学校教育空洞枯燥的教化功能,视教育为一座“孤岛”,几乎把学生与外界完全隔绝开来。《左传》云:“皮子不存,毛将焉附?”在如此情况下,老师口干舌燥地讲,学生味同嚼蜡地听,课本知识缺失了可以依附的“生活原料”,当然他们对书本知识记忆不深刻甚或反感厌学。很多时候,我们起初不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而是在老师长期生硬枯燥灌输下,兴趣和爱好被扼杀泯灭了。也就是说,在老师眼里,学生被视为承载知识的“容器”和“工具”,而他们的脑、手、口、时间和空间被束缚了,那些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几乎被完全剥夺了,更谈不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人把知识比喻成“盐”,把生活比喻成“盐水”,那么,书本知识经验之“盐”便是从生活“盐水”中提炼出来的。既然如此,教师在教授书本知识时,应该把这些定理、定义等“盐”还原到“盐水”中,让孩子们再从“盐水”中将“盐”提炼归纳出来。只有如此,孩子们对知识经验的记忆才更鲜明深刻,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底色更加靓丽多彩。搜索我们的记忆库存,很多学科知识点可能早就抛至九霄云外,内心深处却总是存有带有生活温度和色彩的依附载体。譬如,记得小时候,我们很崇拜解放军,便模仿解放军编织柳条帽子,便用淤泥或者木片制作手枪,便在围子墙上敌我对阵……我们崇拜医生,便用废弃注射器或芦苇給鸡鸭鹅等打针……那时,家乡水多树多,夏天蝉多鱼多,我们这些半大孩子便经常到野外树林里粘蝉,到村周边河里去捕鱼……那时,我们看露天电影,放学后便用砖石、粉笔划分“势力范围”,至于电影具体内容记忆去不甚了了……唐代刘禹锡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我们有意注意的具体知识点都已淡忘,而这些带有浓厚生活情趣的过往却历历在目,回味隽永。鉴于以往经验,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应该围绕着具体知识点“生发”生活故事,让每一个知识点都带有浓浓的“生活味道”、“生活气息”。只有如此,生活化的知识才会镌刻在孩子们的脑海深处,终其一生也难忘。</h3> <h3> 多年来,我始终坚信:教室是一个小水池,生活才是源头活水;如果没有源头活水的不断注入,小水池便会成为一潭“死水”。因此,在教学时,我始终秉承“抽象问题具体化”观念,不去刻意追求暂时的高分成绩,而是把工作切入点放在精心调制知识点生活味道上来。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别让教室的墙壁把儿童与斑斓绚丽的世界隔开”,他强调“必须让学生经常接触大自然”,他指出“要使学生在童年时期深刻认识大自然的美”,他教导我们“带孩子们到树林、到河边、到草地去吧”“请带学生去游览”。在台头二中教学时,我经常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在院子里跳绳、拔河,走进田间地头郊游、拔谷蒂、唱唱歌、跑跑跳跳,玩的不亦乐乎!那时虽不懂生活教育原理,但凭着自己成长经验做了些有益于孩子们终身成长的事情,现在想来很是欣慰。2015年清明节,我参加孩子们的同学聚会,坐定后,有个孩子从口袋里拿出来一把谷蒂。当时,我异常激动,可能我教给他们的具体知识已经淡忘,但是带领他们到田间地头拔谷蒂的情景却领孩子们终生难忘。在建桥教学时,有年,寿光雾凇弥漫,我便利用早晚自习让孩子们到广场、操场上去体验雾凇如梦似幻的美好景观。语文课上,我引领孩子们搜集、书写美词、美句、美篇,孩子们思维异常活跃、奇思妙想叠生不断。后来,我整理成为《鉴赏感悟同步行,力求源头活水来》课案在《教育现代化》杂志刊发。那时,春暖花开时,我还带领孩子们去弥河赏桃花、看瀑布、听鸟语,在寓教于乐中很轻松愉快地完成了作文课。总是,作为教师,不应去刻意追求眼前的可以量化的“成绩”,而是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和能量。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意志力,我便让孩子们在太阳底下纹丝不动站立,从10分钟到20分钟再到30分钟。在训练期间,我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香扑鼻来?”等经典名句穿插讲述,让孩子们在感同身受中得到德育教化,效果非常好。在第56号教室中,雷夫老师侧重策划活动,让学生拢住学生,让学生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抱团发展。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主张,“通过集体手段,让学生最终成为集体中的人”。有个游戏叫“剩下我的滋味不好受”:让17个孩子一对一尽快找伙伴,最终会有1人找不到伙伴,让剩下这个孩子谈谈被剩下、被冷落的滋味。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挖掘各学科被应试教育所掩埋起来的教育价值,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原则,充分利用音体美课,深入开展“二人三足行”、“接力赛”、“拔河”、“扎气球”、“抱球接力跑”等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强化孩子们“团结竞争”意识。爱因斯坦曾说,“把在学校里学到的所有东西全部忘光了之后留下来的东西才叫教育。”扪心自问,我们在日复一日的施教过程中,到底做了多少称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我想,我们即使不能成为制造快乐的天堂,也万不可成为制造痛苦的地狱!</h3> <h3> 一名优秀的教师,还应该擅于打破教室隐形的“墙壁”。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生命线。原初中教研室主任隋慧成说,“我们不是不要成绩,而是要拐弯抹角去抓成绩。”我想,他言外之意就是说,不断搭建丰富多彩的生活载体,将课堂做出浓浓的生活味道。在建桥初中教学时,我不让孩子们去生硬背诵什么“线索”,而是通过“鞭炮”、“瓜蔓”等可触可感的生活现象,让孩子们在喜闻乐见中理解“线索”含义;不让他们去背诵“伏笔”、“照应”等写作理论,而是通过观看《鸡毛信》等红色影片,让孩子们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化。有人说,“教育是终生的,自我的认知、发掘也是终生的。”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带给学生经验知识,更应该给孩子们一种“学习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在建桥中学当班主任时,针对孩子们住校想家的现象,我便让他们带来各家全家福照片,开辟了“孝心墙”,让孩子们想家时看看父母照片,或者犯错误时面壁思过,效果非常好。目前,我们大力倡导家委会建设,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印象中,古城几个幼儿园便实行家长值班制度,让家长同教师一起完成幼儿园一天的工作流程,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消除了家园隔阂,密切了家园关系。有远见的班主任,还应该充分利用家长有利资源,让不同身份的家长担任“义工”,给孩子们补齐交通安全、饮食卫生、人身安全等知识短板,并适时顺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圣城小学张玉芝老师充分利用家委会的力量,从活动策划到活动组织,让家长广泛参与,既减轻了她的负担,又按质按量完成了班级集体活动,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h3> <h3> 教育是一项慢活儿,需要有教育者“功成不必在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奉献精神,诚如王阳明所言,“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刘云龙 2018年4月10日)</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