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江南多水乡,水乡古镇多,几百年历史的发展,江南水乡古镇形成了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在众多的水乡古镇之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江苏的周庄、同里、甪直,浙江的西塘、乌镇、南浔、安昌,上海的朱家角。八座名镇宛如一盘珍珠撒落在江南大地上。</h3><h3> 古镇布局大都依水而缘,因水成街,因水成路,因水成市,家家临水,户户揖舟,水是古镇百姓生活的依赖,水是古镇的灵魂。"家家门前泊舟航"水橹轻摇,船儿晃动,划破澄静的河面,进入幽谧、宁静、朴素的水巷。抬头望去,拱桥、驳岸、风火墙,疏花、修竹、烟波雨,好一幅水乡风情图,使人晃如尘外。 </h3><h3> 古镇往往河巷街巷交叉,桥,就成了水乡最富情趣的建筑,"城市街长十里遥,河港模卧十四桥"。多姿多彩的石桥,构筑起浓郁的水乡风韵。故而,民间有"水乡古镇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之谚,称古镇为桥乡,实不为过。 </h3><h3> 古镇多茶馆,茶馆大都临水而筑,依桥而建,古镇商市富贾繁盛,店铺大都临街枕河,古镇多深宅大院,占地数亩,前后数进……水乡古镇是一壶茶需悠悠地品。</h3> <h3> 南浔:丝弦未绝巨富镇</h3><h3> 南浔古镇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处。明清时期为江南蚕丝名镇,是一个人文资源充足、中西建筑合璧的江南古镇。</h3><h3> 南浔古镇景区共分三大区块。第一块是南浔旅游景点富集区,张石铭故居、刘氏梯号等景点分布其中。第二块是由小莲庄、嘉业堂、文园等景点组成的中心景区。 第三块是以东大街以东的张静江故居和百间楼为主的东北区块。</h3><h3> 南浔古镇素有"文化之邦"和"诗书之乡"之称,出现过许多著名人物,如民国奇人张静江,"西泠印社"发起人之一张石铭,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等。</h3><h3> 南浔作为江南八大古镇之一,它的名声却没有其他几个古镇这么响,甚至可以说有些低调。但是也正是因为它的低调,让它与其他几个古镇比起来没有被过度开发,也没有那么商业化。南浔古镇是江南唯一的中西合璧的水乡古镇,镇内洋楼古宅古树园林众多,大气磅礴。</h3> <h3> 春天,水暖花开,阳光明媚,沿河两岸新绿的柳树分外迷人,是水上游古镇的最好时节。<br /></h3> <h3> 曾经的南浔富商,早已在滚滚历史中成为了传奇,留下一座座格局精巧的会馆、大宅,向后人诉说着传奇的故事。</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 </font>当你站在张石铭故居的门前,看到那耀眼的红砖,你一定会为在中国传统的江南水乡遇见这样一所大宅而感到诧异。</h3> <h3> 南浔古镇因地处长湖申运河的要冲,河道密布,水系丰富,桥梁众多,民间有"十步一桥"之说,至今尚存古桥十多座,文物价值极高,其中洪济、通津和广惠三桥,是湖州市乃至浙江省普负盛名的三大古桥。</h3> <h3> "广惠桥"位于镇南栅商会原址附近,横跨市河。此桥为单孔石拱型。其始建年代已失考,清代曾有过两次整修。</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 "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font></h3> <h3> 清一色白墙黑瓦的建筑,沿河分布,坐上乌篷船顺着运河悠然而走,旁边有晒着太阳的老人,有浣衣洗菜的人家,玩闹的儿童,都是美丽的风景。</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 </font>在初春微风的吹拂下,沿着镇口潮湿的青石板路朝里走,可以看到晚清南浔"四象"之首的刘镛花了40多年建成的小莲庄,今朝的模样。</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 </font>曾经的南浔,养育过多少文人骚客,他们在这方水土著书立说,而嘉业堂藏书楼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见证。</h3> <h3> 嘉业堂藏书楼,是中国近代史上私家藏书最多的书楼。末代皇帝溥仪题贈"钦若嘉业"九龙金匾,故名"嘉业藏书楼" 藏书楼为砖木结构,中西合壁的两层楼,四周庭院森然,树木葱郁,小桥流水,园林与书楼浑然一体,是我见过的书香气息最浓的园林。在南浔除去藏书楼之外,还有密韵楼、天宜阁等等,都曾为藏书之处。 </h3><h3> 向来得 水㓎润的江浙,园林无须太过费心,随意一笔,都能着手成春,但如此至多的藏书楼,如无亟力教子读书之风,则绝无这如兰似的墨香。</h3> <h3> 乌镇:乌墙楼台烟雨中</h3><h3> 乌镇的历史悠久而灿烂,6000年前就有些人在此创造那个时代的文明。春秋时,为吴疆越界,战事频繁,吴国曾驻兵于此并以此以防御越国,故得名乌戍。乌镇古民居在墙上常常涂有类似于黑色的油漆,据说这种涂料可以保护墙面,而黑色在江南桐乡一带被称为"乌",乌镇的名称大约就由此而得。</h3><h3> 乌镇是一座保存的相当完整江南水乡古镇,两条两条交错的老街古风犹存,河街并行,体现出江南以水建市的特点。</h3><h3> 乌镇历来文人荟萃,人才辈出,历史上这个小镇曾出过数十位进士、举人等。近代文学巨匠矛盾也出生在此,正是他们才有了乌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有了乌镇在江南古镇中的地位。</h3><h3> </h3> <h3> 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建筑,呈现出江南水乡古镇特有的空间魅力。</h3> <h3> 茅盾故居,乌镇中市观前街19号是著名文学家矛盾(沈雁冰)的故居,据说是先生用自己写(子夜)的稿费而建造的。</h3> <h3> 林家铺子,乌镇东栅观前街兴华桥堍有一家名叫"林家铺子"的商店,是矛盾创作于1932年的一部小说《林家铺子》的原素材。</h3> <h3> 宏源泰染坊是一个始创于宋元年间的染坊,现已改造成为乌镇的一个旅游景点,可以看到传统工序的全过程演示。</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 </font>叙昌酱园是一座百年酱园,走进叙昌酱园,映入眼帘的就是满院子青灰色的酱缸,在缸的身上我们还能清楚的看到"叙昌酱园"、"咸丰九年"的字样,如若是大晴天,酱缸都被揭去了竹编的大斗笠,尽情的饱吮着阳光的味道。</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 </font>窗外的雨渐停,雨后的乌镇分外的清丽。姑娘们坐在窗前私语,只留下背影给我的镜头。</h3> <h3> "西高桥"乌镇双桥之一,现如今能拍全双桥的位置被圈入禁止入内区,巳无法拍到双桥全景。</h3> <h3> 乌镇多的是桥,桥是古镇的眼睛。关上窗,听着桥下潺潺的水声,千年的流水从容淡薄地流着,桥与水的完美融合仿佛一切回到了千年之前。</h3> <h3> 江南人善造桥,且会造桥。江南河道多纵横交错,常见经纬河道,大凡丁字型河道,必筑有双向桥梁,这样一来,江南水乡的桥多,双桥也多,并非周庄一座双桥。就我所见,双桥之美,当数乌镇双桥。</h3> <h3> 西塘:廊棚古弄存诗画</h3><h3> 西塘在几个水乡古镇中颇具特色,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闻名于世,处处碧波荡漾,家家临水入影。</h3><h3> 相对于其他几个古镇而言,西塘古镇的历史最为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这里就是吴越相争的交界地,古称胥塘、斜塘,有"吴根越角"之称。西塘地势平坦,河流纵横,自然环境十分幽静,一拱如月的石桥,桨声四起的流水,青瓦灰墙的人家,处处绿波荡漾。小镇上保存着完好的明清建筑,廊棚和古弄堪称"双绝",具有别样的风韵。</h3><h3> 古老的历史,优美的风景,营造了古镇浓郁的文化氛围。从明万历年间至清末的427年间,西塘有19名进士,31名举人载入史册,许多历史上的名人雅士都在西塘留下了足迹。</h3> <h3> 2003年2月站此位拍摄古镇。</h3> <h3> 2013年5月站此位拍摄古镇。</h3> <h3> 2016年5月站此位拍摄小镇风情,十三年的风雨沧桑,小镇未见老去,而我巳是花甲老人。愿十年之后再来此与你相遇。</h3> <h3> 晨曦中的西塘</h3> <h3> 河道上漫起薄薄的雾气,整个诗画水乡沉浸在一片恬淡之中。没有太多的人流,却有着太多的故事,在这里走着走着,仿佛走进了遥远的梦。</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 </font>西塘至今仍保存着许多明清建筑群落,廊棚和古弄堪称"双绝"。烟雨长廊是一道1000多米造型古朴的长廊,一色的黑瓦盖顶,沿河而建,连为一体,靠水一边还修有长椅,无论晴雨,让这里的人们或行走,或休闲,悠然自得。</h3> <h3> 石皮弄,建于清初,全长68米,由166块石块铺地而成,最窄处仅0.8米。石皮弄是西塘古弄的代表。据说,它原来是专供大户人家的男仆行走的通道。</h3> <h3> 古镇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这里有小桥、流水,关键还在于这里有众多的文化人家,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才是江南古镇的灵魂所在。如果是在下雨天或夜幕初临时,致一壶酒,摆两盘菜,与好友共叙,窗外河道上,摇橹的女子青衣布衫,歌喉轻展,婉转悠扬,古韵悠长……</h3> <h3> 周庄:占尽水乡之风流</h3><h3> 周庄,春秋战国时期境内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称摇城,后又称贞丰里。北宋年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将庄田13公顷捐给全福寺作为庙产,百姓感其恩德改名周庄。元代末期,当地商人沈万三利用周庄镇北白蚬江水运之便,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走浏河岀海通番贸易,遂成江南巨富,周庄因此成为其粮食、丝绸、陶瓷、手工艺品的集散地,发展成为苏州巨镇。</h3><h3> 周庄,虽历经九百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风貌和格局,全镇60%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0.4平方公里的古镇上有着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如沈万山后裔所建的沈厅,明初中山王徐达后裔所建的张厅,都是明清住宅的典型,同时周庄还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高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修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出一派古朴雅致的韵味,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h3> <h3> 周庄,一定在梦里到过这个地方。白墙上的模糊雨印,黑瓦下的旧木窗棂。走进一条青石铺就的深巷,从未有过的亲切,伴着如水的忧伤。</h3> <h3> 双桥,俗称钥匙桥,由石拱桥世德桥和石梁桥永安桥组成。河上的石桥联袂而筑,显得十分别致。 因为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当地人便称之为"钥匙桥"。</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 我在桥上看风景,桥下看风景的人在看我。</font></h3> <h3> 竹篱小院,临水而筑,水乡古镇悠闲气韵尽显其中。</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 房东家的小黄坚守在桥上,如同桥栏上的两尊石狮一般的威武。</font></h3> <h3> 浣纱女搅起层层涟漪</h3> <h3> 袅袅的轻烟唤醒小巷</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 墙面斑驳陆离的桥头小屋,似是在向游人述说着小镇的沦桑岁月。</font></h3> <h3><br /></h3><h3> 清晨的周庄全无喧嚣,没有熙攘的游客和叫买的商贩,河道里的游船整齐排列在河岸两傍,不远处飘来一阵阵花的清香。小巷深处,最先醒来的妇女生起了炉子,炉烟袅袅飘散出草木灰的气息,别有一番乡土的味道;河道埠头,勤劳家庭主妇在浣洗着衣衫,搅动得河面泛起层层涟漪,小河越发的灵动起来。清晨醒来的阳光淡淡照洒在青石板路上,一片金黄。走在这样的小巷里,自己也就成了这天然水墨画里的景物。 </h3><h3> 清晨的周庄,宁静平和、清新如画,此时的周庄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如梦如烟。虽是清晨,我依旧梦着,梦着那梦里的水乡。</h3> <h3> 同里:东方小威尼斯</h3><h3> 同里,旧称"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为"铜里"。到了宋代将旧名拆字为"同里"。始建于宋代,截至2015年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中国水乡文化古镇。</h3><h3> 同里镇位于苏州市吴江区,距苏州市市区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 。同里面积33公顷,为五个湖泊环抱,由49座桥连接,网状河流将镇区分割成七个岛。古镇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宋元明清桥保存完好。1982年成为江苏省最早也是唯一将全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1998年水乡古镇和退思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h3> <h3> 同里,因水成街,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孕育出"一水东西去窈窕,风家杨柳木芙蓉"的美景,因而在江南古镇中赢得"东方威尼斯"的赞誉。</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 一个个驳岸、一条条水巷、一座座拱桥、一级级石阶、一艘艘小船,构成了水乡古镇——同里独有的苍老和风情。</font></h3> <h3> 北人善骑射,南人会撑船。</h3> <h3> 石级边泊着鱼船,船头斜放的竹竿上,默立着黑得发青的鱼鹰,好一派水乡风情。</h3> <h3> 同里水多,水产也多,最为有名的当数莼羮鲈脍。一千多年前西晋时间,吴江人张翰 ,字季鹰。在朝廷任官多年,政绩斐然,官运正至。可他因思念家乡莼菜与鲈鱼的美味,(莼鲈之思,今天已成为思念故乡的代名词。)决然辞官回乡,温习久违的莼羮鲈脍,这一佳事,传颂至今。</h3> <h3> 甪直:江南桥梁博物馆</h3><h3> 甪直古镇隶属苏州市吴中区,位于苏州市东部,距苏州城区18公里。甪直古镇是具有2500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水多,桥多,巷多,古宅多,名人多。主要的景点有保圣寺、叶圣陶纪念馆、江南文化园等。</h3><h3> 古镇因桥多,被冠以"桥都"的美称。一平方公里内原有宋、元、明、清时代的石拱桥72座半,现仅存41座。桥型各异,造型独特,有多孔和独孔的石桥,也有拱型和平顶桥等大小不一的桥,背誉为"桥梁博物馆"实不为过。镇内桥街相连,河水相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遍布在每个角落。现在古镇仍旧留有以卵石及花岗石铺成的街道,深巷两旁为黛瓦白墙,木门木窗,宽梁翘脊的古建筑,多为明清时代所建,古镇区有58条巷子,最深达150米,非常罕见。河床上来往小船,络绎不绝,井然有序,一派惬意自然的景象。</h3> <h3> 甪直的"甪"(念"陆"过去电脑上打不出这个字)是甪直人自创的字,认识的人不多,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这个水乡古镇的认识和欣赏,我就是甪直的欣赏者。</h3><h3> </h3> <h3> 微风玉露倾,挪步暗生香,纯净、悠扬、典雅、温婉的气质,这是所有人第一眼看到甪直的印象。</h3> <h3> 江南水乡独有的清幽与宁静,古镇别具一格的岁月底蕴与文化熏陶,徜徉在小镇,总有一个转角让你放慢脚步。<br /></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 </font>河道里,摇船的船娘在船桨欵乃声的和伴下,唱着江南小调,偶尔跑调,引来的是一阵善意的哄笑。</h3> <h3> 在甪直古镇的老街上、廊棚下,依水而建着排排房屋。青色的石板路两侧,坐着不少原住民,他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流露出一种怡然自得的调调。</h3> <h3> 万盛米行,为一家老字号,曾是吴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大米行。因叶圣陶的名作《多收了三五斗》而闻名海内外,成为一处具有独特水乡风情的新景观。</h3> <h3> 镇与镇相比,周庄喧闹、同里喜气、乌镇繁杂,甪直给我的感觉是,静;进一步而言,就是很舒服。走进甪直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幽静的画,河的两岸,西有长廊一条,供人们雨天岀行不打伞;东有米行商铺,满足着小镇的生活所需。沿河人家,门楼俨然。小镇桥多,样子灵巧,人走在上面,远望,高高低低,浮在一溪波影间,颇入画意。临河的女贞、合欢与柳树,摇清风而拂碧漪,河道里,摇船的船娘在船桨欵乃声的和伴下,唱着好听的江南小调,偶尔跑调,引来一阵善意的哄笑。</h3><h3> 难识的地名,难忘的古镇,这是我对这个小镇的印象。</h3> <h3> 朱家角:淀山湖畔一明珠</h3><h3> 九峰北麓,淀山湖之滨,有块47平方公里成折扇形的小镇,镶嵌在湖光山色之中。 有人把她比作上海的威尼斯,有人把她比作淀山湖畔一颗明珠,如今这颗璀璨明珠又在"金色玉带"318国道的依托下,放射出更夺目的光彩。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千年古镇朱家角, 1991年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首批四大文化名镇之一。</h3><h3> 朱家角镇内河港纵横,九条长街沿河而伸,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36座石桥古风犹存,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在玩腻了一个个雷同价高的人造景观后,人们莫不惊讶于上海市郊还有一块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原汁原味、真山真水的天然景观,在这里可以寻找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h3> <h3> 朱家角美景如画,这里的一桥一街、一寺一庙,处处充满了水墨古画卷的味道。在这里,你可以找回都市中没有的那种宁静感。<br /></h3> <h3> 水巷、河埠、拱桥、骑楼、廊坊、街市,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蕴积所调集凸现的水乡神韵,宛若一幅动人心魄的绝妙画卷。</h3> <h3> 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街、老字号的馒头店,老式的百货店旧址……在这里,即便只是在巷子里瞎晃荡,也能感受到浓烈的怀旧气息和淡淡的温馨。</h3> <h3> 朱家角,名气不算太大,景致倒也说的过去。一样的枕河人家、水埠码头,只不过没有其它几个古镇那样更有水乡古镇代表性吧了。不过这对于上海人来说,一个高度工业化、现代化的都市圈里,尚存有这块清丽的水乡古镇,不能不算是一种恩赐吧? </h3> <h3> 黎里:尽集诗画之精妙</h3><h3> 黎里古镇位于吴江县城东南30公里处,东居上海,北通苏州,南与浙江嘉兴相邻。古镇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典型的江南古镇,镇内建筑多为明清时代建筑,此外它长长的驳岸,全部用介稽石垒筑而成。古镇还是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的故乡。古镇的弄堂最具特色。黎里有各式弄堂85条,暗弄堂70条,明弄15条,暗弄堂最富特色,有双弄,两条暗弄相连的双弄,也有明暗并排的双弄,还有弄中弄等等。</h3><h3> 黎里古镇还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的家乡,镇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柳亚子纪念馆,每年有许多中外人士慕名前往。2012年1月31日,黎里古镇综合开发正式拉开序幕。</h3> <h3> 黎里古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内低层的房舍沿着水道排开,墙上的泥灰已脱落,青砖裸露着,不时还在砖缝中生出几棵枯草残藤,透着诉不尽的历史。</h3> <h3> 碧水映古桥,绿树藏娇影。</h3> <h3> 深巷幽弄,是黎里的一大特色。正所谓,"小桥流水旁,深巷幽弄中",</h3> <h3> 近代诗人柳亚子故居</h3> <h3> 如果你喜欢安静,那么来黎里吧,这里静谧得能听见风划过树叶的声响;如果你喜欢慢生活,那么来黎里吧,没有过度的开发、没有过多的商业,在这里,你很容易就能找到一种久违的慢调子。</h3> <h3>注1:黎里原本不在我预设的"八大水乡古镇"之例,因手中浙江安昌古镇照片资料丢失的缘故而改成了黎里。</h3><h3> 2:本篇部分文字摘自于网络,谢谢网络作者。</h3><h3> 谢谢您的浏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