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国系列研学活动—运城篇

GS

<h3>时 间:2018年4月6日-7日<br>研学主题:古中国文化研学活动<br>主 办:李繁童学园 《小学生拼音报》<br>研学线路:<br>  万荣后土祠——舜帝陵景区——河东盐业博物馆——小学生拼音报社——关帝庙——黄河铁牛馆——鹳雀楼<br>专家团队:<br>  薛勤勇 万荣县史志办主任、作协主席<br>  赵 波 盐池文化研究学者</h3><h3> 杨孟冬 永济市文联主席</h3><h3> 杨彩风 银杏小学特级教师、诗词学会会员</h3> <h3>舒适安全的交通大巴,是连接尧都临汾与舜都运城的一条红色纽带。</h3> <h3>*后土祠————————</h3> <h3>第一站后土祠。首先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开营仪式,然后在老师的组织下对同学们进行分组。</h3> <h3>同学们踊跃争当小组长。</h3> <h3>专家给同学们发放后土祠的介绍资料,大家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h3> <h3>专家的讲解给同学们带来极大的参观兴趣。</h3> <h3>认认真真作记录。</h3> <h3>拾阶而上,一步步走近神秘的古中国文化。</h3> <h3>讲解员与专家相互配合,为大家解密古老的祭祀文化。</h3> <h3>同学们亲历现场,兴趣盎然地体验着这种独特的研学方式。</h3> <h3>书写条件虽然艰苦,但还是一丝不苟地记下专家的讲解。</h3> <h3><font color="#010101">一梁一柱、一砖一瓦都蕴含着久远的文化信息。</font></h3><h3><font color="#010101">——————</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后土祠</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文/杨彩风</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问祖寻根,后土祠中堪寄梦;</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传薪播火,大河湾里总留春。</font></h3> <h3>*秋风楼————————</h3> <h3>气势恢弘的秋风楼。</h3> <h3>专家介绍秋风楼,老师解读《秋风辞》。</h3> <h3>以秋风楼为书案,在笔记本上、更在脑海里,写下重重的一笔。</h3><h3>——————</h3><h3>戊戌清明游秋风楼</h3><h3><br></h3><h3>文/高老师</h3><h3><br></h3><h3>仲春之尾暮春头</h3><h3>尧都学童舜都游</h3><h3>万里河汾经流处</h3><h3>千年歌吟秋风楼</h3> <h3>秋风楼前,同学们齐声诵读《秋风辞》:</h3><h3>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h3> <h3>在园区内,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进行“寻宝活动”。</h3> <h3>每个小组仔细地对照自己寻到的“宝贝”。</h3> <h3>家长们全情投入,为孩子们助力。</h3> <h3>“老师!我们的神秘礼物呢?”</h3> <h3>满满一个上午的活动之后,午餐也吃得格外香,挑食的毛病都没了。</h3> <h3>*舜帝陵景区————————</h3> <h3>下午,舜帝陵景区。</h3><h3>赵波专家一袭中式装、一口河东话,亲切、儒雅,讲起舜帝文化、孝德文化更是如数家珍。</h3> <h3>触摸碑刻、石雕,感受古老文化元素。</h3> <h3>驻足每一块宣传版面前,对古中国文化进行系统化了解。</h3> <h3>舜帝的历史、传说与家乡的尧文化一脉相承,同学们听得兴味十足。</h3> <h3>*河东盐业博物馆————————</h3> <h3>紧随专家的脚步,来到河东盐业博物馆。柴米油盐酱醋茶,盐的突出地位,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关注兴趣。</h3> <h3>历史的大门厚重而深邃,许多未知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揭开。</h3> <h3>池神庙独特的建筑格局与文化符号在专家的讲解下一点点被揭示。</h3> <h3>远眺百里盐池,充分感受它重要的历史价值。</h3> <h3>六十六级台阶,成了同学们竞速比赛的场地。</h3><h3>——————</h3><div>游池神庙</div><div><br></div><div>文/杨彩风</div><div><br></div><div>庙宇宏雄天下奇,熏风湖色景相宜。</div><div>晨钟暮鼓条山远,道院碑林鹾海弥。</div><div>五步产盐先世界,三楼连唱只当时。</div><div>文明华夏始于此,大美河东赋逸词。</div> <h3>晚上,《小学生拼音报》会议室,成了同学们深入了解古中国文化的课堂。</h3> <h3>抓住良好的研究性学习机会,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h3> <h3>在精心设计的古中国研学报告上,认真填写自己的研学体会。</h3> <h3>紧张忙碌的一天活动终于结束了,今晚的睡眠一定又香又甜。</h3> <h3>*关帝庙————————</h3> <h3>在新一天的灿烂朝阳下,先跟李老师来张合影吧。</h3> <h3>关帝庙的苍松翠柏,也透射出一股英灵之气。</h3> <h3>精堪的石雕艺术,凝聚了古人的艺术才华与工匠精神。</h3> <h3>雕梁画栋、书法匾额,精美绝伦,惹人留连。</h3> <h3>同学们不会错过专家的每一处讲解。</h3> <h3>只有青龙偃月刀才配得上这块巨大的磨刀石。</h3> <h3>是什么引得大家紧紧聚拢在一起呢?</h3> <h3>原来是英雄关羽留下的巨大的脚印!(当然只是个传说啦)</h3> <h3>关帝庙内小型的民间艺术表演。艺术团小朋友娴熟的表演赢得大家由衷的赞叹。</h3> <h3>*黄河铁牛馆————————</h3> <h3>在永济的黄河铁牛馆,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详细参观展览,了解黄河铁牛的前世今生。</h3> <h3>在黄河铁牛前片刻休息,等待专家的到来。</h3> <h3>专家的精彩讲解引来不少游人的聆听。</h3> <h3>再次回到铁牛展览馆里,对铁牛的铸造与黄河三桥之一的铁牛浮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由得为古人的匠心独运点赞。</h3> <h3>杨老师再次带领大家进入黄河铁牛的文学世界,还诵读了她自己的作品:</h3><h3><br></h3><h3>十六字令.唐铁牛</h3><h3><br></h3><div>文/杨彩风</div><div><br></div><div>唐,</div><div>盛世繁荣日月长。</div><div>蒲州渡,</div><div>孰比铁牛狂。</div><div><br></div><div>牛,</div><div>历载千年梦未休。</div><div>黄河岸,</div><div>兀自数风流。</div><div><br></div><div>神,</div><div>细琢精雕漫写真。</div><div>长相叹,</div><div>造诣出蒲津。</div> <h3>*鹳雀楼————————</h3> <h3>这次研学活动的最后一站,也是重头戏——鹳雀楼。登上石拱桥,与鹳雀楼遥相呼应。</h3> <h3>一步步地走近巍峨矗立的鹳雀楼,走近一个与古代文学有着千丝万缕情缘的大美传说。</h3> <h3>专家的解说帮同学们一点点蕴蓄起对古典文学的美好情愫。</h3> <h3>鹳雀楼的角角落落,都留下同学们活泼的脚步与好奇的目光。</h3> <h3>这不是聪明睿智的小小司马光吗?</h3> <h3>一个个故人,一段段故事,都引得大家驻足、仰望、沉思。</h3> <h3>飘逸、豪放、典雅、含蓄……用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对照我们所学过的一首首古诗。</h3> <h3>古代先民日常生活与劳动的点点滴滴与现在竟是那么的不同。</h3> <h3>站在王之涣的身旁,细细品味诗人创作时的所见所感,时光仿佛瞬间穿越到了唐朝。</h3> <h3>在老师的陪伴下,再次领略一首首优美的唐诗。在夕阳的余晖中,再次吟诵起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h3> <h3>最后,当然要在鹳雀楼前留下一张珍贵的合影。</h3> <h3>*活动小结————————</h3> <h3>两天的研学活动不知不觉就度过了。收获颇丰,感慨良多。我们为古中国的灿烂文化着迷,为华夏文明的艺术结晶心醉,许多历史谜团一点点揭开,还有许多文化密码等着我们破解。我们不仅回头追溯历史的脚步,更是向前寻找自己前行的方向。<h3>时光不会有片刻停留,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脚步也不会片刻停留!</h3></h3> <h3>————————</h3><h3>————————</h3><h3> 运城研学收获多</h3><h3><br></h3><div>临汾市第二小学 三年级(三)班 赵一铭</div><div><br></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清明节假期到了,期盼已久的运城研学活动终于来了。</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坐上大巴车,我们一路向南,直奔万荣后土祠。大巴车就像我们的讨论会场,大家兴奋地交流着李繁老师布置的研学作业,坐在车后面的同学还接龙诵读起了汉武帝的《秋风辞》。李繁老师为我们录制了《孝感动天》《汾上惊秋》等音频,大家边听边诵,热情洋溢。</div><div> 终于到了后土祠,小学生拼音报的杨帆老师主持开营仪式。我们分成三个队,我是超越队的队长,我们有决心超越别的小队。</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通过专家的讲解,我了解到后土祠是古代帝王祭拜后土的地方。传说轩辕黄帝平定天下,在汾阴扫地设坛,祭祀后土地母。曾经有九位帝王先后来这里祭拜。到了汉武帝时最为兴盛。汉武帝刘彻在祭祀完后土之后,泛舟于河汾之上,极目四望,触景生情,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秋风辞》。在雄伟壮观的秋风楼前,我们集体诵读了这首词。</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品字戏台,是由山门和井组成的,在国内戏台建筑中甚是罕见。每年庙会的时候,人们在戏台下面穿行,演员在台上唱戏,三个戏台上唱的同一出戏,不过是不同的戏种,唱腔各异。听上去很有意思,一定很热闹。</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两天研学期间,我们还去了舜帝陵、池神庙、关帝庙、蒲津渡口铁牛馆和灌雀楼。</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次研学,我的收获很多,知道了运城是运盐的城市,舜帝的德孝故事。在关帝庙里,我看到了关老爷的青龙偃月刀,它重82斤。在蒲津渡口看到四头力大无比的铁牛,原来在古代是用来固定浮桥的,古人真有智慧。</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当我登上了高73.9米的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站在诗人王之涣的铜像前,顺着诗人手指的方向,放眼望去,黄河水一望无际,流向天边,放声诵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一种与诗人接通的开阔的感觉。</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现在,我还沉浸在李繁老师和我们比赛爬台阶的兴奋中呢!期待李繁老师组织的下一次研学活动。</div> <h3>————————</h3><div>&nbsp;&nbsp;&nbsp;&nbsp; 运城研学旅行所感所悟</div><div><br></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赵一铭妈妈</div><div><br></div><div>&nbsp;&nbsp;&nbsp;&nbsp; 运城研学之旅,是孩子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研学旅行,也是我的首次。感慨颇多,收获满满。</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首先,我理解了研学旅行的意义。让孩子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体验和追求作业之外的其他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参与感更强了,同时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会不断提高。</div><div>&nbsp;&nbsp;&nbsp;&nbsp; 其次,我感受到了孩子真切的获得感。研学归来,一铭会说,我知道了书上的舜帝就在运城;关公的家在运城,他的青龙偃月刀很威风;运城是运盐的城市;还有鹳雀楼好雄伟壮观。从孩子的话语里,我听出了她是把看到的听到的都记到了心里,真真是记住了。我想这种学习是最接地气的学习,是走过了就难忘的学习。对孩子是这样,对于同行的家长何尝不是呢?</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再次,就是孩子有了心灵的归属感和对古文化的亲近感。你看看,为了小队的荣誉,孩子们都在努力克制着自己的行为,站好队,认真听专家的讲解。专家的引领,身临其境诵读经典,这些举措都拉近了孩子与古文化的距离,感受到文化就在我们身边,经典就在我们这片土地上。</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最后,还是要感谢李繁老师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为李老师点一个大大的赞👍。遇见李老师,遇见更好的寻求知识的途径,是孩子成长中的幸福,更是我们家长的幸事。在李老师的执着引领下,通过参加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会给孩子的心灵打上厚重的文化底片、丰富的精神底片和多彩的生活底片。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我是快乐的。</div> <h3>————————</h3><h3>————————</h3><h3>运城“古中国”研学日记</h3><div><br></div><div>临汾南街小学二年级 赵家瑞</div> <h3>————————</h3><div>2018年4月6日 星期五 晴</div><div><br></div><div> 今天,我跟李繁老师养成班的同学一起去运城研学,我准备了零食、牛奶、日记本、铅笔等。</div><div> 一大早我和妈妈赶到鼓楼,老师早来了,正招呼大家上车。我们坐的旅游大巴一共有两层,一层是司机座位,二层是我们的座位,我坐在后三排。</div><div> 我们先去了万荣后土祠,进了大门,里面有很多建筑,有戏台和和钟鼓楼,最后面是著名的秋风楼。我们放声诵读《秋风辞》,还玩游戏寻找《秋风辞》诗句,我四处寻觅,可惜一个也没找见,最后金钢小组赢了。</div><div> 后来我们又去了好多地方,没想到运城也有这么好玩东西!</div><div>——————</div><div>2018年4月7日 星期六 晴</div><div> 这两天,我们一直在运城研学旅游,学习了好多知识,也买了好多纪念品,我买了关公拿的青龙𠍾月刀。</div><div> 我们在关帝庙听专家讲关羽的故事,很富有传奇色彩。</div><div> 之后,又去了黄河铁牛馆,专家老师讲,铁牛是从河里拉出来的,因为它原来是蒲津渡固定浮桥的,后来桥被烧毁,黄河水西移,铁牛就被埋进黄河水面下了。</div><div>——————</div><div>2018年4月8日 星期天 睛</div><div> 昨天,我们一起去鹳雀楼。</div><div> 为什么叫鹳雀楼呢?因为有很多鹳雀在楼上面休息,所以就用鹳雀命名了。</div><div> 鹳雀楼建于北周时期,七百多年后,成吉思汗西征进攻中原时被毁,在二零零二年,新的鹳雀楼又出现了。</div><div> 我们兴奋地登上了鹳雀楼,上一层楼要走四十九个台阶。上到了顶楼,一大片葱葱绿绿映入眼帘,与金黄的大地相辉映。 </div><div> 顺着王之涣的铜像手指的方向看去,听老师讲他的《登鹳雀楼》,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div><div> 鹳雀楼真是一个好地方。</div> <h3>————————</h3><h3>————————</h3><h3>“古中国”运城研学日记</h3><div><br></div><div> 临汾临钢小学二年级 许莫涵</div> <h3>————————</h3><div>2018年4月6日<br></div><div> 李繁老师组织我们去运城研学,甭提有多高兴了!</div><div> 在大巴车上,李繁老师给我们透漏,到万荣后土祠有一位老师给我们讲故事,听完以后还会寻宝,哪组先找到,还会有神秘的奖励。神秘的奖励到底是什么?</div><div> 进大门的时候,我发现右边的柱子裂了一条缝,走过的时候,我真是提心吊胆,生怕它掉下来砸了我。</div><div> 站在秋风楼前,老师带领我们一起诵读了《秋风辞》,我觉得我都变成了大诗人。</div><div> 终于开始寻宝了,一听寻宝的内容,我才明白为什么李繁老师让我们诵读 《秋风辞》了,就是寻找里面的诗句呀!</div><div> 三个小组的成员都跑得飞快,都想获取神秘的奖励。有一组先集齐了,我们顿时唉声叹气的,可当老师公布奖励的时候,我们又长舒了一口气——就是中午饭嘛!</div><div>——————</div><div>2018年4月7日</div><div> 研学的第二天,我们先去关帝庙,就是是关公离开家乡前住的地方。在我心里,关羽是一个有勇气有智谋的人。</div><div> 我最喜欢他拿的青龙偃月刀了,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是青龙偃月刀,因为上面刻了一条青龙啊!历史上,他用这把刀斩了华雄,还帮曹操斩颜良,诛文丑。想起关羽拿着刀的英武形象,我也想挥两下试试。愿望实现了,在关帝庙我买了一把青龙偃月刀,提了提还挺沉,就是不够82斤吧?还有关公门前耍大刀之嫌。</div><div> 最后一站,我们要去鹳雀楼了。在幼儿园我就会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好想亲眼去看一看。尤其听李繁老师说,登到顶就可以看见黄河,我就更加期待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登到了楼顶层,看见了王之涣的铜像,我站在他面前,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朝远处望去,看见了葱葱郁郁的绿树,起起伏伏的大山,奔腾不息的黄河,很是壮阔。</div><div> 研学活动结束了,希望李繁老师以后多组织这样的活动。</div> <h3>————————</h3><h3>————————</h3><h3>运城研学之旅</h3><div><br></div><div>三年级 李奇知</div> <h3>  后土祠、关帝庙、鹳雀楼……这些在古典诗词中常常巧遇的地方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这次研学的目的地,正是近邻运城。<br></h3><div> 早晨,红色的大巴车载着我们驶向运城。一路上,大家朗诵着《秋风辞》,《汾上惊秋》《孝感动天》,热火朝天,不亦乐乎! 在快乐的诵读声中,一转眼便到了后土祠。</div><div> 大家一边朗诵着《秋风辞》,一边欣赏着“品”字形戏台。特邀专家给我们讲述后土祠的祭祀历史,导游阿姨给我们描述三台戏一块儿演的热闹场景。想想看,人们在不同腔调的唱念做打中,该专注于哪一台戏呢。</div><div> 走到一个雄伟壮观的阁楼前面,专家给我们揭秘后土祠的历史变迁。传说轩辕黄帝平定天下,在汾阴扫地设坛,祭祀后土地母。尧、舜之时,夏、商、周三代,都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后来由汉武帝发扬光大,一次祭祀大典后,诗兴大发,写下了著名的《秋风辞》,并建秋风楼珍藏起来。</div><div> 集体诵读了《秋风辞》后,小学生拼音报的杨帆老师让我们去寻宝,目的是找到秋风词的词句,哪个小组先找到,就能获得神秘奖励,我们都很期待。可惜的是,别的小组比我们领先一步找到了10句。正失落时,李繁老师公布了奖励结果——原来是中午饭,我们不由地松了口气。</div><div> 终于盼到关帝庙了,我迫不及待地往庙门里走。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两把青龙偃月刀,我过去想掂一掂,结果根本拿不动。不过,我在礼品店买了一把塑料的青龙偃月刀,在风中一挥舞,我觉得自己就是关羽,正在战场中挥刀杀敌呢! </div><div> 之后,我们来到了黄河铁牛馆。四只大铁牛很是威风地站在那里,紧紧地扒住地面。导游阿姨告诉我们,黄河上原本有八只大铁牛,还有四只仍然埋在地下呢,由于现在的技术不发达,不能很好地保存铁牛,所以只能先将铁牛置在地下了。</div><div>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鹤雀楼。站在顶楼上面,一览黄河风景,领略到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开阔意境。在每一层的大厅里,我们还看到了许多运城的其他名胜古迹展览。</div><div> 这一次研学旅行,我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了解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真是大开眼界!</div><div><br></div><div>————————</div><div>陪孩子运城研学</div><div><br></div><div>李奇知爸爸</div><div><br></div><div> 清明假期,我和知知一起参加了由李繁老师精心组织的研学旅行。</div><div> 一大清早,所有参加研学的报名者都准时登上大巴车,旅行正式开始了,组织者让孩子们全部系上安全带,旅行安全常识灌输给了每个小朋友。</div><div> 两天的行程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这样的学习我也是首次 ,在旅行中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巩固了所学知识,更切身了解到知识的根源,达到了“知行合一”,掌握了旅行学习的途径和方法。</div><div> 两天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我们过得非常充实和愉快,我们感受到了老师们的精心准备和良苦用心,同时又在研学道路上收获满满。 </div> <h3>————————</h3><div>————————</div><div>运城研学收获多</div><div><br></div><div>三年级 张煜晨</div> <h3>  清明节假期,李繁老师组织我们去运城研学旅行,了解“古中国”文化。<br></h3><div> 清早,背上我准备好的旅行包,爸爸妈妈送我到大巴车上。</div><div> 第一站是万荣后土祠。认真听专家讲解,我知道了轩辕黄帝平定天下的时候,就在这里扫地设坛,祭拜后土地母。还知道了汉武帝刘彻在秋风楼前写下了流传至今的一首诗《秋风辞》。在雄伟的秋风楼前我们还集体诵读了《秋风辞》,好像看到一代帝王在秋风中感慨人生短暂。老师还组织我们玩寻找《秋风辞》诗句的游戏,最后我们小组赢了。</div><div> 后来,我们先后去了舜帝陵、盐池,关帝庙、鹳雀楼。</div><div>关帝庙里有关老爷的青龙偃月刀,还有他当时的住处和结义园。</div><div> 在鹳雀楼的大厅里,我看到了高适、王昌龄、王之涣的诗词比赛,看歌姬唱谁的诗多,最后高适一首、王昌龄两首、王之涣三首。鹳雀楼二、三层的大厅里,还有关公、司马光、舜等著名历史人物。</div><div> 短短两天,我学到了很多课外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的独立能力。以后李繁老师再组织研学活动,我第一个报名!</div> <h3>————————</h3><div>————————</div><div>黄河大铁牛</div><div><br></div><div> 许梓浩</div> <h3>  清明小假,我和妈妈去参观运城的黄河大铁牛。<br></h3><div> 铁牛怎么在黄河里呢?能游泳吗?在大巴车上,我的脑海里就不断闪出一个个疑问,想像着黄河大铁牛的样子。</div><div> 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终于来到了黄河铁牛馆。经过一条笔直的通道,穿过一座古朴的石牌坊,我终于见到了期盼已久的黄河大铁牛。</div><div> 原来,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这里曾有一座古老的黄河浮桥,铁牛原来是固定浮桥的,所以,展现在我眼前的,仅仅是屹立在桥东的四尊大铁牛和四个牧牛人。另外四尊为了受到更好的保护,还深埋在土里。</div><div> 四尊铁牛的身体呈黑青色,重量分别在50到75吨之间,铁牛及他身旁牧牛铁人的总用铁量占到了当年唐朝年产铁量的80%。四尊铁牛均呈现出后挺姿势,表情显现出吃苦耐劳,无怨无悔。铁牛旁边,各自立有一座铁人,从其穿着和外貌特征,可以看出牧牛人分别是汉、藏、维吾尔和蒙古族人,表现出中国古代农耕和游牧文化的完美结合。铁牛身后铸有用来拴铁链的横向铁柱,身旁有两座连绵起伏的铁山,其作用是为了将铁链牢牢卡在山间“岩缝”里,起到不让铁链晃动,保持桥身平稳的作用。身后还立有两根七星柱,可以起到固定船只和悬挂灯笼照明的作用。当然要配得上这七星柱的名字呀,两根七星柱直指天空中的北斗七星,为人们指引方向。</div><div> 面对着充满力量的铁牛和忠于职守的铁人,我深深感叹唐朝精湛熟练的冶铁技术,充分表现出我们祖先的勤劳与智慧。古人也可以对着黄河喊:“厉害了,我的国!”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div> <h3>————————</h3><h3>————————</h3><h3> 研学旅行记</h3><h3><br></h3><div> 三年级 梁钰浩</div><div><br></div><div>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李繁老师带我们去运城的奇妙旅行吧!</div><div> 大早上,我们到鼓楼集合,坐上一辆红色大巴车就启程啦!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打打闹闹,好久没有这么轻松了。</div><div> 十天前,李繁老师就给我们布置了研学作业。在车上一再强调:“咱们可请了三位专家来做详细地讲解,到了目的地后一定要认真听讲。”后来,我们的打闹声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诵读声。李繁老师还组织让我们玩了几个小游戏,有成语接龙,词语接古诗等,大家都觉得很有意思。</div><div> 第一站是历史上著名的祭祀地汾阴,就是现在的万荣县后土祠。后土祠的历史可辉煌了,先后有24位皇帝来这里亲自祭拜地母,相传是轩辕皇帝扫土为坛,历代皇帝也来祭拜。 </div><div> 第二站是舜帝陵,我们围着专家边走边听讲。舜很孝顺他的爸爸妈妈,爱护他的弟弟,不管他们怎样恶劣地对他,孝顺的他总是用满怀的爱对待他们。舜孝顺父母的美名远扬天下,尧帝知道后就把两个漂亮的女儿嫁给了舜,并且让位于他,让他去管理天下。</div><div> 之后,我们去了池神庙,了解与盐有关的知识,还诵读了著名的《南风歌》</div><div> 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关帝庙。一进庙门就有很多吸引我眼球的东西。有关于关羽升天后传说故事的一副壁画,有八十二斤重的青龙堰月刀和宽大的磨刀石,还有天然生长的树木形成的巨龙。</div><div> 我们还去了黄河铁牛馆和鹳雀楼。一听鹳雀楼的名字,我就想起了著名诗人王之涣写的一首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从一层到六层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我顺着铜像王之涣手指的方向,看着这奔流不息的黄河,雄壮的华山和中条山,郁郁葱葱,葱葱茏茏的森林,我就能想象出王之涣当时的心情。</div><div> 这次旅行对我的感触很大,我希望这些文物好好保存下来,让更多的后人传承。</div> <h3>————————</h3><h3>————————</h3><h3> 记运城研学</h3><div><br></div><div> 三年级 高春耀</div>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清明小长假,我们要跟李繁老师去运城研学,按计划登鹳雀楼、去后土祠,关帝庙…...</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早晨6点40我们按时到了鼓楼广场,李繁老师手拿名单核对人数,车上已经有不少人了,等同学们都到齐后,我们期待已久的研学旅行开始了。</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一路上,路边的绿树呀,田野呀,油菜花呀“刷刷刷”的从身边掠过,车上的小朋友一会儿词语接龙,一会儿轮流背《秋风辞》,热情洋溢。</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一站万荣后土祠。一下车,我们疯似的跑出去, 争先恐后地爬台阶儿,老师们感觉失控了,杨凡老师立即发话:分组、排队、选组长、起队名。我们是三年级超越队,之后的参观学习排队进行,听讲效果好多了。 </div><div> 进入后土祠,专家先给我们讲了后土祠的来历。最早轩辕黄帝扫地为坛祭祀,先后9位皇帝24次到此祭后土,在品字戏台,导游给我们讲逢会时的盛况。游人站在台中间,一下就能看不同唱腔的三台戏。</div><div> 走到最后面,就可以看到著名的秋风楼了。据说汉武帝刘彻六次来这里祭祀,有一次祭祀后写下著名的《秋风辞》,就保存在这座秋风楼里。我们在秋风楼前大声诵读《秋风辞》,感受当年一代帝王的情怀。</div><div> 返回到钟楼和鼓楼,杨帆老师组织我们玩找《秋风辞》的小卡片游戏,我们都很努力的找,遗憾的是别的组抢先比我们找到十个。</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下午,我们去了舜帝陵,这里是舜帝的衣冠冢,舜帝弹着琴唱着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解吾民之财兮。”表现出舜帝对百姓的关心。</div><div> 我们还去了池神庙。老师给我们讲解了盐池的来历、独特的建筑以及盐的用途。</div><div> 晚上,赵波爷爷给我们讲了运城的历史。运城是运盐的城市,盐池的形成,关公的故事等.....</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二天我们去了关帝庙。我终于看到了关公的青龙偃月刀,我真想提到手里掂一掂,82斤哪!所以只能过过眼瘾。不过,正好配上一句俗话:关公面前耍大刀,我就不敢冒犯他老人家了。有几个孩子买了大刀纪念品,我是个很听话的孩子,妈妈说买上不好带又不安全。不过,我买了一把小剑,还挺方便的。</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下午,我们又去蒲津渡遗址看了黄河大铁牛。四只大铁牛用力往后坐,前腿绷直,后腿弯曲,这样牛的劲儿就比较大。边上还有四个不同民族的赶牛人,后边还有形似北斗七星的七根柱子,他们用来栓拉船的绳子。这些创举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最后一站是鹳雀楼。鹳雀楼楼高73.9米,光爬上六层台阶儿就很累。不过站在高处,才能看清西边是华山,东边是中条山,中间是黄河,这就是中华的来源。</div><div> 著名诗人王之涣就是在这里写下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他和他哥哥一起登上鹳雀楼,他两个哥哥写的诗都没出名,是因为他们觉得人生太悲惨了,从忧伤落笔。而王之涣写诗跟做人相关,从正面写,满眼都是开阔的景色,心里肯定对生活充满信心。</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两天的研学可真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这样的旅行我喜欢!</div> <h3>————————</h3><h3>————————</h3><h3>运城研学之旅 </h3><div><br></div><div> 临汾市第一小学 三年级 段姝彤</div> <h3>  &nbsp;“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今年清明节这天的确下了些小雨,不过第二天雨停了,我对酒家也不感兴趣,不会顺着牧童的“遥指”北上去杏花村,而是在李繁老师和小学生拼音报社杨帆叔叔带领下到运城研学旅行。<br></h3><div>&nbsp;&nbsp;&nbsp; 第一天我们到了万荣后土祠,在秋风楼前一起朗诵了《秋风辞》。之后到舜帝陵、池神庙,晚上在小学生拼音报社会议室里,盐池文化研究者赵波老师给我们讲了运城名字的由来,运城的历史以及与运城有关的很多名人故事。运城古称河东,河东大地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呀!</div><div> 第二天我们去了关帝庙,听导游阿姨讲了很多关于关羽的故事,门前有块很大的石头,听导游阿姨讲那是关羽的磨刀石。地上还有一个大大的脚印,人们都排队踩一下那个脚印,希望可以“一步登天”。从关帝庙出来我们去了铁牛馆,铁牛馆里有4尊从泥沙里挖出来的大铁牛,听专家讲了才知道,原来铁牛是唐代的时候固定黄河上的浮桥用的,后来因为黄河改道,铁牛被埋到了泥沙里面。也正是因为黄河改道,所以才有了一个典故:“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div><div> 研学的最后一站是鹳雀楼,这是我最期待的地方了,因为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就是在这里写下了千古流传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去之前我就想一定要爬到最高处,亲身体验一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div><div> 一进鹳雀楼景区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高大、雄伟的鹳雀楼,再往前走,是一座石桥,桥下两边有水,导游阿姨讲这座桥是根据鹳雀展翅飞翔的形状设计的。过了桥再往前走,两边的花园里插满了各种颜色的风车,原来我们正好赶上鹳雀楼景区举办的第一届风车节,我们好幸运呀!</div><div> 鹳雀楼的底座,有好多级台阶,李繁老师和杨帆老师提议我们看谁一口气能跑上去,看谁跑的最快。反映快的小伙伴马上拔腿就跑,大家争先恐后追了上去。</div><div> 到了鹳雀楼的第一层,抬头往上看,写着四个大字“文萃李唐”,下面还有一副对联“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黄河第一楼”,为我们讲解的老师说这副对联最能体现这个楼的特色,是最有气势的一副对联。</div><div> 走进鹳雀楼内,首先看见的是古蒲州城的全景效果图,眼前是一片繁华的景象,听导游讲,古蒲州城是舜帝的都城,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两千年的繁荣,后来毁灭于关中大地震及战火,实在太可惜了!</div><div> 登上鹳雀楼的第二层,上面是很多与运城有关的名人及故事,有关羽、柳宗元的坐像,有司马光砸缸、女娲补天、莺莺听琴的场景等等。第三层是历代鹳雀楼修建的图文展示,还有一幅图案展示的是中国另外三座名楼,分别是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长江边上的黄鹤楼去年过年的时候我跟爸爸妈妈已经去过了,岳阳楼跟滕王阁以后我一定也要登上去,看看有什么不同的风光。</div><div> 登上鹳雀楼的最高层,我终于见到了王之涣的铜像。王之涣远眺前方,一手拿笔、一手拿纸,上面书写着《登鹳雀楼》的诗句,我模仿他的姿势跟他一起合了影,顺着他远眺的方向望去,我却没有看到滚滚黄河水,远处的景色与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爸爸抱着我通过一个大望远镜才看到远处有水在流动,但是看着水很小。这是不是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呢?”</div><div> 两天的研学活动不知不觉就结束了,短短的两天时间,每到运城的一个地方都有很厚重的历史,更有讲不完的故事,我一定好好读书、好好学习,将来把运城的历史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人们都知道这里最早叫“中国”,让中国文化的传承“更上一层楼。”</div> <h3>————————</h3><h3>————————</h3><h3> 研学日记——我去研学喽</h3><div><br></div><div> 王奕森</div><div><br></div><div> 一辆红色的大巴车映着朝阳向远方驶去。</div><div> 大巴车上坐着老师、家长,还有一群去研学的小学生们,他们一路上欢歌笑语,一会儿轮流背古诗,一会儿玩成语接龙游戏。有一个小男孩显得异常兴奋,那个人就是我,因为这次是我第一次去研学,并且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出行。</div><div> 第一站我们来到后土祠。后土祠是我国最早的祭坛,是古代帝王祭祀后土的地方,听博士爷爷讲:后土祠一共有24个皇帝先后到这来祭祀,汉武帝刘彻曾六次到汾阴祀土,对后土祠并进行了扩建,还写下了千年古赋《秋风辞》。后土祠地处黄河和汾河的交汇处,由于黄河改道的原因,先后被淹没过两次。后土祠在鼎盛时期比故宫还要大,现在的规模不及当时的二十四分之一,我想:如果此刻我们身在鼎盛时期的后土祠,我们得参观几天才能回家呀!后来我们来到雄伟的秋风楼下,我们一起吟诵《秋风辞》,我似乎穿越了,看见了诗中描写的情景,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这首诗也是我做的。</div><div> 我们不但听故事,学知识还做游戏。小学生拼音报社的杨帆老师组织我们“寻宝”,看哪个队先找全《秋风辞》的诗句,就有机会获得神秘礼物。我们钢铁之刃队坚持不懈,齐心协力,最先找全了10个诗句,取得了胜利,我们欢呼雀跃别提我们有多开心了。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李繁老师揭晓答案了—原来是中午饭。</div><div> 第二站是舜帝陵。之后,我们途经了盐池,终于知道了此地为什么叫运城。原来运城是大运之城的意思。盐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要把这里这里盛产的盐运到全国各地,就成了运输的源头,所以是大运之城。</div><div> 第二天上午</div><div>我们来到了关公故里—关帝庙。我们参观了雉门、崇宁殿、结义园、春秋楼等。从《三国演义》书中了解到,关羽忠义、神勇,侠肝义胆,铁骨柔肠,经过千年的历史传颂,已变成“忠、义、仁、勇”精神的化身。这来有几处让人堪奇的地方:关羽大殿门前的松柏树,远远望去,茂密的树冠组成了一条龙的形状;庙内有一块巨大的磨刀石,相传关老爷磨青龙偃月刀的时候,天恰巧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关老爷往磨刀石上砍了一刀,之后每年的农历5月13日都要会下雨;在最大的主殿里有关公的软体肉身的塑像,造有人的关节、骨骼,关节还会动,每年6月24日关帝庙会上,人们还会把它请出来,据说两个人扶着还会走呢。</div><div> 之后,我们来到了蒲津渡遗址,解开了黄河大铁牛之谜。四尊大铁牛十分威武从古矗立至今,分别由维、蒙、藏、汉四民族的铁人牵着。原来大铁牛是固定黄河渡口上的浮桥的,七星柱是栓靠岸的过往船只的。听导游阿姨讲:铁牛一共有八尊,另外四尊还深埋在地下,由于科学技术还不成熟,还不能挖掘。我真希望科学赶快发展,让那四只铁牛早点重见天日。</div><div>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鹳雀楼。我们登上楼的顶层,向王之涣手指的方向望去,看见气势磅礴的黄河,顿时觉得心胸开阔,我又想到了大义凛然的关羽,受到启发,我们四个小朋友来了个“鹳雀楼四结义”。</div><div> 通过这次研学我体会到,历史文物经历了千年保留到今天很不容易,这些文物就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骄傲,我们更应该爱护和保护文物,希望科技变得更发达,让文物不朽。</div> <h3>————————</h3><h3>用心陪伴 &nbsp;&nbsp;&nbsp;放手去爱</h3><h3><br></h3><div> 王奕森妈妈</div><div><br></div><div> 自从儿子听了儿童广播剧《少年冒险王》之后,特别期盼能有一次自己单独的旅行,机会终于来了。</div><div> 清明假期李繁老师组织童学园的孩子们去运城研学,孩子执意要一个人去,我也勉强答应了。可我是一万个不放心呀!担心他早上起不来,晚上洗不了澡,喝不上水 突然生病,磕了碰了,乱跑失群……真可谓“儿行千里母担忧”呀。</div><div> 临行前几天,我和他爸爸就对他进行轮番轰炸——我负责研学指南,爸爸强调安全手册。</div><div> 4月6日早上6:20,儿子带上整理好的行装,也带上对研学的向往出发了。他就像只快乐的小麻雀,在大巴车上和身边每个人有说有笑。望着绝尘而去的红色大巴,我也做好了准备:随时开车冲向运城。</div><div> 之后的两天里,手机就是我的全部,每一个信息都会触动我的神经。群里发来的每张照片和每段视频,不但让我悬着的心慢慢放下,而且还不断给我惊喜。我看到了最欣慰的情景:孩子们一路上欢歌笑语,踏诗而行,在绿树红花包围中,欣赏着名胜古迹,聆听着专家老师们传播的历史文化,与老师们一起背古诗、做游戏,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孩子们的脸上都绽放花朵。</div><div>&nbsp;&nbsp;&nbsp;&nbsp; 研学归来,孩子给我带回来满满的历史故事,讲得滔滔不绝,还为我们每个家人带回来礼物。</div><div> 这次活动,孩子给了我大大的惊喜,他自己也收获满满:收获了文化和知识,收获了老师家长的关爱,收获了友谊,还当了小队长,不但学会了照顾自己,还学会了照顾别人。</div><div> 我在反思:也许我这次跟他去了,他反而还没有这么开心。以前我对孩子管得太多,凡事都操心,几乎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参与,可以说是事无巨细。通过这段时间跟李繁老师的学习,我明白了对孩子的培养中,要重视孩子的社会化,孩子在实践活动中体验、锻炼,慢慢适应社会,形成健康的个性。我们家长应该随着孩子的成长,学会慢慢放手,给孩子自我教育的机会,其实放手也是一种爱。让孩子自己去闯,自己去体验,我们的心和他们紧紧连在一起就可以了。</div> <h3>————————</h3><div>————————</div><div> 运城研学之旅</div><div><br></div><div> 临汾解放路小学三年级李军逸</div> <h3>  一直期盼的研学活动终于在小长假实施了。在去之前,我们在李繁老师的指导下,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大家带着问题去旅游,每到一处听得都那么入神。<br></h3><div> 我们先去了后土祠。后土祠地处黄河和汾河的交汇处,是古代帝王祭祀后土的地方。据说汉武帝、宋真宗等皇帝多次到此处祭祀。明成祖时,想亲自到后土祠祭拜,但是考虑到路远,建文帝又下落不明,怕不安全,因此派重臣去后土祠取土,在北京建了“山寨版”的后土祠作为奠基土,取名天地坛。后新建地坛,天地坛改名天坛。后土祠最美最壮观的就是秋风楼了,因汉武帝刘彻作的《秋风辞》而得名。我们在秋风楼前诵读了《秋风辞》、《汾上惊秋》等千古名篇,同学们热情高涨,声音洪亮,家长们录下了这个动人的情景。</div><div> 有专家的介绍,我们对后土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每年庙会祭祀完后土,在由山门和井组成的品字形戏台上,演着同一出戏,分别由不同剧种的演员表演。人们在戏台下面穿行,演员在台上唱戏,好不热闹。 </div><div> 我们还去舜帝陵、神神庙等,赵波老师给我们讲关于舜帝的故事和盐的制造及作用。</div><div> 解州关帝庙分为正庙和结义园两部分,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和武庙,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div><div> 黄河铁牛馆的四头大铁牛是用作拴铁索的,铁索连舟便成了浮桥。四尊铁牛气势磅礴,威武有力,每尊铁牛旁都有一个牵牛铁人,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民族。</div><div> 最后我们去了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体会到了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名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广阔的意境。我们在杨彩凤老师的指引下,诵读了这首诗,仿佛诗人就在身旁。读完诗词,我心潮澎湃,真想自己变成一个翩翩学者,手拿蒲扇,吟诵诗歌。我心中暗下决心,一定努力学习古诗词,下次研学跟李繁老师玩飞花令。</div><div> 两天的研学很快结束了,我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友谊,收获了快乐,真想留住这美好快乐的瞬间。</div> <h3>————————</h3><div>————————</div><div>踏春而行——华夏文明之源</div><div> 古中国运城研学活动</div><div><br></div><div>三年级 庞皓天</div>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当李繁老师发起这次研学活动时,我踊跃报名,因为孩子的天性嘛,喜欢玩儿!<br></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对运城的最初印象</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次研学活动之前,对运城的印象仅限于她是山西省的一个城市,紧挨着我的家乡临汾,同属晋南地区。在超市的食盐包装上了解到她是一个产盐的城市。</div><div>&nbsp;</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二、对运城进一步了解</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研学活动前几天,李繁老师在群里推送了预习作业,让我们先回答12个问题。我和妈妈积极准备,在网上搜索了大量的资料,并进行整合、梳理……通过这次准备活动,我了解到运城的历史悠久,这里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很多名人的故乡。这里有女娲造人的传说和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的神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里发生过历史上最重要的部落战争,这里有北京天坛的前身;这里有舜耕历山、德孝故事、尧舜帝位禅让。这里是东汉名将关公故里,关公的坐骑是赤兔马,兵器是青龙偃月刀,传奇故事威震华夏;这里有黄河第一浮桥,铁牛的作用相当于钉子,是固定浮桥的;这里有文化名楼鹳雀楼,这里有诗词歌赋,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苏珽的《汾上惊秋》,上古歌谣《南风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div><div>&nbsp;</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走进运城,感受古中国文化</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怀着激动而好奇的心情,我们来到了运城,亲自感受,亲身体验。</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后土祠里的寻宝活动至今都难忘,我们钢铁之刃队兵分两路,一路去钟楼,一路去鼓楼,团结合作,终于赢得冠军。 </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舜帝陵景区的文化宣传版,让我更进一步了解运城的文化底蕴。池神庙外形酷似大神龟,里面介绍了中国先民勤劳制盐的过程,古代的盐堪比现在的石油,所以这里贸易繁盛。对面的中条山,矿藏丰富,金头铜身铁尾巴。</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关公很威武,印象深刻的是巨大的磨刀石和大脚印,关帝庙里有世界上唯一保存下来的木质悬浮楼。</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四尊黄河大铁牛,栩栩如生,北斗七星柱指引方向,铁牛旁各有一铁人牵引,分别代表维、蒙、藏、汉四个民族,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夕阳西下,登上鹳雀楼,站在诗人王之涣铜像旁边,看着远方的祖国山河,再次吟诵“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味诗人悟出的朴素而深刻的道理。</div><div>&nbsp;</div><div>————————</div><div>————————</div><div>庞皓天妈妈的感受</div><div>&nbsp;</div><div>卷首语</div><div>旅游途中朋友多,欢声笑语快乐多,</div><div>老师专家付出多,开心研学体验多,</div><div>多多益善不嫌多,此行最是收获多!</div><div>&nbsp;</div><div>后土祠</div><div>汾阴脽上是宝地,因祀后土而设祠,</div><div>帝渡汾水饮佳宴,赋诗遂作秋风辞。</div><div>&nbsp;</div><div>舜帝陵</div><div>孝感动天德行传,</div><div>河东大地出贤良。</div><div>万民爱戴拥舜帝,</div><div>励精图治崇禅让。</div><div>&nbsp;</div><div>盐业博物馆</div><div>&nbsp;</div><div>古老盐池多传神,天然形成似沐盆,</div><div>五步产盐古法妙,南风熏兮富国民。</div><div>&nbsp;</div><div>蒲津渡遗址</div><div>&nbsp;</div><div>似舟浮桥泛中游,枕波镇桥开元牛,</div><div>历经沧桑重问世,桥梁史上美名留。</div><div>&nbsp;</div><div>鹳雀楼</div><div>&nbsp;</div><div>文人墨客居蒲州,情怀若谷翰如流,</div><div>登高赏景谱诗篇,千古美名鹳雀楼。</div><div>&nbsp;</div><div>结语</div><div>&nbsp;</div><div>踏春而行游中学,集体探秘古中国,</div><div>华夏文明济后世,炎黄子孙勇开拓!</div> <h3>————————</h3><div>————————</div><div> 运城之旅</div><div><br></div><div> 临汾临钢小学</div><div> 二年级李雨桐</div> <h3>  出发啦!伴随着红色大巴车轰隆隆的发动声,我盼望已久的古中国研学之旅终于开始了。<br></h3><div> 早上妈妈和我匆匆忙忙吃了饭就赶到了集合地——鼓楼广场。哇!鼓楼广场停了好多辆大巴车!看来大家都准备乘清明小假期出去游玩。</div><div> 在欢声笑语中我们到达了研学的第一站——后土祠。杨帆老师给我们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开营仪式,万荣的专家老师给我们讲解后土祠的来历。我印象最深的是秋风楼。我们在秋风楼前集体诵读了《秋风辞》,专家老师见我们如此认真,一激动又和我们一起高声诵读了《汾上惊秋》。嘿嘿!其实这两首诗我们已经提前预习啦! </div><div> 午饭后我们去了舜帝陵。在舜帝陵学习了《南风歌》。又去了池神庙。在池神庙我们还进行了爬楼梯比赛。晚上,我们在小学生拼音报社的报告厅听赵波老师深入讲解盐池的来历。</div><div> 第二天,我们去了关帝庙。我看到了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和巨大的磨刀石。不少小朋友买了不同大小的青龙偃月刀。我也想要 ,可是妈妈不给我买,我好伤心呀!我也想在关公面前耍耍大刀。要是爸爸也来就好了,他一定会满足我愿望。讲解员姐姐给我们讲了关羽的故事。青龙偃月刀不见了,关羽就上山去找,他一步就跨到了山上。因此,关羽的左脚印便留在了关帝庙,右脚印在山上。可人们至今仍还没有找到关羽的右脚印。听说,只要踩了关羽的脚印,就能带来福气。于是我踩了好几脚,希望能给家人带来福气!</div><div> 午饭后我们去了黄河铁牛馆。导游姐姐给我们讲了捞铁牛的故事,我想到了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小故事《曹冲称象》,基本上是同一个原理。</div><div> 接着,我们又去了鹳雀楼。夕阳西下,我站在最高层,顺着王之涣铜像所指的方向放远望去,真切地体会他当时作诗的心境。</div><div> 短暂而愉快的研学旅行结束了。返回的路上,随行的高老师还作诗一首:“仲春之尾暮春头,尧都学童舜都游。万里河汾经流处,千年歌吟秋风楼。”把我们的研学活动写成了一首诗歌,很棒!</div><div>&nbsp;</div> <h3>————————</h3><div>————————</div><div> 运城研学记</div><div><br></div><div>临汾市第一小学三年级 许琬宁</div> <h3>  清明假期,李繁老师带我们到运城研学旅行。<br></h3><div> 我们先去了万荣后土祠,这里是中国最早祭祀的地方。最有特色的,是三个戏台组成一个大大的“品”字,哈!三个口,三台戏,这戏唱起来要有多热闹啊,真想看看啊!</div><div> 再往后走,我们看到了壮观的秋风楼。秋风楼下,我们站成一排,吹着春风诵读了《秋风辞》和《汾上惊秋》。</div><div>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舜帝公园,专家爷爷给我们讲了好多关于舜帝的故事。舜很尊敬父母,爱护弟弟,感动天地,后来就有了“孝顺”这个词,尧王欣赏他,让他当了舜帝。</div><div> 专家爷爷还带我们去了池神庙,看到了一大片一大片的盐池,听了关于盐池的故事。南风吹过来,盐池就会产出许多的盐,在我心里,南风又多了一点神气。</div><div> 第二天,我们又跟随老师和专家去了关帝庙。武将关公拿着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凛的塑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子里。</div><div> 接着,我们去了黄河铁牛馆。大铁牛站在水底,稳稳地拽着浮桥,见证了唐朝盛世的繁华,古代人真是聪明啊! </div><div> 最后,我们来到了盼望已久的鹳雀楼,随着导游阿姨的讲解,我们一阶阶上到最高层。老师带着我们一起诵读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看着眼前开阔的景色,深切感受着句句诗词的魅力。放眼眺望,太阳下黄河亮闪着银色的光,美丽极了!突然,看到楼下远处彩色的大字,竟然是风车排出来的!吟诵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看着红的、黄的、蓝的……大片的风车在风中转动着,五彩斑斓,我的心里有一种奇妙的感受:这风应该就是《南风歌》里给运城人带来财富的南风吧?</div><div> 南风真好,运城真好,古中国真好!李繁老师谢谢您带我们认识了大运之城!</div><div> </div>

研学

铁牛

鹳雀楼

运城

秋风

我们

后土

老师

李繁

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