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i> 照片为 六十年代金沙江路155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门。笔者高初中都在该校就学,现已届七旬,特别思念母校二附中和青少年时代留下印记的华东师大!2018年,适逢二附中建校六十周年大庆,又是68届高中生毕业五十周年,还是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五十周年,特地以华东师大第二附中上山下乡知青的名义再编制本美篇,以示纪念。</i></b></h3> <h3> 二附中教学楼北大楼和当年的学生宿舍楼旧照。</h3> <h3> 照片为现在属华东师大并整修过的二附中北大楼,现称红楼。2017年底,北大楼已拆除,65届初中生包括作者在此楼学习了整整三年,心痛不已,因为这楼有他们对恩师的惦念和少年时光的美好记忆。</h3> <h3> 原二附中学生宿舍楼现已改为华师大职工宿舍。</h3> <h3> 原二附中金沙江路155号校区南北教学楼、校门、宿舍楼及走道组合照。</h3> <h3> 受师生尊敬爱戴和怀念的首任校长毛仲盤先生(已故)。</h3> <h3>1994年二附中校长王鸿仁先生(已故,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副校长并兼任68届高中2班副班主任,致力于追求卓越和教改,我们深切地怀念他。)与世界奥林匹克物理化学竞赛金牌获奖学生合影。</h3> <h3> 这棵大雪松位于二附中南北教学楼之间,现在仍然青翠茂盛,其南面的高中教学楼南大楼已被围墙隔开,破烂不堪!高中生恐怕又要少了一个思旧的建筑物。</h3> <h3>通过美篇找到的以二附中南大楼(高中教学楼,又称预科楼)为背景的校友照片,阅后感到很亲切,这个角度能使我们回忆起南大楼南面的小湖,还有那个小屋,小屋后面是南大楼西侧的阶梯教室。入照同学是二附中67届初中(5)班师生,这里向你们问好!谢谢了,借用了你们的照片(已征得原作者同意)!</h3> <h3>二附中当年的校办工厂。</h3> <h3> 原二附中有一般学校不多见的四百米跑道的操场,现已建成田家炳书院大楼,但二附中校友记忆中在操场上龙腾虎跃的情景还历历在目。</h3> <h3>二附中学生也常到近在咫尺的师大操场锻炼身体。</h3> <h3> 金沙江路155号是原华师大二附中的门牌号,但现已属华师大科技园和孵化园专用了,不过曾经的二附中学生见之总有些稠怅!</h3> <h3> 笔者二附中就读时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手册,简单实用,不象现在所谓的学校家庭联系册胡里花哨的。</h3> <h3>这是65届初中(5)班同窗保存近五十年的珍贵的二附中高中录取通知书。</h3> <h3>这是同赴江西插队落户的二附中68届初中毕业生精心保存五十年的学生证,证件上的照片还是稚嫩的容貌,当年年龄不足十七岁,就去江西山区农村战天斗地了。</h3> <h3> 当年二附中有二十几名高初中68届毕业生赴江西插队落户,这是男知青当年驾驭老牛犁田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不能忘怀。</h3> <h3> 笔者1965年用过的俄语练习册,封面很写实,隔几年真的到江西农村插秧犁田了,那时山村还无手扶拖拉机,用老牛犁田。</h3> <h3>照片是二附中江西知青曾落户的山村,这张照片摄于2014年重返第二故乡时所摄,此时已有砖木结构的农舍了,风景优美,可谓开门见山!应指出的是当年农民住房可都为干垒土杉木皮为瓦的陋屋(除古屋外)。</h3> <h3> 这是初二年级下学期发的离队(中国少年先锋队)通知书,一张红纸的油印版,亦很庄重。看到通知书,脑海中总出现已年届八旬的当年的大队辅导员戴德才老师身影,他也深深的印在我们记忆中,期待校庆相遇。</h3> <h3> 笔者初三时二附中的成绩报告单,因贪玩部分学科成绩不甚理想,故不呈现了。但毕业后又考进二附中,说明学习尚自觉。班主任写的评语已蕴含了"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毕业去向……,现在想来,当年的徐玉崙班主任真有先见之明(笑)。</h3> <h3> 笔者属68届高中生,但由于文革,实际只念了一年高中,这是高一成绩单。(局部)</h3> <h3>65届初中六个班级毕业照汇总,大多数选择高中教学楼(也称预科楼)作背景,不过笔者认为还是选择校门作背景的好,因为校门表明毕业学校,其次北大楼是初中教学楼,65届初中三年在此楼渡过的时间最长。</h3> <h3>笔者近日在旧书《郁达夫选集》中,发现盖有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公章的半张革命串联介绍信,这可是存世稀少的珍贵文物了。</h3> <h3> 1966年,一般认为从5月16日大革文化命开始,在 荒废青春年华的同时留存了当年文革小报类藏品,这是当年华东师大校长常溪萍因不堪文革迫害自杀身亡的文革型报道,现阅之,一个字"悲″!</h3> <h3>这是1968年的上海红卫战报。</h3> <h3>本篇作者收藏的文革《新师大》创刊号。</h3> <h3>文革报纸上的漫画。</h3> <h3>这是二附中红五类(家庭出身或说成份好)学生有资格配戴的红卫兵新师大师袖章,现在倒成了珍贵的文物。</h3> <h3>二附中67届初中校友在华师大中山北路校门口的珍贵留影旧照(已征得同意融入本文并在此向校友致谢)。后排中曾是作者初二初三班主任徐先生。</h3> <h3> 华东师范大学上世纪七十年代平面图,右下角为金沙江路155号二附中校门。</h3> <h3> 靠二附中最近的共青场附近的石桥小河景观。石桥原为木质红桥,初中时美术老师鲍友才(印尼华侨,风趣幽默,教学认真,己病故,我们怀念他)还带学生到此写生。</h3> <h3> 已修茸一新的师大三馆(生物、地理、政教)前建于1967年的毛主席花岗岩塑像,底坐还有当年林彪四个伟大的提词,9.13事件后抹去,现已不复存在了。另外,华师大三馆(正视)右侧是生物馆,65届初中二班常在生物馆旁参加师大卫生劳动,那里的师大校长常溪萍承包(当年不敢用此词)附近的一个拉圾箱,常见他清扫箱边拉圾。约65年,我们在附近劳动,有名或许是搞宣传的热心人,给班级周同学拍了张劳动照,这事给笔者留下很深的印象。</h3> <h3>二附中同学大都精心保存了一两张在华师大九.一五广场毛泽东塑像下的合影(当年因经济条件一般很拮据,所以单人入照极少)。</h3> <h3> 毛主席塑像于1967年9月15日落成,当年将像前大草坪称为九一五广场,二附中学生也领到了彩色照片。</h3> <h3> 学生手捧毛主席语录(当年称红宝书)簇拥宝像高呼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还高唱东方红太阳升,敬爱的毛主席等红歌。</h3> <h3> 六十年代初的华东师大拼接图(当年制图技术实在不高)。与笔者同年赴江西上山下乡的二附中68届初中生回忆,念书常去师大校园捉知了、蟋蟀,甚至有时被华师大保卫部扣留,写检查或班主任前去认领才能出来…..(笑)</h3> <h3>文革时的华东师大物理馆外貌,现在外立面已面目全非,据参加高考1977并入学华师物理糸的68届高中的附中校友曹明远先生坦言,它已不像照片中的物理馆了,可以说相去甚远。现找出旧照,供校友回忆少年求学时代常去师大校园的情景。</h3> <h3>六十年代的华师大图书馆。</h3> <h3> 华东师大文史楼,二附中学生在就学期间或毕业四、五十年后旧地重游都很喜欢在楼前拍照留影。</h3> <h3> 高一(2)班毕业四十周年(2008年2月)在华师大文史楼前合影。第二排左四起分别为戴德才、郭大樵、王鸿仁、傅伯华和张国志,郭大樵和张国志先后任班主任,曾任高一(2)副班主任的是当年校长王鸿仁(已故),他尝试2班孙国平等近十位同学免考高一数理化等学科,而去学习高三高二学科,准备高二参加高考,这项已初有成效的实践,因文革而夭折!作者上世纪九十年代还参加了王鸿仁校长主编的《三考丛书》的编写,看来与二附中有缘。</h3> <h3> 二附中 枣阳路校区校景组合图。</h3> <h3> 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二附中迁往枣阳路校区的校景,二附中校庆四十周年在此举办。</h3> <h3> 令人耳目一新的二附中张江校区的校内建筑。(摄于校庆五十周年)</h3> <h3>我们曾佩戴过并引以为自豪的二附中校徽。</h3> <h3> 校史陈列室的校园模型。</h3> <h3> 与我们同在江西崇仁山村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二附中初中68届知青丁健,在山村务农六年后,入学江西医学院(现称南昌大学),曾赴日本留学获博士学位,后在上海药物研究单位经过自已努力,科研成果丰硕,2009年被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也上了校友风釆榜。</h3> <h3>后排左一是与我们曾在江西山村同一蓝天下耕耘的知青院士,照片摄于二附中的江西知青纪念上山下乡四十五周年聚会后。</h3> <h3>知青院士与同插队战友当年的合影。</h3> <h3> 当年上火车时手捧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h3> <h3> 当年到江西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时上海老北站的情景。</h3> <h3> 当年上山下乡的集体乘车证。</h3> <h3> 当年一本正经学习的毛主席语录。</h3> <h3> 五十年前两名二附中的68届高初中生知青,在插队落户的明清时代的千年古村古民居前留影。</h3> <h3>五十年前,知青在风景如画的山坡上留影。</h3> <h3> 江西插队山区的梯田(摄于2015年),梯田已成了二附中曾插落户江西山村的68届高初中生挥之不去的青春记忆。</h3> <h3><font color="#010101">二附中知青在农村获得的奖状。</font></h3> <h3> 二附中赴江西插队落户的知青参加县知青代表会议笔记本屝页。</h3> <h3>照片(上幅)是知青教师(二排左二左四)与江西山村小学生的毕业生合影。</h3> <h3>约摄于1973年,这是二附中知青教师(右二)与当地教师的合影。</h3> <h3>当年我们插队落户的山村小学设在祠堂内(照片为陈氏大宗祠),也确实是当时古村内最好的建筑。</h3> <h3>这两位68届初中毕业生也曾是山村小学教师,她们都为农村儿童的文化启蒙教育付出了辛勤劳动!(二附中知青中曾任村小教师的有7人,他们素质较好,学习能力强能适应教师工作,是源于二附中所受的教育。)</h3> <h3> 当年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语录。</h3> <h3> 这是上海慰问团发的自学丛书,大家如获至宝,认真学习,物理化学等自学丛书由于使用率高已难笕踪影了。</h3> <h3>两名曾担任乡村教师的二附中68届高中知青。</h3> <h3> 这是参加学理论经验交流会所发的纪念册封面。</h3> <h3> 我们保存至今的校庆纪念章和校徽。</h3> <h3> 新师大校徽的字糸文革时期的毛体临幕体,二附中校徽糸文革前华师大常溪萍校长所书。</h3> <h3>师大二附中校庆四十周年的校庆纪念章。</h3> <h3> 作者保存至今的65届初中毕业证书。因文革原因,作者沒有拿到68届高中毕业证书,若师大二附中象市西中学那样校庆时能补发毕业证书(市西68届高中生凤凰网著名媒体人曹景行曾在电视中表示补发的欣喜和感慨)。那绝对是建校六十周年大庆的亮点!那对我们来说更是值得庆贺的大事了。</h3> <h3> 二附中学生保存的校庆三十周年的活动资料。</h3> <h3>这是华东师大二附中校庆三十周年庆祝活动时,校友交付的校友会会费收据。</h3> <h3>校庆四十周年的校报特刊。</h3> <h3>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中2008年五十周年校庆时,二附中的江西同县同大队知青相遇合影留念。后排右二特地从美国赶来参加校庆活动。</h3> <h3>照片左一、右一分别是曹楊中学、陕北中学68届高中生,右二是专程来沪看望知青的江西老乡,其余均为二附中68届高中知青,他们都为山村建设奉献了青春,作出了贡献!</h3> <h3> 毕业三十周年二附中68届高一(2)班部分同学在兰溪路原白玉兰餐厅聚会后合影。</h3> <h3>文史楼合影后,当年高一(2)班一群喜好打蓝球的男生又列队合影,当时他们已是六旬老人了!</h3> <h3> 笔者所在二附中65届初三(5)班部分同学合影照片。</h3> <h3>这张珍贵的旧照是赴江西插队落的二附中知青在学习文件,记得时间是1971年9.13林彪坠机后,知青在听大队民兵营长读文件时大家陷入了沉思….(这展现了很多知青回忆文章所叙述的情景)</h3> <h3>68届高中2班学生与海外同窗(前左三)相聚。</h3> <h3>这是二附中知青曾住过的知青屋,建于上世纪1974年初,源于福建知青家长李庆霖上书毛泽东反映知青疾苦,毛批示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指示之后。</h3> <h3>这是二附中68届初中知青夫妇,重返第二故乡时在知青屋前合影。</h3> <h3>文革期间高一(2)班红卫兵合影,部分学生因所谓成分问题,无缘参加红卫兵,故未参与拍照。照片背隐约可见当年的二附中体操房和蓝球场。</h3> <h3>江西插队的二附中女同学,其中有陕北曹楊女生各一名。</h3> <h3> 找到失联的二附中女知青,这是在曹楊路大丰收酒家(原址是普陀区少年宫)女知青(右三为学生证提供者)合影。</h3> <h3>为找到失联的二附中知青热情付出的曹杨中学同插队战友朱先生(右一)。</h3> <h3> 下列集体照为近两年二附中赴江西插队落沪的知青以及部分原陕北中学、曹楊中学等学校知青的合影。</h3> <h3> 这五位全都是二附中68届高初中毕业生,又都曾山村务农,先后调至江西崇仁县县城工作。</h3> <h3>二附中高中68届2班三名同窗,他们同在江西同县同公社同大队插队落户,这是聚会时合影。</h3> <h3> 上海市曹楊中学有近十位同学与我们在同一大队插队落户,互相建立了胜似兄妹间的情谊。</h3> <h3> 照片为二附中与同在江西崇仁插队的陕北曹楊等校知青聚会时的合影。</h3> <h3> 曾同住一屋檐下,同吃一鍋饭的二附中知青进入晚年后常相约外出旅游。</h3> <h3>二附中赴江西务农的68届初中女生聚会时合影。</h3> <h3>进入此牌坊(为发展旅游业,村民世纪初所建),即进入二附中68届高初中生插队落户的山村!(当年越贫困,旅游资源却更丰富)</h3> <h3> 本文完成于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号召四十八周年前夕(即2016年12月21日)。现已进入2018年,上山下乡号召已有五十周年,又适逢母校华东师大二附中建校六十周年,故收集些资料充实本篇。</h3> <h3>2018年2月8日小年假座榕港海鲜酒楼徐汇店,二附中68届初中及68届高中各班选派二名联络员(有人高初中兼任)在此聚会,商讨校庆活动事宜。</h3> <h3>全体联络员合影。</h3> <h3>高中的联络员合影。</h3> <h3>这是本美篇作者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插队落户山村的留影。</h3> <h3>这是本美篇作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华师大校门口的留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