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人间芳菲尽 篱落疏疏一径深(一)

汪敏

<h3>  拍照的“费老”。</h3> <h3>  这是罗老师自己一手拾掇起来的园子。尽管它很迷你,但是静心一看,它上有天下有地,似乎山间还有些云烟……“中隐隐于市”,天地藏我心。</h3><h3> 小道上扬起的尘土难掩茵茵小草的绿色,人和车的喧闹也难扰山尖上攀爬的岩羊和树丛中小憩的白鹭,还有那岸边独自垂钓的老翁……</h3><h3> 冷暖自知的沉默,正是当下大多数人苦苦找寻的心境。罗老师,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他也是同学们从小惧怕而又崇拜的偶像。</h3><h3><br></h3> <h3>  我们这些同学太熟悉罗老师的授业“套路”。今天,大家站在篱笆旁,聆听罗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述他心中的绿水青山,如数家珍般的细说苔藓怎么铲,山峭怎么垒,还有奇石是多么的鬼魅,更有怎么防范那些“熊孩子”来园子里捣乱的奇招妙法。听着听着,我恍惚了,我突然间穿越了时空,仿佛回到了五十年前的某一天:鼻梁上架着润玉黄的近视眼镜,年轻帅气且充满活力的罗老师站在我们把课桌挪在教室另一角落的排练场上,耐心的指导同学们的排练,还时不时的习惯的朝着一个方向转动一下紧抿着的双唇,排练效果不好时,罗老师那张白净的脸,偶尔也会“冷酷”一下。</h3><h3> 罗老师用他自己的大好青春陪伴了我们懵懂的童年,让我们在阡陌红尘中,不曾错过真正的少年芳华。</h3><h3> 罗老师已然不再年轻,我们也已年过半百,虽然过去的日子鲜有联络,但师生间同心相望,彼此从来没有忘记。</h3><h3> 今天是2018年4月7日,我们原“武钢九小红小兵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15名队友,结伴相聚在常青花园,我们要用感恩的心,谢恩的情,拥抱我们敬爱的老师——罗金海。</h3><h3><br></h3> <h3>  组织这次师生聚会的“主官”是施燕燕和李萍珍同学,“副官”是贾文杰同学。女同学做事就是心思缜密“鬼”的很。她们不但做了详尽的策划书,给同学们派活也派的井井有条,俨然一副大管家的范儿。担心来的人多椅子不够坐,还专门网购了几个凳子。乔卫国像“快递小哥”样的扛着个大袋子,我想来老师家做客,不必这么夸张吧!当队长绿波同学拆了包装袋后,这才真相大白。</h3><h3> 我生来不谙此道,如此如此的,也是醉了。不过,“醒”来后却还是没忘给她们点赞。</h3><h3></h3><h3><br></h3> <h3>  从美国回国探亲的杨军同学来了,出差、驻点在外的万晓丹和黄著崇同学赶来了,多年不见的曲建同学也来了。先前商量此次活动经费实行AA制,大家赞同无异议。可陈勤、李萍珍、乔卫国、施燕燕还是夹带“走私”礼品,前来“觐见”。人小鬼大的“熊孩子”严重犯规,“裁判”却无法掏红牌判罚。与其相比,我也只能借用静水深流,“早生华发”来自嘲了。</h3><h3> 罗老师慈爱的握握这个同学的手,拍拍那个同学的肩,满心欢喜,很是高兴。</h3><h3><br></h3> <h3>  罗老师触景生情,询问宣传队其他同学的情况,贾文杰翻找出存储在手机里的照片,调皮的说要考一考罗老师,同学们也跟着起哄道“回答正确,加十分”。特别是罗老师看到当年“武钢九小红小兵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去天门县巡演慰问武钢的下乡知青,我们全体同学在天门岳口镇的河滩上,拍下的那张最珍贵、最著名,也是迄今为止同学们唯一见到的宣传队同学的合影照片时,他老人家摘下眼镜,看看照片,瞅瞅我们,感慨万千……</h3> 贾文杰同学提供的我们当年在天门县岳口镇的合影。弥足珍贵! <h3> 罗老师提供的当年带我们去天门巡演的部分老师和工宣队师傅及当地陪同领导的照片。</h3> <h3>  罗老师饶有兴趣的翻看同学们长大后的照片,指着几位同学说,这是李云刚,这是姚小红,她是代若揭……</h3> <h3>  开启拍照模式</h3> <h3> “汪哥,给我和师母照个像。”</h3> <h3>  队长绿波同学隆重宣布:请贾文杰代表同学们向罗老师献花,请李萍珍代表同学们向罗老师献礼。</h3><h3> 礼物是一条产自于英国的名牌皮带。特别的礼物应该有特别的寓意,当然,更应该有特别的解读:小时候,罗老师把我们系在“裤腰带”上,深怕将我们给弄丢了。长大了,我们好不容易才找到罗老师,千万也不能把老师给弄丢了,我们要和罗老师系在一起,而且,一个都不能少。</h3><h3> 罗老师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开始讲话,绿波搬把椅子想让老师坐下,但罗老师执意要站着讲,他回忆了自己的过去,更多的是讲他的学生,把我们个个夸的像“人家的孩子”。不过,罗老师说的一点都不假,当时宣传队里和我一样臂挂二道杠的就有四五位同学,臂挂一道杠的有十几位同学,我们真的是毛主席的好孩子。他还骄傲的说,我们是青山地区学校宣传队中的NO.1,就是在武汉市也只有我们能和“江岸红小兵文艺宣传队”比肩……。多年过去了,在这儿,我也想霸气的大喊一声:“哥虽然已经退出江湖,但是江湖上还有哥的传说!”罗老师太激动了,几度哽咽的说着,比划着,同学们也都唏嘘不已。</h3><h3> 最后,罗老师告诫我们,不要忘记黄品琦、谢慧兰、李荷清三位老师,还有原“武钢大型厂毛泽东思想工人文艺宣传队”的方阿姨,工宣队的赵师傅,他们对宣传队同学的支持、培养和教育。其实,老师和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h3><h3> 致敬,我亲爱的老师!致敬,我青葱的岁月!</h3><h3><br></h3> <h3>  施燕燕根据同学们自报的节目,制作了一份节目单。因为大家无法凑在一起排练,难免心里忐忑不安,担心演砸锅。评论家们不是经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吗?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怀旧的就是时尚的,即兴的就是真实的,“砸锅”的就是幽默的,草根也会逆袭成大咖的。我们演的不是节目,我们演的是自己,我们演的是回忆,我们演的是久违的满足。</h3> <h3>  黄梅戏选段 《夫妻双双把家还》</h3><h3> 表演者 罗老师 师母</h3><h3> 伴奏 陈勤</h3><h3><br></h3> <h3>  罗老师和师母手里拿的麦克风是带小音箱的,用着效果不错,是贾文杰特意准备的。</h3> <h3>  左上角是师母的剧照。同学们都说师母扮相俊美,一定是个超级票友。</h3> <h3>  女声独唱 《绒花》</h3><h3> 表演者 周奖文</h3><h3> 伴奏 陈勤</h3><h3><br></h3> <h3>  周奖文同学的声音还是和小时候一样清脆、干净,中规中矩不油滑,真是毛主席的好孩子。她的演唱,使我感到这首歌竟然这么好听,还流淌着时光的斑驳。</h3><h3> 谢谢你,周奖文同学。</h3><h3><br></h3> <h3>  贾文杰即兴表演的串场节目《一块银元》选段,这其中的“梗”只有宣传队的同学知道。</h3> <h3>  萨克斯独奏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h3><h3> 演奏者 黄著崇</h3><h3> 伴奏 罗老师 陈勤</h3><h3><br></h3> <h3>  二胡独奏 《赛马》</h3><h3> 演奏者 陈勤</h3><h3> 伴奏 罗老师</h3><h3><br></h3> <h3>  黄著崇小学吹笛子,中学吹单簧管,上班吹萨克斯。陈勤可以说是“胡琴一把抓”二胡、板胡、京胡、京二胡都会拉,还涉猎小提琴和钢琴,他俩是“跨界”的高手,当然,这都受惠于罗老师的音乐启蒙,得益于“艺多不压身”的古训。</h3> <h3>  独舞 《天边》</h3><h3> 表演者 兰琳</h3><h3> 伴奏 陈勤</h3> <h3>  配乐诗朗诵 《为四十年后重聚感怀》</h3><h3> 作者 万晓丹</h3><h3> 表演者 万晓丹</h3><h3> 配乐 陈勤</h3><h3><br></h3> <h3>  兰琳婀娜多姿的独舞表现出了《天边》那浓浓的眷念之情 。据说这是描写两个男女知青的故事,后来,女知青当了外交官,男知青当了画家,歌词是男知青写的,他没有毁灭而选择了生存。万晓丹同学朗诵了自己写的大作,诗中描写的是他和他的小伙伴们下乡插队的那段蹉跎岁月,深情的感怀那段岁月,感怀那段遇见。</h3><h3> 我颇有同感,因为我和他们曾经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青。 </h3> <h3>(转下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