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昌硕摄影集(3)后处理

聂昌硕

<h1>前言:<br></h1><h1>摄影在当代造型艺术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高,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越来越广,作品数量远远超过绘画,普及程度极其惊人,尤其是电脑后处理技术的发展,造形功能越来越强大,以至于我怀疑是否人能想到的效果它都能做出来,一个近乎无穷尽的空间等待人们去开拓!<br>我的这批作品是摄影,却像绘画,它貌似绘画,却是摄影作品。这是探索电脑后处理的成果。<br>对于图型软件的探索我已有17年了.,大致分两个阶段,起初就想用摄影做出绘画效果,自以为创造了新画种,画家看了不以为然,认为这些仍是摄影。一度我很沮丧,中间间断过。后来另辟思路创作了数码版画,既摆脱了摄影模式,绘画也很难企及,比较成功。回头观望,猛然间发现前期作品,其实是摄影的一种后处理形式。从摄影的角度看,可以成为一种摄影风格,还是成功的。<br>这集作品分两部份,前半部分始创于2005年,作品应该属于“变奏”。“变奏”是一种创作形式,摄影的构图、形象基本不变,其他的形式语言、色调、效果都改变了。摄影原作者不是我,我借他人作品研究图形软件的使用与效果。标明“变奏”后我就不存在侵权问题,只是网络没有注明原作者,成为佚名摄影变奏。对于这些佚名摄影变奏我享有著作权。<br>当时处在学习阶段,不知软件如何应用?能够产生什么效果?就从网上大量下载,筛选各类图像与摄影作品,进行探索与尝试,在失败中逐渐总结出方案,可以仿制绘画效果。其中有近似油画、近似水彩以及比较特殊的肌理效果。如今留下50多幅是从数千幅中保存下来的,绝大多数被淘汰了。<br>有了一整套方法后,我就用小卡片机拍摄了北京的几个公园,又选用了一些九十年代出差时拍摄的风景,此集后半部分是用自己的摄影作品进行后处理加工的。<br>如今五花八门的后处理技术,什么样式的都有,追求绘画效果自然是成立的,由此我的这批作品成为一种摄影风格,至今仍属于聂昌硕独有的。<br>&nbsp;<br>研制这种技术起初最怕效仿,认为只要公示作品,行家就能效仿出来,我的努力仅为他人做嫁衣裳。没想到作品在网上公示六七年了相似作品也没出现。我想可能有多个原因:首先是这种方法对相机要求低,好相机层次丰富了处理起来反而麻烦。2012年后,我的相机逐步升级,做此类后处理反然费力了。其次,对象照片的要求比较苛刻,不是所有摄影作品都能产生绘画效果的。其三,是用了一个不起眼的国产软件,多数软件高手只熟悉Adobe公司的PS,恰恰Adobe公司的PS中没有这些滤镜。其四,我使用三个软件中的不同功能按程序交替使用的,不了解前后次序也出不了绘画效果。最后就是绘画修养,心中没有绘画图式就很难在操作中控制适度。这样看来我的这种风格想模仿也不太容易。<br>这次编辑作品很费时日,当年,使用PS中的手绘功能时只能用鼠标操作,十分困难,可加工的程度非常有限,作品基本上是软件效果。几年前买了一块手绘绘图版,功能强大多了,许多软件产生的机械效果都可以用手绘笔触添加、削弱或去除,可以在色块单调处人为添加补色,可以增添许多人工痕迹。对于这批作品可以无穷尽地深入,完全可以达到古典油画的效果。<br>掌握方法后此类作品可以批量制作,加上“液化”变形与手绘改动,数码技术对于写实绘画有威胁。艺术创作是否真正会走出手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我尚不清楚,需要观察!<br>文明史的基础是科技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懒惰与享乐是人的本性,科技瞄准了这些人性“弱点”,个个击破,取得了战无不胜的奇迹!有了不费力的工具,可以获得相似或更特殊的效果,生产出物美价廉的艺术品时,人们会放弃旧的,选用新的。一旦新工具上手了,再度放弃,倒退返祖的现象极为罕见。<br>尽管使用软件可以获得近似绘画效果,有了这两批作品足以,就此我告一段落,没有持续下去,因为我的目标是创造新画种。此后精力转移至数码版画,力求创造出摄影与绘画都不容易产生的效果。<br>数码版画将单独编辑成集,另行发布!</h1> <h1>这次编辑加工,特别要感谢美院附中高班同学陈雅丹,几年前她给我的数码作品提意见,留言说:你的作品处处复杂,需要几块平整简洁的块面才舒服。这是大概的意思,我记忆很深!它击中要害,电脑不懂“人事”,不知疏密繁简,当时我还没买手绘板,用鼠标操作无法调整,自己只能在心中自慰式地矫情,这里展现的正是软件产生的特色。其实她见解我是服气的。这次编辑调整主要采纳了她的建议,努力在作品中找一两块局部,用手绘功能将它抹平,在繁复中拓展出平整与简洁,使观者有喘息的地方。<br>我啊!当事者迷,所以喜欢陈雅丹这样直言提意见的人。提意见的人是用自已的修养,经过思考,付出脑力劳动,无偿赐予我。我有收获,他未获报酬,这个逻辑非常清晰,我理应真情实意地感激!<br>如今这种直言不讳的人太少了,人际之间只能相互吹捧,沉默都会招来不满,形成一个只许说好,不许批评的社会环境!对学术界来说是个悲哀!<br>我不是领导,不是权威,欢迎批评。批评中饱含学养价值。学养并非人人具有,学养价值千金难买。既便批评错了,对我毫无损伤。作品摆在那里,张三李四都会看到,当代、历史都会审视,所谓众人、历史自有公道。你怕什么?怕批评的唯一可能是:极功尽力,求一时的虚名,获不菲的实惠!<br>我有自知之明,自己天赋有限,只要尽力,便心安。人活一世有作品留下,就不枉度此生。至于作品的价值我不操心,想亦无用,谁知后人喜欢什么?由他去吧!<br>&nbsp;<br>聂昌硕写于2018.4.5.</h1> <h1>这里用了图像反转技术,即黑白巅倒、补色倒置,红变绿、蓝变橙……这种操作需要观念支撑,放弃现实主义,无视真实,红花可以变绿花,光影深处可以变明亮。没有这种意识就没法往下加工!</h1> <h1>变奏的第一部份是花卉,是最初用电脑改造图片的项目,多数追求近似水彩效果!</h1> <h1>有些用了滤镜折叠技术,产生凸起肌理感。折叠技术需要根据画面选择恰当!各种滤镜可以产生多种肌理感,这组花卉中就有四种效果。</h1> <h1>变奏的第二部份有风景和人物,这次编辑调整中增添了大量手绘加工,与画画一样过瘾,并且只要懂得补色原理,调整色调相当容易,用色不对,可以删除,也可以改动,使之对比饱和。<br>全集100幅,这个工作量很大,拖拖拉拉持续了近两个月。</h1> <h1>这里有几幅风景用了版画效果,一些人以为用PS的版画滤镜很容易做。实践告诉我,将摄影做成版画效果成功率不高,需要原图的黑白灰就比较整。既便原图好,PS后仍需调整,不调整画面就完整的极罕见,不具备黑白修养的人,缺乏高度概括能力,使用版画滤镜仍会困难重重。</h1> <h1>处理人物最难,电脑不分主次,不分强弱,不恰当之处都需手绘调整;面部蓝绿之类的冷色都要靠手绘调整或添加。摄影作品终归是超级现实主义,它不可能产生印象派式的色彩。这次调整还是遵循写实油画的原则进行的,其实马蒂斯式的色彩关系画起来也并不吃力,它不需调色,只需在拾色器中选择,这样省事多了。</h1> <h1>这幅加工了三次,原图相当清晰,一步一步虚化,使之有雨蒙蒙的诗境</h1> <h1>这是一种线造型滤镜,用线改造图形,可调整线的粗细,缺点需要做虚实处理。</h1> <h1>摄影后期多数用卡片机在公园拍摄的,批量拍摄,批量处理,这些是淘汰再淘汰的“幸存者”。<br>之后用佳能6D拍摄的蔚县风景,处理起来反而要简化层次才行。因此,这项技术适合低档相机或手机照片。可先行放大,再用滤镜,图像经过滤镜后原图像素似乎失效了,滤镜改写了位图,到处都清晰。这时手绘功能可以大显身手了,主要工作是将背景与次要形象虚化。这要靠绘画修养了。</h1> <h1>用线造型滤镜处理奥体公园的树林,用手绘大大削弱或抹去后面的林木。</h1> <h1>景中的少女是我添加的,</h1> <h1>香山</h1> <h1>奥体公园</h1> <h1>北海公园</h1> <h1>龙潭湖</h1> <h1>奥体公园</h1> <h1>这是在怀柔拍摄到的农家院,第一次比较成功做成油画效果。</h1> <h1>奥体公园</h1> <h1>红缧寺</h1> <h1>胡同</h1> <h1>门头沟进山的道边别墅</h1> <h1>奥体公园</h1> <h1>奥体公园</h1> <h3><font color="#010101">香山</font></h3> <h1>欢乐谷</h1> <h1>欢乐谷</h1> <h1>欢乐谷</h1> <h1>欢乐谷</h1> <h1>欢乐谷</h1> <h1>欢乐谷</h1> <h1>欢乐谷</h1> <h1>欢乐谷</h1> <h1>欢乐谷</h1> <h1>欢乐谷</h1> <h1>楼群叠加效果</h1> <h1>爨底下</h1> <h1>爨底下</h1> <h1>爨底下</h1> <h1>爨底下</h1> <h1>洛阳街景</h1> <h1>洛阳街景</h1> <h1>悬空寺</h1> <h1>蔚县暖泉镇</h1> <h1>蔚县暖泉镇</h1> <h1>蔚县暖泉镇</h1> <h1>蔚县暖泉镇</h1> <h1>蔚县暖泉镇</h1> <h1>蔚县暖泉镇</h1> <h1>法国米兰街景</h1> <h1>威尼斯水巷</h1> <h1>浙江某湖畔</h1> <h1>这幅侧面肖像,是位非常有名的女演员,我用她的照片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变形处理,使之面目全非,应该是一幅我创作的人物肖像。鼻子拉长,下巴拉尖,头发扬起,直至边框无法操作,最后用手绘完成的。<br>它告诉我摄影后处理的功能强大,摄影可以保留原片,在后处理时进行典型性加工,可以做多个变形,比较后选择。这个肖像就留有两个效果图,随时可以按照新的想法夸张变形。</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