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纷纷的清明雨后,大地回暖,莺飞草长。经过两周的忙碌工作与读书沉淀,教研团队的全体成员于70中再次亲切聚首。</h3> <h3>小组活动开展之前,康主任先就本阶段的共读一本书活动做了总结,他寄望大家通过多读书多交流来博采众长,让读书活动开展的意义最大化,以期更好地实现我们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的提升。</h3> <h3>接下来,在组长景瑞鸽的带领下,目标组成员以薛真老师和孙潘妮老师为主发言人,开始共同梳理八上三四单元所有篇目的知能目标体系。针对传统课文《三峡》到底教什么的问题,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是面对不同层级的学情,就疏通字词句的目标是否要设置、语言和句式特点的目标分析是否必要、依照传统目标再进行文本并读的可操作性等问题,团队成员们各执一词,提出了不同看法。</h3> <h3>当大家的思维碰撞陷入不易取舍的困境,康主任援引布鲁姆的目标体系理论,对我们进行了适切的方向引领。针对文言文教学立足于哪里和落脚在何处的问题,他强调:因为时代的差异,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辅助工具,带领其理解和读好文本是首要的,借此肯定了疏通字词句的必要性。至于属于评价层级的语句特点要不要分析,我们并非要教学生学写文言文,因此,在本文中,引导学生停在领会层级,明确写景顺序和写景特征即可,不必面面俱到。我们只需将目标的线条拎出来,提纲挈领地构建体系,当我们完成了本单元的事实性知识教学任务,也可以对篇章内容进行整合,梳理出用什么方法来读写景类古文的程序性知识。</h3> <h3>梳理第四单元内容时,尽管四篇文章同属散文,但因其类型不同,如朴素典雅的写人记事散文《背影》,澎湃昂扬的托物言志散文《白杨礼赞》,用语精警的哲理散文《散文二篇》,一线串珠的写景抒情散文《昆明的雨》,大家容易忽略对不同类型散文的了解和把握,这一点,需要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中有所体现。</h3> <h3>在目标体系的梳理“试水”过程中,我们需要沿着一条主路往前蹚,尽管目前我们通用的是新教材,但在改革的新形式和文本的新外衣之外,却仍要踏实地保留传统目标的可取之处,不吝整合单元篇目的共性与不同,努力带领学生将文本读精,读通,读出智慧。对于目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适用程度等细节问题,康主任直言,不必过于纠结。毕竟,新教材下知能目标体系的梳理不是为了大刀阔斧地除旧布新,也不是为了确定出一种模板般的教学形式,而是为了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一条可以借鉴的更加科学明晰的教学路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