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遇

钱未央

<h3>  我一直在等待,等待一场心灵的遇见。人间四月天,桃源县南麓的山风送来泛着新绿的茶香。这些淡出人们视野多年的老茶树是茶界的皇族,她们走过时光的长河,流淌着高贵的血统。<br></h3><div> 北纬30°东经120°,巍巍武陵与莽莽雪峰比肩,悠悠沅水与千溪万瀑交汇,这里山高谷深、溪流密布,四季冷热分明,干湿两季明显,是典型的亚热带农业生态区、优质茶叶产业带,历史上就是茶马古道的起源之地,有着几千年的种茶、制茶、贩茶、品茶历史。寂静的山谷里,马蹄声声伴着茶香阵阵,灵动了桃源山谷,也揭开了江南茶乡韵味的过往。</div><div> 茶祖在湘,桃源有名。西晋《荆州土地志》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唐朝刘禹锡诗中所写“斯须炒成满室香”,是中国炒青绿茶的最早记载。北宋年间,产于桃源鼠溪的鼎州芽茶被指定为贡茶。咸丰七年,赣粤茶商在桃源设庄收购鲜叶,试制工夫红茶,桃源红茶由此盛行,经茶马古道走出大山,出口国外。同治四年,以桃源为主要原产地的“湖红工夫”,荣登中国红茶三大品牌宝座。青堂瓦舍间,同德堂石碑仍然坚挺地耸立在原地,它铭刻着“国营湖南桃源茶厂”一段光辉的岁月,更见证着“湖红王朝”这个不老的传奇。</div><div> 深山中的民俗馆里,铁锅、土灶、竹盆、石磨、水车,古老的茶俗表演有温度地还原着桃源茶人百年前的制茶日常。在几十公里开外的一幢百年老宅,现代茶人也正用祖传的技艺与茶过招。就像打太极,身心合一是炉火纯青的唯一标准</div><div> 湖红工夫,最难把握的是发酵和烘焙。简单的动作,却是非灵性无法企及,在与茶的反复较量中,制茶者又完成了一次与历代茶祖的对话,这是一个虔诚茶人心灵的膜拜。传承的力量调控着掌心的温度,揉进情怀与花香,茶中便有了时光和春天的味道。</div><div> 时光流转,传承在变与不变之间。茶香桃源从西晋史记“山野即栽茶所产皆上品”中一路走来,如今已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5万多亩,产茶3.6万吨,综合产值10.5亿元,县域内1万余公顷天赐茶园已被国家农业部实施“桃源红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地,30余家企业正统一打造湖红工夫“桃源红茶”县域公共品牌。</div><div>&nbsp; 高峡平湖环绕,山云江雾滋养,一垅垅鲜叶如雀嘴放歌,正歌唱这个科技催生智慧的新时代。无论是机器的精准,还是手工的唯一,都是为了还原“湖红功夫”最醇正的口感。而这口感的秘密,藏在每一个爱茶人心里。</div><div> 入水,提香,不同的组合共同惊艳了时光。桃源系列红茶凭借百年“湖红工夫”历史底蕴和独具富硒元素,迅速走红,成为湖南茶产业的一大亮点。自2017年世界茶节暨全民品茶周活动落户桃源,桃源红茶走向世界,世界爱上了桃源红茶。红茶产业正成为桃源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助推着乡村振兴。</div><div> 绿叶在漫长的时光里完成生命的蜕变,以独有的姿态静谧于水,汤色亮红,温婉如玉,弥漫出湖红工夫成就的独有的华贵雍容。唇齿留香间,天地静了。于杯盏里遇见,茶韵流香!</div><div>&nbs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