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并存的西江千户苗寨 --------上海老记黔东南釆风纪实(一)

王霞 

<h3>  每次看到朋友圈有人发的“西江千户苗寨”和“加榜梯田”图片时,我总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心里那个无法抑制的痒呀,真想立马飞过去举起相机咔嚓咔嚓来几下,过过手瘾,饱饱眼福……</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机会终于来了!3月27日至4月3日,上海摄影家协会、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组织了2018赴黔东南采风团。团里大多数成员都是沪上赫赫有名的摄影大咖,当然,也有个别象我这样的菜鸟。</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感谢陈卫中团长和刘炳文秘书长,将有限的名额给了我。我得好好把握机会,利用这有限的七天时间,跟着大师们边学边实践,在体验民族风情的同时,将拍摄高山流水、蓝天白云、峰回路转、层层叠叠、巍巍壮观的风景技巧提升提升。不虚此行,不负春光!</h3> <h3>  中国最美的湖叫西湖,中国最美的人叫西施,中国最美的寨叫西江。<h3>  余秋雨先生曾在《玄女传》一书中用“以美丽回答一切”七个字,概括了他对黔东南的深切感受。我感同身受!</h3><h3> 在写下自已体验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西江千户苗寨的概况:<h3> </h3></h3></h3> <h3><font color="#010101">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公里,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公里。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据2005年最新统计,西江千户苗寨共有住户1258户,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font></h3> <h3>  西江苗寨四周的山坡上,森林植被保护得完好。封闭的地形条件、清澈诱人的河水、茂盛的植被覆盖、成片的梯田景观,构成了一幅优美的“风景这边独好”的苗岭山水田园风光。</h3> <h3>  西江千户苗寨地处山区,人口众多,良田稀少,为了不占用良田又可建造更多的房屋,修建的房屋均依山而造。</h3><h3> 这些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并以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为多数。一般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 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 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等。</h3><h3> 一栋栋的吊脚楼沿山坡依次建造 上千栋吊脚楼相连成片,鳞次栉比,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形。煞是壮观!</h3> <h3>  除了吊脚楼,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主要用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h3> <h3><font color="#010101">游客进寨必须先买票,门票100元。与大多数景点一样,检票时,自动扫描、旋转闸口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人算不如天算。行程、景点安排再周密,再合理,也敌不过老天任性,一场春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见多识广的摄影大咖即便事先备好了雨具,也因沉重、昂贵的摄影器材掣肘而难以大展身手。情何以堪!</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拍摄,我们是认真的!”</font>即使老天不给面子,摄影大咖们工作起来,依然一丝不苟! 烟雨茫茫,更加浪漫,别有一番滋味在其中!</h3> <h3>  站在观景台上,放眼瞭望,我连连感叹:震撼,太震撼!漂亮,太漂亮!神奇,太神奇!从未见过的蔚为壮观……</h3><h3> 群山环绕的村寨,在烟雨中散发着别样光芒,无数青瓦和杉木皮盖顶的小木楼,一座座、一层层点缀山间,错落有致,鳞次栉比,</h3><h3>千家万户,世代相居。</h3><h3> 一切都是为了观赏而存在,坦然享受世人欣赏的目光。</h3><h3><br></h3><h3><br></h3> <h3>  观景台上,人山人海,我好不容易抢拍了几张苗寨全景照,却时时被身后拍照的人喊着“让一下!让一下!”</h3><h3> 大家都在观景台上拍照留念,一个个举着自拍杆,比着剪刀手。</h3><h3> 我自然不会免俗,让夏云大师拍了张“像煞有介事”的照片。</h3> <h3>  绵绵细雨中,我挤在人群中,不停地用相机拍,用手机拍,生怕漏掉了某个镜头。</h3><h3> 我不停地拍,又不停地想:用智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创造这一切的苗家先祖们,肯定不会想到这些他们看来司空见惯的东西,竟然造就了突如其来的繁华,改写着子孙后代的命运……</h3> <h3><font color="#010101">  从观景台坐电瓶车折返商业街,一路上,我边走边拍,拍下了一组当下苗寨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真实写照:农忙时,起早贪黑,苦干蛮干;农闲时,晒晒太阳,聊聊家常,潇洒惬意……</font></h3> <h3>  沿着商业街一路走去,我发现这里的木楼有点破旧,明明写着饭店招牌,但从门口望进去,里面却杂乱无章,破败不堪,楼前的小池塘里泛着深绿色的水,没有一点生机。</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里的生活处处表露出“我是旅游景点”的痕迹。从“住宿”、“农家菜”等简陋的招牌中不难看出,越是安静的生活,越是让人们生出对繁华的向往。虽然游客稀少,那些坐在广场上的老人与妇女还是无比期待地向我推荐他们的民族风饰品。</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其实,即便游人如织,他们在乎的绝对是景而不是物!</font></h3> <h3>  原来,繁华也是一种心境,见惯了熙熙攘攘的我们,更能在这样原生态的苗族村寨中生出返璞归真的宁静。而长年久居深山、少与外界通人烟的乡民,却期待着那些远道而来的过客,能为他们带来不一样的生活和见识。</h3> <h3> 不管是淳朴守旧的苗寨老人,还是手捧手机、胸怀大志的青少年,他们都是今天西江苗寨的真正主人,他们已经驾熟就轻把各种不同的生活元素融合在一起。</h3><h3> 如今的西江苗寨,就是以这样包容一切的方式呈现在世人的面前。</h3> <h3>  网络上对西江千户苗寨褒贬不一,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质疑商业化。无数人在指责:过度的开发让西江苗寨失去了原有的宁静,取而代之的是世俗的喧嚣!</h3><h3> 每一个走进千户苗寨的人,都渴望见到原汁原味的古苗寨生活,渴望在民风淳朴的村寨里享受远离尘世的宁静,却发现自己的期望值都被商业街上挨家挨户的商铺、客栈占领,被故作姿态的民俗表演毁掉,被景区来来往往的电瓶车碾碎。于是,人们的期待变成了失望,赞美变成了责难,一时间,人人都化身为传统民俗的守护神, 义正词严去抨击现代文明对古老苗寨的吞噬,似乎都忘了这一切的商业化进程是拜谁所赐……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供给,打破了西江宁静的,不正是我们这些渴望原生态的心吗?!</h3><h3> </h3> <h3>  几年前,我看过一部法国人拍的纪录片:《相约未知地带》 里面有个镜头记忆犹新,苗寨村民们提到村子通电时,全村人像过节一样庆祝,那种兴奋,让人难以忘怀。当那个法国记者问一个苗族老奶奶:“第一次打开电视,你第一眼看到了什么?” 老奶奶脱口而出:“汽车和高楼”。</h3><h3> 所以,我在想:越是在偏僻山村里久居的人,越是向往现代的生活。只有我们这些都市居民才会自私地想要他们保留传统。</h3><h3><br></h3><h3> 其实,人人都有追求舒适生活的权利。只要村寨当中仍有本地村民生活,能将他们本民族的文化一点点存续,哪怕用上了抽水马桶,这也仍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在地生活。</h3><h3><br></h3><h3><br></h3> <h3>  离开西江千户苗寨的时候,我拍下了这样一组镜头。我想,这正好回答了网上对西江千户苗寨被过度开发的质疑。</h3> <h3>  既要保留原汁原味,又要享受现代文明,这本来就是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需要大智慧,大手笔!</h3><h3> 传统与现代并存是现阶段推进古苗寨发展最真实、最客观也是必不可少的呈现方式!别无他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