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眼睛看日本(3)之“大阪篇”

旭日腾骢

<h1><b>3、“天滿宮”神社与“第一怨灵”的故亊</b><br> 大阪城的“天滿宫”神社,是喧闹都市中仅有的几处“清净”之地。也是全日本8.1万座“神社”中,最为著名的一座。</h1><h1></h1><h1> 这里供奉着日本史上的“文圣”——菅原道真。此君在日本社会地位非同小可,犹如国内道教文化中的文曲星、儒教文化中的孔夫子,更是日本历代读书人心中的神明与偶象。考试、升学、求取功名,学子和亲属都会来此拜上一拜,祈佑功成名就。</h1> <h1>  “天滿宮”神社始建于公元949年,是村上天皇为藉慰菅原道真的怨灵而建。</h1><h1> 可惜屡遭大火,其历史建筑早已荡然无存。现在的山门和主殿都是1845年在原址上重建的。</h1> <h1>  菅原道真(公元845~903年)何许人也?何以成为日本“文圣”?又何以成为日本古代“四大怨灵”之首?且听道来。</h1><h1> 菅原道真出身文人世家,自幼聪慧过人。11岁时,便以一首五言绝句《月夜见梅花》震惊日本文坛: “月辉如晴雪,梅花似照星,可怜金镜转,庭上玉房馨”。</h1><h1> 18岁他考取文章生(秀才),23岁考取得业生(进士),入朝为官正6位(6品)。他的才华和能力深得宇多天皇、醍醐天皇赏识,破格重用、一路升跋官至右大臣(宰相),还被委命为遣唐使,可谓志滿意得。</h1> <h1> 公元901年,如日中天的菅原道真横遭左大臣藤原时平等人合谋诬谄谋反,被醍醐天皇降绌为大宰权帅,贬至僻远的九州岛。终日在郁愤中煎熬,二年便死于贬所,时年58岁。身后留下大量文学著作,最著名的有12卷诗歌散文集《菅家文草》和诗集《菅家御传》等。<br>  故亊至此,远未结束。</h1> <h1>  菅原道真愤然离世后,皇宮却从此安宁不再、凶险无绝。<br>  首先是听信谗言贬绌菅原的醍醐天皇的几位皇子接连莫名夭亡。随后皇宫之清凉殿,发生了毛骨悚然的“清凉殿落雷事件”。一些合谋谄害菅原的大臣在朝事中被雷劈死。<br></h1> <h1>  《日本记略》记载:“延长8年6月26日戊午,诸卿侍殿上,各议请雨之事。午三刻从爱宕山上云起,急有阴泽,俄而雷声大鸣,堕清凉殿第一柱上,有霹雳神火,侍殿上之者,大纳言正三位兼行民部卿藤原朝臣清贯~衣烧胸裂夭亡(年64),又从四位下行右中弁兼内藏头平朝臣希世~颜烧而卧,又登紫宸殿者,右兵卫佐美努忠包~髪烧死亡,纪荫连~腹燔闷乱,安昙宗仁~膝烧而卧”。</h1> <h1>  罹难大臣中,尤以藤原清贯最为左大臣藤原时平的死党,当年羁押菅原贬赴九州岛的正是此人,此番遭雷劈致死煞为灵异,宫人及百姓倾刻便联想到菅原道直,认定是他的怨灵在复仇。自此,菅原又被百姓尊为了“雷神”。<br>  虽然“落雷事件中”醍醐天皇幸免于难,但他却亲睹了骇人的“雷神”之怒。充耳于“菅原怨灵作祟”、“菅原化身雷神”的惊悚传言与极惧之中,三个月后竟也一命呜呼了。</h1> <h1>  更成趣谈的是,恐惑不堪、屁滾尿流的朝廷为平抚菅原怨灵愤怒,迅速推翻了菅原生前所有罗织罪名,将他官复正二位右大臣原职(后又追晋为正一位左大臣和太政大臣)。还将他流放九州的几个儿子召回京都。真可谓怨灵的逆袭!</h1><h1> 但日本人仍坚称远远不够。于是继任的村上天皇又在京都为菅原老爷子修了一座喚作“天满宫”的神社,日日供奉这位“文圣”、“雷神”。未曾想现如今“天满宫”己然在全日本舒枝展叶,几十座“天满宫”遍布各地,香火不绝。日本学生和家长更是将其当作文曲星下凡般顶礼膜拜、趋之若鹜,甚至老师们也会带着学生集体拜祭。</h1> <h1>  菅原道直一生酷爱梅花,生前他的庭院内外遍植梅花。</h1><h1></h1><h1> 相传,菅原贬绌九州岛前,九卅未有梅花。他来到九卅后花恋旧主,京都所植梅花竞一夜连根拨起飞到九卅,房前屋后梅花盛开。这就是民间所谓的“飞梅传说”。</h1><h1> 由于传说太美了,菅原后人干脆将“飞梅”做了他们的族徽。而遍布日本的天满宫,也都会栽种梅花来陪伴“文圣”。九州福冈县“太宰府天满宫”内有三株千年白梅,传说正是当初从京都飞到九州的正宗“飞梅”。</h1> <h1>  与其他神社一样,“天满宫”所有建筑均为实木结构、屋顶无瓦仅在棚板之上作了些防水处理,显然都是为了减震防震所为。</h1><h1> 歇山式大挑檐屋顶及其廊、桥、梯、栏都显得既庄重又灵秀,营造式样和工艺尽透着唐宋遗风。</h1> <h1>  天气不好,神社内访客不多,藉着大殿深处幽幽灯光,可见一座不大的金身塑象孤零零端坐法台之上。若大殿堂空空荡荡,不免几分凄凉。</h1><h1> 一位中年妇女匆匆走到殿前,她虔诚掏出早己准备好的纸币,一张一张仔细投入布滿横杆的巨大善款箱内。然后拉动面前一根挂着铃铛的绳索(铃绪),仿佛告诉神灵“我来了”!一声清脆铃声过后,她低头肃立、双手合十、紧闭双目口中念念有词,显然是在为儿女们许愿。良久后,她用力拍了三下手仿佛告之神灵“我的愿望说完了”,而后深鞠一躬,转身带着微笑离开了。</h1><h1> 也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无论愿望能否实现,至少此刻她释然了。</h1> <h1>  大殿两侧是两排挂满巨大白色灯笼的支架,显得十分抢眼。不知这阵仗属何仪规? </h1><h1> 凑上前看看灯笼上的汉字竟是“月桂冠”、“稻香”、“菊正宗”、“大关”云云。这不都是些日本清酒品牌吗?注脚上还有“芳醇无比”的字样,我困惑了。难不成神社也做商业推介?</h1><h1> 但愿里面那位菅原老爷子也能理解神社管事人苦衷, 这年头经济不景气,谁也不容易。毕竟这么大的宅子闲着也可惜。</h1> <h1>  大殿一侧有一排“愿事房”,专为祭拜者提供发愿用的符袋纸笺,及神社自制的各种纪念品。不时有人前来选购,各项活动已充分商业化了。</h1><h1> 与国内不同的,日本无论神社、寺庙都不再有点燃的油灯、香烛了。想必是木结构建筑最忌烟火,统一禁了吧。</h1> <h1>  大殿四周的祈愿架上,层层叠叠挂滿了祈愿袋,里面不知承载了多少日本学子的美好心愿。</h1><h1> 不知忙了千年的“文圣”老倌儿,还有没有精力把这些袋袋一份份打开细读?兴许此刻他也与时俱进,用上大数据,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吧!</h1> <h1>  看看祈愿袋数量,便知这神社的香火旺不旺。</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一直搞不懂日本“神社”的宗教属性,更分不清神社与寺院、道观的区别。讨教日本当地导游,回答也是不得要领。无奈,只能自已查资料恶补了。</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神社是日本“神道教”祭祀神灵的地方,也是神灵的居所。每座神社都有代表神和祭祀神的法物,平日存放于密室之中。</h1><h1> “神道教”属于偶象崇拜的本土宗教,起源虽早,但兴盛却仅在明治维新之后。它没有统一教义、章程;更没有严密的教会组织;神灵间没有完整神话故事串连,甚至毫无关联。佛教中观世音菩萨,传说中太阳神、稻荷神,历史名人明治天皇、德川家康,甚至二战罪魁都能成为神灵。总之,日本人需要什么便可祭拜什么。</h1><h1> “神道教”神社,现己成为70%日本人的精神寄托。每逢重大节日或迂坎坷疑惑,人们总会到神社祭拜、祈祷神的护佑。人生重大仪式性活动,除了丧亊,也会在“神社”中完成。</h1> <h1>  日本神社文化与汉传佛教文化渊源很深,无论建筑形制、宗教仪规、施奉形式都十分相似。</h1><h1> 经悉心观察,其实区分神社和寺庙的方法並不难,只须查看二根立柱顶起二块横木的“鸟居”便知。“鸟居”是立于神社入口处的一座木质牌楼。其外侧代表人间,内侧代表神之居所。而寺庙多无牌楼,即使有形制也与“鸟居”大相径庭。所谓“有神社必有’鸟居’”是也。</h1> <h1>  神社内沿围墙散布的石燈、石碑、石塔,以及各种石刻物像看起来似乎更有年代感。也许只有这些物件,才能讲述神社的过去。只可惜它们却靜靜的,永远不会说话。</h1> <h1><b>4、大阪城——丰田秀吉的城</b></h1><h1> 来到大阪,不去看看“大阪城”无疑是个遗憾。大阪市中心的大阪公园便是“大阪城”的所在。“大阪城”与“名古屋城”、“熊本城”並列号称日本三大古城。</h1><h1> 但依我看来,它仅应称为一座具有军事防御功能要塞遗址而己。</h1> <h1>  “大阪城”为群雄逐鹿日本战国时期,一代枭雄丰臣秀吉1586年所建。准确地说,它仅是丰臣家族的私家居所(类似**家大院),外人並不能随便进入。因此,无论功能还是规模都与传统意义的城相去甚远。<br></h1> <h1>  既然“大阪城”是大名鼎鼎丰臣秀吉的府邸,就该知道这位乱世大佬到底什么来头?</h1><h1> 丰臣秀吉(1537~1598年)原名羽柴秀吉,日本战国时代(我国明代末年)著名政治家,近代日本首次以“天下人”称号统一日本的战国三杰之一。</h1> <h1>  丰臣秀吉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父,青年时投奔战国霸主织田信长麾下当佣人。一次战斗中,因舍命救主深得织田赏识信任,並成为其得力干将。“本能寺事变”织田信长为部下所杀,丰臣秀吉起兵平叛,並成为织田信长的实际接班人。</h1> <h1>  天正十三年(1585年),丰臣受任关白(摄政王),后任太政大臣(最高行政长官),正亲町天皇赐姓其丰臣。</h1><h1> 丰臣秀吉变革了日本的传统封建体制,明确了士农工商的职业身份,奖励新兴工商业,促进了城市发展;颁布了刀狩令,收缴民间武器,实行兵农分离,将武士集中于城市;保护佛教寺院,压制天主教传布,迫害西班牙传教士,开日后禁教锁国先河 。</h1> <h1> 丰臣秀吉之执政,于日本具有划时代意义。他统一了日本列岛,提振了日本经济,提速了日本由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幕府体制转化。</h1><h1> 1598年,丰臣秀吉发动了攻打朝鲜的“文禄庆长”战役,战争失败后病亡,结束了自已辉煌而坎坷一生,终年61岁。</h1> <h1>  “大阪城”分内外二层,依地势而建,内高外低。城缘呈不规则几何形状,内层周长约7.8公里,外廓层周长约15.8公里。內外层均有以巨石堆砌的坚固城缘,高度6~15米不等。内外层均有10~25米宽的注水壕堑,俨然一座固若金汤的军事要塞。</h1> <h1>  相传丰臣秀吉1586年筑城,动用十万民工夜以继日大干整整三年。看着眼前这些巨石,我很难想象400多年前,工匠们是如何将它们运来,又如何垒上去的。</h1><h1> “大阪城”筑竣后,德川家康与丰臣秀吉家族曾在此进行过二次攻守战役(冬之役,夏之役),德川藉此彻底剿灭了丰臣家族。此后,“大阪城”又成为了德川幕府控制日本西部的军亊要塞。</h1> <h1>  据说“樱花门”是“大阪城”内城最美的城门,每当樱花开放,大门都仿佛掩映在花海之中。只可惜时间尚早,光秃秃的“樱花门”很是尴尬。</h1><h1> 城门前桥路旁有二块笨拙的石头,传说那是丰臣秀吉的上马石。早听说“魁伟”的丰臣将军身高1.6米,难怪他的上马石需高到1米了。</h1> <h1>  都说小日本什么都小,特别是男人的个子。据说几十年前的日本人平均身高只有1.62米,“樱花门”大门上的便门即可佐证。</h1><h1> 大门关闭后,供人进出的便门高度仅有不足1.5米!守城士兵们却能进出如飞,足见那时的日本男人们如何娇小灵活。丰臣秀吉大将军尚且只有1.6米身高,丁勇们矮些便也在情理之中了。</h1> <h1>  內城是生活和办公区域,二战期间,这里曾是日本“关西军”司令部和制造火炮兵工𠂆所在。战争后期,美国空军曾对此进行过重点轰炸,城内许多建筑(包括天守阁)和设施均毁于战火。战后这里又成为美军基地,期间因美军兵营一次失火又烧毁了许多建筑。</h1> <h1>  眼前这幢建筑,据说就是当年“关西军”司令部之所在。很难想象它怎么能够在轰炸中保存下来?</h1><h1> 听说过侵华日军的“关东军”,却从未听说过还有什么“关西军”。关东和关西如何划分?查问后方知。日本史上从未有过类似我国长城的关隘,仅因本州岛中部有一个地方叫作“关原”,人们便习惯将关原以东的东京都及所辖六县称为关东地区,而以西的奈良、京都、神户、大阪等二府七县便称为关西,关西地区招募的军队即所谓的“关西军”了。无论“关东军”还是“关西军”,当年都是军国主义的杀戮机器,手上都沾滿了各国人民的鲜血。</h1> <h1>  “大阪城”内城中央耸立着一座被称为“天守阁”的建筑,远远望去镶金佩银十分壮观。</h1><h1> “天守阁”在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毁建,1945年美军轰炸损毁后,1951年由民间集资重建。其外观5层,内部8层,高54.8米,现在其顶层为观景台,以下为历史博物馆。馆内存有丰臣秀吉木雕像、盔甲、武器等大量史料文物。</h1><h1> 只可惜时间紧凑,仅作远眺,未及登临。</h1> <h1>  “大阪城”一处空场之上,有座闪闪发光被喚作“时空胶囊”的不锈钢雕塑,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日本“每日新闻”社、“松下电器产业株士会社”的大名跃然其上。 </h1><h1> 这是公元2000年跨世纪之际,上述企业出资组织,社会征集留给500年后日本人的时光信息。企业无利不起早,活动目的一定不乏商秀宣传。 据说雕塑下面固封着大量代表上世纪最新科技成果的电器产品、影音资料、杂志报刊等,希望让未来的人们了解昨天的日本。 </h1><h1> 联想到日本列岛正加速滑向南边深达万米的马里亚纳的海沟,但愿介时的日本人别穿着潜水服来到这里考古。</h1> <h1>  路边是一处叫作“丰园”的神社,真想知道唯一能够留在遗址内的神社,供奉的是何方神圣?</h1> <h1>  当年“大阪城”内城鳞次栉比的房屋楼阁早己不知所踪,稀拉殘存的建筑寥寥几座,真可谓“白茫茫一片真干净”。</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大阪城”早己改作公园,到处种滿了樱花、梅花。人们在这里休憩漫步,充分享受着和平带来的安宁与美好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难以撫平的创伤,也让日本民族付出了无法弥补的代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亊不忘后事之师,愿中日两国人民休息与共,世代好和。</span></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未完待续)</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h1> 旭日腾骢</h1><h1> 2018年4月9日于长安</h1><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