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与大伾、浮丘齐名 今日象山难觅真容-------游象山记。

土豆

<h3>  记得上次(2018年3月31日)去浚县善堂镇看桃花路过屯子时,听刘工说,屯子附近有一个景点叫象山生态园,环境不错,便想骑行前往,一睹为快。</h3><h3> 2018年4月7日(星期六)下午2点30分,好奇心驱使作者土豆一人独自骑行象山生态园。一路上,经过杨庄村(东杨工业区),曹洼村,焦庄村,闫门村,夏庄村,西张洼村、东张洼村等,一个多小时后到达象山生态园区。</h3><h3> 首先看到依托象山建起的占地面积大约1000多亩的濠霖农庄,该农庄正在建设之中,规模很大,绿意盎然。顺着新修的水泥路,骑车可以直达象山山顶,水泥路两旁栽植有桃树、杏树等、樱花树、松柏树等,为荒凉的象山增添了些许的绿意。除此之外还有那一片片正在盛开着的纯黄色的油菜花。</h3><div> 据说,原来的象山海拔231.8米,系浚县最高点,在浚县屯子镇西南约3公里处的张洼村附近。古时候因此山酷似一头大像而得名。象山和善化山、大伾山、浮丘山曾并称为浚县四大名山。象山的南山腰上原来有个云锦寺,是明末清初四大儒之一的傅山隐居讲学处。傅山是山西人,曾云游来到浚县,被象山美景所吸引,便隐居在云锦寺,设帐讲学(傅山学堂)。古代人对象山大加赞赏,称其“山秀泉清,木蔚草茂,”,“春风桃李树,争放一川花。猿窃枝头果,鱼翻涧脚泉。” 其秀美山水,可见一斑。但是象山的命运却在1984年以后发生了改变,疯狂而野蛮的开采,使得如今的象山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山路坑坑洼洼,象山原来的秀美景色荡然无存,唯一能看到的仅有开采山石留下的一堆堆碎石及一个个矿坑。原来的云锦寺也不知去向,只留下几个承载庙宇石柱的石基座,似乎在见证着云锦寺曾经的辉煌!其他遗迹均难以找到。大儒傅山讲学处更是难觅其痕迹。失望之余,却发现山上还有一潭清水,清澈见底,绿波荡漾,算是“山秀泉清”的见证吧。其实这只是人工建成的池塘而已。</div><div> 为了美化象山,人们在原来的荒山废墟上栽种了19.8万棵树木、还有各种花草无数,千亩花海让荒山增色、野坡生辉。</div><div> 4月7日(农历二月二十二),星期六。虽然春寒料峭,但象山上的桃花、油菜花已然感知到春的气息,竞相绽放。放眼望去,粉的桃花、黄的油菜花、白里透红的樱花,绿的草木交织在一起,如同走进一幅精妙绝伦的彩墨山水画。</div><div> 然而,令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开山采石、粉尘漫天的不毛之地。开山采石、石料加工数十年来都是象山一带乃至屯子镇的重要产业,当地石料加工户最多时有200余家,从业人员上万名。</div><div> 开山采石让象山山体千疮百孔,遮天蔽日的灰尘也成了附近居民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div><div>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2年,按照浚县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屯子镇党委、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象山环境进行集中治理。采取了封山禁采等措施,关停了所有采石场,对象山进行综合整治,重点修复地表塌陷区、采空区等。同时,以‘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为依托,以生态旅游为主题,以传统古村落保护、矿山遗址公园建设、户外拓展为主要内容,以打造集旅游观光、健康养生、休闲娱乐、种植养殖于一体的绿色产业生态园的思路,整修道路70余公里,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生态旅游,有序恢复生态。</div><div> 山脚下种植了近千亩油菜花,还有樱桃园、梨园、桃园,薰衣草和向日葵等。</div><div> 象山之巅的一尊巨石上,我市书法家刘畅写下了“山魂"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而这,也成为象山泾渭分明的一道分界线。山的这一边,绿树成荫、花草连片,彰显出近年来生态建设的成果;那一边,怪石嶙峋、沟壑纵横,展现着多少年来开山采石的遗存。</div><div> 象山地处浚县中部火龙岗地区,岩石中含有卵石砾岩和白云质石灰岩,呈现斑驳的花纹,具有良好的加工性和磨光性,比汉白玉硬度更高且耐腐蚀,在古代多用于高等级建筑的室内铺墁及台阶铺砌。特别是象山一带所产花斑石,在《大明一统志》、《正德大名府志》、《帝陵图说》等典籍中被形容为“光腻类玉,其色五等,可充殿阁柱础之用”“黄质紫章,为几屏,文采可爱”。正因如此,象山花斑石至少从元代起便被皇家开采使用。元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就有皇宫以文石(花斑石)甃(zhòu,意为砌、垒)地的详尽记录。</div><div> 站在象山山顶,一种独有的沧桑感映入眼帘,令人感到心酸。经年累月的开山取石,让青红相间的山体如同刀砍斧削一般,少了一分大自然的柔和秀美,却多了一些人定胜天的雄奇。运送石料的道路在山间纵横交错,让人看到工业文明在这里留下的痕迹。</div><div> 据了解,经过多年的大规模露天开采,象山形成了多个矿坑,坑中的山体因含矿物质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形成了“红色瀑布”以及断崖等地质奇观。</div><div>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象山,不仅拥有优美的风光、悠久的历史,更承载着抵抗侵略、为国捐躯的中华脊梁。</div><div> 象山东侧,有一个安葬着1577名烈士的陵园,这也是我市安葬烈士最多的烈士陵园。革命先烈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抵抗侵略和反对压迫的红色历史,用如山般坚韧的意志铸就了铁血忠魂。</div><div> 革命志士常仙甫打响浚县抗战第一枪,红枪会夜袭码头村,杨贯一组织天门会抗日,火龙岗歼灭战揭开了豫北战役胜利的序幕……一个个名字,一桩桩事件铭刻在史册上,让后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div><div> 屯子镇的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常仙甫故居、中共卫西工委旧址、天门会旧址、火龙岗歼灭战遗址、浚县红色地下交通站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发展红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红色地下交通站遗址,以地道连接了屯子镇东王村、裴庄村、乔村、大黄庄及王庄镇李聂村、小齐村、老观嘴等村,四通八达,是电影《地道战》的生动再现,非常引人关注。</div><div><br></div> <h3>远观象山,它就象一个小土岗。</h3> <h3>到达东张洼村。</h3><h3> 象山脚下有两个张洼村,一个是东张洼,一个是西张洼。东、西张洼由一南北流向的溪水相隔,两村距离三四百米。两个村原是一个村庄,1958年,东、西张洼分别设为行政村。两村中的男性全为张姓,并且同祖同根,均为明初将军、万户侯张冀后裔。张氏自明宣德年间迁此居住,已有近600年的历史。该村人杰地灵,明清两朝,进士、举人、秀才等人才达70多人,清代书画家张子白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至今,村里仍传颂着张子白“飞笔点太原”的传奇故事。</h3><div> 据传,张子白到山西太原会朋友,正赶上太原府修缮城门,需要请个书法家为城门题字。太原知府早就听说张子白书法造诣很深,得知其来到山西,便请其为太原城门题字。张子白飞速在门额上写下了“大原”二字,便下了城楼,不慌不忙坐在楼下的椅子上喝茶。这时,城门下观看的人指责知府请来个蠢材,把“太原”写成了“大原”。听到议论,张子白不慌不忙地站起身,拿起毛笔饱蘸浓墨,挥臂向城门上掷去,不偏不倚,飞笔正好落在大字下面,“大原”立刻变成了“太原”,而且犹如一气呵成。这一下,让在场的人都叹服不已,有人喊道:“飞笔点太原,太绝啦!” 东张洼村的村民都姓张,和清代书画家张子白同宗。建于清乾隆六十年的张氏宗祠是浚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 该村以明清时期的石头房子居多,目前多处保存完好,被列入第五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div> <h3>到达濠霖山庄。</h3> <h3>山庄里的桃花、樱花、梨花、油菜花等竞相开放。</h3> <h3>山上有座清澈见底的池塘。</h3> <h3>浚县著名书法家刘畅题字“山魂"。</h3> <h3><font color="#010101">被开采后裸露在外的山石,原来山青水秀的象山现在是满目疮痍,让人看得心情沉重。</font></h3> <h3>这些残存的石基座似乎在见证云锦寺曾经的辉煌存在。</h3> <h3>香客简易焚香处。</h3> <h3>濠霖山庄简介。</h3> <h3>“望鹤飞"大概是“希望鹤壁腾飞"之意吧。</h3> <h3>途经焦庄村。</h3> <h3>往返全程约40公里。</h3> <h3>(文中部分内容根据网络资料改编,特别致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