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下关地扼滇西咽喉,自古为云南重镇,滇省通衢,唐代南诏国在此建龙尾城,成为国都的南大门。举世闻名的南方絲绸之路、茶马古道、博南古道、蜀身毒道均以下关作为重要的集散和中转中心。历史上商帮、马队不绝于道;历朝历代应试举子、文人络绎不绝;又是兵家必争、刀伤箭痕、白骨荒冢的古战场。现在又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驻地。</h3> <h3><font color="#010101">龙尾关城楼背面</font></h3> <h3>进入龙尾关横跨于西洱河上的黑龙桥,古代桥南边河岸旁建有玉龙关,桥北边河岸旁建有龙尾关,可惜两关城楼均已毁弃不存。</h3> <h3>黑龙桥北边龙尾街口由大理市人民政府所立的石碑,上面镌刻有《龙尾关碑记》长文。</h3> <h3>龙尾街局部街景,街东边有小桥流水。</h3> <h3>龙尾关城楼,又称寿康楼,实际上此楼为古代的北门楼,古代的龙尾关城楼在黑龙桥北的河岸旁。</h3> <h3>镶于城门洞侧墙上的古碑,为清咸丰三年(1853)由太和县正堂所立。古代下关以西洱河为界,河北(关迤)归太和县管辖,河南(关外)归赵州(凤仪)管辖。此碑文是古代非常罕见的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保护生物多样性,主张保护环境的佳作。文中有"自古山林川泽与民共之"的确论,批评"渔人贪蝇头之利"用密眼网捕杀小鱼虾,导致"居民肆其口腹之贪竟置天灾于不顾“发出了破坏自然环境导致天灾的警示。</h3> <h3>镶于龙尾关城楼背面墙上的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h3> <h3>镶于龙尾关城楼背面墻上介绍龙尾关遗址的文字碑,由大理州人民政府所立。</h3> <h3>古代玉龙书院遗址,后为下关第二完小校址,现已迁出,目前已闲置。</h3> <h3>眉山古里,旁边为原关圣殿,现已不存。</h3> <h3>此为"大中丞“牌坊遗址地,地面未铺街板石留作重建牌坊之地,图中砖墻处抗战时期曾镶有原国军工兵总指挥、民国交通部代部长、陆军中将马崇六(晋三)题书的"明赵雪屏公孙故里“大理石碑,可惜此碑与牌坊未能逃过历史浩劫,均毁于文革前期。"大中丞“乃御赐大匾,悬于牌坊之上,上有御赐"都宪坊”蓝底金字乃皇室规格,是皇帝对赵汝濂的褒奖。过去文武官员至此须下轿下马,诚惶诚恐步行过坊,轿马须绕道小井巷而行,正是"大中丞“御赐大匾悬于当街,才得以震懾文武官员谨言慎行。</h3> <h3>位于中丞街129号旁的"父子经元”牌坊遗址地。.古代科举制度省级乡试设五经考题中头名者为五经魁。赵汝濂与其父赵仪均为云贵乡试经科第一名,赵仪为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四年(1501)云贵乡试经元,赵汝濂"嘉靖壬午,以易经魁"(李元阳撰《副都御史雪屏赵公墓志铭》),即公元1522年云贵乡试易经第一名,"父孑经元"坊即由此而来。两座牌坊在建成后的近四百年间曾于乾隆初年、咸丰四年、光绪二十五年、民国三十三年先后四次大修,但却毁于文革前期,实在令人惋惜,有关社团已多次呼吁重建,规划部门已经作出规划。</h3> <h3>赵汝濂(雪屏)故居大门</h3> <h3>著名书法家王永祥老先生题书的龙泉巷石碑</h3> <h3>龙泉巷口的阁楼,上面有清代翰林马恩溥题写的大匾。</h3> <h3>中丞街北面尽头的石牌坊,民间俗称南天门,上镶"南天屏障“石匾。</h3> <h3>南天门背面,上镶"龙关锁钥”石匾。</h3> <h3>位于黑龙桥北边坡地上的龙尾古关历史悠久,古人形容大理百二河山之险要有"上有上关,下有下关,东有洱海,西有苍山"之论。苍山第一峰云弄峰麓的上关(龙首关)与苍山第十九峰斜阳峰麓的下关(龙尾关)是唐代南诏国和宋代大理国国都的南北屏障。这两座古代雄关饱经历史沧桑、阅尽人间春色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现在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已经被纳入国家保护、开发的规划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