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偶翻微信朋友圈,刹那间,我的眼球便被美英女士发的像油画的六张照片吸住了,令我情不自已。 </b></h3><h3><b> 且看那张"凋零的杜鹃花",星星点点的杜鹃花摇曳在水池边,"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与那盆水灵灵的水仙花比有些凄凉,处偏僻地,无人问津。再看那张"飘舞的黄百合",披着晶莹鹅黄的霓裳翩翩起舞,青翠欲滴的绿叶相伴相依。"几许山花照夕阳,不栽不植自芬芳。"虔诚地凝视着照片,我走进了迷人的春天,沁人心脾的芳香扑面而来。阳光的味道,引我梦飞翔。 </b></h3><h3><b> 美英女士之"爱花"我是早就知道的,她爱夏荷之清纯,玫瑰的妩媚,寒梅的冷傲,牡丹的华贵。她是一种倾心倾情的爱,或珍爱有加,或欣赏倍致,或怜香惜玉。我更明白,她拍"花卉"绝非心血来潮,亦非应景趋风。读她在朋友圈发的照片,是要用心去读的。她的照片,多是在观花赏草,触景生情,动其心弦时的"指下作品","借花喻人""寓意于花"之旨显矣。 </b></h3><h3><b> 那么,美英女士的这六张照片"寓"之何意"呢?请别放过那刻意放在花瓶旁的书——周大新的《天黑得很慢》,即其"点睛之笔"也。 </b></h3><h3><b> 六张照片的"导语"文字看似平平,如信手拈来,随兴而发的闲笔。但当你进入她那娓娓道来的字里行间,你就会感到那每一个字,如钢琴的键,敲击你的心弦而颤动,响起跌宕起伏的旋律,时而如潺潺溪水低吟,时而如滔滔江水高唱,时而如春风轻拂,时而如狂风怒号…… </b></h3><h3><b> 恕我斗胆,为美英女士下面这篇照片"导语"添一题——《花凋零得很慢》,借她照片的杜鹃花,黄百合,遨游在哲学的天空,倾诉我的花语。</b></h3> <h3><b> 张美英老师拍下的"天黑之前"</b></h3>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花凋零得很慢 </b></p><h1><br></h1><h1><b style="font-size:18px;"> 张美英 </b></h1><p class="ql-block"><b> 春季花事络绎不绝,樱花,海棠,桃花……暮春该是杜鹃最热闹。来这儿住的头几年,小池塘边的一丛杜鹃开得似火似荼。没有人打理加上前面临街的门面开餐馆,污水渗入地下,池塘的金鱼没了,杜鹃也一年不如一年。去年一忙竟没去那小池塘边,以为那里的杜鹃没有开花。,其实只是被我忽略了。</b></p><p class="ql-block"><b> 今天路过池塘,停下看看,却见杜鹃是开着的。但不兴旺,花朵少,颜色不艳丽,好比美人迟暮,年老珠黄,不经看了。 </b></p> <h3><b> 刚看完周大新的新作"天黑得很慢",小说里的主人公不就是和那池塘边的杜鹃一样吗?他也曾是一个叱咤风云的法官,在七十多岁时还染发,讲究穿戴,注重仪表。但他终究逃不脱日渐老去的命运,妻子,独生女都不幸先他而去,只得忍受孤独寂寞的煎熬。接着是各种疾病缠身,成功开颅,装心脏支架,闯过一关又一关</b></h3><h3><b>…… </b></h3><h3><b> 最终还是难逃瘫痪,只得与轮椅为伴,受失忆折磨……</b></h3> <h3><b> 天黑得很慢,老去的路太长,痛苦太多。长寿而不健康并非是幸福,就像这杜鹃凋零了,已不经看,只有换种新花栽上才好。<br /> 花店今天新到的黄百合开得很好,我买了一束。第一次买黄百合,放在窗台前,真美!</b></h3> <h3><b> 我们老人常爱说"我们主要靠自己。"我理解"主要靠自己",应该说这是属于"精神层面"的,即老人在"天黑前",应以科学的理念,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病痛。但在现实生活中,绝对不能缺少亲友的关爱,照顾,援手。在患病近一年的日子里,我是深有体会的。<br /> 在我受疾病折磨时,我老公日夜陪伴在旁,带我四处求医觅药,照顾我的饮食起居,他便是我赖以依靠的身后的一株大树。女儿是我的"小棉袄",病痛时她递药,住院时她送饭。大洋彼岸的儿子关怀倍切,电话早晚不断……亲人的关爱,给予我源源不断的战胜疾病的力量。<br /> 作为一名教师,我最大的幸福是过去的学生给予我关爱和援手。我的学生不少是良医,他们是我和家庭的健康顾问。<br /> 这次患病久治不愈,我通过微信在原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刘昌慧的指导下,一步步求医问药,使病得以好转。她有一个月去了美国,仍通过她在英国的同学,介绍我去找武汉中医院肺病科的名医就诊。<br /> 其间凡听说我病了的同事,朋友,学生都经常来家,来电问候,并提供各种治疗良方。如远在新西兰的学生寄来蜂胶,说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美国的一位学生寄的药被退回去,心急如焚,后想方设法将药寄给了我。他每周要打两次电话,详细了解我的病情。<br /> 今天一早,我的一位广州朋友,在旅游赏花途中也来电慰问我,并说马上寄药来。 <br /> 人事演变,新陈代谢。日月星移,天亮天黑。但有了人与人的关爱,天就会黑得慢些。我会坚强地乐活,坚定走自己的路。我相信,在天黑前,我定能看到美丽的晚霞辉映着盛开的百合。<br /> 吾常思,我何德何能何才?在"天黑"之前,竟受到亲人,朋友,毕业多年的学生,如此关照!<br /> 沉浸在温暖中的我,愧也!<br /> 现奉上我"心中金色的百合花",敬献给天南海北,江城三镇的亲们!</b></h3> <h3><b> 张老师温馨地提醒我们 : </b></h3><h3><b> "天快黑了!"</b></h3> <h3><b> 美英女士发这组照片并配文,其灵感应缘于读了周大新的《天黑得很慢》。其实,很多微信读者并没有如美英女士读原著,而是读的微信上疯传的下面一段文字:<br /> <br /> 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最近出版最新长篇小说《天黑得很慢》,敏感关切老龄化社会庞大人群的涌动,以及他们复杂隐曲的心境。<br /> 昨天我在《文汇报》看周大新写《为天黑以前的风景铺一层温暖的底色》一文很受启示,现摘录其中部分。<br /> 文中写道:米兰.昆德拉有句话:老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很多老人并没有做好面对老年的准备,以为这段路,与以前走过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路段没有太大的不同,但他们不知道,虽然路面还是原来的路面,但此段路的沿途风景,与以往走过的相比,已相去甚远。<br /> 人从60岁进入老境,到天完全黑下来置身黑暗世界,这段时间里有些风景应该被记住。记住了,就会心中有数,不会慌张。<br /> 第一种风景,是陪伴身边的人越来越少,必须学会独自生活和品尝孤独;第二种风景,是社会关注度越来越小。得学会安静的呆在一角,欣赏后来者的热闹和风光,而不能忌妒抱怨;第三种风景,是前行路上险情不断,得学会与疾病共处,带病生活,视病如友,不要再幻想身无一点疾病,想重新生龙活虎是不可能的;第四种风景,是准备在床上生活,重新返回幼年状态。经过人生无所不能的奋斗,最终还要回到人生原点一一床,去接受别人照料并准备骑鹤远遁;第五种风景是沿途骗子很多。对此得提高警惕,捂紧钱包,别轻易上当,把钱用在刀刃上。<br /> 天黑之前,人生最后一段路途的光线会逐渐变暗且越来越暗,自然增加了难走的程度。这就需要一束束光照亮,这种爱之光的光源无外乎三类,一是他人,包括老人的亲人;一是社会,包括政府和慈善组织;还有就是老人自己,每一个老人经过一生的历练,在心底都积聚或多或少的爱意。三处源头释放的爱意交汇后,发出一种华彩之光。为人生最后一段路途铺上温暖的底色。 <br /> 这或许能帮助老人们顺利走到生命的终点,再换乘另外的交通工具,无悔地进入另一个世界。</b></h3> <h3><b> 我的这个美篇《花凋零得真的很慢》刚发出,美英老师便写来几段文字。其既是对她花语的阐释,亦是对自己近况和心境的描述。 </b></h3><h3><b> 张</b><b>老师说:"其实此短文只是自己的偶感,还没有完全传达出原作的本意。作者借新漾这个护理员的善良,告诉我们世上自有真情在,老人有爱,包括亲情,友情,爱情。只要拥有了爱,就可以好好度过难关,等到天黑那一刻。 </b></h3><h3><b> 但我觉得作者理想化了新漾,我们对于晚年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未雨绸缪,平静地接受病痛和死亡。</b></h3><h3><b> 我九个月来一直在病中,虽不是重病,没有生命之虞,但也倍受疾病折磨。 </b></h3><h3><b> 我是一个客居武汉的外乡人,老公年迈多病,女儿工作很忙,我又是个不愿麻烦别人的人,总想自己能做的事就依靠自己做。但我们这个社会处处充满了爱,在我遇到困难时,我得到了亲人,朋友,过去的学生太多的关愛。 </b></h3><h3><b> 家人朝夕相处,更是为我劳心劳力,特别是年迈的丈夫连续为我煎了一百多付中药。他用瓦罐煎药,站在炉子前,一刻不敢分心,生怕药沸出。他每日三次把药端到我面前,催促我喝下。一大早,问我的第一句话,便是"昨天睡好了没有?" </b></h3><h3><b> 每个星期在钟点工休息那天,女儿就会来操持家务。儿子在遙远的欧洲,他为我网购了雾化器和保健品,问候很勤。我感到,亲情就如春日的阳光,虽然普通平常,但它可以驱走春寒,温暖心房。几个月与病魔缠斗,正是亲情赋予我战胜病魔的力量。 </b></h3><h3><b> 除了求医,我尽量不让自己被病痛所压倒。昨天应两朋友之邀去玩了一天,很开心。"</b></h3><b> 张朝晃女士说,读美英老师的文字感到"很美,美得让人泪流。"这是很中肯的评点和真实的感受,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文字这东西,本身是没有感情,没有生命的。而当真正高明的作者将自己的识见,心绪,情愫融入了字里行间,那这文字就有血有肉有骨了。血使文字灵动起来,肉让文字丰满起来,骨令文字屹立起来。这样,文字就富有了丰富多样,动人心魄的感情激流,足以去俘虏任何一个读者。 </b><h3><b> 张老师就是这样真正高明的作者,读了她上面几段"补叙",我想你该找到了她为什么要拍那六张照片并写下《花凋零得很慢》一文的答案了吧? </b></h3><h3><b> 无论是我读《天黑得很慢》,还是《花凋零得很慢》,都感到一种凄清,看似平淡的文字不难读出"呼声"阵阵。我们是到了该反省的时候了。我们该反思反思: 党中央赋予我们从事"银发工程的重任",我们是否尽心尽力尽职地完成了?我们是否了解我们身边有多少老师正处于孤独,困苦,无助的境地,我们及时地送上温暖了么?我们是否知道我们昔日的同事有多少人正经受疾病的折磨,有多少人已患"重症",有多少人在住院动手术,我们关怀过么?他(她)们为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操劳一生,像红烛一样燃尽了自己的青春,生命,可当他(她)们在"天黑"之前,便没入了漆黑的"长夜",我们是否应送上些许光亮和温暖呢? </b></h3><h3><b> 倘我们的"关怀",不施之于老师们处于"天黑前"时,不施之于他们"病卧医院"时,仅止于在老师们驾鹤西去后,方才上门略表"慰问",我不知道这还有多大意义?只是感到"心冷""苦涩"! </b></h3><h3><b> 我们应该努力做个"有心尽责的人",力求做好"天黑前""花凋零前"的"送温暖"工作!</b></h3> <h3><b> 天黑之前,张老师悠闲地在江边散步,随手拍下几张照片。 </b></h3><h3><b> 她说 : " 天黑前有落日余晖的光亮,有凡花小草的美丽。" 诚哉斯言!</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