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这是一对幸福的夫妻 他们携手 一同走过了五十年</b></h1> <h1><b>在湖南省衡东县吴集镇南山村的一座大山深处 生活着一户人家</b></h1> <h1><b>一条弯弯的机耕路通往这个叫狗头大岭的大山深处 这是一条村民集资而新修的山村公路 其实这座大山有一个很好的名字一一南山</b></h1><h1><b>刀枪入库 马放南山 这就是对这座大山很好的诠释</b></h1><h1><b>如今 这座大山下面的大岭村 太阳村 松村村三个村合并成为了一个村 取名为一一南山村</b></h1> <h1><b>在大山深处 生活着一户人家 五兄弟拥有的二栋泥砖屋 映衬在这青山之中 显得有点刺眼 不过人们更多的会联想起 这是古朴的风韵 原始的象征 乡村的风景</b></h1> <h1><b>这户人家的男主人公名叫曾凡荣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而女主人名叫谢培兰 是衡东县城的一个知识青年 1968年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当时年仅20岁的谢培兰随着上山下乡的潮流 来到了这座大山上 随后嫁给了这个当时年仅23岁且老实巴交的农村青年曾凡荣 时光荏苒 日月如梭 他们携手巳经共同走过了五十年</b></h1> <h1><b>当本文作者文·拍拍来到他们家寻访时 看到的山还是那座山 人还是那些熟悉的面孔 只是无情的岁月已经给大家的脸上增添了许多的皱纹</b></h1><h1><b>来到谢培兰家门口 远远地就看见她手里捏着一把刚刚釆来的蕨菜 她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 似曾相识 但一时又想不起来 </b></h1> <h1><b>想了好一阵子 好像有点印象了 是不是?是不是山脚下那个 那个…</b></h1> <h1><b>哦 想起来了 你是山下那个村小学旁边姓文的伢子 40多年了 你那时才12、3岁 每天天还没亮 一帮子细伢子们就爬到我家后面的山上砍柴 经过我家门前时 用弯刀敲着竹禾担 敲得咚咚咚的震天响 然后挑着一担柴火回家 再去学校读书 哎哟 四十多年了啊</b></h1> <h1><b>谢培兰向本文作者文·拍拍介绍手中的嶡菜 并热情邀请我进屋喝茶</b></h1> <h1><b>谢培兰今年已经70岁了 在这座大山上已经生活了50年 自从本文作者高中毕业后 远赴广西边防前线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 离开家乡也有三十八年了 一直至今没有见到过这位来自城市里的姑娘</b></h1><h1><b>今天见到她 她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位婀娜多姿的美丽少女 而是年过七旬的老太太了 但她仍然保持着城市人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把手洗得干干净净</b></h1> <h1><b>进到厅屋就给客人倒开水 热情得如同老熟人一般 </b></h1> <h1><b>她的家很俭朴 是七十年代末期建的土砖房 用她自己的话说 能安身就够了 用诗人的话说 就是冬䁔夏凉 是神仙居住之所</b></h1> <h1><b>刚刚落坐 谢培兰就从灶屋端出来一笼艾粑粑 要本文作者品偿 艾粑粑是她今天早上做的 蒸熟了 准备招待回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们的 山里人家的热情写在了脸上 让人倍感亲切</b></h1> <h1><b>她家的厅屋多处漏水 她的儿子们也怕自己的妈妈住在屋外大雨家里小雨的房子里受凉 就扯来了一块大雨布搭上 躲避日渐的漏水</b></h1> <h1><b>她指着房子的顶部 告诉我有好多地方漏雨了</b></h1> <h1><b>她指着房门边一处开裂的墙壁 心是抖抖的</b></h1> <h1><b>她说 真的不知道哪一天房子会倒塌 他们俩老不知道有没有运气躲过一劫 我听得心痛痛的</b></h1> <h1><b>她介绍说 有很多人来她家拍过照 还有很多的政府官员来察看过 话说得很好听 就是没有下文</b></h1> <h1><b>她挽起了右脚的裤腿</b></h1> <h1><b>说膝盖上生病了 很疼 已经爬不动山了</b></h1> <h1><b>膝盖上有一块很大的疤痕 这对于一个靠自己劳动而生存的人来说 这是致命的伤痛</b></h1> <h1> <b>坐了一会 谢培兰又要去菜园子里种菜了 </b></h1> <h1><b>用楠竹围起来的园子是防止牛羊把蔬菜吃掉</b></h1> <h1><b>菜园里种了一些蔬菜和香料</b></h1> <h1><b>一位生活在城市里的姑娘 一个新时代的知识青年 从城里嫁到这座大山里 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你看她挥锄劳动的场景 完完全全是一个扎实劳动的农民 而且是一个七十岁的老人了 令我佩服</b></h1> <h1><b>在劳作中来了访客 也是老熟人了 是同一个村里的</b></h1> <h1><b>你们都难得到我家里来走动走动 欢迎你们</b></h1> <h1><b>收工啦 每天劳动一阵子</b></h1> <h1><b>访客也是村里的放牛娃 经常在她家屋后的大山上砍柴放牛 曾经的小青年 而今儿子也这么大了</b></h1> <h1><b>望着竹篱笆外的来客 谢培兰心有万千的话语要说</b></h1> <h1><b>她关上了篱笆门 接待每一位到访的客人</b></h1> <h1><b>家里条件简陋 用一个废弃的安全帽做了一盏路灯</b></h1> <h1><b>菜园子周围长满了小草</b></h1> <h1><b>和村里的访客拉家常</b></h1> <h1><b>山村的宁静 小屋的俗雅 让曾经美丽的城里姑娘喜欢上了这座大山</b></h1> <h1><b>小儿子回来了 做娘的迎上前去问这问那 满心里都是牵挂</b></h1> <h1><b>做儿子的脚步匆匆 为的就是回家看看妈</b></h1> <h1><b>儿媳妇和孙女也回来了</b></h1> <h1><b>老公也从地里劳作回来了 谢培兰迎上前去</b></h1> <h1><b>帮助老公扣好衣服 生怕老公着凉了</b></h1> <h1><b>今年已经七十三岁的曾凡荣有一个深爱着他的妻子 心里乐滋滋的</b></h1> <h1><b>帽子要戴正些 家里来客人了</b></h1> <h1><b>从少年到老年 这对夫妻共同走过了五十年 幸福写在了脸上</b></h1> <h1><b>谢培兰在找寻着老公住院的资料 丈夫身体不好 她要倍伴老公去衡东县城的医院看病</b></h1> <h1><b>一间土砖屋记载了一个城市女知青上山下乡的青春岁月 演绎着一对城乡青年的爱情童话 这个故事已经演绎了五十年 一直都在进行中</b></h1> <h1><b>从山上看山下 山峦叠嶂 一重又一重 没有尽头</b></h1> <h1><b>从山下望山上 远远的山峰 何日能攀登顶峰</b></h1> <h1><b>谢培兰 这个来自县城的女知青 已经心耕大山五十年 感人的故事远远不只【文·拍拍】看到的这些 因为文·拍拍也有近四十年没有登上这座大山了 今看到谢培兰和她的丈夫以及儿子媳妇孙辈们快乐的笑容 非常钦佩他们一家子与山为伴 快乐生活 自强不息 搏击人生的精神</b></h1><h1><b> 摄影、撰稿、编辑:【文·拍拍】</b></h1><h1><b> 倡议:感谢亲们完整的看完此美篇,也期望亲们对谢培兰一家予以关注,更期待亲们能伸出援助之手,集各方力量,援助谢培兰这个贫困家庭。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予以援助,我会一分一毫的将你们的爱心送到谢培兰家中,今特将我的电话:13378949608(文·拍拍)公布,期待你的爱心呼唤不断将我打扰,让我彻夜无眠,我将无悔!并恭请亲们转发此帖,引发社会的爱❤️心无限!拜托了!</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