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这是北京装甲兵学院的校徽,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但我看到它心中还是充满敬意。第二坦克学校是我们父辈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是我们童年时期最难忘的地方。就像故乡一样让人感到亲切和向往。我在网上查询北京第二坦克学校时,几乎很少找到相关资料。69年底我们离开二校后,北京第二坦克学校重新组建为北京装甲兵学院。我们离开以后也再没有踏进营区,我们曾经的几个小伙伴已经约好,将在合适的时候再去看看老地方。。</h3> <h3>这是从网上查到的资料,关于北京第二坦克学校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决定组建现代化的装甲兵部队。1950年九月一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摩托装甲兵司令部在北京正式成立,许光达任司令员。从此,装甲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出现在人民解放军序列中。1951年7月16日,摩托装甲兵司令部改称装甲兵司令部。1952年5月20日,许光达以步兵184师直坦克第521团及坦克第261师师直一部合编,在北京设立第二战车学校《1953年改为第二坦克学校,早期番号6102,后是总字242,军车排号是甲8。》学校下辖四个学员大队,一个教练大队。全校共有工作人员1172人,教员171人,T-34坦克20辆,日,美式坦克16辆,特种车11辆,拆装车4辆。看到这些文字记载,想当年我们这些大院孩子的父辈都是我国装甲兵的前辈了。我们为他们感到光荣和自豪。光辉的历史不该遗忘。1969年,中苏关系恶化,随时可能发生战争的紧急情况下,我们的父辈听从调令从北京调防到甘肃酒泉,组建坦克12师。当年在西安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学院,装甲兵系为基础组建装甲兵工程学院,69年迁址北京与第二坦克学校合并为坦克技术学校,1976年更名为装甲兵技术学院,86年复名装甲兵工程学院,这是我军培养装甲机械化部队初级军官的最高学府,是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指挥官和技术军官成长的摇篮 ,是驻京军队对外开放的窗口单位。1999年5月由总参谋部转隶属装备部。现在是陆军部。</h3> <h3>许光达上将是一个令人非常敬佩的老前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6月任装甲兵司令员。他领导组建了装甲兵的机关,部队,院校,基地和科研机构。在装甲兵建设中他强调“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要求政治工作与军事技术工作相结合,军事训练与实战需要相结合,注意研究外国先进军事科学技术,重视干部的培养和对知识份子的使用。他曾先后兼任坦克学校校长和装甲兵学院院长。<br>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br><br>1965年以前坦克二校高级军官名录<br>第二坦克学校校长:马冀大校<br>政委:刘国辅少将<br>副校长:刘元奎大校,<br>马香岩上校<br>副政委王广德大校<br>训练部部长:姜守仁上校<br>政治部主任:朱子渔上校</h3> <h3>邓家泰将军1955年3月,任军委装甲兵副参谋长。1963年底任参谋长。1977年底任装甲兵副司令员。他的女儿邓冬玲曾是我的战友,1970年一月曾经在兰州军区总医院新兵连我们相识。我们都是来自北京装甲兵,尽管相处时间不长但印象很深。</h3> <h3>邓家泰将军和他的夫人</h3> <h3>装甲兵司令部的领导来二校视察</h3> <h3>这个大门是二校的正门,进大门2百多米就是大礼堂,中间有个十字路囗往西办公楼,往东门诊部,往南学校大门,往北大礼堂,十字路口中间是个喷泉。</h3> <h3>院门口列队的装甲兵学员</h3> <h3>整齐排列的队伍</h3> <h3>从网上下载了一些院校现在的图片,让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历时几十年,过去的房屋建筑几乎都没有了踪迹。。记得小时候听说这里原来是日本鬼子的一个兵营,好大的院子分为山上山下。山上基本上是部队,山下是家属院和后勤保障。一排排的平房里住着许许多多我们这样的军队大院的孩子,那时每个家里都有三四个孩子,最多的有七八个呢。虽然生活并不富足,但是孩子们都挺快乐。记得我们玩捉迷藏,玩跳皮筋还有跳格子,扔沙包。女孩子还喜欢玩扔一种羊关节骨做成的游戏,一手抓四个往上扔看能抓住几个。那时没有什么玩具,这些游戏让我们的童年充满乐趣。真正的童年时光就是这样无忧无虑中度过的。。</h3> <h3>威武霸气的装甲车模型。</h3> <h3>新型坦克</h3> <h3>一栋栋现代化的教学楼,下面是大操场。。时过境迁,整个院子都变了,但大操场和观礼台主席台还在。依稀让我想起当年的影子,操场变得更加整洁美观,也显得更加气派。</h3> <h3>坦克训练</h3> <h3>坦克学校的孩子们对坦克都情有独钟,好威风!</h3> <h3>这是五十年代坦克学校的老照片</h3> <h3>授旗仪式</h3> <h3>在我的记忆中,这好像是外籍学员的教学楼,六十年代,许多越南的军人和非洲士兵在坦克学校进行学习。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们,越南军人和我们的战士没有多大区别,他们说着普通话和我们小孩子也有交往。不是他们离开我们都不知道他们是越南人,那时两国关系友好真的没有觉得他们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的。非洲来的士兵喜欢踢足球,经常看到他们在大操场上踢球。看台上只有我们这些好奇的孩子。那时我们国家的大人孩子衣服都是黑灰蓝,他们却喜欢黄白红蓝色彩鲜艳的运动套装。我们有时晚上游泳回来,在路上会碰到他们。远远的看见人影,他们的牙齿在黑夜显得异常的白。孩子们对他们也很礼貌,他们也会用中国话问好,并和我们握手。那个年代社会环境很安全,所以我们几个女孩子从山上游泳回来也不害怕。但我和他们握手时心里还有点紧张,至今也只有这一次和黑人士兵握手。但感觉他们是友好的,他们的手也很温暖。文革开始以后,他们这些外籍军官和士兵都陆续回国了。</h3> <h3>最早的坦克集训</h3> <h3>学员进行操作训练</h3> <h3>领导视察那时坦克学校有一校二校。。建国初期我们的坦克还是从苏联引进的。。</h3> <h3>🍀</h3> <h3>🍀</h3> <h3>这是当时的学员合影,当年父亲最早就是在学员队任区队长。遗憾的的是我身边没有他在学员队时的照片,记得那时父亲都是一个星期才能回家一趟。在我们的小孩子记忆中他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学员队在山上,中外学员都有。。最多的是越南和非洲士兵与军官。对于他的工作我知道的不多,但是文化大革命时他作为当时的保皇派被批斗,也有不少他的大字报。当年的那些造反派批斗大院领导,也许在父亲看来这是过激行为进行反对。正因为他站错队被当时的造反派提名调动去了大西北,因为学员队只把他一人调过去的。父亲性格耿直,是非曲直不容混淆,我记得有他的战友到家里来劝说他承认错误。可他坚持自己的观点,所以他最终离开了他工作十几年的二校学员队随二校教练团去了西北。这些都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也问过父亲当年的情况。但他从不在我们孩子面前谈论工作。可我知道他内心的困惑和不甘。。</h3> <h3>许光达上将是当时装甲兵司令部司令员。这是他来院校参观视察。。他也穿着坦克兵驾驶员服装。</h3> <h3>铁流滚滚想起一首歌《我们的队伍向太阳》</h3> <h3>行进中的坦克。。。</h3> <h3>2009年参加国庆节阅兵式的解放军坦克方队。威武雄壮,壮我军威!</h3> <h3>照片中都是坦克学校大院的孩子,我们的童年少年都是在这里度过。1969年我们分别后,有的当兵有的随父母去了57干校。我们几十年后方重逢,更让人遗憾的是还有的同学至今都没有再相见。。左一是于京平,后来我们当兵在一个部队。照片上从上数姜坚,吕昌玲,我,于京平,季波,陈燕青。</h3> <h3>我们是一个班的同学,右边三个是北京二七厂的同学,当年我们的关系都非常好。几十年了没有联系,祝福她们幸福安康!第一排中间的是赵莉莉,我们都喜欢叫她大赵。因为在我们中间她的个子最高。1969年我们一起当兵,她去了兰州军区第一医院,我在总院。后来我们一起调到宁夏511野战医院。转业后她回到北京。现在她和先生也是我们的战友一起在北京幸福生活。</h3> <h3>这是我五岁左右时的照片,是我和一个叔叔的合影,当年父母只有我一个孩子,周围的叔叔阿姨都挺喜欢我,和阿姨叔叔的合影比较多。当年父亲院校参加北京十三陵水库的修建,同时在一起参加劳动的还有北京外交部的干部和北京外语学校的同学老师,父亲说那时在一起劳动认识了外交部的几个大姐,她们都是驻外大使馆大使和参赞的夫人。她们对父亲很好,后来还让父亲去她们家里做客。她们每次出国回来都会给我带吃的和买些儿童用品,我的记忆中有几条漂亮的裙子就是这几个阿姨送给我的。父亲曾经自己写了一篇回忆录,里面记录了他和她们的友谊,这也是父亲很快乐的一段生活经历。我还记得一位姓王的叔叔,他非常喜欢我认我为干女儿,我和他也曾经合影,现在也找不到了。王叔叔和阿姨都对我很好,遗憾的是长大后一直没有和他联系,他后来去了山西大同。父亲在世时还常与他的几个战友联系,还有就是周连生叔叔,他也是父亲最要好的朋友。他最后离休在北京。。现在他们三个战友又重新在天堂相聚了。。我们已经逐步走向晚年,他们那一代坦克人都成了历史。几十年过去,一切都变成了永久的记忆。</h3> <h3>这是我二十岁左右拍的,脱去65式军装后拍的照片。。这张照片感觉很符合自己的个性。。也是自己的青春留影。多少年过去再翻看老照片时恍如隔世。。记忆的闸门一打开,许多人与事在脑海中涌出。我们这些十几岁就参军的孩子们,把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大西北。我们与父辈一样把部队当成自己的家,这里有我们一辈子的兄弟姐妹。</h3> <h3>这是1978年在宁夏511野战医院的苹果园照的。。当年正是苹果花盛开的的季节,我们许多女兵都在这满园的苹果树下留下过自己的芳华影像。笑容灿烂,像花儿一样。。</h3> <h3>1978年父亲来宁夏中宁511野战医院看我,这是我和他一起拍的合影。爸爸那时他在甘肃酒泉坦克师,那里更是满目沙漠戈壁。从北京来到西北,生活环境变化很大。但从没有听到父亲有什么怨言,他们那一辈军人也是最能吃苦耐劳的一代人。野战军的生活很艰苦,坦克部队坚守的阵地基本都是荒沙野岭。在祖国的大西北,坦克兵是边防线上最坚强的一道钢铁防线。我每年只有一次探家机会,所以和家人见面的机会不多,我在外当兵这么多年,妈妈看过我一次,爸爸也只来过这一次。父亲出生于1931年阴历12月26日。在1950年刚刚年满十八岁时,正值抗美援朝时报名参军的。母亲告诉我们,为了不让父亲离家当兵,家里父母匆匆给他找对象结婚。可父亲为了当兵在和母亲结婚后第三天没有告别就走了,一走就是五年没有回来。母亲说那漫长的五年对于她来说是非常痛苦的,毕竟是新婚不久就分开了。父亲当时随部队去了长春,抗美援朝时父亲部队很多战友赴朝参战。他说他们都写了血书要求到朝鲜去,他的连长看他年龄还小那时个子也不高就没有让他去。但他的战友很多都去了朝鲜,去了的战友几乎没几个回来的。他的相册中还保留着他那些战友的照片,每次翻看时他都充满深深的怀念。1953年北京第二坦克学校成立后,部队选送他去北京第二坦克学校学习,后来就留在坦克学校学员队工作。年轻的父亲他和我们这群大院孩子父母一样是二校最早期的开拓者。关于我的父母我专门写了怀念文章,父亲在四年前离我们而去了,愿他老人家在天堂安息。</h3> <h3>这是在宁夏中宁511医院的操场上,是中宁县文化馆的一位姓高的摄影师为我们拍的。多少年过去,那位摄影师的模样我仍然记忆深刻。他个子不高,大眼睛很精干的样子。<br>看到照片又让我回忆一些往事,1958年我随母亲来到北京,我的童年就是在北京二校度过的,我记得我最早听到的歌就是“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二万五千里,万水千山。。。从无到有靠谁人,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泽东。。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听着军号声长大的孩子。。对部队大院有着深深的感情,所以1969年底我报名参军时,觉得这就是我的当然的选择。从部队大院出来又走进部队,对这样的生活适应的非常快。在北京二校的那段童年经历,在我的成长道路上也留下深深的烙印。我觉得和北京很亲近,丰台长辛店杜家坎在地图上看不单单是地名,在我的脑海中它们是有生命的,那的土地上曾经留下我们无数的脚印。那也是我们父辈留下青春汗水的地方,也是他们人生中最值得骄傲和纪念的地方。</h3> <h3>这是我母亲和小妹的合影,那时她大概三四岁的样子。小妹是母亲将近四十才有得最后一个孩子。她出生在北京,是六九年十月一日出生的。可惜她出生不久就随父亲调防去了西北,在她的脑海里北京印象是个空白。小时候可爱的模样让人怜惜。。我当兵时她还在襁褓里,我和她一起的时间真的不多。我的母亲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父亲当兵五年才第一次回家。身为北京军官的父亲,年轻时英俊潇洒。他们部队的很多军官都和老家的妻子离婚了,在北京也有很多人为父亲介绍对象。但父亲最终还是选择了母亲,因为她的善良和勤劳。也许没有花前月下的美丽爱情,但人性中的善良让父亲没有抛弃他的糟糠之妻。母亲1958年带着我随军去了北京,她一直在部队大院上班。最早时在部队的养鸡场,过去生活物质贫乏,鸡场可能是个很重要的地方吧。母亲常说起她的往事,特别是养鸡场一次下大雨,她发现鸡场的房子要塌急忙打电话给厂长,厂长是抗日老兵一只眼睛残废了。他急忙调动一个连的战士过来抢救鸡场。。几千只鸡安全了,母亲受到表扬。厂长给母亲奖励了18元钱和笔记本毛巾等,还让专车送她去北京大会堂听梅兰芳的戏。母亲说她听不懂,看了一半就出来了。每次说起这事都让我们笑话她老土。。晚辈们不理解一个鸡场有那么重要吗?晚辈开玩笑说:鸡场?我还以为是飞机场呢。也许在那个饭都吃不饱的年代,这些鸡无疑也是很重要的。这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母亲因为上过几年学,所以后来到了部队幼儿园,部队很多孩子都是她带大的。。她年年是先进常常受到领导表扬,她说在北京工作再累也比在农村劳动轻松。所以她总是闲不住,上班总是忙个不停。比起很多城市家属来,母亲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经常受到领导的嘉奖。。她在幼儿园干了一辈子直到退休。她现在高兴起来就喜欢唱儿歌,唱红歌。。父亲年轻时喜欢跳舞喜欢文艺,母亲过去却是对歌舞一窍不通,他们的婚姻平淡无奇。但几十年父亲母亲不离不弃,他们到了晚年时彼此恩爱,相濡以沫。特别是晚年,母亲几次生病和负伤都是父亲照顾她。他们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真爱。母亲也是大院的重要见证,她在北京坦克学校呆了十一年。从58年到1969年,中国几次大的运动和变革她都经历了。1969年父亲随部队调到酒泉时,母亲单位领导让她在北京留下来继续工作,但母亲当时坚决要求随父亲一同前往酒泉。中苏交恶时期边疆有可能就是战场,母亲说我不能和他分开。依然决定离开北京,带着襁褓中刚满月的的小妹和我们,坐火车离开了北京。那时我们都还小,一路上兴奋的睡不着觉。没有想到母亲的这个决定让我们彻底改变了命运。去了甘肃后一个月我就当兵了,弟妹们都在那里陆续上了学。几个北京出生的娃娃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是在最艰苦的大西北度过的,这也许是很多大院孩子共同命运,随着父母部队经常不断的变换。多少年过去了,母亲常常给我们讲她在北京工作的经历,在那里的同事和领导,她的记忆力很好,当年的许多人名都记得很清楚,有过欢乐有过挫折,点点滴滴都留在母亲的每一次的回忆当中。文革时期她随部队大院的职工一起去了天安门,毛主席八次接见红卫兵,她参加过两次。那时北京开批判罗瑞卿和彭德怀她随部队的职工也去了,还去北大清华大学看大字报。她在回忆那段经历时常说,文革把好多老干部整的很惨,真的看不过去。善良朴素的情感使她很少去参加那些批斗会,对单位一些极左的做法她也很看不惯。所以在她离开北京时,她的领导一再劝她留下来,允诺她调级当三级工她都没有留下。也是为了不和父亲分开。。母亲现在经常谈起她的那些往事,那是他们这代人的青春年华。。他们对大院生活的怀念更深更加有感情。。。。</h3> <h3>这是75年我当兵探家时和妹妹的合影,她那年十二岁左右,我离开家时她才八岁。。</h3> <h3>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合影,我比他们大很多,我当兵的时候小妹刚三个月,弟弟大妹妹还在上小学。他们都是在北京坦克学校大院出生的孩子。后来随父母一起到了西北,由于离开北京时他们年龄还小所以对大院只有零星印象,那次探家我因为感冒发烧所以在一起的时间长一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聚少离多,但彼此的感情很深。</h3> <h3>这是当年在酒泉时全家照。。在甘肃酒泉时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都差了很多,我只有每年探家时回去呆几天。对酒泉没有更多的印象。而他们却把酒泉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那里有他们的同学和朋友和少年时期的珍贵记忆。</h3> <h3>这是父母八十岁时他们自己去照相馆拍的照片,看着他们发自内心的幸福真的很感动。当你老了有一个人牵着你的手共度黄昏,这是多么幸福的事。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没有高官厚禄,他们始终过着平淡的生活。但父亲的刚正不阿,正直无私,清清白白做人的秉性一直是我们儿女最崇拜的。父母相濡以沫,互敬互爱也为我们树立起一个平凡而高尚的人生榜样。</h3> <h3>这是我回家时和父母的合影。。多么想再搂住父亲他那宽厚的肩膀。。</h3> <h3>这是我大妹妹,现在仍然风姿绰约。现在已经退休了,全家生活幸福安康。</h3> <h3>我弟弟和妹妹在无锡的合影,弟弟也曾经在陕西当兵。他比我小六岁,在北京时曾经在杜家坎一个叫崔庄的小学上学。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他最为自豪的是他有两个孝顺美丽的女儿。父母和他一直住在一起,他和弟媳及孩子对父母照顾的很好,所以父母的晚年还是很幸福的。</h3> <h3>姐妹三个在无锡太湖边上的合影。小妹比我小十四岁,她现在还在上班。她的童年在西北度过,上学的时候就回到江苏了。所以她对大院的生活记忆不太多,父母回到江苏以后生活才基本稳定。</h3> <h3>大院孩子尚华十三岁时的照片,分别后再没有消息。。她比我小,来北京也晚一些。有原二校的大院孩子告知我尚华现在能够联系到,我等待着她的消息。</h3> <h3>这个是王芳,是个山东女孩。她来北京稍迟点所以当年明显觉得她带着一点山东口音,小时候的她一双大大的眼睛很漂亮。现在她仍在北京,五十年过去了王芳你还记得我吗?</h3> <h3>大院孩子钱媛媛,一个让我总是想起的名字。分开了我们也没有联系,她和我不在一个班,但经常在一起玩。。媛媛你现在哪里呢?</h3> <h3>大院孩子陈燕青,这也是她十四岁的照片。我们也失去了联系。记得她家里都是女孩子,她是老大。其他的都记忆模糊了。。<br>感谢网络这个无所不能的神奇通讯工具,在留言里看到了燕青妹妹。燕青,终于有了你的消息!如果有一天,希望我们在北京重聚。<br></h3> <h3>三个北京同学,吴克兰,毕桂云,华淑荣。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厂职工的孩子,当年十五岁左右,我们是丰台区长辛店一中的同学,当时的班主任老师是王晔。</h3> <h3>这是现在的北京长辛店一中的照片,已然是全新的教学楼,但宽阔的大操场仍然留存在我的记忆中。记得那时我们参加国庆游行时的队列训练就是在这里进行的,还有就是号召上山下乡地方来学校招生。68-69届毕业生分别去了大西北和东北。。。曾经有一个纪录片就是讲述长辛店一中去陕北农村下乡知青的故事。。</h3> <h3>1969年我们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前,在毛主席去安源巨幅画像前合影从高往下数,赵莉莉,姜坚,吴克兰,我,华淑荣,吕昌玲1969年建国二十周年大庆,我们北京长辛店一中的许多同学被选参加了国庆游行活动。我当时也在游行队伍当中,只记得在我们周围都是红旗。学生队伍进入天安门时,我们几乎是小跑通过的。当时毛主席和林彪站在天安门上,远远望去只有模糊的人影。这种经历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也是非常兴奋的。。还记得我们队伍旁边是样板戏的人物造型,演员一动不动的站着那里。我们好奇的看着他们,看到他们眨眼睛时才觉得他们是真人。其实游行通过时时间很短,但等候的时间很漫长。我们都是很早就到长安街排队了。。我们那时每逢五一时,部队会有车送我们去天安门广场看放礼花。那时候孩子们都不会和家长去,我们都是几个小伙伴约好一起坐车去看。。五一的天安门广场上,人声鼎沸。有许多文艺团体围成圈跳舞,在放礼花时我们去找放礼花的人。那些叔叔带着特制的帽子,有点像日本鬼子的那种帽子,这样会更安全吧。放礼花的天安门广场有时亮如白昼,五彩缤纷。有时会飘落小降落伞,我们向着它落下去的方向追过去。。我们那个孩童时代没有害怕,没有担心。任性挥洒着属于我们自己的快乐。。</h3> <h3>1969年我和吕昌玲在人民大会堂前合影留念。。现在想起来可能是我们参加完国庆游行后在北京的留影。多少次搬家,很多东西都丢了,但是这些看不清楚的小照片,我始终保存着,可能我这人念旧,也重情。在人生路上的每一次遇见都是缘分,有的源深有的缘浅。。昌玲几十年不见,你都好吧?</h3> <h3>在天安门广场西侧,我们几个同学的的合影。135的胶卷照的,所以很模糊。。</h3> <h3>这是我们在坦克学校的一个标语牌下的合影,记得那时大院道路两旁种植了许多花树,春天到了白花红花开满枝头。我特别喜欢丁香花,有白色的还有紫色的,一簇簇香气四溢。还有像红云般的木棉花,记得院子里山上有一片果园。孩提时代有时会去偷偷摘果子,爬树摘桑葚。更多的是那山坡上有很多酸枣树,秋天来了红红的小酸枣吸引着孩子们。为了摘酸枣我的裙子曾被枣树刺扎破不像样子,但就是觉得很刺激很好玩。</h3> <h3>这是我们在坦克学校的大操场上主席台上,大操场非常大。坦克操练和集训有时就在操场进行,另外就是我们经常看露天电影,常常是周末时听大喇叭广播。只要有电影我们早早拿着小凳子去等电影开播,电影开始之前孩子们追打着来回跑,战士们拉歌赛歌非常热闹的情景历历在目。</h3> <h3>坦克学校的大礼堂门前,这是平时我们看电影的地方。文革前也常有北京文艺团体来院校慰问演出,文革时部队宣传队的演出活动也在这里举行。记得我们这些大一点的女孩子也参加了部队宣传队的舞蹈表演,那时女兵还少所以就找了我们一起进行表演,还去了北京参加汇演。礼堂前面就是大操场,文革时每次有最新指示发表,我们都是跟着大人一起在这里进行庆祝活动。最新指示在半夜发表,我们也会和大人一起参加庆祝活动。在大操场上放鞭炮,声音震天硝烟弥漫。。这也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记忆。。。</h3> <h3>坦克学校的运动场,我们站在天桥上。。下面是滑梯,要走过长长的天桥才能从滑梯下去。。这是小时候我们最喜欢玩的地方,每当放假的时候,小伙伴们就约在一起到这里玩。我们的胆量也是从这里练出来的。。</h3> <h3>从滑梯的一端走向另一端,整个板子宽度大概不到二十公分吧。长度有二十米左右。够高够窄够长。从天桥有过时眼睛不敢朝两边看,盯着前面一步步向前。也有勇敢的孩子能快速跑过去,毕竟那时没有什么儿童乐园让孩子们娱乐。这个训练场成了大院孩子都喜欢的一个游乐场,从中也锻炼了我们的胆识。能玩的训练器材我们都尝试过了。。</h3> <h3>走过天桥从滑梯下来,开始从天桥走过时心里还是有点害怕的,世间长了就来回自如了。大概有二层楼高的样子,总之摔下去可不行,旁边也没什么扶手。那时父母没有时间管我们,这些看似好玩的东西,按照现在的看法,应该不允许孩子上去的。因为这是战士训练用的不是儿童乐园的滑梯,当年我们都是勇敢的孩子。。</h3> <h3>这是战士训练用的长秋千,我们叫它浪桥。。在上面站着进行走动,越走越高。。训练平衡性的一种运动器材。还有不少种高难度的训练器材我们玩的少。。看过最早的雷锋电影的朋友是否记得?雷锋在训练场的一场戏就是在北京第二坦克学校的这个地方拍的。运动场旁边有一个滑冰场,记得父亲带我来滑过冰。大院还有两个游泳池,孩子们的夏天基本都泡在游泳池里了。有时很晚关门了才回家。。我七八岁时父亲带我游泳,所以很小的时候我游泳还不错。游泳池一大一小,大游泳池水深处有三米,我们小孩常常站在跳台上往下跳,“冰棍"笔直的下去。我也学会了一米跳台跳水,记得学跳水时胸部和大腿被水拍的红红的。至今母亲都记得我参加院内游泳比赛的情景,我们和女兵比赛,当时我们这个组我得了第一名。。多少年过去,总是难忘游泳时的快乐时光。也更想父亲。。。</h3> <h3>他是赵新道,一个比我大一岁的大院男孩子。小时候我们两家父母关系不错,他也常常找我玩,我一直叫他哥。他也一直把我当妹妹。69年他随北京知青去了东北黑龙江建设兵团,后来他也当了兵,好像是在山东淄博当汽车兵。他给我写过信还寄来了这张照片。。通了几封信后就再也没有联系,听父母说他回了北京。。现在不知在哪里。。看到照片让我想起了许多往事。。。都是孩童时代一起玩的情景。因为弟妹比我小很多,所以我和同龄孩子玩的多。小时候两小无猜,隐隐约约留下不少有趣的往事。。多年不见没有联系,新道你还好吗?</h3> <h3>我80年探家回来路过在北京,独自在北京的留影。</h3> <h3>在英雄纪念碑的留影。</h3> <h3>改革开放初期,我第一次剪头发烫发。。</h3> <h3>姜坚是我的同学,我们从69年分开后一直保持联系,我当了兵她后来参加高考上了大学。这是我和姜坚在分别几十年后,1980年南京的第一次见面时的合影。。现在她一家人生活在北京。祝福她和孩子及先生一家人幸福安康!</h3> <h3>邓冬玲,这张照片是我们在兰州军区总医院新兵连结束时她送给我的。几十年了我们没有通讯联系,但她的照片我一直都保留着。</h3> <h3>这是在网上查询到的她现在的照片。左边的是她。。</h3> <h3>她和姐姐去湖北父亲的家乡参加纪念邓家泰将军的活动时留影</h3> <h3>京平的入伍时的照片,当年她在兰州军区第一医院,后来调到宁夏511医院。在大院我们一起长大,后来又一起当兵。几十年后我们再见面,已经是人生黄昏时候。京平对朋友的真诚和她人性的善良,让我们无论分开多久都是最好的朋友。祝愿你平安健康快乐!</h3> <h3>赵莉莉我们是同学也是战友,她身高178公分,是我们女同学里最高的,喜欢篮球运动,是我们医院篮球队的主力队员。她热情爽朗的性格让很多人都喜欢和她交朋友,现在她在北京。</h3> <h3>这是赵莉莉与宁夏511野战医院战友们的合影,背后是董府。董府现在是宁夏受保护的历史文化遗址。当年是我们部队医院驻地。</h3> <h3>这是在董府城墙上合影,背后可以看到董府大院的概貌。</h3> <h3>赵莉莉和弟弟妹妹及父母在北京天安门留影,是她当年探家时的全家照。</h3> <h3>赵莉莉,赵莉萍和弟弟在一起。。他的弟弟小时候我还背过他呢。现在他旅居国外。。妹妹也在国外。。莉萍和我关系很好,小时候就非常漂亮。她现在长居国外,祝福她生活幸福安康!</h3> <h3>季涛当兵时的照片</h3> <h3>这是季涛姐妹弟弟和父母的合影,父母的颜值都高,孩子们也非常优秀。当年我们合影中有季波,我和季涛同年入伍在一个医院。</h3> <h3>这是老三季静小时候和小伙伴的合影</h3> <h3>姐妹四人在甘肃酒泉</h3> <h3>弟弟季飞左一和小伙伴</h3> <h3>季静和季微。季微现仍在北京原来的部队大院。我很多年没有见到她了,当年她还是个小姑娘。</h3> <h3>充满异域风情,季涛现在的照片</h3> <h3>季微的军装照</h3> <h3>现在的季微,还是那么漂亮。。</h3> <h3>季飞父子照,一大一小两个帅哥。当年分别时季飞才两三岁,几十年没有看见他了。</h3> <h3>季波的现在照片,也是几十年没有看见她了。但她靓丽的身影没有变。。。</h3> <h3>我们是一个大院长大的孩子,也是一个学校的同学,后来又一起当兵在一个医院。缘分让我们今生今世不能分开,虽然现在我们分别在四个城市生活。但始终彼此牵挂。。。这是我们2010年在宁夏战友聚会时的合影,从左到右于京平,季涛,赵莉莉和我。</h3> <h3>季涛,于京平和我,这是八年前我们去宁夏战友聚会时的合影。又是许多年过去了,再次相聚不知何时。。</h3> <h3>2011年在北京与赵莉莉和北京战友在一起</h3> <h3>赵莉莉,于京平和我与北京战友聚会</h3> <h3>几十年后再见面,仍然是那么熟悉没有距离。。容颜可变心不变。。童心依旧。。</h3> <h3>2017年我和季涛在海南参加兰州军区总医院战友聚会时的合影。和我们一起合影留念的是我们511医院的战友,我们已经四十多年没有见面了。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不是因为相处时间长短而决定的,也许只有一面之交会让你记一辈子,也许天天见面的人与你可能毫无存在感。我珍惜每一个和我相识相知的朋友,我相信缘分。</h3> <h3>这是我和季涛在海南聚会时的合影。这里介绍的是能够联系的几个我们大院的孩子,更多的已经失去音讯。因为我们离开大院时年龄尚小,那个年代照相的机会也不多,通信更是不发达,所以好多朋友都失散了。<br>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有我们二校大院那些早期上学的孩子们。<br>北京九一小学是1960年建校的,我们是这所小学最早的学生。我是1961年九月一号上的小学,九月一日是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成立的日子,所以我们学校的名字是九一小学。这是我在网上查了二校的建校史才知道的。。当年的九一小学是寄宿制学校,招收的都是来自装甲兵学校的孩子,小学同学记得有刘黄河,夏小毛,温敏,林芬。。。是一校和二校的部队子女集中的学校。直到文革时期才取消寄宿制,回归普通小学。现在北京仍有九一小学,但已经不在原址了。北京最著名的是八一小学,知道九一小学的不太多。但曾经的坦克学校孩子都知道它,它给我们留下许多的美好记忆。我们上学的时候,学校的操场还没有完全搞好,晚上睡觉前都还有拖拉机或者推土机工作的声音,好像都是解放军叔叔在工地上。我记得我一年级班主任是王春兰老师,她戴眼镜总是很温和的和我们说话。还有生活老师王老师,帮我们梳辫子,洗澡。每个女孩子头上都扎着漂亮的蝴蝶结。。记得自己最早跳的是采茶舞,零星记忆中在学校的操场和小伙伴在课间玩转伞,转椅。。。。还有那时候是国家困难时期,部队为了孩子们少挨饿给了我们最好的食物。我们静静的坐在饭桌旁边等待老师给我们分配饭菜,因为是困难时期所以食品都是限量的。。从小的集体生活锻炼了我们的独立生活能力,也为自己从小走向社会打好了基础。最难忘的是1963年六一儿童节,我们学校参加北京地区汇演。地点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当天去参加大会的有朱德。这是我儿时最早的对国家领导人的记忆。当朱德来到会场的时候,我们全体起立鼓掌。我记得我们大合唱是"你看那万里东风浩浩荡荡,你看那满山遍野处处春光。青山点头河水笑,万紫千红百花齐放。春风吹,春雨洒。。“歌声朝气蓬勃充满力量。给我们指挥的是一位女老师。许多年过去,她指挥我们唱歌的情景仍然清晰的留存在我的记忆当中。六一儿童节这天举办的汇演,全北京市的中小学生参加的。整个工人体育场座无虚席。。。现在回忆起来仍然激动。。孩童时代无忧无虑真好!</h3> <h3>网上查询到的九一小学的资料,九一小学建于1960年,“九一小学“四个字是赵朴初先生亲自书写的。全国还有其他几所九一小学,都曾经是装甲兵部队孩子的学校。当年都是寄宿制,后来改为普通小学。。</h3> <h3>这是北京九一小学现在的教学楼。。</h3> <h3>这个大门好像是山下的大门,我们曾经从这个门无数次进出过。非常想有一天我们这些小伙伴再次走进营房,去寻觅我们走过的足记。。。</h3> <h3>这三张照片是当年兰州军区总医院医疗队到酒泉坦克十二师时拍的照片。我69年底入伍就在兰州军区总医院,三个月的新兵连,三个月的农场劳动。最深刻的记忆都在这短暂的几个月了。。。照片上是我的总院战友,所以感到更加亲切。</h3> <h3>这是七十年代初的照片,每个人手里还捧着红宝书。</h3> <h3>看着这些老照片,心情很难平静。我们不再年轻,我们中的父母也都老去甚至有的离开了我们。幸运的事这些泛黄模糊的照片让我们的记忆有了依据。可以让更多的朋友和我们一起分享这个快乐。。如果有坦克二校大院的孩子们看到这篇文章,希望我们联系。希望我们能够重游杜家坎,那是我们童年的家。。部队大院子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特别是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末这个时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大批军队子女,他们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大院长大的。他们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他们的父辈大多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有很多都是我军的高级将领,在文革时期也有很多干部受迫害他们的子女被遣散去了农村。更多的大院子弟在1968年,1969年,1970年,1971年和1977年参军到了部队。在祖国的边防前线,大西北和南疆甚至西藏青海到处都有大院子弟的身影。从最小的十三岁到二十几岁,年龄跨度很大。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也是大院子弟最好的选择。可以说他们没有让父母失望,他们献身于祖国国防建设,用青春或者鲜血和生命证实自己是真正的军人。大院孩子们现在虽然已经逐步走向人生的后半生,但仍然充满了对生活的激情和热爱。收集老照片,看着照片上的你我,仿佛又回到从前。。我们是坦克兵的后代,追忆往事我们不忘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和使命。现在我国的装甲部队以崭新的雄姿昭示世界,他们是一支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的铁甲雄狮。我们为自己也曾经在这所大院生活过而感到自豪。</h3> <h3>装甲兵之歌<br>无论是狂风还是暴雪<br>或者烈日当空无论是炎热的白昼还是冰冷的黑夜<br>即使沙尘扑面而来<br>我们心情依然愉快依然愉快<br>我们的坦克在疾驰向着风暴的方向<br>伴着马达的轰鸣<br>我们如闪电般迅疾在装甲的庇护之下迎敌而上我们冲锋在前<br>独自战斗独自战斗<br>如此我们深深地扎进敌人的阵地</h3> <h3>一旦敌人的军队出现在我们面前<br>只把那油门加满直冲敌营<br>作为祖国的军人我们的价值何在?<br>为了祖国战死沙场是我们至高的荣誉<br><br><br></h3> <h3>敌人用路障和地雷企图阻止我们的前进<br>对此我们嗤之以鼻<br>只需绕道而行<br>威吓我们的火炮隐藏在黄沙之中<br>而我们另寻新路不同寻常之路<br>如果命运女神把我们抛弃<br>如果我们不再能够<br>再回到故乡<br>如果子弹射向我们<br>把命运终结把命运终结<br>至少我们忠实的坦克<br>会给我们一个金属的坟墓<br><br>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首装甲兵之歌是德国军歌。</h3> <h3>这篇文章记录了自己的最早生活经历,只想把往事用文字串起来做个纪念,让我特别高兴的是通过美篇找到了好几个二校大院孩子。共同的生活经历使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尽管我们未曾相见,但感觉心靠的很近。几十年前的中国充满了动荡。但我愿意过滤掉那些不安和艰苦而留下快乐。。。。后来的路还在继续,前面必然还是有苦有乐。但我相信未来一定更美好!心里是快乐的,你的人生就不会太难!记忆的闸门被打开后,几十年前的影像如同一副画卷一张张闪现在眼前。时光不可能倒流,但刻在心灵深处的这些美好情感是放不下的。更多伙伴的名字涌现在脑海中,也许你们也能记得我,也许会淡忘。但一起上学一起爬山一起在大院内快乐奔跑的情景,相信有过同样生活经历的人不会忘记。借助美篇我重新找回了大院的孩子,在远地他乡的我祝福你们健康平安快乐!此文断断续续写了几个月时间,我真正的意图是想在九月一号这天,在装甲兵成立68周年时作为我个人的一个纪念。同时寄托我对父亲那一代坦克兵的怀念和敬意!<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