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乍寒的二月,重走了阔别四十多年的扬州江都的大桥镇老街。老街变化太大了,边走边寻,往事如老电影般一幕幕映现。<div><br></div><div> 沿着被岁月浸润的石板路,没有东西南北方向感的我,首先寻到了这家曾叫大桥供销社食堂的门口。在物资贫乏、缺肉少油的七十年代初,这里的大饼油条和小笼包,让上学路过的孩子们挪不开脚步。瞒着父母,几天不吃早饭,把省下来的烧饼钱凑齐了买小笼包吃,幼时的我已经懂得为美食而筹备和等待了。</div> 穿过大供食堂附近的少年巷,就到了大桥小学,原来的建筑彻底没了踪影。一九七二年~一九七五年,在这里承蒙万群英老师、大邓老师、小邓老师和陶礼老师等启蒙。她们用普通话授课,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朗读和回答。课间休息时,女同学们踢毽子、跳橡皮筋、跳绳,还学会了下腰、倒立、翻筋斗。<div> 校园翻建后又荒芜,但天真烂漫尽情玩耍的时光永恒。</div> <h3>放学回家要经过这家机关食堂,原来是黄冈别墅。食堂里有个打杂的哑巴,淘气的孩子模仿他的发音去招惹他,他生气了,便跑出来追赶,吓得我们一路狂奔,跑得很远了才敢回头看他有没有追过来。</h3> <h3>母亲工作过的大桥胶木厂的厂房,现在已是幼儿园的教室。那时候胶木厂中夜班的伙食补贴是‘’金刚脐‘’,母亲舍不得吃,总是带回来给我和弟弟解馋。</h3> <h3>到了大桥老街的岔路口,不禁有点紧张起来__老街变成了时装街,留下很多童年回忆的老邮电局还在吗?</h3> <h3><font color="#010101">老邮电局坐落在一个大宅院里。父亲在邮局工作,便和母亲带着我及弟弟住在大院里。院子原来的的主人叫王兰,被判为地主后,政府没收了她的大宅院。院子里有棵很大的葡萄架,年年岁岁,葡萄架在孩子们满含期待的眼神中开花结果。几个老先生分散在葡萄架下不同位置,一张桌子两张椅子代人写信谋生。老邮电局有柜台、收发室、会计室、会议室、总机房等,现如今,映入眼帘的只有这些残垣断壁了。</font></h3> <h3>循着记忆穿过小巷,找到了大宅院较后面的院落。我和弟弟经常来这里找小伙伴儿玩耍。</h3> <h3>曾经的区公所、银行,那些大户人家的私宅,现在成了需修缮的危房。</h3> <h3>四十多年后重走大桥老街,黑色高跟鞋深深浅浅地踩在石板路上,想着母亲和弟弟旧时的模样,狂风又起,且让往事随风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