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记不得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到的这段话,想着含辛茹苦的爸妈,想着年幼儿子,想着儿子的背景被解读成的三个字-----不必追,正是母爱泛滥的我不禁一阵鼻酸。从那刻开始,我知道她叫龙应台。我买了她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能有幸拜读名人的人生“作业”,知足!</h3><h3> 清明放假,我倾情阅读了《孩子你慢慢来》这本散文集。它是从母亲的角度记录两个孩子(大儿子华安,小儿子华飞)的点滴生活,我读起来感觉特别亲切,感同身受中还有了些许感悟。</h3> <h5></h5><h3><font color="#010101"> <b>有一个季节叫阅读</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黄昏》里有一段场景:妈妈骑车载着华安往回家的路上,看见一道古旧斑驳的小木桥,横枕着悠悠的流水,心里有点凄凉,于是侧脸对华安一个词一个词地背诵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你眼里有个我》里妈妈在一个白雾濛濛的下午,母子面对面坐着讲述神话故事《女娲补天》。<br> 《终于嫁给了王子》提到妈妈给安安讲《小红帽》的故事的场景,讲了《白雪公主》和《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及为什么在讲完后把两本书移到书架的最高格的故事。</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读〈水浒〉的小孩》一文里开篇有言:讲完了一百回《西游记》之后,妈妈开始讲《水浒》。</font></h3><h5></h5><h3><font color="#010101"> 华飞为此书写的跋《我这样长大》中写:洗刷干净了,接着就是“孙悟空时段”。我们坐在床上,哥哥和我并肩靠着枕头,被子盖在膝上。妈妈坐在床沿,手上一本敞开的《西游记》。她并不照着书本念,而是用讲的。我们也不断地七嘴八舌打断她:那孙悟空身上总共有几根毛呢?猪八戒用鼻子还是用嘴巴呼吸?她永远有办法回答我们的问题,而且回答永远那么生动那么新鲜有趣。同时跟我们看图,让我们认识故事里每一个人物的个性和造型。 听到猪八戒“怀孕”的那一段,我和哥哥笑得在床上打滚。然后哀求妈妈:再讲一次,晚一点睡觉,再讲一次……</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一个台湾妈妈对两个德籍的孩子耳濡目染的是中国文化里的经典。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中国话,而妈妈想把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精华植入孩子的骨髓,尽管孩子的周围更多的是德国人,这更证明会中国话成中国通不是炫耀,是营养需要。</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薛瑞萍老师说 :“正如身体需要充足、健康的物质食物,灵魂也需要充足、健康的文字滋养 。”作为父母和老师 ,要知道好书是什么? 好书在哪里? 然后千方百计把书送的孩子面前。</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我在想,以后中国要以读书多少拿学历的话,眼前才会出现一片安静的世界。 越来越多的人放下手机, 捧起书来,读书日不再是4月23日那一天,每天都是读书日,四季都是读书季。每个人都在书里幸福着,书医治好了愚,书医治好了贪,书医治好了丑,书医治好了虚荣,书医治好了伪,书医治好了惰…… </font></h3><h3><br></h3> <h3><b><font color="#010101"> 有一种亲密叫母子</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 龙应台有一段这样写:上一代与下一代的经验不同、观念有异,客观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中。对孩子的教养观念绝对是差异多于同意的。两代人同时争取对孩子的“主权”,冲突就避免不了。那么这个“主权”究竟应该给做母亲的,还是给做奶奶的呢?我相信母亲有天赋的权利,任何剥夺母亲生、养权利的制度都是不合生物原则的。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个主权应该属于爸爸妈妈两个人不是吗? 只是孩子在小的时候都比较亲妈妈,妈妈比爸爸有天生的细心、体贴、温柔。孩子毕竟是先住在妈妈的子宫里,后来才会被爸爸捧在手心里的。孩子最早感受的是妈妈的气息,是妈妈把他安全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妈妈对孩子的疼惜,一点儿也不少于孩子对妈妈的依赖。妈妈的疼惜有多少,孩子的依赖就有多强。孩子是妈妈身上掉下的肉,亲生骨肉。世界上还有哪一种亲密能亲密到住进你的肚子里?并一住就是十个月?这些弥足珍贵,也足以让母亲弥足珍惜。也请宝贝和长大了的宝贝记住你的第一个“家”-----子宫,也珍惜你的母亲。以后社会会赋予你更多的责任,但请单纯的爱那个爱着你的父亲、母亲。</font></h3> <h3><b><font color="#010101"> 有一种智慧叫尊重</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 读完《一只老鼠》让我的心里咯噔了一下。</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安安昨天的字写得歪歪斜斜的,角落里盖着一个蓝色的老鼠印章。今天好不容易写完了四行大字,递给妈妈。妈妈瞄了一眼,说:“这最后一行写得不怎么好,那个N都超过格子了。”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另外拿张白纸,你就补写这一行怎么样?这样才会得三只老鼠。” 妈妈从抽屉中抽出一张纸,“来,我帮你把线画好,很简单嘛,一行就好——”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为什么?”安安忍不住了,生气地注视着母亲,从椅子上滑下来,大声嚷着,“为什么我要再多写一行?你总是要我写得好、写得漂亮,我只是一个小孩,我没办法写得像你那么好——”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泪水涌上了他的眼睛,他咆哮着说:“你总要我得两只老鼠三只老鼠、这么好那么好,我有时候也要得一只老鼠——我也有权利得一只老鼠,就得一只老鼠呀……”妈妈被他情绪的爆发吓了一跳,坐在那儿半天说不出话来。两个人都沉默着。 半晌,妈妈搁下手中的纸,用手背抹了抹安安的眼泪,叹了口气,说:“好吧!就一只老鼠。你去玩吧!”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次安安火山爆发了,因为母亲要求的太多,因为母亲要求的太完美。孩子从椅子上滑下来,蹲个屁股蹲表示反抗,孩子以哭来表示反抗。有多少个孩子努力过还没有得到一句肯定的?甚至是要被罚的?也许不止安安一个吧。</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你总是要我写的好、写得漂亮,我只是一个孩子,我没办法写得像你那么好-----”安安的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对孩子高要求没错,但你的高压之下得谨防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对知识失去好奇。孩子还只是孩子,有又多少老师和家长借着爱孩子的名义无意中伤害孩子,人各有不同,学生也有差异,爱孩子也得让孩子吃的消才行,不是所有孩子都追求卓越,他们最重要的是玩。</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我也有权利得一只老鼠。”安安哭着和妈妈沟通终于触动了妈妈的敏锐的神经,妈妈没有强制执行自己的决策,而是以人为本,以安安的发展为重,这种让步是大智慧,是尊重,对一个生命的尊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 有一种教养叫同情</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当孩子发现一只被卡着的老鼠时,特别邀请妈妈来拯救。垃圾桶里头装慢剩菜残饭,桶底圈上有个小洞,大概能塞进两个大拇指的深浅。一小截肉体在那儿抽动,小老鼠的头深深插进洞里,埋进了半个身体,卡得很紧,后腿和细长如鞋带的尾巴,在空中胡乱地挣扎。但老鼠完全昏了头,死命往前蹭蹬,越用力当然就越往死洞里塞进去。 那挡不住的恶心没有中断妈妈的帮助,那软得让妈妈头皮发麻的老鼠的身躯没有阻止妈妈的拯救,最终救出老鼠,小朋友欢呼。</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龙应台有句话说:“突然觉得人性是极容易判断的:世上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喜欢孩子的都是好人,不喜欢孩子的都是坏人。”那</font>我是不是可以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喜欢动物的和不喜欢动物;喜欢动物的大多是有同情心的人,不喜欢动物的是正在努力做一个有同情心的人。</h3><h3>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一篇文章《我不是最弱小的》,讲了萨沙与家人外出度假,突然遭遇暴风雨,父母亲很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在他们的影响下,萨沙也不甘于做弱小者,并学会了保护弱小者把雨衣披在了郊外纤弱的蔷薇花上。文章读来温情满满,让人怦然心动,谁读了都会在心灵上受到启示: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或物或事......</h3><h3> 社会在飞速发展,可是仍然有弱势群体存在。社会需要同情,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给予弱小者、困难者帮助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好习惯,是真是善是美。最近网传的有些恶人抓住女孩的善良来行凶,不免有人呼吁——收起你的同情心,那可能是毒药。这些肮脏的画面最好不要进入儿童的视野。我相信,社会还是会越来越好。就像《春天里》唱的:凝视这此刻烂漫的春天,依然像那时温暖的模样。或许,可能我们不需要做什么,但心中总要有同情的思想,不要做一个感情贫乏的人。</h3> <h3><b> 有一种成长叫放手</b></h3><h3> 《渐行渐远》包括开头的《目送》读来总有些惆怅、感叹。</h3><h3> 幼稚园毕业没几天的安安,要和伙伴弗瑞弟去有沙堆、滑梯的游戏场玩,那里离家四百米吧。可是,孩子自己去?种种可怕的布局浮现在做母亲的脑里:性变态的男人会强奸小男孩、小女孩,会杀人弃尸;亡命之徒会绑架小孩、会撕票;主人没看好的狗会咬人,把肠子都拖出来;夏天的虎头蜂会叮人,叮死人……(一阵三心二意的纠结后)妈妈站起来,摸摸孩子的头:“好,你们去吧!”</h3><h3> 孩子大一些后,父母所能提供的场地已不够孩子驰骋,他甚至要逃离妈妈的视线,做一只自由的小小鸟。就像华安为此书写的跋《放手》一文中:你可以说:“孩子你慢慢来。”可是有时候,快快地“放手”或许也是必要的。我知道,这很难,难极了,但是如果你记得我们儿时的甜蜜时光,如果你知道你在我们心中永远的位置,或许,它就会容易一点点。”</h3><h3> 是的,身为母亲,这实在很难。当孩子断奶时,我已经深深的感到儿子从此对我的依赖将会又少一些,那个只吃母乳的小不点不再眼睛里只有我,那只有我能满足你的味蕾的时代讲一去不复返了。我留恋你对妈妈的依赖,但母乳已经不够你的营养,我必须学会第一次放手。当你会走路时,急于奔跑,妈妈学着放手,看着你潇洒地挥着翅膀走。当年上幼儿园离开家,妈妈选择狠心放手,看着你哭哭啼啼一步一回头地走。当你上小学,自己去学校,你慢慢地脱离大人的视线自己坚强地走......放手让你越来越好,放手让你追逐属于你的世界。</h3><h3> 放手是不打扰、不干涉、不束缚,而不是不理不睬不管不问。放手,是让你接触磨难、挫折,然后学会面对、克服、成长。</h3> <h3><font color="#010101"> <b>有一种爱叫惩戒</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触电的小牛》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安安的好朋友弗瑞第偷糖果被老板逮住了,他也承认偷东西了,可他每次都把偷来的东西分给安安。妈妈说安安是共犯,错和弗瑞第几乎一样重。妈妈处罚安安写日记,扫落叶,并且三天不准看电视。安安在日记里说:“我没偷,但是没叫他不偷,因为他都给我分,我现在知道偷是绝对不可以的。我再也不会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妈妈像讲故事一样讲道理,娓娓道来:“原野上有一群乳牛,成天悠闲自在地吃草,好像整片天空、整片草原都属于它们,一直到有一天,一只小牛想闯得更远,碰到了一条细得几乎看不见的线——那是界线,线上充了电,小牛触了电,吓了一跳,停下脚来——原来这世界上有去不得的地方,做不得的事情。”</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古人云:“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 童蒙养正:“正”是正气、正直、正能量,其实概括起来就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6到13岁是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蒙时期。这个时期要教育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也就是开始教孩子怎么去做人。 不管年龄大小,有些事情永远都是做不得的,就像潘多拉魔盒,无论如何都是不能打开的。</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适当的惩戒就是告诉孩子做人要守规矩。看到一段话,觉得意味深长:若你不能使一个五岁的孩子把玩具从地上捡起来,你就不可能在孩子步入青春期这个一生中反抗最激烈的时期施行有效的把控,不管五岁,只管十五岁是缺少惩戒留下的顽固的后遗症。有教育者说:“缺乏惩戒的爱是一种放纵,缺乏爱的惩戒是一种摧残。只有在关爱尊重的基础上对孩子惩罚,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妈妈的惩戒很明了:错了,告戒了,罚了,绝不了。这就叫“”引以为戒“”。</font></h3> <h3> 合上这本书,三个人龙应台,华安,华飞的故事一幕幕还像电影一样闪入脑海,孩子多么幸福遇见一个知性的妈妈。可是爸爸呢?爸爸的亲子教育时间呢?亲子场景呢?没有爸爸参与的童年或许是一种内伤......</h3><h3> 愿爸爸爱你,比妈妈还爱你。</h3><h3> <b>【文中所有感想为自创】</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