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手记:带着爱,走进你

樊樊。

<h3>  最好的教育是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而家访就是把两股力量凝聚在一起的粘合剂。为响应市教育局“密切联系群众、教师走访家庭”的号召,根据学校针对此项工作的部署,我利用周末与假期陆续走访了二十余户家庭,通过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增进了彼此的感情,更好地了解了每一个孩子,凝聚了家校合力。在家访的过程中,感动和收获满满。随着家访的深入,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家访,可以让教育更有温度,让教育更为完美。<br></h3><div> 第一,家访,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学生小A在校表现不太好,是大家眼中的“淘气包”,见到我的到来,开始有点紧张,站在门口不知所措,害怕我是来向家长告状的,没想到我只字不提他表现不好的地方,而是鼓励他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在轻松和谐的闲聊中,孩子越说越高兴,把自己的志向、思考统统都讲给老师听,家长因此也了解孩子内心更深刻的东西。借此机会,我提出了一些希望和建议,孩子一改常态,耐心的倾听,家长也表示会尽力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工作。临走时,看着闪烁在孩子眼里的熠熠星光,我知道,这次家访,是值得的。那些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学生,我们称之为“问题学生”。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殊不知,错过学生的一个教育机会,没准就错过学生的一辈子。“问题学生”同样拥有一颗真诚纯洁的心灵。作为老师,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关爱,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他们。就这样,一次家访,一次心与心的交流,一份温暖,一种感动,化成了暖暖的爱流淌在我们的心田。</div><div> 第二,家访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孩子,教育更有针对性。小B同学在学校里是一个沉默的循规蹈矩的孩子,课堂上几乎很少发言,课下也很少见他和同学玩闹。通过走进孩子的家庭,我了解到,小B同学之前一直独自跟着奶奶生活在农村老家,父母常年在市里打工,只有到了寒暑假,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一段时间。而今年,小B同学上了中学,爸爸妈妈才把他带到身边,开始了在城市里的求学生涯。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与紧张感,与孩子在农村老家的生活截然不同。初到城市,孩子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慢慢适应。这也就为我提了个醒,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要多多安排集体活动,为小B这样的孩子提供平台,帮助他们在集体中得到归属感和安全感,释放自己的天性,更好地融入新的生活。</div><div> 第三,家访能够深入孩子的原生家庭,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历程,对于孩子的行为,会自然而然地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抱怨,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急躁。小C同学,总是不遵守学校有关仪容仪表的规定,留着长长的头发,不按要求穿着校服,有时候甚至把手机带到学校,利用QQ,微信等网络聊天。他的习惯养成和大多数同学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怎么说都没有什么起色。直到去了孩子的家,我对孩子如今状态的生成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孩子跟着妈妈,租住在学校附近的房子里。爸爸在老家上班,基本上十天半个月才和孩子见上一面。而小C同学,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一个不到两岁的弟弟。可想而知,小C同学从家人那里获得的关爱,相对其他孩子而言,应该是少了许多。这也就解释了孩子为什么喜欢奇装异服,喜欢网络聊天。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渴望得到关注,渴望得到爱啊。作为老师,首先最应该做的就是让他感受到爱意。爱可以驱走孩子内心的荒凉与迷茫,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div><div>第四,家访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也是萃取精华的过程。家长分布在各行各业,其中不乏各路精英。他们对生活、对工作的阳光心态,对学校工作的想法与建议,时时感染着我,激励着我,鞭策着我,让我更深刻地领会之前的理论积淀,也让我发现不少问题,激励我进一步加强理论修养,提升理论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div><div> 带着爱,走进学生家庭,我也收获了满满的爱。每到一个家庭,都能看到一张张热情的笑脸,都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和家长进行亲切的交流。一句:“老师,辛苦了!”让所有的辛苦都化成了幸福。家访,给学生带来了信任和支持,也带走了家长的迷惘和困惑,让学生及家长真切地感受到了老师的爱心、真心、贴心,让我们和学生家长的感情亲切融洽。就让我们带着爱,走进家庭,传递温情,感染学生,家校共融!</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