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元明清时期是省博物馆三楼《古代辽宁》(五),下面来参观一下。</h3> <h3>第一单元、划省而治,蒙元一统</h3><h3>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为主的大一统帝国。蒙古族的进取精神推进我国疆域的形成。辽宁历史饱受创伤,但在元劝农政策推动下,各族人民大力发展农业,商业,手工业,驿站开辟,疆域扩大,加速了民族融合文化展现了独特风采。这是屯田印,出土于阜新,巴思八文,他的出土证明直至元末,辽宁仍存在管理屯田的官方机构。</h3> <h3>权,即秤砣。与衡相佐,即称杆。最早统一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元是继秦始皇又一个统一度量衡的朝代权身刻字,铜制居多,铁制少。</h3> <h3>元铜钱,出土于建平县,上铸巴思文“大元通宝”相当于当时十个蒙古大钱,铸造时间短不便释读,传世很少。</h3> <h3>第一组,辽阳行省</h3><h3>元设辽阳行省,辖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一部外兴安岭以南。元辽宁作为农业生产区,驿站四通八达使贸易繁荣。</h3> <h3>辽宁出土的元代瓷器,除一部分民用的粗瓷外,很多来自中原和南方名瓷,少量高丽青瓷 ,反映当时辽宁商贸很频繁。</h3><h3>高丽青瓷,高丽王朝918-1392生产的青瓷,前期翡色青瓷有宋瓷风格,后产出独特风格的镶嵌青瓷。辽宁出土的高丽青瓷就是两国交往密切的见证。辽阳博物馆有几件高丽青瓷精品,欢迎观看。</h3> <h3>葫芦岛绥中三道岗海域出土元代沉船,1992-1997年5次下水发掘,遗物613件,瓷器599件,为研究元代北方船舶技术,海洋,商品贸易,陶瓷工艺提供重要资料。</h3> <h3>龙凤图案,磁州窑风格。磁州窑位于河北磁县,中国古代北方最大最著名的民间瓷窑,历史悠久,遗物较多,器型纹饰喜闻乐见,以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h3> <h3>三道壕出土元代盛器,盆内水草圆点纹,内壁白地黑花斜线纹,内心鱼藻纹极为形象,鲜明的磁州窑风格。</h3> <h3>元代娱乐器具,本溪出土,铜铸,现存7枚,背有图案,对研究娱乐形式,中国象棋发展历史,铸造工艺有重要资料价值。</h3> <h3>元代陶俑,建平县出土,侍女俑和文官俑,服饰衣褶简练概括,人物五官比例准确,反映出元代服饰时代特征。</h3> <h3>第二组,多元文化</h3><h3>元时的辽宁多民族共存:蒙古,汉,女真,高丽,回回等密切融合文化蓬勃发展。</h3><div>元宗教兼容并蓄,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尤其是道教全真派在辽西迅猛发展。</div> <h3>花押,防伪的印章,楷书或巴思八文。一直沿用到清代。</h3><h3>巴斯八字,元忽必烈国师巴思八根据吐蕃文字改制,元官方文字,范围广,时间长,但有缺陷,元灭被废弃。</h3> <h3>凌源富家屯元墓壁画,线条流畅。蒙古人形象较真实,反映元代中下层官吏生活场景,为了解元代服饰和风俗提供了资料。</h3> <h3>第二单元、关东风雨,大明气象</h3><h3>随着明朝的建立,辽宁结束了400年辽金元游牧,渔猎民族统治的历史,重新回到汉族大一统的统治。辽宁成了中央政府抵御北方民族前进的屏障。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 辽宁经济发达,宗教兴旺,政治稳定。</h3> <h3>明雕螭龙首白玉带饰</h3><h3>辽宁北镇明代墓葬出土,二十一块,白玉质地,带钩为龙首,高浮雕和透雕制作精美。</h3> <h3>五,边境重镇</h3><div>辽宁北防蒙古,东控女真,战略地位位于九边重镇之首,明政府先后设置辽东都司和努尔干都司。后来辽东逐渐成为东北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div> <h3>第一组、边备重镇</h3><h3>辽宁地处燕京东北,“北防蒙古,东控女真”,前哨阵地,九边重镇之首, 明先后设辽东都司和奴而干都司,辽宁逐渐向东北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演进。</h3> <h3>义州卫守军铜令牌</h3><h3>紫铜,正面“令”“洪武二十三年造”“义字九号”背面“夜禁严肃巡辑奸邪”“义州”,为明洪武年间义县军用令牌。</h3> <h3>明朝倭寇屡次来范,辽东总兵刘江带领部下望海哇海战是首捷,此后百余年,辽宁一直海域安静。</h3> <h3>建州纪程图记</h3><h3>万历十三年,1895年,朝鲜使臣申忠一出使建州女真,归国后将路线绘成长卷,成为研究十六世纪末建州女真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化习俗以及努尔哈赤,苏克哈齐等人物的珍贵资料。</h3> <h3><font color="#010101">线钢墓志镇国将军线公墓志,线氏家族共出土墓志6合,1522-1566年历经四代,5700多字,线氏家族正处于明朝中晚期,四代镇守半个世纪,深受朝廷信任。</font></h3> <h3>永乐七年铜火铳</h3><h3>明代兵器,1978出土于辽阳,火药燃气的爆发力,将铁弹弹出,杀伤力很强,后来发展成枪。火铳是我国古代第一代金属管装射击火器,后普遍用于海战、陆战。</h3> <h3>定辽中卫后千户所百户铜印</h3><h3>明代官印,黄铜制,定辽中卫是辽东都司治所所在地。</h3> <h3>辽阳城和广宁城是明代辽宁地区两个最大的城,分别是都指挥使和总兵的驻地,辽阳城是辽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称“巨镇”“大都”。</h3> <h3>李成梁明辽东总兵,屡退蒙古女真侵扰,保一方安宁,其子李如松官至总兵,是辽东将门之家。</h3> <h3>李成梁牌坊</h3><div>李成梁,1580年辽东总兵,用计杀死努尔哈赤和祖父和父亲,大大削弱建州女真的实力,巩固了东北边防,后因奢侈无度被解任,76岁复职,辽东再次安定,1615年90岁亡,石坊高9米,宽3米,淡紫色石料。</div> <h3>王治道墓石像生</h3><h3>锦州东郊紫金山西的王治道墓,王治道辽东副总兵,嘉靖的封土已不见,石像生仅存翁,仲两座保存完好。</h3> <h3>明设努尔干都司治黑龙江下游,今俄罗斯地区,23后废弃。</h3> <h3>明故明威将军宋国忠墓志铭</h3><h3>此墓志铭是继崔胜墓志后发现又一块有关努尔干都司历史记载的出土文献。</h3> <h3>辽宁镜内明长城,是明万里长城东起点,锥子山长城位于“三龙”交汇地,南至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东至虎山。军事体系重要部分。与九门口长城长城临近,关门有九故称“九门口”</h3> <h3>这是兴城宁远古城的定辽大将军铜炮,当时相当威武。</h3> <h3>第二组,东北通横</h3><h3>明“寓兵于农”政策,促进辽宁农业的发展,大量戊边官兵聚集于此,带动冶铁,烧瓷,制盐生产,设马市木市,海运四通八达,辽宁成东北亚交通枢纽。</h3> <h3>马市</h3><h3>明与女真,蒙古诸部互市的场所,永乐三年福余首领喃不花请求“货马”,明决定在辽东边墙设马市14处,广宁,开元,抚顺马市最大。马市是明官方控制的交易市场,早期马市以买卖马屁为主,后来交易扩大,货品增多,开放时次数越来越多,促进长城内外民族的经济联系,客观上为女真的复兴创造了条件。</h3> <h3>九门口长城</h3><h3>辽宁与河北交界处,“京东首关”建于明洪武十四年,九江河上九个水门得名,“城在水是走,水在城下流”</h3> <h3>第三组,兼容并蓄</h3><h3>明实行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对民间影响很大,日渐融入民众日常生活,信徒众多,大小寺庙道观遍布辽宁,成为官方祈求边疆稳定,民间渴望安居乐业的精神寄托。</h3><h3><br></h3> <h3>铁风铎</h3><h3>辽阳广佑寺白塔上悬挂之物,正德三年,隆庆五年是修塔时间,广佑寺是辽东名刹,也是辽阳都司僧刚司所在,负责管理辽东宗教事物。</h3> <h3>第四组,尊儒循风</h3><h3>明程朱礼学收到尊崇,儒家传统文化受到尊重,成为主体,随着儒学、书院、社学、医学和阴阳学机构设立,出现一大批较高素养文人,随着大批内地人士迁来了崇文之风,经200多年发展,辽宁与中原文化差异缩小。这是雕金漆圣贤。</h3> <h3>第三单元、紫气东来、清皇祖地</h3><h3>第一组,满族崛起</h3><h3>明末,建州女真在辽宁东部壮大,努尔哈赤及皇太极50多年奋战开创大清300年基业,康乾盛世 东巡祭祖,修建盛京,彰显皇家气派。</h3> <h3>这套八旗礼服甲胄,大阅兵时穿 平时收藏。</h3> <h3>1583年,努尔哈赤13副遗甲起兵 4年后建费阿拉城,1603年赫图阿拉,建八旗制度,1616年称汗,在抚顺关外苏子河登基,号建元天命。皇太极改国号大清,顺治1644年入主中原。</h3> <h3><font color="#010101">满蒙联姻通过联姻,满族和蒙古族建立坚实的联盟 ,促进满族的崛起和强大。</font></h3> <h3>清世宗雍正谥宝</h3><h3>1735念58岁的胤禛驾崩,做此宝,整块青玉雕琢,四行29字</h3> <h3>肃亲王印</h3><h3>肃亲王清代12家铁帽子王之一,第一代肃亲王是皇太极长子豪格,战功卓著,多权谋,清初重要人物,因多尔衮支持福临即顺治继承王位,被幽禁死于狱中,后福临亲政后,为其昭雪复爵。</h3> <h3>文物官补子</h3><h3>彩线绣制,石青色,官服前后各一块,等级象征,皇室贵族圆形,文武百官方形,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成语“衣冠禽兽”由此而来。一品文官绣仙鹤 一品武官绣麒麟。</h3> <h3>第二组、天眷盛京</h3><h3>清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劝民务农,鼓励关内汉人出关开垦,大批移民到来开荒种田,人口增强,皇家宫院兴建,关内外手工艺人汇聚,西方技术传入,推动手工业商业发展,沈阳钟鼓楼成商业街,百货云集,辽宁成为东北亚地区商业中心。</h3> <h3>黄瓦窑遗址</h3><h3>海城析木镇,由侯氏家族世代督造,遗址出土100多件瓦当,有的刻有永陵、福陵铭文,为废品。</h3> <h3>青玉十二生肖</h3> <h3><font color="#010101">第三组,崇教维治清政府从维护政权统治出发,对多种宗教大力扶持,因为和蒙古亲密关系,格外推崇喇嘛教,喇嘛庙塔多处,宗教思想构成无形的长城,彻底改变了渔猎民族,游牧民族农耕民族对立的局面。</font></h3> <h3>嘎巴拉碗</h3><h3>藏传佛教常用法器之一,灌顶仪式时使用,嘎巴拉是颅骨,多用高僧头盖骨,依照生前遗愿。</h3> <h3>海棠山摩崖</h3><h3>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现存摩崖造像260尊,道光八年1828,西藏四世活佛主持雕刻,释迦摩尼、观音菩萨、弥勒佛、红绿度母等 ,其中藏传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造像刻在高大岩石上,非常醒目,海棠山造像与瑞应寺一起,成为藏传佛教黄教东方中心的现存代表。</h3> <h3>蓝碧玺朝珠</h3><h3>朝珠源自念珠,清君臣命妇朝服吉服上饰物,区分等级的标志。皇帝戴东珠或珍珠,皇太后及皇后一盘东珠两盘珊瑚,王公大臣不许东珠珍珠,多见琥珀、蜜蜡、象牙。这件朝珠出土喀左嘉庆御前侍卫丹巴尔济墓中,108颗蓝碧玺圆珠,象征12月,24节气,四层表示四季,颈后正中大碧玺“佛头”与葫芦形“佛头塔”衔接。</h3> <h3>金壳怀表</h3><h3>1967年喀左丹巴尔济墓出土,画面艳丽,外观精美。</h3> <h3>第四组、满风华韵</h3><h3>清统治者积极吸纳汉文化,入关前赫图阿拉,沈阳城建文庙,祭孔子,研经史,创满文,满汉之间文化交通,康乾时期,大批流人的到来,辽宁出现了边塞诗、地方志和记行笔记,民族融合加深。</h3> <h3>第五组、清帝东巡</h3><h3>清代历代皇帝非常重视发祥之地,四帝十次东巡沈阳,拜竭山陵,瞻仰旧宫,设宴,赏赐,安抚 ,巩固了国防,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这是五供。</h3> <h3>最后看看石蓝缎地绣五爪金龙袍。《古代辽宁》展到此结束,生动展示辽宁土地上文明的起源,特色与历史的发展演变,各时期历史文化演变,希望通过本展弘扬辽宁历史,传播深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