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红楼梦》中所深刻描写的贾、邢、王、薛四大家的兴亡史,从侧面暗喻一个封建王朝、一个时代必须经历的过程。贾家正是处在这样的历史交替的时期,贾家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之后,繁荣昌盛过后,逐渐败露富家子弟骄奢淫逸,尔虞我诈的逼真画面,作者在书中紧紧抓住生活的种种表象,揭露了贾姓家族走向衰败的过程。<br></h3> <h3><font color="#010101"> <b>通过“抄检大观园”透视家族矛盾激化</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全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是贾府内部种种矛盾激化的结果,也是贾府由盛而衰的一个征兆。这时贾家的辉煌已经不在,府内时以花天酒地、斗鸡聚众赌博为乐。作者以小小的一个绣春囊事件为契机,揭示家庭内部更深层次的含义。</font></h3> <h3>大观园原本是一个青春王国,纯净无暇的地方。一群少男少女,在此吟诗作画,他们一起生活成长,度过了最美好时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青春萌动的遐想,然而封建礼教束缚了他们追求爱情的权力,最干净的地方,也会沾上灰尘,各种事情频频发生,带出了一个大的事件,一个重要的转折。</h3><h3><br></h3><h3>抄检大观园这场轩然大波的产生就是由于贾府主子间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家政贾赦两家长此以往,没有分开家业,日久天长,矛盾长期积累开始显现。贾母的丫头傻大姐偶然在大观园的山石背后捡到了一个“绣春囊”,被邢夫人拿去了。邢夫人就派她的陪房、心腹王善保家的将“绣春囊”交给了弟媳、贾府的当家人王夫人。王夫人把这看作是出了一桩非常的大事件,于是,迅速出击组成由王熙凤带队的抄家小组,所到之处严格查抄,查抄结果,一批年轻的女奴,遭到了残酷的迫害,她们相继背上无虚有的罪名,被赶出大观园,等待她们的结果只能死路一条,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无端地摧残了,从而结束了大观园中自由欢乐的生活状态。</h3> <h3>表面看,抄检大观园整个过程就是封建权贵对年轻丫鬟的一次打压,实际上是封建势力进一步恶化的说明,在他们的眼光里,主流文化是由有权有势的人决定的,女性的美丽就是成为一种障碍祸害和罪恶,丫鬟的命运由他们支配,抄检到丫鬟们所存的物件就被疑为贼赃,随便可以赶出了大观园,随便可以把忌讳的丫头许配人家,这里已经没有平等尊重,只有歧视、偏见和毁灭。<br></h3> <h3>其实,更深层次的含义是:贾府这个贵族大家庭内部早已生活腐朽、道德败坏。那些以“今日会酒,明日观花,聚赌嫖娼,无所不至”的公子哥们整日无所事事,不务正业。正如宝玉的挚友柳湘莲所指出的:“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宁国府的仆人焦大也说:“现在贾府里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在这样污秽不堪的环境里,相比之下,出现个“绣春囊”本来就算不了什么,更不至于抄检大观园,可是封建统治阶级有他们所奉行的一套生活准则和衡量是非的道德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只许我放火,不许你点灯,颓废的思想左右了他们的世界观,甚至把荒淫无耻的事情看作是应该的,这种麻木不仁的生活方式,必然是他们走向灭亡的唯一途径。</h3> <h3> <b>通过尢氏的眼光带出衰败的迹象</b><br></h3><div><br></div><div>《红楼梦》中一幕幕的转折起伏,通过细节描写揭示贾家的兴盛繁华有余,同时也借助人物、场景和事件的不断变化,细致入微、潜移默化地刻画,经过抽丝剥茧,显露种种衰败迹象,预示贾家王朝逐步走向没落的缓慢过程。</div> <h3>《红楼梦》第七十五回惟妙惟肖地写法,把人物场景有机的结合起来,说明事情的发展变化,作者通过尢氏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给人以一个深刻的印象:贾家宁国府贾珍的太太,尢氏一生与世无争,极其善良贤惠,不计较小节,她是一个一味做好人的人,尢氏这么“好”的人都看不下去了,可见事态腐化的严重性。</h3> <h3>那天,她从荣国府贾母处回到宁国府:自己家门首两边石狮子下,放着四五辆大车,便知系来赴赌之人,和一些骑马来的人,尢氏出于好奇,要瞧瞧他们都是哪路人呢,来到窗下只听得自己家屋内称三赞四,吆五喝六之声不绝于耳,原来贾珍近因居丧,不得游玩,无聊至极,想出一个破闷子的办法,日间以习射为由,招引几位世家弟兄及富贵亲友较射,不过时日,开始转为赌博,夹杂吃喝玩乐,甚至,寻花问柳,暗示腐败的开始,尢氏感慨到:“他爹老子不知给他们挣了多少?这么开心取乐。”一个家族的发展壮大到了三代以后,再难以守住这条底线,透过一个善良女性的眼光,看到了家庭内部的腐化堕落,从另一个侧面反应权力富贵家族正在走向最后破灭的阶段。</h3> <h3>此时的贾家只有外在的光鲜亮丽,虽说金玉其外,然而已经败絮其中,显而易见,曾经的辉煌,经过几代人的磨砺,形形色色的人各有心腹事,已经忘记第一代人艰苦创业的艰辛困苦,一味追求享乐,必定是自毙自。</h3> <h3> <b>通过中秋的夜宴暗示家业难兴</b></h3><div><br></div><div>作者在红楼梦里运用不同的场景,衬托人心难聚难收的变化,书中写到了许多节日,有两个节日对贾府来说意义重大,一个是元宵节,一个就是中秋节,按照惯例贾家人又遇到了团圆的日子,可此时非同凡响。</div> <h3><br></h3><h3>过中秋节前贾母听说甄家被治罪抄家了,贾母听到消息自然暗暗不乐,我们知道作者在书中所谓的甄家就是暗指贾家,《红楼梦》中四大家族的故事一开始是通过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和刘姥姥由远及近,从外到里去讲述的,不管贾家还是江南的甄家,这四个人讲述的故事都是“真(甄)假(贾)难留,影射着四大家族一败涂地的悲惨下场和必然的结局。</h3> <h3><br></h3><h3>中秋节对贾府来说,表面上代表团圆祭祖,实际上在曹公笔下,越是团圆热闹的节日,越是隐伏着不易察觉的大悲剧,这次夜宴首先人员不够齐全,李纨、王熙凤有病在身,宝钗、宝琴等都没有到场,用人数多少来说明赏月的氛围不够浓烈,缺乏人气,一样的中秋节,却有种不全的意味。</h3> <h3><br></h3><div>其次众人游戏讲笑话时,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讲故事的人各怀心腹事,处于个人利益所为,有目的讲诉,大家强颜欢笑,随机附和,只觉索然无味。以尢氏口吻说道一个笑话:“一家子养了四个儿子,大儿子只一个眼睛,二儿子只一个耳朵,三儿子只一个鼻子眼,四儿子到齐全,偏又是个哑巴。”正说到这里,贾母已朦胧双眼,似有睡去之态。说明笑话已不成笑话,没有一点吸引人的地方。</div> <h3><br></h3><div>再次,以夜色诱人的月亮、悠悠的笛声、一簇簇盛开的桂花、芸芸众生的人物为背景,用色彩、音乐、花香、人声描绘特殊的家庭聚会时的悲凉气氛,贾母作为第一代创业者,她是贾府中的一颗大树,她围拢起大家,就是希望这个家族能够继续强大起来,希望今后的日子月长圆,花长好,人长久,美好的家业愿望不希望破灭,贾母多愁善感之余,可眼前,事与愿违,她坐叹此情此景,不尽泪流满面。作者用大的场景刻画了一幅冷冷清清的场面,暗示贾家的进一步没落。</div> <h3><br></h3><div>原文第七十六回,回目是: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单是回目就为贾府这年的中秋节定了基调,对贾府这种人口冷清,人情冷漠,一日不如一日的现状,贾母是有所察觉的,但她年事已高,无力回天,此时,只有流泪方能表达贾母内心的悲切之情,她强忍着困意,不能率先离开,希望大家团团圆圆,希望家族不衰不败。</div> <h3><br></h3><div>中秋节本是合家团圆之时,最喜欢热闹的贾母为何听着笛声会禁不住堕下泪来呢?我们不妨往前看,在这年的中秋节之前,系数贾府发生的种种事件,足以证明贾家的悲哀已经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刻,尤其是绣春囊事件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更为突出。</div> <h3><br></h3><h3>贾府的这种悲凉的末日气氛,不仅贾母,众人一样也有同感的,探春也是陪家母过中秋最后一个离开的人,她心直口快,敢爱敢恨,性格开朗直爽。她面对抄检大观园时强烈的态度,她以为这么大的家业,一下半下恐怕是打不败的,要乱必然是先从内部开始的,这说明她对家族的没落有强烈的反对意愿和预感的;还有黛玉和湘云凹晶溪馆的联句,一个说“寒塘渡鹤影”,一个说“冷月葬花魂”,她们都已开始慨叹自己凄苦无依的命运,她们已经可以正视自己的青春易逝,自己生命中最美丽的东西,她们都已见识过了,甚至没有遗憾。而其中她们所做的联诗正是各自命运结局的谶语。可以说,贾府这年的中秋节,看似热闹的背后,却是令人彻骨的寒冷和孤独,也是红楼梦最后的结尾。</h3> <h3><br></h3><div>综上所述,作者通过抄检大观园、尢氏的眼光看到的腐化堕落和贾府中秋夜宴的萧条冷落等事件的细致描写,把多种导致衰败的事件叠加起来,来证明贾家的没落。它深刻地反映出了贾府内部所存在着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而且这两种矛盾又往往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div><div><br></div><div>《红楼梦》之所以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书中第一次形象地出现了封建时代大家族的发展规律,所谓的“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正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规律。作者用贾府这个大家族的“末世”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封建社会必然的命运,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领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