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春事阑珊芳草歇。</p><p> 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 </p><p> 小院黄昏人忆别。</p><p><br></p><p> 又是一年清明节,早早的我们后辈相约一起,去老家扫墓祭祖。 </p><p> 天空还算作美,虽然灰蒙蒙的,但此时并未下雨,我们带着祭祀物品、镰刀、雨伞开始上山。一路上"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由于姥姥的坟墓在山的最高处,而此处的坟山年代已久远,随着时代的变迁,三十年前的小路早已没了踪迹。山下居住的人家,新建的院墙已将上山的老路斩断,也许是怕久不上山祭祖的后人找不到祖坟,竟然留了一处小门让我们从三十年前走过的小道上山。朋哥和侃弟每年都会在大年初一上山祭祖,所以驾轻就熟,对原来的小路了然于心,不过十几分钟,便爬到了姥姥坟墓所在地。 姥姥的坟墓接近于山顶,虽然坟头未立任何墓碑,然而几十年来,我们对此却印象深刻。 </p><p> 当年爷爷在世的时候,我们孙子六个经常在爷爷的带领下,来给姥姥上坟,那时候的坟山还没有几座坟,姥姥的坟在接近山顶处,视野开阔,站在坟边朝家的方向望去,一览无余,甚至可以看到自家的茅草屋顶。坟的周围也无杂树丛生,光秃秃的山上点缀着几处盛开的杜鹃花,每次给姥姥上完坟,山头就成了我们的乐园,我们总是饶有兴致的玩个够,这才依依不舍的离开这里,这样的时光留在我们的童年记忆深处。 </p><p> 此时此刻,姥姥坟的周围环绕着白色的金樱子花,绿色藤曼植物与之相映成趣,煞是应景。佳姐不由得感慨万分。姥姥去世时,许多人都来为她送行,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慈祥老人就这样安祥的离开了,大家是多么的舍不得啊!而让我们家族不舍的,却是姥姥那份大家长的气魄与象征,她是我们家族的灵魂人物,更是我们家族的领袖精神! 爷爷奶奶的坟墓在姥姥坟墓的左下方,是一个八平方米的合葬墓地,墓地大气,视野开阔。站在坟前,"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老家美景尽收眼底。 </p><p> 爷爷在世时,在我们村里算得上半个文化人,那时候村口陈万爹开的小卖部是爷爷傍晚纳凉必定要去的地方,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在他的旁边,总会围着一大群听他说书的粉丝,什么《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传》、《樊梨花》、《杨家将》都是他说书的对象,讲者头头是道,听者兴致勃勃。而爷爷为了能够讲书讲得精彩传神,总是将一本书看了一遍看两遍,看了两遍看三遍,直至烂熟于心。这也许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吧! </p><p> 我们后辈对于读书的向往,大概也就缘于此吧! </p><p> 奶奶传承了姥姥的领袖精神,她是我们家族的和平使者。 </p><p> 每逢双抢时节,她总是最忙的那位亲力亲为的"总指挥"。忙完我家的农活,就带领我们孙辈支援伯父家的,伯父家的双抢刚刚搞完,立马又带领我们孙辈几个徒步赶到曼姑家帮忙,现在看到小时候忙着插秧扮禾的田地,那时候的场景仿佛还沥沥在目,正是象奶奶这样的全盘总指挥坐镇主场,我们从未误过农时,年年都是丰收年! </p><p> 而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互帮互助的过程中,我们后辈都树立了彼此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一切以大局为重的家庭观念! 一阵鞭炮声将我从记忆中拉回现实,爷爷奶奶的坟前长着三棵直径一尺粗的樟树,枝叶繁盛,绿绿葱葱,也许,爷爷奶奶在天之灵正在庇佑我们子孙后代家庭兴旺发达吧! 伯父的墓地在姥姥墓地的右下方,伯父当年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好人缘,只要别人家有要修理的耕田机、打谷机、他都可以撇下手中正在忙的活去帮上半天忙。 </p><p> 父亲的墓地在另一个山头,虽然父亲离我们已经有三个年头了,往事却如在眼前。 父亲继承了爷爷的"钻"劲,凡事都不轻易认输,记得当年骑摩托车盛行的时候,父亲已经快五十岁了,只有小学文化的他硬是苦读了几天书,最终拿到了摩托车的驾驶执照! 逝者如斯,生者坚强! </p><p> 一路下山,我们都若有所思。 </p><p> 我想,最好的祭奠,应该是将家族中的传统美德、精神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一步步发扬光大,直至永远…… 我们的国家,不也是代代革命英雄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才换来了现在的幸福生活吗?这种精神也应该代代传承、直至永远……</p> <h3> 奶 奶</h3> <h3> 伯 父</h3> <h3> 父 亲</h3> <h3> 父亲 伯父 曼姑</h3> <h3> 现在的家门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