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h3> <h3>2018年4月6日上午7:30,在家族长辈陈健虎叔叔和其他族人的组织下,柘溪陈氏一行70多人前往莲花县坊楼镇坊楼村祭祖。</h3> <h3>到达坊楼村,受到热烈欢迎。</h3> <h3>进入坊楼乌溪祠堂,祠堂规模很大,是我见过最大的祠堂,入内有庭院,祠堂内分前厅、中厅、后厅,前厅有大天井,深排水沟,后厅有小天井,深排水沟,屋柱有101根,抬头看祠堂整体结构,非常大气,族人介绍祠堂有482年历史了,同时又作列宁小学旧址,己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上网查询后,得知一些关于祠堂的历史,感觉很有趣,现转载如下,过去除了房子外,老祖宗还留下了许多田地,由大祠抽人主管,租给农民耕种,每年收谷子不少。因此,祠会内有钱可化。解放前,宗族祠堂在每年春节前后,要召集本族的明人志士,包括在学校读书的高中、初中生聚会一天,拜祭祖宗,并会餐一天。那天,要写贴红对联,行祭礼,表示怀念祖宗。这天也是读书人才学和书法检验的日子。检验的办法,是老人点名,被点到的人要当场写楹联。写得好的,受到褒奖,受人尊敬。写得不好的会受到嘲笑。因而,大多书读书人在前一天就偷偷准备好楹联句子,以显示自己才思敏捷。因为当时老百姓很穷,全乡初中以上的读书人不多,每个村也只有两三个人。</h3> <h3>祭祖中进行了各种仪式活动,吸引了很多族人观赏,从祠堂规模及热闹的场景我感受到了这儿的民风古朴,从大屋柱上的红色条幅和毛笔字感受到祠堂文化的厚重,毛笔字写得很好,不知是哪位族人高手书写的,可惜没有细致拍照,祠堂中人好多好多,尽管有上千人,但中午就餐秩序非常好,井井有条,祠堂内摆了80桌,坐不下的被安排在外面餐馆吃,柘溪陈氏族人被安排就座第13一19桌,每桌都有一张红纸条标明第几号桌,由各地陈氏主事人告知族人桌号,避免混乱,各方面都组织得很好,有专人负责为族人盛饭端菜,不会导致过道拥堵,煮的大锅米饭特别好吃,午餐非常丰盛,12碗菜都非常不错,菜不多不少,恰好吃完,不至于浪费,好的民风值得传承,坊楼祭祖意义非凡,值得参与。</h3> <h3>合影一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