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清明—是祭祖的日子,让我们知道,我从哪里来,以后又会到哪里去。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和清明,无论多远,也会克服困难,回到老家,回到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或者父母出生的地方。平时工作比较忙的侄子也赶回家,再和我们一起去老家祭祖。</h3> <h3>老家,其实那个夫的老家,当年公公年轻时就离开的地方,参加了抗美援朝,后来转业来到宁国,曾经无数次听婆婆念家谱,当年奶奶要饭带公公来到安徽叫代村岗的地方,公公当兵后,奶奶一个人留着那里,因为奶奶的娘家在那,最后叶落归根,奶奶葬在这个田野后面的小山坡,靠山临水,可以晒着冬天的太阳,每年二哥都会从宁国赶到这里,给奶奶坟上再添一点土,砍掉旁边的杂草和杂树枝,已经不知道奶奶叫什么,好在知道她姓许,可能那个时代的女人名字都不重要,老公说下次要给奶奶立碑,只能叫王许氏了。</h3> <h3>清明时节,宁国人吃清明粑粑,而老家是这种特产 做法和宁国也有不同,糯米加一种叫白白头的植物,里面不包菜、而且形状是尖尖的,叫头子或者坨子。这是老家的亲戚为我们准备的,蒸了两锅,让我们带回家的。</h3> <h3>第一次关注这样的土灶,两口锅,只有一个塞柴火的地方从侧面添柴火,比宁国的土灶要省地方。</h3> <h3>而爷爷的老家就在那个盛产毛蟹的地方,江苏高淳固城湖旁边王家庄,老家的长辈早已作古,因为公公是幺房,所以我们的辈份比较大,有比我父母还年长的嫂嫂,还有比我大许多的晚辈,他们都客气的叫我着婶子,这样接地气的称呼,突然觉得我就是来自这里……</h3> <h3>年迈的嫂嫂还有比我还大的侄子,就住在高淳刘夏村,本来他姐姐已经烧好饭,他却坚持接我们到他家,因为他是王家顶门户的,必须他来接待。</h3> <h3>家乡菜全是硬菜,货真价实的一大盘一大盘的。连圆子都是巨无霸类型的。</h3> <h3>满满的大碗排骨,不像宁国人,烧个锅底再垫点菜,又节省又好看。这个份量太足了。</h3> <h3>固城湖的黑鱼。</h3> <h3>农家土鸡。</h3> <h3>放眼望去,全是硬菜。</h3> <h3>白斩鸡</h3> <h3>自制梅干菜。</h3> <h3>吃完中饭,我们一起去高淳老街逛逛。</h3> <h3>老街青石板路,好有感觉。</h3> <h3>这个人,非要我给他拍一张,说是好多童年的记忆,那时回老家公公跳个箩筐,带上他们兄弟几个,还要坐船,在水阳住一夜,如今 ,宣狸高速穿过美丽的南漪湖,两天的距离一个多小时就到达了。</h3> <h3>高淳是一个鱼米之乡,圩里盛产毛蟹和鸭子,板鸭是必不可少的。</h3> <h3>江南水乡,圩里养鸭养鹅方便,当然这个鹅毛扇也是家乡的特产了。</h3> <h3>这个米糕也是家乡的特产,哥哥家的闺女平时在家就做这样的乌米糕。</h3> <h3>小核桃,这个是安吉的。</h3> <h3>做青团的清明破絮窠</h3> <h3>老布鞋</h3> <h3>老家,我们在这里。</h3> <h3>妯娌近三十年,血浓于水,每每提起嫂子,都以为是我娘家人,妯娌能这样,是今生的缘分。</h3> <h3>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菱角和菱角菜。</h3> <h3>固城湖的野生鲢鱼胡子</h3> <h3>血浓于水,老家人拿出最好的款待我们,满满一大桌子美食,可是我的胃已经完全装不下了。</h3> <h3>二伯家的姐姐,因为她没有姊妹,一直把我们看成最亲的人。过年时准备整只羊等我们,杀头猪恨不得让我们带半条,辛辛苦苦种棉花,给每个弟弟打成被絮。</h3> <h3>又一次见到亲人、姐姐拉住我们的手不停的问长问短,虽然纯正地道的高淳话,我实在难听懂几句,但是,依然感受到姐姐的开心和热情。</h3> <h3>王家下一代的两个男丁。</h3> <h3>热情的老家人。</h3> <h3>除了姐姐,宁国的二哥二嫂,剩下三个都是晚辈。</h3> <h3>姐姐家的儿子。</h3> <h3>最后依依不舍的离开,亲人们扶住我们的车门,一再叮嘱,出毛蟹的时候一定要回老家哦,还给我们准备许多礼物,四个苹果和糕,寓意我们四四如意、平平安安和步步高。自家炸的圆子豆腐果,土鸡蛋,青团,固城湖的鱼干,自制的干菜……这样的画面,让我想起朋友圈经常晒的,年后告别老家后备箱里妈妈的味道。我们也像离家的孩子一样,姐姐嫂嫂们,给我们准备这么多家乡的味道……让离家的游子,带走家乡的记忆,无论多远,也要找回自己的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