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和爱 《规矩和爱》读后感

散发弄粥

感谢年轻朋友马先生向我推荐的这一套书~先说王涛的规矩和爱,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一旦产生共鸣,对后面的学说就很容易接受了。 翻阅过很多家庭教育类的书籍, 有些像打鸡血,有些像喝鸡汤,这一本,却产生了不一样的感受,难以名状。既信服,同时又会把它放到一边,持有距离的冷静思考一下。 作者王涛是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全书有且只有一个主题:规矩和爱。作者把二者的关系、融合的必要性和技巧分析得不光透彻而且浅显,易于接受。 确实是家庭教育类书籍当中不可多得的好书,不会面面俱到、样样点到为止,而是深挖一个主题,直接打通任督二脉~   作者把复杂的教育行为浓缩为规矩和爱两个词。与国外的正面教育强调的和善而坚定,异曲同工。由词语排列的先后顺序可见,在两者兼而有之的情况下,国外教育侧重和善,王涛侧重规矩,这可能是不同教育背景体现出的差异。 规矩和爱这两个词说起来简单,但是要做到,需要相当的功力。我当班主任时会接触、撰写教育案例,大多数案例都是强调爱的重要性,而不敢研讨规矩的制定,以免显得过于技术化、管理化,好像这样就没有职业道德,其实,需要做的,就是将两者融合。我身边不乏有规矩和爱结合得比较好的案例。七七以前在少年宫学舞蹈时遇到过邓芳老师,邓老师的课堂安静有序,学生学习的专注度很高。邓老师教态亲切,但是要求严格,学生对她既敬重又喜欢。我的同事体育瞿老师多次当六年级的消防员,接到躁动不安的班级后,很快就能安顿好局面,由火情频繁转为顺利无事,学生情绪平稳到毕业。再结合平常听她谈到教育儿子的事情,我感觉她在教育中兼顾了规矩和爱。 规矩和爱,只做到某一方面,都有失偏颇,比例不同,便会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上学期间孩子的成绩表现、毕业后的就业,能从一方面说明教育成果,但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结果。人的发展、成就,是长期的。选择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有极好的和极糟的案例。没有一概而论的好的教育方式,但是可以选择最适合家庭、自己能操作的方式。就好像女性化妆、着装,常常会尝试各种新奇潮流,等人到中年,固定下来,也就那一两种方式,自己最上手,效果最服帖,其实往往也是最简单的方式。正确的方式不会让自己觉得很拧巴,教育也一样,首先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大家都觉得接受着舒服,否则的话就有问题。 最后说一说我产生共鸣的根本原因,作者曾经遭受过非常严厉的家庭教育,我也一样。因为原生家庭的性质一致,所以我对他的言论很接受。说到定规矩,我非常抵触。从小到大我没少被定规矩,但是我反倒一直很没规矩,越发讨厌权威。此书不光让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同时也影响我的人生观。我曾以为个人自由至高无上,不自由,毋宁死嘛,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一鼓作气读完此书,我意识到,人生哪里能没有规矩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的最高境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知道是错的,能做却不去做,那是最大的自由。在有限制的环境里,才能做到真正的自由无疆。在教育中,规矩并没有错,是在制定执行的过程中,爱的渗透不够,影响了定规矩的效果。良药治病却苦口,加上糖,便能入口。规矩限制人的行为,融入爱,便更易于接受。所有的教育行为,都是一种人与人的互动方式,规矩和爱(换位思考地体谅),对教育孩子有好的效果,对成人间的相处,也有宜。    另外,作者关于对自己原生家庭的反思,我也赞成并吸纳。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成就了现成的自己,不管结果如何,父母是在用心教育我们,他们选择某种教育方式,有自己的原生家庭、社会背景、个人性格这些多方面的原因,我们需要做的是,坚定地弃糟粕,取精华。    规矩是必须的,爱,也是必须的。 我对书中的内容介绍得很少,但这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通过作者举出的对古今中外事例中折射出的教育信息的审视思考、个人采访热门教育人物后的启示收获。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受到启发,并反思自己的教育、人生。我已读完此书,可外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