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实践作业――2020级7班上官子轩

妞宝

<h3>花垂泪,燕低飞,清明雨声碎;游子归,轻烟堆,祭祖莫言悲;忆旧容,诉往昔,薄酒敬一杯;生者醉,逝者寐,心愿付纸灰;敬先贤,思遥寄,此情长相随。</h3> <h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最早源于寒食节。</h3> <h3>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国外,有一次在半路饿晕了,随臣介子推就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炖汤给他喝。</h3> <h3>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介子推不肯受赏,拉着老母躲进深山里,死活不出来。晋文公想放火烧山把介子推母子逼出山来。</h3> <h3>之后重耳非常后悔,他下令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这一天人们都不能用火,所以只能吃寒食。从此就有了寒食节。</h3> <h3>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介子推母子身后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h3> <h3>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h3> <h3>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旧时曾以清明节为踏青,不过,踏青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有正月八日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后来则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h3> <h3>插柳是一种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h3> <h3>清明粑是清明菜做的,清明菜是绿色的所以清明粑也是绿色。清明吃清明粑传说是明朝建文皇帝从南京流落到贵州省,在白云山做了和尚,整天念经朝佛。大家纷纷带上自己自制的食饼为祭品。偶然一次,建文帝品尝大家带去的食饼后赞不绝口,得知此饼主料是清明菜,遂取其主料命名为“清明粑”。从此清明粑名声渐盛,逐渐成为当百姓欢度清明节和祭祀祖宗的必备食品。</h3> <h3>月夜明,青丘小雨。点滴而落,雨点心上,遥想当年,与卿共携手,话尽天下。雨滴而落,回首!依稀可见,与子说偕老,笑看红尘。雨落心头,垂首!自嘲一笑,独自饮酒,低语坟头,奈何桥前可与卿逢?希望大家过一个安全愉快的清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