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和长治县高河乡小宋村结缘始于1968年。那年我20岁,在长治师范毕业,就被分配到小宋七年制学校当老师。小宋村离长治市不远,大约十公里的样子,村子东面是晋城到长治的铁路线,西面与长子的南漳村隔河相望,北面不远是上郝村,南面两三里有白家沟火车站。正是因为离火车站近的原因,我才被分配到那里的。</h3><div> 小宋村当时在长治县很出名,是全县三个农业学大寨先进村之一。老支书叫李有成,在他的带领下,小宋村农林牧付全面发展,在当时确实名副其实。因为我的老家在阳城山区,相比之下,小宋在我心里是个当时很向往的地方。虽然离家好几百里,只有在放假时才能回家一次,可我从来没后悔当时到那么远的一个村子当老师。</div> <h3> 这里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我接的第一个班是中三班,我是语文老师,我的搭档是学校教导主任郭玉庭,他是河南林县人,和他教一个班很幸运,他身上具有林县人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当时文化大革命还没结束,教学在许多学校还没走上正规,可是,他却把教学抓得很紧,课外都常常让学生做数学题。他是学校领导,又身先士卒,我刚入道就遇到这么一个事业心极强,又在教学上经验丰富的人领着走,因此,我也不甘落后,他有经验我有精力,他既是我的同事,又是我的老师,我们一起完整地带了两届初中班,学生们也没有辜负我们的努力,中考都取得了好成绩。</h3> <h3> 记得那时我的工资只有29.5元,既要自己吃穿用,还得给家里攒点零用钱。学校的老师们便自愿组织互助会,每人每月在发工资时拿出几元钱,参加互助,总共也就三四十元,轮流发给一个同事办较大的事,这样连他本人的月工资加起来也八九十元钱,这在当时也是一笔可观的数额,差不多可以买一块手表或一辆自行车。我的手表和自行车、太行牌缝纫机都是在这时购买的,当时称三大件,我们村的人还羡慕了我好几年。</h3> <h3> 小宋人勤劳厚道,待人热情。有一年我爱人带着女儿去学校看我,我们就住在学校隔壁一个叫枝则的村人的房子里,她待我们如亲人一般,还经常帮我们看孩子。几十年了,我们还常常记起她。那时候,县里几个干部下放到小宋接受劳动改造,他们在小宋被干部群众当作村里的尊贵客人,让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为村里写经验材料,办《新小宋》小报,他们后来都恢复了工作,我想他们一定也庆幸自己被下放到了小宋吧。</h3> <p> 我在小宋学校工作了六年,1974年对调回阳城工作,带着在小宋学校积累的做人做事的厚实基础,开始了为家乡教书育人的新历程。几十年来,我同小宋的同事和学生始终保持着联系,始终没有忘记那里的同事、学生和我所认识的小宋人。在离开小宋54年之后的今天,用此小文表达我对他们的怀念,愿我的同事,我的学生们,我认识和不认识的乡亲们过得幸福,也愿小宋村越来越兴旺发达。</p><p> (感谢李孝心提供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