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篇首声明:本篇所用扫墓图片,来自家长群。<br></h3><h3>我在此向逝者致以诚挚的敬意!</h3><h3>向各位家长朋友和孩子们致以真诚的感谢!</h3><h3>如您介意,请篇后留言或微信联系我,我马上删除调整!</h3> <h3>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此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故得名。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该节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h3><h3> 清明节气一到,气温回升,降水增多,因此,又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h3><h3> 四月,万物复苏,姹紫嫣红。<br></h3><h3> 这天,微雨到,梨花落。</h3><h3> 千家万户,从四面八方赶回祖地,扶老携幼,祭奠扫墓。</h3> <h3> 扫墓的意义到底何在?</h3><h3> 这是我国延续几千年的风俗习惯。是延续孝道的一种提醒;是不忘祖训、延续家风的一种仪式;是“我从哪里来”的答案;是链接家族宗亲关系的途径;……</h3><h3> </h3> <h3><br></h3><div> 当我还很年轻的时候,我讨厌这些仪式,我觉得这些东西是陈规陋习,是封建糟粕,是繁文缛节。我对婚丧嫁娶、祭祀扫墓的一切繁琐的细节持批判否定的态度。甚至不屑一顾,嗤之以鼻。</div><div><br></div><div> 当狂妄自大、浮躁盲目的青春逝去,当自己慢慢步入中年,那个总是横眉怒目、嗤笑传统的我,却成了坚持传统、卫护老礼的积极分子。</div><div><br></div><div> 我不是迷信,我也不是迂腐麻木,我只是理解了那些传统习俗隐含着的深义。</div><div><br></div><div> 那些鞠躬、叩拜的庄重仪式感,会让人对生活、对来处、对逝去和未逝的亲人,对亲情,多一份认真,多一分虔诚,多一份敬重。……</div><div><br></div><div> 其实,做人就怕敬畏二字。对人,对大自然,对万物运行的规律,一旦有了敬畏之心,做事也好,做人也好,便无形中多了一份自觉的约束。</div><h3> 我们带着女儿,拿着祭祀的纸钱祭品,在墓前鞠躬,虔诚的怀念逝去的亲人。</h3><h3> 由于修桥铺路,曾祖的墓地已无处可寻。询问公公,他只能说出大概方位,我们仨在苍茫田野里,朝着曾祖所在,鞠躬致意。感谢生命的传承!</h3><h3> 女儿像当年的我一样,对拿出专门的时间隆重的扫墓祭奠不懂,甚至不乐意去墓地。她提出疑问:“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我说出我的理解。她不语。</h3><div> 希望,我们给女儿传承下去的,不是简单的仪式,而是不忘来处,敬畏生命的真意!</div><h3><br></h3> <h3> 不忘来处,不问归期。</h3><h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祭祖扫墓,不惧生死轮回,心有杏花村。</h3> <h3> 清明节,有两大主题活动,祭奠扫墓,踏青春游。</h3><h3> 扫墓回来,夕光正好,我们仨踏上春游之路。赏花,看人,看景。</h3><h3> 王打卦乡花园村的“探花庄园”乡村游,这两年发展的不错。该乡利用现有的果树资源,和濒临马夹河的优势,打造“乡村、花园、湿地”的乡村旅游业。</h3><h3> 春赏梨花,夏赏湿地,秋赏果,淳朴的村民村风,也是一道不能错过的景观哪!</h3> <h3> 进得探花庄园,道路两旁,停满了来自县城和邻村的车辆。人群熙熙攘攘,男女老幼相扶相携。</h3><h3> 想起欧阳修《醉翁亭记》里的一段:</h3><h3>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h3><h3> 这个山东省西北地区最普通的小村庄里,此刻正是“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平原人游也!”</h3> <h3>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精神。当旅行不再是少部分人的专利,当小小乡村的人们也在清明纷纷踏青赏花,个个脸上洋溢着轻松愉快的笑意,这正是政通人和盛世之景。</h3><h3> </h3><h3> 看到美景,看到那么多笑脸,我仨漫无边际的聊天闲扯 ,女儿问我们农村啥时候开始富裕起来的,我说:“是从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开始,老百姓有了自己的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她爸说:“蒋执政时,主要仰赖当时大地主大财团的支持,土地严重集中地主阶层手中……后来老人家打土豪分田地的策略深得民心,得到百姓拥护,……我国是农业国家,有土地,老百姓就能吃上饭。……老人家熟读史书,参透了历史规律,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到了最广大的老百姓的心……”我说:“所以,国家真正的富强,是全民富……”</h3><h3> 胡说乱聊着,碰到了好多熟人,一一打招呼致意。</h3> <h3> 村里的老奶奶卖小白兔,一个小女孩还未征得妈妈同意,拎起两只小兔子就不撒手了!</h3> <h3> 花园村盛产山楂,一位本村老人现场先做的糖葫芦销量不错,正在数钱!看来今天赚了不少!</h3> <h3> 做小生意的大都是本村的,旅游业大大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好在景点的小吃都不贵,村里民风淳朴,可见一斑。</h3> <h3> 小女孩的爸爸妈妈给她买了个花环!</h3> <h3> 卖给小女孩的鲜艳头饰,充满了乡村独有的气息和喜庆劲儿!真心好看,我特别想买一个戴在头上!乡村风景花红柳绿,头饰衣服就得大红大绿,才相得益彰。谁敢说大红大绿俗,我就跟你急!</h3> <h3> 村里精心组织了乐队,吹拉弹唱,在路旁义演助阵!</h3> <h3> 弹电子琴的大叔,弹的十分投入,虽然是入门的水平,但那份态度已经超越了旋律和技艺本身!大叔的侧影,高冷迷人!有木有!</h3> <h3> 为了找卫生间,我们来到一处僻静处,一道篱笆里,见这位大姐在自家桃花园里采摘花蕾,她说把花蕾剪开,稍微晾晒一下,花粉就出来了,拿去给其他花人工授粉。她还把沾满了黄色花粉的衣服前襟给我看。</h3><h3> 我说:“你这是书上学的呀?”</h3><h3> 她笑了:“老辈子传下来的。”</h3><h3> 我问:“大姐,你这附近有卫生间吗?”</h3><h3> 她又笑了:“”找嘛卫生间呀,这里到处都是厕所。随便上。就在我家地里上吧,没人看见的!”😁😁😁</h3><h3> 我被大姐的话逗笑了!</h3> <h3>遍地的野花,真美!</h3> 我告诉女儿,这是“地黄”,小时候揪下来,放在嘴里吮吸,可甜啦!<div> 摘花蕾的大姐插话说:“这叫‘啾啾颗’,小时候我也常喝它的甜水儿。” </div><div> 我让女儿摘一朵花,品尝它的甜味儿,女儿说:“我怕有农药,不卫生,我才不尝。” </div><div> 我忘了我的童年不属于她。只属于我。 <div> </div><div> 在此,祝福所有人,不忘来处,不问归期,气清景明,人生处处好风景!</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