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我们是否为孩子做的太多

韩立杰

<h3><br></h3><div>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我们是否为孩子做的太多?</div><div><br></div><div>  今天分享的是我们是否为孩子做得太多?我们成为父母的这个时代,有两件事情同时发生。一是我们这一代父母大概是迄今为止最有养育实力的家长,给孩子提供了有史以来最无微不至的照顾。二是现在资讯发达,人们信息超载。你随时可以得知一切,你也随时暴露在别人的目光之中,强大的资源,加上强烈的焦虑,导致我们养育当中的各种无节制几乎就是必然的了。我们太希望孩子好了,我们为孩子做的越来越多,但是孩子的成长规律告诉我们,这是在缘木求鱼。孩子的成长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基因和环境。孩子是否在跟环境的互动中成长,好的环境给予孩子丰富的资源和支持,同时环境里的些许匮乏和欠缺也会给孩子得到锻炼的机会。</div><div>对很多家长而言,对孩子所能做的没有最多,只有更多。看上去似乎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实质上是为了满足父母自己两方面的精神需求:一方面可以尽可能的为孩子做一切,来满足自己对‘能爱‘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将内心深处对理想的期望或未能实现的心愿寄托在孩子未来身上。这其实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往往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忽视一个问题:平衡。</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家长为孩子做的太多包括:第一,过渡的照料;第二,过度的关注;第三,过度的辅助;第四,过度的铺路;第五,过度的满足;第六,过度屏蔽。</h3><div> 首先我们来说说,第一点,过度照料。现在的家庭带一个孩子人力物力都非常的充分,很容易在日常养育中做得过多过于精细。比如孩子已经很大了,仍然吃切块儿的水果。牙医们说现在的小孩儿新牙都长出来了,乳牙还没掉,因为乳牙用的不够。家长总怕孩子嚼不动把食物做得过于软烂。这样的食物就会妨碍孩子口腔肌肉的发育,有的孩子口齿发音不清跟食物做得过于精细有关。有的家长对小幼儿限制过多,什么都怕脏,怕危险,不让他碰。孩子日常接触的物品都是光滑柔软的,如果做得过于极致,孩子的触觉发育就会受到影响,严重了还会出现触觉防御。表现为宝宝会对触感不一样的东西很抗拒,比如用手接触颜料或沙子泥巴,还有小动物的时候他都会感到陌生,难以忍受这种状况,如果持续甚至会影响到他以后的交往。因为他会对别人偶尔的触碰都很抗拒。</div><div> 第二点过度的关注。孩子几乎成为家庭的中心,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叔叔姑姑,爸爸妈妈,生活在这么多双眼睛的严密监控下。有时在小区里我还会看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出来玩儿,姥爷在身边用扇子赶蚊子,爸爸在前面领跑,妈妈在后面拿着水壶外衣推车,凡是出行都有很庞大的亲友团随行,几乎可以确定家长已经在过度关注了。过度关注还表现在,家长对孩子的交往和玩儿盯着太紧,干预的太多。干预过多的孩子,通常就会变得不会玩儿,交往能力差,他们的做事的主动性,交往的灵活性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久了他们的性格情绪都会受到影响。</div><div> 第三点,过度辅助。家长对孩子做得太多,比如孩子小的时候扶着孩子学步,大了以后,帮孩子吃饭穿衣写作业,交朋友。如果家长不及时觉醒,一不留神儿就会延续下去,直至孩子成人,家长可能就继续帮他找对象找工作。</div><div> 第四点,过度的铺路。比如让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小学初中高中等都为孩子布置好。家长是想让孩子走的路顺顺利利的,但是这样平坦的路真的有助于我们孩子的成长吗?</div><div> 第五点,过度的满足。现在生活好了,家长都会给孩子提供更多舒适享乐的体验。物质满足,家里玩具堆成山,孩子还小就接触各种各样的电子化产品。但是我们家长想想这些物质满足是短暂的,很快孩子玩儿着玩儿着就没了感觉,需要升级,才能继续满足。所以家长不要把爱都变成物质表达,那样时间久了以后孩子会更少感到快乐。孩子的成长需要多种去体验,而不只是方便舒适或豪华。尝试换个方式让孩子获得满足和快乐,比如通过学习做事感受成就感,通过帮助他人做有意义的事,让孩子体验快乐。孩子经过努力有进步,就会有成就感,这样的满足更深刻持久,也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收获。</div><div> 第六点,过度屏蔽。许多家长都有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希望孩子时刻都开心。所以都在精心的给孩子营造一个免压力、免失败、免孤独、零负面的体验生态环境。家长希望孩子没有压力和失败,但其实恰恰是经历压力和失败才能学习管理他们,提升孩子的抗挫力;家长希望千万别有什么事请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但是正是这样才能让孩子有机会学习时间管理。</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回到我们是否为孩子做的过多这个问题上。首先要检讨我们为什么要为孩子做很多?简单的回答是这样为他们好。那什么又是对他们好呢?我大概可以总结成两方面:让他们感受到快乐,并有能够争取快乐的能力。但很多时候我们为孩子做的越多,让孩子觉得得到的太容易,既会降低孩子的快乐感,也不利于提高孩子争取快乐的能力。而另一方面,为孩子付出过多,也会使自己身心疲惫, 甚至失去自己的生活和生命的意义。</h3><div>当然,如何判定我们对孩子做的是不是过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参考。第一,我们会不会因为为孩子做的过多而感到身心疲惫?现在的家庭不应该以孩子为中心,家长要有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使命。‘一切为了孩子’不但会委屈了自己,也未必对孩子是有好处的,即使为了孩子幸福,也应当是自己首先幸福。好比在航空事故中,成人要想帮助孩子戴上氧气罩,首先要自己先戴上。第二,换位思考。很多家长为孩子所做的,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觉得对孩子好,而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就像那个大热天,却有一个穿着很多衣服去上学的孩子做讲的:有一种冷不是真的冷,而是妈妈觉得冷。当然,有些家长会认为,孩子还没有成熟不懂事,当然要靠家长替他们考虑。那我们就要考量第三点:家长所做的是为了一个所谓好的结果,还是培养他们好的习惯?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渔?有时孩子们没有得到好的结果,或受到挫折,是他们人生当中必不可少的课程,有些事情必须他们自己做,也必须经历困难并承受坏的结果,从中得到学习和成长。当然家长要评估可能的最坏结果是否是我们最大程度上可以接受的。只要可以接受,就应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经历成长。总之,在我们为孩子考虑的时候,需要一种平衡的智慧:既要保护他们,又让他们有一定的自由,去经历风雨;既要为他们有所牺牲,又要保证我们自己有快乐、独立的生活。</div> <h3>面对这么多问题要如何去解决呢?首先家长充分地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的能力。我们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六大解放。(一)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考。(二)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三)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四)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讲。(五)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六)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的东西。这是陶行知先生重要的创造教育思想,指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儿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