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话“挂青”

劭之秋色

<h3>七言律诗·寒食野望吟</h3><h3> 唐· 白居易</h3><h3>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h3><h3>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h3><h3>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h3><h3>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r /></h3> <h3>制作小品</h3><h3>清明"挂青"用品步骤</h3><h3>一,备下各色纸张,一般以红绿白三色为主。</h3> <h3>清明时节说湘中明珠——娄底</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湖南娄底地处湘中,娄底人也是由以汉族为主迁徏的多民族聚居地区。现代娄底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人口稠密,资源丰富,物产丰富,已由单一的汉民族聚集成有由二十三个民族团结相聚的繁荣稳定,环境优美宜人宜居的湖南中部文明卫星城市。</h3><h3 style="text-align: left;">自秦时始,湘中娄底就是通衢要地。尤其在现代,其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能源资源,更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娄底地杰人灵,钟灵毓秀,历史杰出人物辈出。历史上有三国名相蒋琬、元代怪怪道人冯子振、有载入《中国名人大词典》被誉为"京阙人家惊地动,湖南童子破天荒"的南宋神童贺德英。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上常有浓墨重彩的人和事的发生,譬如清末重臣曾国潘、曾纪泽、清未大将杨昌𣿰、反清志士秋瑾、辛亥革命先驱陈天华等就是中国近代史上十分杰出的历史人物。现代中国历史上,更是名人杰士辈出。蔡和森、蔡畅、葛健豪、曾宪植、曾宝荪、曾昭燏、曾约农、向警予、贺国中、章齐贤、李聚奎、陈正湘、谢冰莹、成仿吾、罗盛教、李振翩、罗辀重、罗元鲲、袁六吉、宋希濂等等等不胜枚举,他们更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h3><h3>正因如此,娄底这片沃土,如海纳百川,聚集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底蕴,造就了百千万的智慧勇敢志士名人,尤其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女性英杰最多的这片神奇的土地,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最独特的。啊!壮哉我娄底!</h3> <h3>二,把所需纸张对折剪取正方形</h3> <h3>淸明话"挂青"(一)</h3><h3>有关寒食清明节的话题,这段时间的微博、微信诸多媒体讲的很多。有究其根源、叙其典故的。美篇也辟有专栏,给予专门的美篇封面模式,很是给我们众美友一个展示才华的好平台。也深得大家的好评和参与。就此清明时节,我也说道说道湘中娄底地区有关清明"挂青"的习俗。</h3><h3>我们娄底地处湖南省中部,故称湘中。娄底市名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大意是上天二十八星宿的娄星和底星交辉相映之福地,故曰"娄底"。所以又有星城之名。娄底的人文历史悠远,在秦以前就有记载,到唐宋时设有番镇,盛兴于明清时期。在民国抗战时期,是抗战后方重地,曾在美国政府支持下,策划修建过飞机场的。解放后,娄底蕰藏的煤炭资源和当时世界最大的锑矿冷水江锡矿山的矿藏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娄底成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地。娄底又是一个交通枢纽中心形城市,交通十分便利,人囗流动较任何地方都繁华,所以,诸如"清明"等节日习俗也不断的改变。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各地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自然也带了进来,有些也融入了本地文化习俗中来。而本土文化习俗也有很多的改变。譬如旧时娄底土居民众,一年到头对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立夏、中秋、几大节日是重视的。尤其是清明节的习俗和规矩更是有讲究,除了中元节要有祭祀祖先的仪式,清明更是要扫墓祭祖,挂"青"烧些紙钱给在阴世间的先辈和祖宗。这"挂青"就很有讲究的。</h3> <h3>三,两张纸相叠</h3> <h3>四,对折</h3> <h3>五,再次对折(三次)</h3> <h3>清明话"挂青"(二)</h3><h3>娄底本土居民以汉族为主,所以习俗也是有着浓厚的华夏文明文化的传承。以挂青来说,在每年三月的淸明节的祭事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环。</h3><h3>早先年份,有关淸明节的活动安排大多是家庭男性长辈亲力亲为,早先就要备好清明节的祭祀用品,断不可以敷洐了事。尤其是"青"这个东西,是用好的素白皮纸或白纸剪成的。为示区别,也有用红色和绿色纸张搭配做成的,源于"男红女绿"的说法。一般来说,是一定要亲自动手制作的。"青"的制作也并不太难,学的也易得。但心灵手巧的女眷就能剪出许多花样来。所以,家里没有手巧能剪"青"的女眷,或其他原因,也有请人帮忙的,或到香烛店购买的。娄底本土居民清明日扫墓有前后三天的说法。一到清明时节,天气常常阴雨绵绵,于是就可以在这前后三天内择天气晴好的时间去祖山挂青,也就是扫墓。</h3><h3>民间的传统习俗说只有清明期间,才能在"坟山动土",才能去扫除坟墓旁长出的野草杂树。于是,这个时候,人们扛锄荷刀,把枯草杂树清理干净,再给先辈坟上培添新土,把坟头培高些。然后,把带去的"青"挂在新砍的竹枝上,插在坟墓上。外人看来,坟上有纸青的说明这个坟是有后人的。如若是荒坟野草丛生,慢慢就凐没了。所以,我们也要时不时的去给已后继无人的同宗同源的先辈坟莹扫扫墓,挂朿青的。挂青时要恭敬的把纸青整理好,然后,才能进行祭祀仪式。旧时人们生活贫富不均,有钱有势的富有人家,带的供品也多,剪的青也大,弄的排场也大。贫穷人家也就挂束青,烧些钱纸,下个跪,拜上三拜,也能祷求祖先保佑家下平安的。所谓心诚自然成就是这个道理。</h3> <h3>六,用剪刀剪成适当宽,且不要剪断</h3> <h3>七,换方向剪</h3> <h3>八,剪成这样</h3> <h3>九,展开</h3> <h3>十,剪纸效果</h3> <h3>十一,展示全部</h3> <h3>十二,抓住中心部位,把剪纸抖成这样</h3> <h3>十三,再在顶部装饰一个小盖,还可在青的中部用纸做个纸环朿起来</h3> <h3>清明话"挂青"(三)</h3><h3>中国这么大,地广人多各地民风民俗不同。但对"寒食清明节"的由来和故事,在汉民族文化中的认知是共一的。至于某些地方有"寒食"、"清明"之分也是很自然的。然而其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孝德文化"是一脉相承的。</h3><h3>地处湘中的娄底民众,也是从中原地区迁徒来的。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造就了具有自己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习俗。我们常说的"清明前后三天",一般以清明前一天开始就可进行祭祀活动。一般择天气晴好的日子,提前或推迟一天都可以进行相关的祭祖扫墓活动。但也有"赶早不赶晚"的说法。听我母亲说:上午去挂青是送伞,下午去挂就是个斗笠了。我从来不相信迷信的东西,但毎年父亲的忌日,每年的七月半中元节和这时的清明节,我自然而然的虔诚的置办一切所需,也从不敷洐了事的。每当把"青"拴住在竹枝上,就会想起母亲说的:只有当清明时节的风雨把纸青吹破吹走,你父亲才是高兴的收到了。现在母亲也离开我们十八年了。这十八年来,我们兄弟俩从不间断地在清明节去父母坟前,祭祀扫扫墓地的枯枝落叶,擦拭干净父母坟前的石碑。兄长常常把父母对我们的恩爱述说着,听着坟前松涛阵陈,真有与父母心灵相通之感觉,于是,兄弟俩也常把一年里的好事差事说与父母听。相信父母在重泉之下会保佑我们平安健康的。</h3><h3>今天想起做这个小品的&quot;青&quot;还能做好,也是母亲亲手教会我的。知道了&quot;青&quot;的作用和益处,所以,制作&quot;青&quot;必须是用纸做的,也是便于自然分解,无形中也合符了如今的绿色环保理念。反观现在香烛店里卖的祭祀用品,大多是严重影响环境的不可回收利用和自然分解的塑料制品,且又弄的花里胡哨的,实在不严肃,也远离了纪念的意义。</h3><h3>我们要传承清明文化的好的东西,以德孝为先,不要忘记父母祖辈们和先贤先烈们的辛勤和功绩,更要把孝徳文化遗产好好的传下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