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那一年,我和三角还有破折号,正是豆蔻梢头二月初,鲜衣怒马少年时,记得刚好上高一,刚好分到一班。班主任是个迈出校门不久的男老师,姓方。人长得高大帅气,头发好像还有些自来卷,五官端正,很有棱角。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鼻子,近乎完美,好有海拔。一件玫瑰红的T恤,时不时地在校园中飘来飘去,好夺人眼球。</h3><div> 班主任毕业于北师大物理系,虽是典型的理工男,却多才多艺。记得有次校园文艺汇演,他和一位女老师,联袂一曲《婚誓》,不知倾倒了多少女同学的芳心!</div><div> 或是DNA的缘故吧,天生酷爱美术的我,不知参加了多少美术培训班,不知参加了多少无厘头的美术大赛,反正抽屉里塞满了花花绿绿的获奖证书。后来才知道这些荣誉全是水货。</div> <h3> 那天傍晚,上完色彩课,刚走出培训教室,三角和破折号便尾随而来,她俩亲昵地把我叫到楼梯拐角处。三角是班上的数学课代表,破折号则是语文课代表。而今,三角已移民澳大利亚。破折号已成为省内知名女画家。我却阴差阳错地成了一名白衣天使。三角说,明天全国美展开展,又是周末,她和破折号决定今晚出发去北京看美展,央求着让我也一道前往。窗外夕阳的余辉把三角和破折号的面颊映得绯红。我说正愁没伴儿呢!去!差啥不去!拉钩!Ready to go!</h3><div> 为了省钱也为了省时间,那天我们买了夜里的车次,这样一觉醒来,到北京刚好次日清晨。</div><div> 一九八九年,那时一张沈阳直达北京的特快12次才十几元,现在已涨到三百多,翻了十几倍。好在我们都攒了可观的压岁钱,区区十几元自然不在话下。三角鬼点子最多,她说回家就说学校组织秋游,别忘啦向家里多要点钱。</div> <h3> 随着拥挤的人群, 我们似快乐的鸟儿,叽叽喳喳地涌出出站口。出了北京站,一下子傻眼啦!哇噻!我们恍如置身于攘来熙往且又行色匆匆的人海,四周高大的建筑物竟如此之陌生。我们不知所措地茫然四顾。突然,三角用手一指,快看!寻着三角手指的方向,我们惊奇地发现前方不远处,有一团熟悉的玫瑰红不时地飘动着。</h3><div> 我们一边无比兴奋地大声喊着,方老师!方老师!一边快步地朝着那团熟悉的玫瑰红奔去!</div><div> 等我们气喘虚虚地跑到跟前,定睛一看,哇!果真是班主任方老师!我们就像抱住了救命稻草般地紧紧地抱住了方老师!方老师一下子愣住啦!片刻之后,方老师惊讶地问道,怎么会是你们,你们咋跑到北京来啦!</div> <h3> 一向快人快语的三角 ,此刻,却噘着樱红的小嘴,怯怯地说道,我仨都是课后美朮班的学员,我们共同的爱好都是美朮,共同的理想就是考上鲁美。今天刚好全国七届美展开展,我仨就不约而同地赶来啦。三角看了一眼方老师,轻声地问道,方老师您怎么也来北京啦?方老师不无风趣地说,学生上北京看美展,老师也上北京看美展,这才叫不约而同呢!</h3><div> 方老师开心地看着我们,高兴地说,走!老师带你们看美展去!</div><div> 放眼望去,中国美朮馆,整体建筑风格衣钵着传统的仿古阁楼特色,屋顶覆盖着黄色的琉璃瓦,周边则以廓榭环抱,显得既巍巍端庄又雍容华贵。</div> <h3> 走进美展大厅,只见迎面展墙上醒目地挂着一幅偌大的画作,足有二米多高,颇具视觉冲击力。</h3><div> 我们近乎膜拜般地走近这幅偌大的画作前。眼前的画作,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扉!画作名为《父亲》,作者罗中立。</div><div> 《父亲》的作者,以浓厚的油彩和超写实的表现手法,大胆巧妙地釆用了特写构图,以及精微细腻的笔触,塑造出一幅摄人心魄的人物肖像。画面中的父亲,表情凝重、沧桑,一双深陷的眼睛,充滿企盼与恳切;干裂焦灼的嘴唇,饱尝生命的艰辛与苦涩。画面所产生的強烈的视觉效果,让观者油然而生一种心灵上的共鸣与震撼!</div><div> 我们伫立在《父亲》面前,许久许久。。</div> <h3>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重点参观了油画区。那一届美展韦尔申创作的《吉祥蒙古》系列油画,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得知这组油画,荣获了七届美展创作金奖。</h3><div> 参观完美展,方老师又带着我们如愿以尝地参观了景仰已久的天安门。天安门前,我们和和方老师一道留下了幸福而美好的合影。</div><div> 后来,方老师不但让我们品尝了老北京的美食,还慷慨地为我们购买了返程车票。再后来,方老师又给我们讲述了一段关于《父亲》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方老师近乎绘声绘色地向我们讲述了那段令我们终生难忘的传奇 : 罗中立当年创作《父亲》以及后来荣获二届青年美展金奖时,只是四川美院的一名学生。</div> <h3>. 罗中立呕心沥血,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父亲》。当时画名是《粒粒皆辛苦》,后来被指导老师改为《我的父亲》。二届青年美展时也是标写着这一名字。等到美展结束时,无数的参观者早已把"我的″这两个字彻底抹去,赫然地只剩下"父亲"两字!最后评委们一致认可了"父亲″—— 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h3><div> 方老师说,他就是当年亲手抹去那两个字的无数参观者之一!</div> <h3>文/如读陶诗/原创</h3><h3>图/来自网络/鸣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