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清明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到清明,往年我都能写上一篇文字,一个人独自静思,回忆与亲人的过往生活,而今天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平静下来,因为就在清明前几天,哥哥也离开了人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此,我孑然一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哥哥比我大十岁,平素对我多有惦记,与嫂子经常关照,总不放心我独居家中,我却因为经常旅居在外,不能常去探望。最近一次去重庆四个月回来,哥哥异乎寻常地对我说,特别想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回想起来,他像是冥冥之中的一种预示。可我却浑然没有感到,怕他年老体衰太过用情不好,我说暮年之人不可太过儿女情长,现在想起来恐怕是每个人都难以做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哥哥在宣武医院ICU抢救了十几天,多亏侄儿果断决定出院接回家,才让我有机会送了哥哥最后一程,也让家人亲友们与他告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没有临走前太多的痛苦,120急救医生来时做的心电图,脉搏、血氧、血压都很好,十几分钟再次做了心电图,他就走了,我想应该是哥哥自己决定的往生,感谢上苍对他的恩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哥哥带着一生的时光,与我们这些还存世的亲人告别了,他去了天堂与父亲母亲团聚,我虽然不是正规的佛教徒,但我也在心中默念了几遍南无阿弥陀佛,看在我曾经亲自拜谒过世界佛教四大圣地的虔诚上,祈求佛祖来超度我的父母和哥哥的亡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堂里没有痛苦,只有欢乐,愿父母和哥哥的在天之灵安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3年清明日</p> <p class="ql-block">2022年清明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皖籍学者汪军先生有这样一段话:</p><p class="ql-block">“大抵上人生同时朝两个方向行进,且并行不悖,一是欲望和业力牵引的,走向老年及肉身的毁坏;一是心灵牵引的,走向童年及初心的苏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者由不得你,恍恍惚惚着,自己已经到了古稀之年,就要走到肉身的毁灭。但换个角度去想,那与父母在天堂见面的距离在一天天的缩短,我时常想,真到了那天,自己和父母说些什么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疑应该是像汪军先生说的“走向童年及初心的苏醒”,回忆小时候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不是有那句话吗,旧时光是有情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些日子与女儿讨论外孙的教育,让我回想起一件小事儿。可能父亲在单位是个中层,所以每到春节都要到单位值班,有时候也带我一同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次父亲的同事也带着孩子在单位,看见人家的孩子,兜里鼓鼓的装满吃的,不停的往小嘴里添,吃的那么香,馋的我两眼痴痴的看着,很没出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在办公桌底下,用穿着大皮鞋的脚暗暗的踹了我一下,我赶忙假装看窗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不记得当时我的内心是怎样,现在猜想自己的脸肯定羞红了,那时候的父母规矩太多,尤其是老北京人。冻死迎风站,饿死挺肚行。穷也要穷出个豪气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人多数都这样,脸面是不能丢的。尽管外地人说起这些,都是带着贬义,可自己还是坚守了一辈子,一生坎坷,无论多潦倒,日子过的多尴尬,也保持活的挺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是那句老话,趁清明时节,静思往事,再抚悲伤。拿起笔,写上这么一小段文字,用来祭奠父母,也安慰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愿天堂的父母安宁!</p> <p class="ql-block">2021年清明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两年不知道是年龄大了,还是在家躲避疫情的原因,每顿饭吃的越来越少了,而且没有任何饥饿感,因此,时常回忆那挨饿的年代里,与父母一起对抗饥饿的往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传统的思想里,家里男丁多是一件荣耀的事情,但在那个严重缺乏粮食的年代,却是一个尴尬的事儿,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虽然那时我才上小学,可食量已经像个成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我的一位街坊小伙伴儿,他小名叫小牛,黑红的圆脸庞,身体比我结实,比我能吃,因此饥饿感更强烈,他只有一位寡居的母亲,母亲还有心脏病,家里条件差,所以他家更困难。有一次他半夜饿醒,起来翻找吃的,面对空空的橱柜,只得咬了两口大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还有一个邻居姓郑,郑大爷是位铁匠,只有一个女儿剩下全是秃小子,因此他家的粮食更为缺乏,郑大爷家胆子大,经常联系一位农村人来,他说是他家亲戚,每次都弄一麻袋老玉米卖,要知道那时候这叫投机倒把罪啊!每次郑大妈都偷偷把母亲叫过去买,幸亏我父亲那时的工资还比较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通常给人的是一种审美的境界,可我一说起这篇散文,便想起与母亲一起在地坛挖野菜的往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如史铁生说的,那时的地坛就是一个废弃的园子,到处都是石头,杂草丛生,但那是离我家最近的,最有可能能挖到野菜的地方,那时我家住在南锣鼓巷北口,走到地坛二十几分钟,母亲一早带着我就出门,可能去挖的人多,记得那天我们收获不大,回家都快中午了,母亲买了三个大火烧,与挖来的野菜一起烩了烩,母亲与我还有哥哥一人一碗,吃的很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家家的的粮食都计划的很细,如果一天的定量一斤,那就只吃一斤,八两就只吃八两,绝不多吃,因此都能保证到月底还有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那时候每人每月半斤糕点票,因此我家月底最后一天保证吃点心,我家还算比较民主,无论家长还是大孩子小孩子,都可以完全享用自己的那半斤。现在猜测,那时把半斤点心安排在月底最后一天吃,显然是把点心当做“重器”了,大概是母亲想做到心里有底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件事儿,现在说起来还有点让我脸红,老北京人,每年都要添置些新的碗筷给每个孩子,我那么小就犯了鸡贼,挑新饭碗时,我故意挑了一个图案最差,又略显粗糙的,就是因为碗比别人的大了一圈,那年月审美不审美放其外,多喝两口粥是真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年的清明,每当我回忆并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便觉得离我的父母最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是那句老话,趁清明时节,静思往事,再抚悲伤。拿起笔,写上这么一小段文字,用来祭奠父母,也安慰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愿天堂的父母安宁!</p> <h3>2019年清明</h3><h3><br></h3><h3>前几年,我还常夸自己:虽过花甲,犹有壮容,可从去年底,却再也不敢以“壮士”自居了!
也许是年轻时运动太过,去年底从内蒙东北回京后,膝盖便有些肿痛,上下楼梯,甚至走路都痛了!
也许又快到了清明,腿疼让我时时想起母亲。
记得小时候,母亲也腿疼,膝盖是蹲不下、站不起来的。我在家排行最小,所以没事儿的时候,就常给母亲捶打膝盖,边捶边数数,以千次为准。
每次捶腿我也总是缠着母亲讲故事,母亲的娘家是酒仙桥人,一辈子没出过北京,讲的故事都是陈格庄一带的事儿。
母亲很会讲故事,故事多是传奇的,人物却是最平凡的小人物。比如村里赶车的冯小二,一次赶着车,看见几个孩子,正在用石头砸一条蛇,出于慈悲呵斥了顽童,把几个孩子轰走了,可冯小二回到家就病了,躺在床上,痛苦的大喊大叫:“压死我啦”!“压死我啦”!
母亲解释说,其实这是蛇在过童子关,如果过了童子关,这条蛇的道行就会有所增长,老年间的人都相信“四仙儿”,即:蛇仙儿、黄鼠狼、狐仙儿、刺猬仙儿。
母亲说村子里的人,见过一只狐仙儿,有一天,是本姓的一家猎户,追逐一只白色的狐狸,明明土枪的铅弹打中了,就是找不到猎物,只看到村口大树底下,一位老头坐在那里翻看白毛皮袄,好像在找什么东西,边找边叨唠着:“哪个小子把石头子,投进我的翻毛皮袄里了!”。
村子里的老人都认识啊,怎么没见过这老者呢?原来就是那只白色的狐狸变的。像这样的类似寓言的故事,母亲讲了很多很多。
还有一个荒诞的故事,我记得很清,可能我当时年龄很小,所以原故事语言差不多都忘光了。故事说的是一位老太太,能够用带香味儿的屁,来沿街为各家各户熏衣服。
我只记得一句吆喝:“香香屁,屁屁香,我给哪位太太、小姐熏衣裳……”,故事虽然荒诞,却非常有趣!
<br></h3><h3>民间故事,无非是口口相传,大多是随意编来哄孩子的,小孩子不管什么逻辑性,有趣、新奇便好,更因为讲故事的人是母亲,否则怎么六十多年,依然铭记于我心呢?</h3><h3>
又近清明,静思往事,如在目底。</h3><h3><br></h3><h3>每年这个时节,我都要拿起笔,写上这么一小段文字,用来祭奠父母,也安慰自己!
</h3><h3><br></h3><h3>愿天国的父母安祥!</h3> <h3>2018年清明节</h3><div><br></div><div>从欧洲回来,时差倒的乱七八糟,白天看看手机就打瞌睡,看会儿电视又睡着了。可到了晚上,眼睛很酸却不能入眠,由此恶性循环!</div><div><br></div><div>昨晚,一场清明四月雪,把我的心弄的更乱。</div><div><br></div><div>回忆父母,其实就是回忆小时候的生活,昨晚,我在记忆里努力搜索儿时的趣事,想连带着记忆起父母的片刻喜悦,却怎么也回想不起来,更多的是惹父母生气,至今觉得愧对本已生活不容易的父母!</div><div><br></div><div>记得上小学时,有一次,忘记什么原因了,老师请家长,我知道回家免不了一顿臭揍,所以放学后不敢进家,就在街上晃悠,我的一个同学,还算仗义,一直陪着我。但天色已晚,路灯亮了,也只能看着他慢慢走回家的背影。</div><div><br></div><div>那时,很小的我便决心露宿街头,已经是深秋的季节,又冷又饿,坐在别人家的台阶上,我不知所措。</div><div><br></div><div>文革前,我家住在南锣鼓巷北口,马路对面就是一家商店,过去叫合作社。那时的冬储白菜,就堆在街上,为了防止白菜上冻,商店的工作人员,就把白菜头冲里,围着路边的树码成一圈,高高的摞起,形成一个圆圈。</div><div><br></div><div>我知道天黑后,母亲会沿街找到我,便钻进白菜垛里躲起来,想着夜里饿了,还可以掏吃白菜心儿。</div><div><br></div><div>那时幼稚的我,哪里体验过秋夜露宿街头的苦楚,没有一个小时,饥寒交迫的我,就又钻了出来,记得那天晚上已经九点多钟了,街上静静的,很少的行人,我无可奈何,最终还是走进了家门。</div><div><br></div><div>奇怪的是,那天母亲没有打我,给我热了饭,吃过就让我睡了。</div><div><br></div><div>如今,两鬓斑白的我,早已体谅做父母的心,那是父母的慈爱……</div><div><br></div><div>静思往事,如在目底,又过清明,再抚悲哀,祭奠父母,安慰自己。</div><div><br></div><div>愿天国的父母安详!</div> <h3>2017年清明节</h3><h3><br></h3><h3>世间何事日夜忙?只是黄梁梦一场。旧日王谢今何在,只留世人话凄凉……</h3><div><br></div><div>普天之下,众生皆有苦衷。</div><div><br></div><div>我的父母也一样,一生几起几落,三反五反、公私合营、文化革命,哪次运动都没落下。</div><div><br></div><div>我在家里最小,以前的事情都没赶上,只有文革亲历了。对于我家来说,那是一次彻底的破产。</div><div><br></div><div>那年公私合营运动,家里的房产、院落、物资等虽然被巧取豪夺了,但至少还分配了一处很不错的公房,生活依然照旧。</div><div><br></div><div>可文革那年却彻底抄了我家,勒令回原籍。</div><div><br></div><div>我还清楚的记得,那临被遣返的头一天,我家后院花圃的花朵依然争艳,可屋内却已空空荡荡,散乱的零碎铺满屋地,几个包裹卷儿堆在地上,父亲看着母亲哭泣的痴呆眼神,还有在永定门火车站,看到一家人卧轨的悲惨一幕,母亲扶着我的肩,她浑身颤抖……</div><div><br></div><div>那时候,不谙世事的我,只知道父母生活的艰难不易,但却很难体量父母的内心。</div><div><br></div><div>直到现在,我也到了这个年岁,经历了世事沧桑,儿女情长,才渐渐体会到父母当年心里的悲苦。</div><div><br></div><div>那一定是心碎的感觉,是用语言形容不出的凄凉。</div><div><br></div><div>父母已走了多年,我知道,我当年不懂得如何安慰二老,现如今也再不能做出什么,只能在每年清明的这一天,写上一段文字,祭奠父母,安慰自己。</div><div><br></div><div>我也老了,我深知,我从岁月中收获了懂得,可岁月却会在懂得中渐渐死去……</div><div><br></div><h3>愿父母大人的在天之灵安宁!</h3> <h3>2016年清明</h3><h3><br></h3><h3>今年的清明节,应该是我最充满思念的夜晚。</h3><h3><br></h3><h3>因为漂泊在外的我,也算是“路上行人”了吧,客居异乡病榻,已经不是“欲断魂”了,而大有古人那“一地相思,月光无语”的境界了。</h3><h3><br></h3><div>每年清明节,我都努力地回忆小时候和父母亲在一起的事情。</div><div><br></div><div>病榻之中,为防“情深不寿”,今年写些高兴的事儿吧。正好从昨天起,烧逐渐退了下来,脾胃亦醒,想吃饺子了。</div><div><br></div><div>说起饺子,心中永远忘不掉的,是母亲做的“干菠菜馅”的饺子。</div><div><br></div><div>小的时候,夏天菠菜最便宜时,一毛钱一大捆,买上两三捆晒干,留到冬天或过年,泡发,水焯,肥肉切大肉丁,煸熟拌馅,吃起来,又香又解馋。</div><div><br></div><div>特别是母亲包的饺子,非常秀气,码在盖簾上,大小、间距都一样,不像现在的挤饺子,东倒西歪的,个头比现在的饺子甚至小一倍,每次还包几个小耗子形状的饺子,来调动我们这些小孩子的情绪。</div><div><br></div><div>我常想,如果有时光机,我愿回到童年,陪伴父母,一家人包饺子,然后围坐餐桌,吃着热气腾腾的“干菠菜馅儿”饺子,那该是何等的温馨呀……</div><div><br></div><h3>愿天国的父母安详!</h3> <h3>2015年4月5日</h3><h3><br></h3><div>每逢清明,北京所有陵区的交通,都一改往日的宁静,车水马龙,甚至长时间的堵车。</div><div><br></div><div>祭扫,当然这是一种习俗,是对故去亲人的思念。而我则习惯于在清明时节,或于清晨,或于黄昏,独自于家中,放一首书房背景音乐,在轻柔的乐声中静思往事。</div><div><br></div><div>然后,写下一段文字,算是对父母的思念,也是对自己内心的慰藉。</div><div><br></div><div>我的父母过世很早,至今已经三四十年了,即便那时我已经工作,也没能像如今的年轻人那样,带父母吃饭,带父母旅游。</div><div><br></div><div>只是把每月的工资,扣除生活费,如数交予母亲,而父母也舍不得用于生活消费,攒起来为儿女买块手表,自家的孩子嘛,走出去怎能让人家看不起呢?</div><div><br></div><div>所以现在想起来,父母没有享受到我做儿女的福,二老只盼着儿孙绕膝,便觉得很是满足了。</div><div><br></div><div>只可惜做儿女的还没有回报,父母竟早早离开我们,如李煜的那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在”呀!</div><div><br></div><div>真正懂得父母的辛酸,还是在文革以后,那时的我已经十三岁了,由于家境的变迁,大抵能体谅出父母亲内心的东西了。</div><div><br></div><div>记得1966年,我家被抄家后遣返回乡,在祖籍住了一个多月,又根据政策回到北京,但原来的房子已然被占去,一间不到十米的小屋,别说家具,连个板凳都没有,真可谓家徒四壁,度日艰难。</div><div><br></div><div>可回京的第一个月,我便闯了个祸,对当时我家来说就是大祸,我把别人的自行车撞坏了,要给人家修车,可当时哪有钱呢?</div><div><br></div><div>这对母亲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记得那天母亲没有责怪我,只是把我紧紧的搂在怀里,(记忆中,自我上学后,母亲再没有抱过我)</div><div><br></div><div>眼角含着泪,一句话没说,我知道,当时母亲的心里是怎样的悲伤。</div><div><br></div><div>那几分钟我一辈子也忘不掉,因为那凝固的一瞬间,从此也带给了我一生痛苦意识的觉醒。</div><div><br></div><h3>静思往事,如在目底,又过清明,再抚悲伤,祭奠父母,安慰自己。</h3> <h3>2014年清明</h3><h3><br></h3><div>后天就是清明节了,每逢这时,已过花甲的我,内心仍然像个找不到妈妈的孩子,惶惑不定,越发思念,仿佛没了父母的保护,内心弱小的我,无力对付外面强大的世界。</div><div><br></div><div>其实,父母过世已经30年,梦中已经很少见到他们了。</div><div><br></div><div>父母过世的早,每逢别人问我:老家儿多大年岁走的?我都很惭愧,尽管我知道,父母走的早不是我的错。</div><div><br></div><div>其实,父母一生除了劳累,我猜想他们的内心还很失落。因为在我祖父那辈儿,家族还很殷实。</div><div><br></div><div>可到了父亲这代,财产已经荡然无存,不是父亲不努力,而是众所周知的时代原因,而且在历次运动中还背上了甩不掉的政治包袱,承受了一次次的内心磨难。</div><div><br></div><div>如同一时代的人一样,我小时候家里的生活也很艰难。记得困难时期,父亲曾经骑着一部26自行车,带着我和哥哥,从鼓楼东大街的家,骑到了通县马驹桥挖野菜、捡豆子。</div><div><br></div><div>连去带回,一部破车承载着三个人的重量,长大后才知道,那是多么遥远路,好在那回还挖到了两个田鼠洞,收获了十几斤的豆子。</div><div><br></div><div>我曾经在电台听过一位女儿,讲述母亲的故事,她记得每年春节前,母亲为她们缝制新衣时,屋子里15瓦的灯泡,非常昏暗,她母亲的眼神不好,只能爬上方桌,上面放上凳子,高高的坐在灯下。</div><div><br></div><div>我不知道我母亲是否也这样,因为母亲要等我们睡了,才能干活,但现在我的脑海里,坐在方桌上,在昏暗灯光下缝补的就是我的母亲。</div><div><br></div><div>那位电台里的女儿,长大后每年都会给她母亲买一块布,据说有一摞了,可她却从来没对她母亲说为什么,那是她内心的一点痛吗?抑或是表达对她母亲的感恩之心?</div><div><br></div><h3>想起这个故事,我又很惭愧,只能借每年的清明时节,说一番心里的话,祭奠父母,安慰自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