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纪事:挖笋记

凤凰山人

<h3>  农和兰夫妻俩是我在粤省的朋友,也是我在侨乡为数不多关系要好的老乡。半月前,因农的母亲去世,他们回故乡处理母亲后事去了。</h3><div> 我来的时侯,便给农与兰发了信息,大家在故乡小城见了面,农因劳累有些憔悴,但已从悲痛中走出来了。他们便约我次日去兰的家乡一游,现在正是春天,可以去毛竹林里挖笋。 </div> <h3>  兰的家乡离县城不远,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竹乡。第二天他们便与兰的兄嫂联系,兰的兄嫂也是老朋友了,以东道主的身份接待了我们一行,并领我们四处转悠了一圈。但见小村今非昔比,新居比比皆是,到处山花盛开,一派兴旺景象。农告诉我,现在这里已开发成旅游区。由于客似云来,许多在城里打工的人大都回来了,纷份将老屋拆了,重新建起徽派新楼,作为客栈或农家乐餐馆。抬首远眺,但见群山环抱,山村顺山而建,一直蜿延伸入到半坡一片绿雾似的竹林之中。</h3> <h3>  农和兰遂从半坡上一家亲戚家借来一把铁镐和一个竹篮,带我们进山挖笋。进山的路为了方便游客,已经铺了水泥,很好行走。两边毛竹琅轩万竿,翠色引人。竹林里间忽还隐现几座供游客休息的凉亭,长长的山路曲径通幽,一派诗情画意。</h3> <h3>  现在是淡季,游客稀少。越往里行,竹子更加浓绿。有不知名的鸟儿在竹林深处高一声低一声地叫着,显得山林格外幽静。我忽然发现路两边的竹林里,高高低低有许多出土的竹笋,便欣喜异常。农有经验地告诉我们,这种已经出土的笋叫黑头笋,已经老了,即使食用,也不好吃,有点苦涩,这不是我们要挖的笋。</h3> <h3>  兰是在这山村长大的,对笋的习性了如指掌。她说那些未出土的春笋,才是笋中的极品。这种笋头顶一簇黄毛,被当地人称为黄毛头或黄头毛笋。可上哪去找这些未出土的笋呢?兰和农很有经验,他们告知,寻笋一是看竹根的走向,因为笋长在竹根上。另外,要看竹林里有没有鼓包的地方,鼓起的包包大都是笋子拱起来的。我们依照这种方法,果然寻找到了不少黄毛头笋。兰发现得更多,她挥舞铁镐,挖出一颗又一颗。挖笋也是个技术活,丝毫马虎不得。每发现一颗笋,兰都小心翼翼地用镐细心地将笋周围的土掏出,一直掏到根部,才用镐将笋挖出。有的笋很大,越往下挖越粗壮,如果没有耐心,很容易挖断笋,或挖出半截笋,不仅可惜,也说明你不是合格的挖笋人。</h3> <h3>  离开竹林时,农又发现了一颗笋,却是黄毛笋的巨无霸。兰费了一番周折,将其挖起,让我们这次挖笋行动划了一个完满的句号。这一天我们收获巨大,凯旋而归。不仅知道了笋的分类与习性,还学会了挖笋的技术,更难忘的吃了一顿地道的鲜笋烧腊肉。</h3><h3> 兰与农已经返粤,我们相约,来年再回故乡挖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