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父亲去世已经35个年头了,每逢清明,我们一同去扫墓,今年也不例外。时光只觉催人老,我们也都是六十开外奔七的老人了,忆及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音容犹在,刻骨铭心。谨摘抄《百度百科》冯秀峰简介,并附上珍藏的老照片,寄托哀思……</p><p> 冯秀峰 (1920-1983),曾用名冯绍章,山东乳山冯家镇观上冯家村人。出身农民家庭,1936年入山东文登乡师就读,因受学校共产党地下组织影响,向往革命。1938年毕业后在本村小学任教,经常秘密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活动,并积极参与发动贫苦农民组织抗日自卫团等工作。</p><p> 1940年正值日军进行“大扫荡”之际,毅然弃教参加革命,在进行抗日活动中,曾多次机智勇敢地摆脱了日伪军的追捕。</p><p> 194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任牟海四区文化界抗日救国会主任,后调《胶东大众》报社分销处任科长、主任,中共牟海县委宣传干事、县委秘书等职。1946年9月至1947年7月任中共夏村区委书记。1949年随军南下。</p><p> 南下后,先后任中共苏州地委办公室政治秘书、副主任、主任,及生产合作社第一副部长等职。</p><p> 1954年3月转做教育工作,先后任轻工业部上海机械学校校长、轻工业部南京机电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1964年调任西北轻工业学院筹备处党委副书记,后任西北轻工业学院革委会副主任。1975年调任南京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1978年调任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等职。1981年调任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p><p> 1983年8月,因患癌症逝世。</p> <p>青年时代的父亲。</p><p>父亲的家乡观上冯家村位于昆嵛山脉,是个山青水秀的小村庄。同村的冯德英所著《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就是以家乡昆嵛山革命斗争为背景而创作的。</p> <p> 渡江南下后,父亲在苏州地委工作,先后任中共苏州地委办公室政治秘书、副主任、主任,及生产合作社第一副部长等职。</p> <p>父亲和母亲</p><p>母亲王钦润是乳山夏村镇人,1947年参加革命,后与父亲一起随军南下,也在苏州地委工作。</p> <p>父母和女儿及同事老马合影</p> <p> 这张照片摄于上海机械学校校园内。1954年,父亲奉调到轻工业部上海机械学校任校长,我们全家搬迁到了上海,住卢湾区重庆南路268弄12号。</p><p> 父亲毕业于山东文登乡村师范,当过小学教员,写的一手好字,文笔出众,参加革命时算是个文化人,因此从政府机关被抽调到教育系统。</p><p> 上海机械学校的前身是中华职业学校,由我国著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黄炎培先生1918创办。1952年,根据黄炎培先生将“所创办的学校依其必要和可能归于公家”的建议,学校由轻工业部接管,先后改名为上海市中华职业学校和上海轻工业学校,1954年定名为上海机械学校,父亲是定名后的第一任校长。</p> <p>父亲和儿女摄于上海机械学校</p> <p>父亲和同事摄于上海机械学校</p> <h3>父母和儿女</h3> <p>摄于上海复兴公园。</p><p>此时母亲作为调干生,从江苏师院附属工农速成中学毕业后,考进南京大学气象系,一直在外求学。父亲带着我们姐弟几人生活。在我的记忆中,他总是忙,忙,忙,好多次我和大弟在弄堂的昏暗灯光下等他归来,直至他疲惫的身影出现……</p><p>父亲一手抱着大弟,一手拉着我,</p><p>此时的我们,</p><p>幸福、满足。</p> <p> 1960年9月,遵照轻工业部轻工(60)干字第602号文指示,上海机械学校由上海迁到南京,定名为南京机电学校,父亲仍担任校长并兼党委书记。我们家从上海搬到了南京,住在中山东路532号学校家属区。</p><p> 父亲为南京机电学校的教学和校风建设倾注心血,为其后来的发展壮大打下坚实基础。多年以后,学校的老一辈教职员工提起冯校长仍印象深刻。</p><p> 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南京机电学校从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江苏省首批高职学院之一,现拥有中山、天堂、仙林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400余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教职工600余人,在校学生近万人,固定资产4.8亿元。学院共设有八系二部,已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7万余名合格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学院遵循和借鉴黄炎培先生倡导的“手脑并用,双手万能”办学思想,南工院立足市场,服务社会和经济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一支耀眼的奇葩。</p> <p>两个弟弟的身后就是南京机电学校大操场</p> <p>摄于中山陵</p> <h3>大哥大嫂及大姐一家来宁与父母的合影</h3> <p> 1965年,父亲奉调至陕西咸阳西北轻工业学院筹备处任党委副书记。当时西北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很差,创业艰难。父亲只身一人前往,住的是小平房单身宿舍,吃的是细粮少粗粮多的大锅饭,还要克服水土不服带来的身体不适……他与筹备处教职员工同甘共苦,为了创办西北地区的第一所轻工高等院校而殚精竭虑,奋斗不止。</p><p> 1970年,西北轻工业学院正式挂牌。父亲担任革委会副主任。</p><p> 1978年,西北轻工业学院成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p><p> 2002年,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截至2018年9月,学校西安未央、太华路和咸阳三个校区总占地2055亩,设有13个二级院系、58个本科专业;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材料科学ESI全球排名前1%;专任教师1200多人;全日制在校生21000多人,其中博硕士研究生近3000人。校级院士工作室6个。</p> <p>上世纪七十年代初,</p><p>父亲终于回宁探亲了。</p><p>青丝化白发……</p> <p> 1975年,父亲奉调至南京化工学院担任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离开工作了十年之久的大西北,父亲回到了南京,终于与家人团聚了。</p><p> 南京的高校大多拥有悠久的历史,且大多和曾经的“国立中央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原“国立中央大学”更名后的南京大学工学院分离了出来,成立了南京工学院。后于1958年,将化工系从南京工学院分出,成立了南京化工学院,再演变为南京化工大学。2001年5月,由原化工部南京化工大学与原建设部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成南京工业大学。2012年,作为“国立中央大学”的一脉,南京工业大学与同根同源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共同举行110周年校庆。</p><p> 父亲在南京化工学院工作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两年,但正是拨乱反正的两年,父亲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他平易近人,尊师重教,讲原则,讲党性,赢得了教职员工的尊重。</p> <p>父母和儿女,</p><p>多年来不曾有过团聚,</p><p>这一张合影,</p><p>弥足珍贵!</p><p>美中不足的是,</p><p>不知为何,</p><p>大家的表情都这么严肃。</p> <h3> 1978年,父亲奉调回到了当初南下时工作过的苏州,担任苏州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h3><h3> 苏州,承载了父亲太多的太多的回忆,老城的建筑,老城的一切都令他陶醉,毕竟,这里是他南下的第一站,他和他的战友们是新中国苏州这个城市政权的第一批管理者,他们倾注了心血和热忱……他甚至想把南京的家搬过来,在此地安享晚年。他见到了一同南下的老战友,忆往昔,峥嵘岁月稠。</h3><h3> 苏州大学历史悠久,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11个学科进ESI全球1%,ECI排名中国大陆第20位,设有26个学院(部)。</h3><h3> 父亲这一生调动频繁,与家人分居两地时长竟有18年之久!人生有几个18年啊,但他从无怨言,党叫干啥就干啥,叫到哪儿就去哪儿,一生热爱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无怨无悔。记得总有父母的老朋友劝慰父亲,让他和组织上谈谈自己的困难,自己的身体,但他从不听劝,我行我素。不管到哪里,他都尽快熟悉工作,熟悉环境,忘我投入。在苏州大学的三年他说很愉快,工作顺利,心情好,闲遐之时,去几个园子走走,找老战友叙叙旧,惬意!</h3> <h3>1979年,父亲在北京中央党校学习。</h3> <h3>摄于八达岭</h3> <p> 父亲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我的先生恰好在国防大学学习,我们一起去中央党校看望父亲,一路散步,穿行至颐和园,留下了这一张珍贵的合影照片。</p> <p>父母和外孙女</p> <p> 1981年,父亲从苏州大学调回了南京,任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p><p> 南京艺术学院(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简称“南艺”,诞生于1912年,是中国独立建制创办最早并延续至现今的高等艺术学府。东部地区唯一的综合性艺术院校。南艺催生了中国最早的艺术学制,开创了中国最早的美术、音乐、舞蹈、理论、戏剧等大学学科,是近代以来中国艺术学高等教育的奠基者。</p><p> 南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国六大艺术学院之首、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国家级特色专业点建设高校,是中国唯一一个拥有艺术学学科下全部五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江苏省属重点大学。</p><p> 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是1912年中国美术教育的奠基人刘海粟先生约同画友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1930年更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22年,颜文樑先生创办了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与山东大学艺术系美术、音乐两科合并成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址于江苏无锡。1958年迁校南京,1959年定名为南京艺术学院。</p><p> 据2018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占地700余亩,校舍面积30万平方米;下设13个二级学院、37个本科专业;教职工970余人,专任教师625人;在校生总数10775人,其中校普通本科生8692人,博士生128人,硕士生1150人,留学生112人。截至2018年12月,南京艺术学院为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p> <h3> 父亲调南京艺术学院时已61周岁了,长期一人独居在外地工作,身体需要调整,但当时干部离退休制度还未实施,所以,他仍然全身心投入工作。时任校长是刘海粟先生。</h3><h3> 这个阶段,父亲早出晚归还常常加班,旨在尽快熟悉环境,进入工作状态。他是第一次在艺术院校工作,所以深感要了解和学习的东西太多。他总是耐心听取教师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帮助他们协调和解决问题。</h3><h3> 照片中的父亲在主持会议。</h3> <h3>父亲在南艺时的工作照。</h3> <h3>父亲在南艺聆听音乐演奏。</h3> <p> 1983年初,父亲感到身体不适,但仍坚持工作,后确诊为胰腺癌晚期,仅仅数月后即驾鹤西去,走完了他63年的人生……</p><p> 时任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出席了父亲的追悼会,南京艺术学院著名书画家陈大羽先生亲笔书写挽联:</p><p> 上联为:坚持学习马列维护团结光辉典范垂千古</p><p> 下联为:密切联系群众艰苦朴素鞠躬尽瘁为人民</p><p> 挽联是对父亲一生的真实写照,概括了他一生的追求和高尚品德,字里行间折射出一个老共产党员、老教育工作者大公无私,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p><p> </p><p> 平心而论,父亲的文化程度只及乡村师范,从教经历只是乡村小学,却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三十年,历任中专校一把手,四所高校的副职,从沪宁一线到大西北,再回到江南,不畏艰辛,不惧独行,走到哪里,都在哪里留下了良好的口碑。他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坚定的政治信念,政治素养,做事先做人;靠的是在实践中积累的办学经验,尊师重教的理念;靠的是服务意识,协调控制能力和凝聚力……</p><p> 父亲,在我们的心中,矗立起了一座高高的心碑!</p><p><br></p> <h3>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h3><h3>父亲永远活在我们子孙后代的心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