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死亡教育”

金波

<h3>  清明时节,一家人会给逝去的亲友扫墓,祭奠先人。</h3><div> "人为什么会死?死是什么感觉?死了以后去哪里?”</div><div> 面对冰冷的墓碑,或许5岁以后的孩子会问父母这三个问题,往往只能得到这样的答案:“生老病死”、“他只是睡着了”、“他出远门了”、“他去天国了”、“死了就解脱了”……</div><div>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div> <h3><b style="">  "丧亲”是逝者生命的结束,不是爱的分离</b></h3><div>&nbsp;</div><div> 电影《观音山》里,张艾嘉饰演的常月琴在儿子车祸离世后,陷入巨大的悲痛无法自拔,终日在不见天日的车库里,守着儿子车祸中驾驶的那辆残破的车,以泪洗面,甚至割腕自杀。</div><div> 她的痛苦,是人在经历了失去至亲后的悲伤反应。</div><div> 一项调查显示,在对111位丧亲人士的调查中发现,逾七成的人面对失眠、健康变差等问题,82%人于亲人去世后常感孤独寂寞,三分一人更透露曾有自杀念头。</div><div>&nbsp; 每个人都“向死而生”,何不把“丧亲之痛”变为一种人生的修行。这方面,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就树立了一个典范。在她90岁时,女儿、丈夫同时生病,并在半年内相继去世。此后,便从“我们仨”变成了孤单的一个人,而她却如自己所言“我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div><div> 生和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死亡,是逝者生命的结束,不是爱的分离。</div><h3>&nbsp;</h3> <h3>(2012年,心理学者陆晓娅在北师大开设了“生死课”,教导学生认识死亡,认识生命)</h3> <h3>(杨绛与钱钟书、爱女钱瑗)</h3> <h3>(电影《寻梦环游记》片段)</h3> <h3> <b>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b></h3><div>&nbsp;</div><div>&nbsp; 去年,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第19部动画长片《寻梦环游记》(英文名《COCO》)在豆瓣上拿下9.4分,是2017年上映的剧情长片冠军。影片以“爱与回忆”为主题,用亡灵世界的故事,为观影者上了一堂“死亡教育”课:</div><div> 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你从人际关系网里消逝,你悄然离去;而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了。</div><div> 《寻梦环游记》的故事背景是墨西哥一年一度的亡灵节,传说这一天,是去世先祖们从另外一个世界来到人类世界,与自己的子孙后代“团聚”的一天。因为亲人间的“记忆”,这天并不像其他国家过“鬼节”一样悲伤,反而因为连接和温情显得更加欢乐。</div><div> 丹麦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也给人有同样的温情:故事的主人公叫艾斯本。他最喜欢的爷爷因为心脏病突发,去世了。小艾斯本伤心极了,每天看着爷爷的照片掉眼泪。妈妈告诉他“爷爷变成了天使”,爸爸告诉他“爷爷化作了泥土”。可是,哪一个说法,小艾斯本都不愿意相信,他固执地坚信,最爱他的爷爷一直没有离开。</div><div> 直到有一天,爷爷变成幽灵回来了。爷爷知道自己不应该在这里,他一定是忘记了一些什么。小艾斯本不想让爷爷不开心,便陪着爷爷一起寻找他忘记的东西,爷爷努力回忆一生经历的那些幸福点滴。终于,有一天,爷爷想到了自己忘记了什么,他告诉小艾斯本,忘记的这件事,是同他有关的,爷爷说:“我忘记对你说再见了,我的小艾斯本!”爷爷和艾斯本都哭了。认真告别之后,爷爷开心地离开了。&nbsp;</div><div> 墨西哥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克塔维奥•帕斯曾说:“死亡才显示出生命的最高意义;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补充。”&nbsp;</div><div> 这也是《寻梦环游记》所体现的价值观与哲学观念——“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div><div> 每个人都不是孤岛,与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互相铭记关心,赋予人生温度,才是生命的意义。</div><div>&nbsp;</div> <h3>  <b>死亡教育也是爱的教育,不可或缺</b></h3><div>&nbsp;</div><div>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可能先接触到的是爷爷奶奶等长辈们的离逝。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般到5岁左右,大部分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思考关于灵魂与生命的主题,但是大多数家长都对孩子提出的生死话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或者误导的教育。</div><div> 台湾高雄师大教授、教育学博士张淑美,多年来从事幼儿死亡教育研究。她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一文中指出,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因此,张淑美认为,针对幼儿的死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div><div> 唐丽丽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康复科主任,她曾经见过很多晚期肿瘤的患者。对于死亡,她向媒体幽默地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其实人生下来之后就是死路一条,但我们要向死而生。”</div><div>唐丽丽也是死亡教育的践行者。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了发生在自己与儿子身上的“丧亲”故事。</div><div> 10年前,唐丽丽的儿子刚满5岁。有一天,她和儿子突然谈起了死亡。儿子很担心地说,“妈妈,你会死吗?”“当然会死啊,妈妈老了就会死去。”“那我要想你了可怎么办?”面对儿子提出来的问题,唐丽丽把“皮球”踢了回去,“我死了之后,耳朵关上了,眼睛也闭上了,只能你自己想办法了。”</div><div> 儿子思考了一会儿,突然说,“我有办法了。”儿子告诉唐丽丽,他打算长大了结婚,然后生一个和妈妈一模一样的女孩,“我生个妈妈,然后把妈妈养大,这样你就又能和我在一起了。”“等你长大了,我就老了,我要是死了,你再生一个我,把我养大,这样我们就永远不分开了。”母子俩说完一席话,儿子伸出了手指,和唐丽丽拉钩,“咱们俩说好了,谁也不许生别人!”</div><div> 5岁孩子这个充满童趣和哲理的死亡观,让唐丽丽也颇受启发。有一次,她在参加学术会议时,向与会的专家分享了这个故事。当时,推广生前预嘱的罗点点刚好也是听众,“点点老师觉得这个故事非常好,于是,她就把这个故事制作了电子绘本《小象布布》,让更多的妈妈讲给孩子听。”唐丽丽说,死亡教育其实也是爱的教育,“它充满着浓浓的亲情,融入了扯不断的爱。”</div><div> 影视明星宋丹丹在母亲离开时发的一条微博,“照片中,她拉着妈妈的手,这个小小的举动,让妈妈感到她并不孤独。” 唐丽丽自己也设想着如果有一天离开,她希望能死在亲人的怀中。</div><div> ……</div><div> 向死而生,普及“死亡教育”或许可以让世人活得更坦然。</div><div> 你说呢?</div><div>&nbsp;</div> <h3>(乔布斯认为死亡是生命最好的发明)</h3> <h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康复科主任唐丽丽)</h3> <h3>(本文系马明月综合自澎湃新闻、新京报、中国科学报、生命时报、都市快报、天津网-城市快报、北京晚报、法制晚报、长安街知事。图片来源:网络。转摘自凤凰网,经删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