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远方的人啊,多修修你心里的故土,留住需要修补,而从未泯灭的是乡愁。 </h3><h3> —题记</h3> <h3> 透过车窗的玻璃,模糊的玻璃残留着雨水的痕迹。过年了,我又回到了这个六朝古都南京,拥抱这一片故土。南京已经行至雨季,天空中坠下点点甘露,或重或轻,或长或短,或丝或帘,点点滴滴中藏不住的是那点点温情。</h3> <h3> 老南京的春节依旧那么喜庆,贴着对联,街上来去匆匆的人们为年三十的团圆饭准备着各种食材。大红灯笼高高挂着,放眼望去,灯火通明。孩子们在彼此逗乐,口里念念有词"恭喜发财,红包拿来!"。</h3><h3> 大年初一晚霞落幕,南京夫子庙的灯会便开始了,灯笼于火红中透着温暖的光。人头攒动的街道上,各色花灯映入眼帘可爱的兔子灯、威猛的老虎灯、雅致的荷花灯……真正叫人流连忘返。这样热闹的灯会一共持续15天,镌刻着岁月印迹的夫子庙也日日焕发着生机。</h3> <h3> 在这快乐的时光里,我最盼望的,便是去巷子尽头老阿伯的摊位上买糖画吃。老人戴着黑色绒帽,穿褐色棉袄。他的跟前摆着一个火炉,炉上架一只铝锅,加热后的红薯糖,像柔软的琥珀,温润光泽。老人拿着一只小勺,舀一勺糖,他抖动手腕,液体的糖从小勺中流出,流到铁砧板上。铁砧板上有一根儿竹签子,围绕这根儿竹签,掌勺的手,时而浓墨重彩,时而惜墨如金。不一会儿,一个糖画就成形了。竹签子拿在手里,上端的糖画栩栩如生、晶莹剔透。花脸的典韦、手提哨棒的武松、抓耳挠腮的猴子、腾云驾雾的祥龙……用琥珀色泽的糖浆一一勾勒。</h3> <h3> 吃糖画更是有意思。每每将糖画拿在手里,总是要先细细端详一番:吃还是不吃?若是吃,先吃哪儿好呢?到底还是敌不过那琥珀色泽的诱惑,总是先将祥云等衬托物咬下,再细细地享用糖画。糖画再精致,无奈舌头贪婪,昔日英雄,总能在几分钟后,落难于舌尖。</h3><h3> 糖画老伯的小摊前是最为热闹的,一群孩子簇拥在周围,高举手中的钱。多年前的那一日,我挤在其中,好不容易拿到了心爱的糖画,心里高兴极了!忽然,拥挤的人群把我手中高举的糖画撞掉了。看着躺在地板上摔得支离破碎的糖画,我蹲下来,哭了好久。老伯听到哭声,起身离开摊子,拨开人群,笑着拍拍我的肩:"傻孩子,老伯再给你做一个就是了,莫哭。"我抹了抹眼泪,重新挤进人群中,静静瞧着他又做了一个给我。当时的岁月,何其美好!</h3> <h3> 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着这样一个故乡吧。那活色的石头城,生香的糖画,慈善的老伯,永远镌刻在我心底深处,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愈发清晰。</h3> <h3>熙来攘往,红尘滚滚,</h3><h3>活色生香,意义非凡。</h3><h3> </h3><h3> —后记</h3> <h3>备注:1.石头城,江苏省南京市的别称。</h3><h3> 2.糖画:糖画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的。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温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以用来浇铸造型了。</h3><h3>在绘制造型时,由艺人用小汤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民间艺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关键。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