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尧山社火</h3><h3> 尧山历来被古人所朝奉,其主要原因是赐雨、祈福、送子、治病、安邦治民。这在尧山的碑刻上都有记载,百余通碑刻上多涉及祈雨、祈子或祈雨、求子成功还愿、修庙的事情。</h3><h3> 自唐代以来,州府和县衙的官员都于每年清明节来到尧山,对山神圣母——灵应夫人进行拜谒祭祀,民间的社火如火如荼,成为每年祭祀的一大靓点,尧山庙会成为当地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被固定、流传了下来,做生意的、演杂耍的、卖特色小吃的和卖艺算卦的都不约而同地云集于此,每逢清明,尧山脚下的浮阳村就涌动起一个由人汇集起来的潮。</h3><h3> </h3><h3><br></h3> <h3> 社火是庙会期间自娱自演的杂戏杂耍,它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及原始社会的文面、文身、巫术、祭祀、角抵等活动。</h3> <h3> 古时候,人们把环绕祠庙周围的村庄分成的十二个神社,每年清明轮流从山上迎接圣母到自己的社中,供奉一年,直到第二年清明节前才送神归山,再由下一社接去,如此周而复始。每年清明节前一两天送神的社唱着大戏,将接神时的社火重新操演,随尧山圣母神炉一起周游本社的各个村落,村民们自觉夹道跪拜。送神之日排列好神炉前所有仪仗,鼓乐喧天,抬着神炉前行,社火随后,启动送神仪式。现在的神社只有是十一个,据说是尧山总社将一个打出社了。</h3> <h3> 每年的清明节,环绕庙宇周围内的村庄的十一个神社,轮流从山上接神像至社中,供奉一年,次年清明送神像归山,再由下一个社接去,如此周而复始。接送神像期间,也就是清明前后的3天里,举办有盛大的尧山庙会和社火表演,包括有鼓乐、舞狮、舞龙、竹马、秧歌、撑船、花杆、八仙、花鼓、尧山大鼓等等。这种神社送神像的活动至少已经延续了数百年之久,至今兴盛不衰。届时庙中与周围山谷,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尧山庙会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的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h3><div><br></div> <h3> 这群穿红色秧歌服的女子跳着走了过来,她们是尧山四社灰埝村的秧歌队。灰埝村位于尧山脚下,属于山阳社,每人手上都拿着一把扇子,扭着秧歌边走边跳,阵容不时地变化着,翻腾跳跃,大开大合,时而呈方队时而呈圆圈,不断变化着队形,引来周边群众的驻足观看。</h3> <h3>尧山历来被古人所朝奉,其主要原因是赐雨、祈福、送子、治病、安邦治民。这在尧山的碑刻上都有记载,百余通碑刻上多涉及祈雨、祈子或祈雨、求子成功还愿、修庙的事情。</h3> <h3> 这里万人空巷,男女老少都追随着流光溢彩、引人注目的社火队伍挪动脚步。社火往哪里游,人群就往哪里拥;社火往哪边走,目光便往哪边移,表演者和围观者自然融合,一同沉浸在热闹的节庆气氛中,一同分享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安逸,一同体会历史、感染世界。</h3> <h3>郭钊,男,陕西蒲城人,1969年出生,陕西作家协会会员,蒲城县中青年作家协会主席,蒲城县第七批科技拔尖人才。先后在数家电视台、杂志社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作品有长篇小说《光景》、《呼啸的枪声》,中篇小说《迎春花》,短篇小说《车祸》、《雪莲花》、《遗产》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