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襁褓里的藏族女孩(1985年 黄河源头约古宗列曲)</h1> <h1> </h1><h1> 李全举先生摄影作品多源于他丰富的社会经历,作品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某一个题材、某一个特定对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人物摄影、地方民俗、土风人情、自然风光、社会生活场景等,在欣赏这些摄影佳品的同时,让人感到真实、朴素、亲切。时间是最好的艺术作品检验锐器,李全举在摄影艺术中所追求的是真实的人、真实的爱、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场景,也是他摄影作品自身价值的升华。一部分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十年间的民族人物摄影作品以中国大西北风土人情为背景,你不知作品中的人物叫什么、从哪里来的、到哪里去,但展现在你眼前的却是一个个真实鲜活的西北芸芸众生像,以写实主义为主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视觉,结合现代摄影技术而使得作品不同凡响,独擅胜场。</h1><h1> 以这时期人物摄影作品为赏析,不难看出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摄影作品中出现的民族人物栩栩如生,倾注了摄影家强烈的情感色彩和精神追求,似西洋油画般的人物摄影作品恰恰是给我们一个民族的记忆、一个区域的文化、一种诗性的视觉。作品人物充满着对生命的激情与热爱,张张画面或纯净或狂野,处处飘散着浓郁的西北气息,每每显现出独特艺术与现实生活和谐统一的境界。</h1> <h1> </h1><h1> 挤牛奶的藏族姑娘(1982年 青海湖羊场)</h1> <h1> 花儿会上的土族妇女(1986年 互助)</h1> <h1> 藏族婚礼上的活佛(1985年 麻多乡)</h1> <h1> 作品中的女性不禁让人想到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你那粉红的笑脸像个红太阳,你那动人美丽的眼睛就像夜晚明媚的月亮"。影像中的女人没有优雅婉约,却多姿多彩,千娇百媚。以自然光线拍摄下的《餐厅里的维族服务员》清新美艳,那份东方神韵,宛如古典的雪莲花开放天山深处;《看社火的藏族妇女》《时尚的藏族妇女》《婚礼上的新娘》等女人的微笑似半开的花朵,笑靥里面流溢着诗与画,还有清婉的音乐,阳光辉映着双眸和红唇酷似高更笔下的肖像画;《节庆上的藏族姑娘》人物虽说背影侧脸,但瀑布似的发辫,具有和谐甜美的韵味,绿衣白色毡帽更衬托出姑娘如春天般的青春活力。作品在民族文化的背景下,人物的肌肤散发着高原特有红色。绛红色的衣着、头巾、热情,原始的美感如《沉思中的藏族老人》《藏族少年》《烤馕的维族少女》等。</h1><h3><br /></h3> <h1> 餐厅里的维吾尔族服务员(1992年 喀什)</h1> <h1>藏族婚礼上羞涩的新娘(1985年 麻多乡)</h1> <h1>婚礼上时尚的藏族妇女(1985年 麻多乡)</h1> <h1>社火上的藏族妇女(1986年 湟中鲁沙尔)</h1> <h1>集市上的藏族妇女(1984 湟中)</h1> <h1>节庆上的藏族姑娘(1988 江西沟)</h1> <h1>集市上的藏族少女(1986 青海湖畔)</h1> <h1> 不少作品展现西北民族美妙的孩童世界,浓彩重墨似油画的儿童肖像摄影作品,呈现出不同民族孩童的天真烂漫、阳光可爱、美丽单纯。《背麦草的小阿卡》《吹口琴的藏族儿童》《羞涩的藏族小女孩》《看法会的藏族少年》《抱羊羔的蒙古族儿童》《掀起门帘的蒙古族儿童》尤其是《送皮件的维族少年》享受那无忧无虑的淳朴生活,黑眼睛里蓄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借助摄影作品通过普通人的面部表情展现人们最平常的生活。</h1><h1><br /></h1> <h1>掀起门帘的蒙古族儿童(1987 柴达木盆地)</h1> <h1>吹口琴的藏族儿童(1984年 塔尔寺)</h1> <h1>抱羊羔的蒙古族儿童(1987年 柴达木盆地)</h1> <h1> 羞涩的藏族的女孩(1985年 黄河源头约古宗列盆地)</h1> <h1>看法会的藏族少年(1986年 塔尔寺)</h1> <h1>集市上的藏族少年(1983年 湟中鲁沙尔)</h1> <h1>烤馕的维吾尔族少女(1992年 喀什)</h1> <h1>牛粪灶火边的藏族少女(1982年 青海湖羊场)</h1> <h1>背麦草的小喇嘛(1984年 塔尔寺)</h1> <h1>送皮件的维吾尔族少年(1992年 喀什)</h1> <h1> 作品《吸旱烟的汉族老人》表现出老人对社会、对生活所持有的淡定坦然,流露出经历人生,恬静从容的安详;《夕阳下的藏族老人》《看法会的藏族老人》《沉思中的藏族老人》人物脸庞深刻皱纹的年轮似艰苦岁月的记忆,如石雕般凝重的面部表情,凝神思索,人生的沧桑、生活的磨难,这一切都被精准的定格在时光里、画面中;《婚礼上的活佛》以单调暗色的墙面为背景,烘染出一种沉思冥想的情调,强烈渲染场景深沉冷隽、人物神情凝重。</h1> <h1>吸旱烟的汉族老人(1983 平安)</h1> <h1>沉思中的藏族老人(1984年 塔尔寺)</h1> <h1>戴墨镜的藏族老人(1983年 湟中鲁沙尔)</h1> <h1>夕阳下的藏族老人(1983 湟中)</h1> <h1>看法会的藏族老人(1984 塔尔寺)</h1> <h1>婚礼上的活佛(1985 麻多乡)</h1> <h1> 摄影家作品中另一鲜明主题表现人类的爱。作品《小憩时的父女》《法会上的母子俩》《土族母子》《藏族母子三人》等作品是一种尘世间无怨无悔的爱和投入,是一次次生命温柔的抚慰,是人性自然的流露和表白。作品中的人物从不会高谈阔论或愤世嫉俗,穷其一生努力只为了生命的延续,生活和日子的和顺,这普通并不等于庸俗,是以一颗无尘的心还原生命本真。</h1> <h1>小憇时的父女(1983年 湟中鲁沙尔)</h1> <h1>法会上的母子俩(1986年 塔尔寺)</h1> <h1>集市上的土族母子(1987年 互助)</h1> <h1>藏族母子三人(1988年 青海湖畔)</h1> <h1> <br /> 摄像作品的主体对象是西北高原的儿女、草原之子,画面中的灰墙、蓝天、白云,人物的一袭披红,红白蓝色调的穿插、搭配,人物衣袖边花朵的装饰,让人联想民族原始崇拜的图腾。《集市上的藏族妇女》《唱敬酒歌的土族村民》 等作品很好的烘托出西部特有的风情,这种令人心醉的效果渲染使整个作品画面沉浸在恬静迷人,充满温馨的氛围中。</h1> <h1>集市上的藏族妇女(1985 互助)</h1> <h1>花儿会上的土族青年(1984年 互助)</h1> <h1> 唱敬酒歌的土族村民(1983年 互助)</h1> <p class="ql-block"> 走向未来</p> <h1> 李全举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人物艺术摄影奇葩,虽历经三十余载,并没有随光阴的打磨而凋谢。作品看似平淡无奇,但在朴素之中饱含着炽热的情感,人物摄影特写避免华而不实,观赏者常常被作品中的人物深深吸引和感染,这些影像佳品之所以让人心灵碰撞,产生情感共鸣正是摄影家真情写实的魅力、彰显众生情愫的匠心所在。奋发不息,艺无止境,纵使时光荏苒,流年似水,他的作品还将一如既往闪烁着岁月的辉煌、人生的精彩。</h1><h1><br></h1><h1> 文 / 燕麦</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