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利用微信平台, 本人将陇西威远楼崇宁铜钟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分享给大家。一则图片可以直接准确无误地传达铭文信息并预防转载出错。二则配些说明文字,发表一些本人对崇宁铜钟的不同见解。</p><p><br></p><p> 关于铜钟的大小和重量,一些文章已作过反复详述,故此处不再着墨。</p> <p class="ql-block"><b>铭文:"皇帝圣寿万岁"</b></p><p class="ql-block"> 根据此铭文,崇宁铜鐘是为皇帝庆贺生日的一口铜钟。</p><p class="ql-block"> 在皇权社会,帝王圣寿是件举国大节。以皇诞为节日则是始于唐玄宗的"千秋节",后来屡易其名,如"圣寿节" "圣节" "天长节"等等。到了北宋,皇帝诞日"寿圣节"开始规范繁杂并且每年盛大举行。</p><p class="ql-block"> “圣寿"或“寿圣”一词为历代帝王生日统称,以此为节日,不论中途具体名称多变,但内容都一样。封建帝王的这种生辰节日,最后沿袭废止于大清帝国。</p><p class="ql-block"> 陇西 崇宁铜钟反映的是北宋时期的历史,北宋王安石巜赋枣》诗:"广庭觴圣寿,以此参肴蔌。"就提到皇帝圣寿。 《水浒传》中的"生辰纲", 就是用价值十万贯的金珠宝贝为蔡京做生日礼物。 “纲”者,是运送货物的一种组织,可见北宋时期连高官过个生日都需要用大量的人力押运礼物,这也反映了当时宋人对生日的重视程度。</p><p class="ql-block"> 圣寿节在陇西结束的时间在清代。乾隆《陇西县志》:“朝贺仪:圣寿、元旦、冬至,掌印官率僚属以下俱朝服,设仪仗迎龙亭安奉(对神的尊敬),先一日习仪,至日,五夜行庆贺礼,鼓三䕾通讃,赞排班,班齐,文武分班次,立露台下……” 圣寿节还要行三跪九叩头等礼。 圣寿、元旦、冬至在清代为三大节日,尤其圣寿节排在最前面,可见其隆重程度。</p><p class="ql-block"> 话说回来,铜鐘上的"皇帝圣寿万岁"为什么不铸成"皇帝万岁" ?<u>主题很显然,窃以为"崇宁铜钟"就是当时为祝贺宋徽宗赵佶华诞、并祈愿圣寿万岁及歌颂“熙河之役”后“国泰民安"安定局面的一口铜鐘。</u></p><p class="ql-block"><br></p> <h3><b>永宁寨安化院……</b></h3><h3>下面有介绍。</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铭文:住持圣寿院主僧 体原 小师表白僧蕰賢 </b></p><p class="ql-block">笔者认为体原是一个较重要的人物,他是寿圣院的住持,即第一把手,举办贺寿大典的主要人物。 </p><p class="ql-block"> 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宋英宗赵曙即位,《宋史卷十三》记载:“八月癸巳,以生日为寿圣节”。同时把各州府县香火旺盛的寺院统一改名为“寿圣寺”。</p><p class="ql-block"> 《宋史卷一百一十二》又记载:“英宗以正月三日为寿圣节”,这种以皇帝生日为节日的庆典,也被正式列为“五礼”中的嘉礼 ,如果到了圣寿节的这天,寿圣寺还要举行诵经等一系列盛大庆典。 到了宋徽宗,更是信仰道教,并在各地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还经常请道士看相算命。</p><p class="ql-block"> 宋徽宗信奉道教达到痴迷的程度,当时下令全国最大的道教场所宫殿皆易额为《神霄玉清万寿宫》。根据元至正二十三年刊立的《重修玄都万寿宫碑记》所载,陇西天庆观大殿在宋徽宗时易额为《神霄玉清万寿宫》,可见天庆观是当时陇西规格最高的道教场所,是举办圣寿的地方,亦即圣寿院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我们再看明天启杨恩纂修清康熙纪元补辑而成的《巩昌府志》中的记载:“雄镇楼在城中,建自宋,名曰威远楼,明初重建,改雄镇楼,高百尺,居钟鼓。”</p><p class="ql-block">杨恩的记截比乾隆《陇西县志》在时间上更前。今威远楼位置就在古渭砦城(宋城)中央,它并不在大城中央,杨恩记载它的所建年代为宋,并没有记载汪世显迁移鼓楼一事。杨恩还说明初重建,改名“雄镇楼”,居钟鼓。可见杨恩笔下的威远楼早在道光之前就有钟鼓,只是到了道光年间,唐树义将原来的钟换成了北宋崇宁铜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b style="color:rgb(1, 1, 1);">铭文:沙门</b><span style="color:rgb(1, 1, 1);">。沙门又作娑门、桑门,起源于列国时代,意为勤息、息心、净志,其哲学思想为印度哲学的重要内容。沙门分为四种:胜道沙门、示道沙门、命道沙门和污道沙门。</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铭文:赐紫:</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左传·哀公十七年》” 杜预 注:“紫衣,君服。”古代穿紫衣是一种尊贵的象征。后来成了古代君王对功臣的一种章服特赐。《资持记》曰:“今时沙门多尚紫服……”皇帝给僧人赐紫衣大概始行于唐代。</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铭文:妙华寺,遍福寺,林尊寺</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妙华寺应该指的是塔寺巷的木塔寺,今陇西二小所在地。陇西地处丝绸之路,受东西方文化影响,寺庙道观建筑年代悠久,有些寺院名称随时间而变更,如:“释迦寺”叫“蟠龙寺”,“妙华寺”因木塔而叫“木塔寺”,尤其天爷庙要变更过几次名称。铜钟上的遍福寺,林尊寺究竟是怎样被湮没无闻,现已无从可查。</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铭文:明教大师,法照大师。</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庆历年间,宋仁宗下诏,要求传法院将契嵩所著书《传法正宗记》《传法正宗论》和《辅教篇》等编入藏经,并赐契嵩“明教大师”的称号。这里写的明教大师,法照大师只是一种高级荣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b style="color:rgb(1, 1, 1);"> 铭文:管句。</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引证解释:管理。 宋 欧阳修 《举留胡瑗管句太学状》:“自 瑗 管句太学以来,诸生服其德行,遵守规矩。”</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铭文:法轮</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可以译作正法之轮。轮是佛教词汇,在藏传佛教中又称金轮。在古印度,轮既是一种农具,也是一种兵器,佛教借用“轮”来比喻佛法无边,具有摧邪显正的作用。谓佛说法,圆通无碍,运转不息,能摧破众生的烦恼。佛教语。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初,三度宣讲苦、集、灭、道四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铭文:管内僧正</b><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僧官名。 十六国 后秦 始立,统管 秦 地僧尼。 南朝 历代亦设。 唐 以后于州立僧正管理地方僧尼事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从上题名可知一些高等级的寺院僧侣。</span></p> <b>铭文:永宁寨 元寿 陈庆 ……</b><h3>甘谷永宁镇曾称永宁寨,军事要冲,锁钥之地。北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以永宁寨置永宁县,治所在四十里铺。金占领后,仍废县为寨。元寿、陈庆为人名。根据铭文,永宁寨安化院也是捐款人之一。</h3> <p><b>铭文:妙华寺,遍福寺,林尊寺。</b></p> <h3>下图:妙华寺地宫中出土的石函</h3> <p><b>铭文:三岔堡……</b></p><p>北宋神宗熙宁四年置三岔堡,今漳县三岔镇<b>。</b>宋徽宗八年朝廷在此设立专司军事事务的驿城,后称三岔驿。三岔堡地处军事要冲,官设军防事务,抵御外族入侵,是中原与西番刀戎相见之地,筑有一古城。古遗址战场有墩坪、战平、堆粮遗址。据民间考证,漳县及三岔一带出土铜器较多,有兵器、车马铜器及西戎部族服装饰件等,过了三岔北到今陇西地就沒有这些东西。这说明陇西处在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之地。从历史记载可知,漳县盛产食盐,盐井在很早就为蕃部青唐族羌所有,为了守护盐井,蕃族更是一直定居于漳县一带。陇西在历史上战争頻繁,人口流动性大,故地域文化上过去与漳县有些差异。</p><p> 三岔堡在历史上寺庙香火旺盛,盛时有一楼一宫一阁六庙七寺。</p><p><br></p> <p class="ql-block"><b>铭文:"国泰民安"</b></p><p class="ql-block"> 国泰民安这四个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p><p class="ql-block">要理解这四个字,应从北宋历史说起。</p><p class="ql-block">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今陇西地(时称古渭州)还在吐蕃族讷支蔺氈的统治之下。</p><p class="ql-block"> 仁宗 景𧙗二年,蔺氈难敌西夏,将古渭州献给宋朝。但仍为羁縻之地。</p><p class="ql-block"> 仁宗景𧙗五年(1038 年),宋朝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宋夏战争全面爆发,其前后断断续续地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个时期。</p><p class="ql-block">(唐末,今陇西地区为吐蕃青唐族部占有,夏人经常在此牧羊侵扰,其羊群常被青唐族部酋长讷支蔺氈掠夺,此事激怒夏人,想攻打青唐部族。蔺氈自料难敌西夏,于是在仁宗景祐二年乙亥(1035年),将所占古渭地(今陇西地)献给宋朝。实际上到了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宋、夏和议告成,古渭州才真正归宋。宋设“古渭州”,隶属陕西秦凤路秦州。</p><p class="ql-block">古渭地献给宋朝后,边境守兵多次请求朝廷在这里修城,每次朝廷因粮饷财力困难而未给批准。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三月,陕西转运使范祥狃于功利,加上当地父老因长期受贼寇侵袭自愿输土修城为由,范祥遂辄自动工修筑,经一年九个月竣工,耗资100万缗,修古渭砦城。即东</p><p class="ql-block">至今县文庙巷一线,西至汪家洞西城一线,南至天爷庙南门一线,北为腰城从西至管营巷一线。</p><p class="ql-block">古渭砦离秦州三百里,沿途要经过哑儿峡,范祥大兴劳役修筑城池时,蕃部受到惊恐忧郁,青唐羌族攻破广吴岭堡,包围哑儿峡砦,战死宋官军达千余人,范祥因此而被降职一级,任唐州知州。</p><p class="ql-block">范祥受到处罚后,后帅张昇贪利怕事,请求放弃古渭地筑城,这时,夏人又来索地,并指责宋朝违背了在古渭地不设州的誓约,宋官傅永(《宋史》为“求”)上奏朝廷说:“如果放弃筑城,夏人必据其地,到时候就成了秦州的后患。”一直以来,蔺氈祖上就是古渭地授封的汉官,这里分明不是夏人的地盘,为了应付西夏入侵,于是把“古渭州”更名为“古渭砦”。之后,傅永召集青唐等族部酋,并告诉:“朝廷现今要筑城,实际是为了保卫你们,你们为什么还要叛乱?”蕃人一同回声:“原因是你们宋官夺我盐井(漳县盐井)及土地,断了我们的生活来源”,傅永说:“现在把盐井与土地还给你们如何?”蕃族听到后,很高兴地服从了命令。于是,停止了造反,傅永割地四分之一给蕃部青唐等族,这样才在古渭地筑起了“古渭砦”城,也就是最早的巩昌府城。参阅《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p><p class="ql-block"> 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宋、夏和议告成,古渭州才真正归宋朝统治。</p><p class="ql-block"> 古渭砦归宋后,吐蕃首领讷支蔺氈任本地巡检。宋设古渭砦买马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英宗 治平四年(1067 年)正月,英宗驾崩,神宗继位。宋神宗继位后面临着国力积贫不振、内忧外患等诸多问题,富国强兵"历精图治……将雪数世之耻"之重任自然落在了他的肩上,尤其是与西夏的边患问题。</p><p class="ql-block"> 熙宁元年(1068),王韶上《平戎策》三篇,提出"收复河湟,招抚羌族,孤立西夏"方略,得到宋神宗的高度重视,王韶被任命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官职。</p><p class="ql-block">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主持变法,得到宋神宗的大力支持,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拜相。</p><p class="ql-block"> 《平戎策》正确分析了熙河地区吐蕃与西夏势力的状况,它是解决北宋边患最急迫的一个良策,其目的与宋神宗、王安石等变法派"改易更革"的政治主张相一致,因此而被采纳。</p><p class="ql-block"> 王韶掌管军务之后,肩负了收复"河湟"的历史重任,史称"熙河之役"就这样开始了,当时的参战方主要有北宋、吐蕃、西夏、青唐族羌。</p><p class="ql-block"> 熙宁四年(1071 年)8月,经王韶劝说,蕃羌俞龙珂率12 万人臣服大宋,俞被封西头供奉官,御赐 包姓。</p><p class="ql-block"> 熙宁五年(1072 年)3 月,王安石推行市易法。5月,古渭砦升通远军,任王韶兼职军事。7月,王韶城渭源堡,及乞神平(今渭陇西南),破蒙罗角,抹耳水巴族。"乃径趣抹邦山(漫坝山),……羌大溃,焚其帐而还,洮西大震。会(很快)瞎征度洮(洮河)为之援,余党集。韶命别将由竹牛岭路张军声,而潜师越武胜(临洮),遇瞎征首领瞎夔等,与战破之,遂城武胜,建为镇洮军。"8月,击败木征于巩令城(临潭北)。10月,击败瞎征,降其部落2万户,升镇洮军为熙州,置熙河路,领熙、河、洮、岷、通远军。 11月,王韶"招纳穆楞川东抹邦山一带大首领温布察克置及所部首领387人,各补副军主等职。"。 12月,河州首领瞎药来降。</p><p class="ql-block"> 熙宁六年(1073 年)2月,王韶进筑康乐寨,刘家堡(康乐流川)。"六年三月,取河州,迁(升)枢密直学士。降羌叛,破诃诺木藏城(今渭源),穿露骨山,南入洮州境,……瞎征留其党守河州,自将尾官军,韶力战破走之,河州复平。连拨宕(宕昌)、岷(岷县)二州。叠(迭部)、洮(临潭)羌酋皆以城附。"</p><p class="ql-block"> 熙宁七年(1074 年)初,韶入朝,木征乘机复围河州(当时占领地区还不稳定,极易复反),王韶快速返回抗击,直趋定羌城(广河),连破结河川(临洮北)额勒锦与布沁巴勒等部族,断其与西夏通路,木征被迫率80余部首领降韶。越年王韶升为枢密副使。</p><p class="ql-block"> " 熙宁八年(1075 年)十月,秦凤路提点郑民宪率众修筑通远军渠,……"这是通远军在陇西首阳一带修渠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王韶西征,除了安抚羌民,还移市易司于古渭砦……其细节参看《宋史·王韶传》。</p><p class="ql-block"> 王韶经过熙河开边(1068 年至1075 年),拓疆两千多公里,先后收复了宕、叠、洮、岷、河、熙六州。</p><p class="ql-block">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哲宗病死,宰相章惇:“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但向太后在曾布、蔡京、许将等执政的支持下,立赵佶为帝。</p><p class="ql-block"> 宋徽宗赵佶继位后,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并启用新法,在位初期颇有明君之气。“崇宁”是第二个年号,崇宁元年(1102年)也是宋徽宗上位不久的时期。从崇宁铜钟上蕃羌姓名来看,这时期陇西地区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多民族大融合,对于经过多年战争、许久渴望和平的百姓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国泰民安"的大好时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由于 熙河之役宋夏之争,北宋占了上风,这时北宋又打起了辽国的主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政和元年(1111年),徽宗派端明殿学士郑允中为贺辽生辰使,宦官童贯为副,二人使辽,辽人马植夜谒童贯,献灭辽之策,童贯遂约马植到开封家里,上书给徽宗,献计宋派遣使臣自登州、莱州渡海到辽东与女真结盟,共灭辽朝,可以夺取五代后晋割给辽朝的燕云十六州。马植深受徽宗赏识,御赐姓名为李良嗣,后又赐姓赵。</p><p class="ql-block">重和元年(1118年)马政使金口头表达宋金联合攻辽及燕、云地区归来,金遣散覩等人使宋商议结盟事务。</p><p class="ql-block">宣和二年(1120年)宋遣赵良嗣、马政先后使金,双方议定夹攻辽朝,辽燕京由宋军攻取,金军进攻辽中京大定府等地,辽亡后燕云地区归宋朝,宋将原纳给辽朝的岁币转给金朝,史称“海上之盟”。</p><p class="ql-block"> 北宋倡导的“海上之盟”既毁灭了辽国,更坑害了自己。 宋徽宗赵佶又是个把文学艺术放在第一位、把治国放在第二位的昏庸皇帝,朝庭奸臣掌权,社会矛盾激化,方腊起义,加之挡不住金人铁踢,最后导至亡国, 结局为靖康之耻(1126~1127年),徽宗、钦宗被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纵观北宋历史,铸造崇宁铜钟的时期正是熙河开边之后陇西地区出现了相对的一段国泰民安的和平时期,所以铭文“国泰民安”四字意义深重,它反映了北宋熙河开边的这段历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h3><b>秦凤路地图</b></h3> <p class="ql-block">县文庙巷古渭砦城墙夯层中的耀州磁片</p> <p class="ql-block">哑儿峡砦残墙</p> <h3>广吴(武)坡烽燧</h3> <h3>哑儿峡</h3> <h3><font color="#010101"><b>铭文:朝散郎通判、通远军事孙俁 </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六宅使、权发遣通远军事矛伍将刘戒</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宋代官职繁多,品类非常复杂,有文、武散官,且多有一人身兼数职,有些职称没有实用,且都只是摆设而已。</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宋朝的官制又分为阶官和职官两种。</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br></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朝散郎:</b>文散官名,从七品上。</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通判:</b>官名,掌握粮运,家田,诉讼等事项。孙俁(yu),人名。</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六宅使</b>:宋初属西班诸司使,多不领本职,仅为武臣造转之阶。真宗咸平元年(998)定为同六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为正七品。徽宗政和二年(1112),重定武臣官名,改武节大夫。西厦初期仿宋朝置,为内侍官。</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权发遣</b>:宋官制, 《随园随笔·官职中》:“ 宋 法判知之外,又有云‘权发遣’者,则因其资轻而骤进,故於其结衔称‘权发遣’以示分别。 王安石 秉政时最多此官。 《演繁露》云:‘以知县资序隔二等而作州者谓之权发遣。’”</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通远军:</b>宋置州一级的地方行政组织。由于军事上需要而设立者称“军”不称州,通远军是控制洮岷狄河一带而设立的军事兼地方行政建置,置治在今陇西。</font></h3><h3><br></h3><h3><font color="#010101"><b>矛伍将</b>:古代有弩伍,戟伍,矛伍等。矛伍,以矛为武器组成的队伍。</font>《通典》引司马穰苴:“五人为伍,十伍为队,一军凡二百五十队。” 此铭文的”伍”字引申为队伍的意思。</h3> <div><b>东、西作坊使</b></div><h3>武官名。从七品,29阶次。五代始置。宋初因之。太祖开宝九年 (976),分置南、北作坊使。属西班诸司使,多不领本职,仅为武臣迁转之阶。真宗咸平元年 (998),定为同六品。神宗熙宁三年(1070),改为东、西作坊使。元丰 (1078—1085) 改制,改正七品。徽宗政和二年 (1112) 重定武臣阶官名,改武显大夫。</h3><h3>由于铸造中出现了问题,造成了“西作坊使都领番兵将领”和“供备使同总领番兵”后面人名的缺失。</h3> <h3><b>供备使</b></h3><h3>武官名,后面介绍。</h3> <h3><b>崇义使</b></h3><h3>武官名,从七品,31阶次。</h3> <h3><b>皇城使</b></h3><h3>武官名,后面介绍。</h3> <p><b>铭文:省仓斗子节级李顺 刘保 任庆</b></p><p><b>斛斗行梁诚等</b></p><p>崇宁铜钟是由多方面的人士助缘铸造的,从上可知即有粮仓小吏,也有斗子行的人。</p><p><b>斛斗</b>,皆粮食量器名,斗即前面“斗子”。十升为斗,十斗(南宋 末年改为五斗)为斛。《宋书·律历志上》:“器有大小,故定以斛斗。”</p><p><b>节级,</b>宋代的“节级”本来是军队中的军官名,《宋史·兵志》上说:“五百人为指挥使,百人为都,置正副都头二人,节级四人<b>”。</b>这里阶级只是管粮仓的官员。</p><p><br></p><p><br></p> <h3><b>铭文:兵曹</b>。在隋唐之前,曹即为尚书,六曹即为六部尚书。到北宋徽宗时,朝廷在地方州县也设置六曹,称之为兵曹、刑曹、工曹、礼曹、户曹、吏曹。相对应中央六部,故俗以六曹为地方胥吏之通称。</h3> <h3><b>迪功郎:</b></h3><h3>《宋史·职官志八》:“迪功郎……为从九品。”</h3><h3><b>军 州司使……</b></h3><h3>军州,古行政区划的名称。《水浒传》第一○一回:“﹝ 王庆 ﹞通共占据八座军州,八十六个州县。”《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四百座军州,三千座县分,七百座巡检司,此是中原之地。”</h3><h3><br></h3> <p class="ql-block"><b>“从义郎监市易务搉玔监易 贾傅……”等铭文。</b></p><p class="ql-block"><b>从义郎、</b>宋阶官名。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四十五阶为从义郎,以代旧官东头供奉官。</p><p class="ql-block"><b>市易务</b>: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172年)王安石颁布实施市易法,于汴京设都市易司,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p><p class="ql-block">题名中王傅这个人是市易务的官员。</p><p class="ql-block"><b>忠翊郎、</b>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四十八阶为忠翊郎,用以换旧官右侍禁。正九品。</p><p class="ql-block"><b>武德郎同总领壬州番兵将 李济</b></p><p class="ql-block">武德郎:宋徽宗政和中,定武臣官阶五十阶,第三十六阶为武德郎,以代旧官宫苑、左右骐骥、内藏库副使。从七品。壬州,即任州,这里的“州”应指秦州,古渭砦改通远军后,还属秦州辖地。</p><p class="ql-block"><b>修武郎</b>:宋徽宗政和(1111-1117年)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四十四阶为修武郎,以代旧官内殿崇班。从八品。</p><p class="ql-block"><b>巡捡:</b>官署名巡检司,官名巡检使,简称巡检。始于五代后唐庄宗 。如:安史之乱后吐蕃占领了陇右等地,北宋熙河之役,王韶招附在陇青唐蕃部,宋廷曾封蕃部羌酋讷支蔺毡以当地巡检。</p><p class="ql-block"><b>搉玔:</b>玔,臂玔,本意是一种开口的镯子,唐宋时期非常流行,这里代指一些金属。榷:专营专管的意思。</p><p class="ql-block">北宋榷场把金、银、铜、铁、锡这些金属掌控在封建国家手中,严禁私人私自开采冶炼。有时金、银、铁还定为禁榷品。其它还有盐,酒,茶等一些常用物资,都受到专吏稽查,垄断产销,国家设店专卖。如榷酤(即榷酒)、榷盐、榷茶等,并且还立法,如榷盐法。这里的榷玔也与榷酒等一样,具体细分到了某件商品上。</p><p class="ql-block">榷玔仅是征对金属制品的垄断管制而言。目的主要是防备制造武器。</p><p class="ql-block">相对强大的北宋有时候打仗打不过一个小小的西夏,其中有个原因是缺少良马。于是,北宋在古渭砦(今陇西)地设置过国家级的买马场。买马的造成的结果就是大量的金属钱币流入蕃羌地区。北宋时期本来常出现钱荒,大量的铜币流入市场就不见了。民间老百姓还将铜币融化后进行制造工具,兵器等。比如,在拆迁陇西北关什字水渠那一片房屋时,朋友曾捡到过一些钳锅,其中一具锅内还粘着一个未融化的铜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量铜币因买马流入蕃羌,一旦造成武器,这就会对北宋形成威胁。所以后来出现以茶叶易马的现象。茶叶对于游牧食肉者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东西。就连宋庭奖赏蕃官都用上了茶叶。</p><p class="ql-block">茶马交易基本上控制了金属货币流入蕃区,但从其它方面也可流入,于是就出现了榷玔。这是对金属器物的具体管控,它根榷酒,榷盐等等叫法一样,统称榷场。</p> <p><b>铭文:左班殿直監通远军仓草场曹㫓(qi)</b></p><p><b>仓草场:</b>大中祥符年间,宋廷增设都大提点仓草场司,长官为大提举官。提点仓草场所管理诸粮仓,包括常平仓,草料场等,为差遣官,或提点使臣。职掌诸仓纲运斛斗的检查,受纳,支出等。</p><p><b>左班殿直:</b>宋武散官名。有左班殿直与右班殿直。政和二年(1112)改左班殿为成忠郎,右班殿直为保义郎。</p><p><b>文思使</b>:宋代文思院是官府经营的大型手工业作坊,“掌金、银、犀、玉工巧及采绘、装钿之饰。文思使即文思院之管理官员。从七品,官阶30。</p><p><b>西京左藏库使:</b>从七品,官阶32。</p><p><b>兵马都监:</b>宋代军职差遣名。北宋初年设“行营兵马都监”,为出征一军或方面副帅。地方州府兵马都监为地方军事主官之一。</p> <h3><font color="#010101">。</font></h3> <p><br></p><p><b>铭文:熟羊寨……</b></p><p>今陇西西四十里首阳地,宋神宗熙宁元年(1014年)修筑熟羊寨,为宋侯可所筑,即乾隆版《陇西县志》称为“首阳旧县”的地方。现东北、西北角还有一点城墙。</p><p><b>供备使:</b>供备库使,从七品 34阶。</p> <h3><b>洛苑使</b></h3><h3>宋官,相当于洛阳皇苑园林总监。</h3><h3><b>参军</b></h3><h3>即参军或参軍事。本参谋军务之称。官品,七至八阶。</h3><h3><b>公使库</b></h3><h3>宋设招待来往官吏的机构。</h3><h3><b>醋务</b></h3><h3>宋对盐、酒、醋加以管理,进行课税。</h3> <p class="ql-block"><b>铭文:本军助缘施主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安永 傅寿 赵炳 史庆 张用 然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高玉 李震 张宗 徐德 赵益 任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任明 杨晟 李清 杨永 孙达 元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高矩 刘万瑛 史用 杨宪 介囗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张永成 胡渊 席忠 开安 席傅 刘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张崇 李臻 元文庆 任晟 茹林 王中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唐英 孙泰 刘德成 康訾 张厚 徐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潘宁 张成 薛立 康存 张存 徐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刘和 孟政 张崇 元玉 刘喜 周中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胡吉 张用 马守忠 刘吉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铜钟上除了番人名外更有大量的汉人人名。上面安永等六十二人都是通远军人员助缘题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铭文:本军助缘施主等</b></p><p class="ql-block">铜钟上除了番人名外更有大量的汉人人名。上面安永等六十二人都是通远军人员助缘题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需说明一点,崇宁元年铸钟时,今陇西地由古渭砦己升为通远军,属秦州地。到了崇宁三年十二月,又升通远军为巩州。时间不能倒流,只要是当时铸刻的字,一律为通远军,没有巩州二字。前文出现了两个“州”字,一个为“军州”,另一为“壬州”,已有介绍。</p><p class="ql-block"><b>大朝岁次戊申九月十五日前鞏昌府酒使傅斌同妻吴氏 囗氏 张氏 囗囗同发心愿 囗囗囗佛恩囗钟囗</b>(后面还有许多字被包浆覆盖住)</p><p class="ql-block">整个铜钟只有镌刻“巩昌府”的这段铭文不是宋代留下的文字,它是后来到了元大朝时期“前鞏昌府酒使傅斌……”等另添加上去的文字。</p><p class="ql-block">“大朝”是蒙古成吉思汗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时的国号,源自铁木真衷心倾慕的契丹太祖阿保机所建的契丹汗国的国号“天朝”,在“天”字上去掉一了横。</p><p class="ql-block">大朝时期,陇西为蒙古部所占。在陇西水渠沿出土过一些“大朝通宝”方孔银币。</p> <p>下图出现“大朝……鞏昌府……”。</p> <p><b>“本军界助缘番官等”</b></p><p><b>皇城使:</b>官名。始见于唐末。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改武德司为皇城司,掌宫门出入、保卫宫廷、宫门启闭等事,并司侦察,可直达皇帝。其司实际主管为干当官。皇城命名须有皇帝之命方得主管,平常仅用以表示官阶。宋徽宗重定武臣官阶,改皇城使为武功大夫,于五十二阶中为第二十六阶,南宋高宗改定次序,以为第十五阶。从七品。</p><p> <b>内殿承制:</b>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置,为武臣阶官,七品。元丰改制,定为正八品,43级。政和二年(1112)重定武臣阶官名,改为敦武郎。</p><p><br></p><p><b>供奉官:</b>宋吋设东、西头供奉官,为武职阶官,内东、西头供奉官,为宦官阶官;均用表品级,无实际职掌。</p> <b>内殿崇班:</b>宋官名,正八品 44级。 <p><b>铭文防御使:</b></p><p>防御使,官名。唐代开始设置的地方军事长官。宋置诸州防御使,但无职掌、无定员,不驻本州,仅为武臣之寄禄官。</p> <h3><b>侍禁:</b></h3><h3>侍禁,职官名。有文武之分。职在侍值禁中,故称。宋内侍官阶,有左侍禁﹑右侍禁。</h3> <p><b>铭文中人名:包……瞎……</b></p><p><b>题名:包震,包拱……。</b></p><p> 在王韶的劝说下,熙宁四年(1071年) 八月, 俞龙珂率其部族十二万口内附,自谓仰慕包公,要求赐姓包,于是宋神宗即赐姓名包顺,后包顺又迁居岷县,今岷县有些包姓即为俞龙珂之后。</p><p> 铜钟铭文蕃族人名中的包姓,皆为俞龙珂部赐姓,还有些是包姓加番名,也是御赐包姓,如包蔺逋叱。</p><p><b>题名:瞎…… 等 “ </b>瞎药结”“瞎瞎令结角”等开头带有“瞎”字的人名,根据《宋史》应是西夏河州瞎部羌族,如瞎征等。</p><p><br></p><p>其它应该是一些吐蕃族羌人名,还有青唐族羌人名,如讷支溪。</p> <h3><font color="#010101">。</font></h3> <h3><b>铭文"重臣千秋"</b></h3> <h3>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王韶病逝。 <br></h3><h3> 元祐元年(1086年)五月二十一日,王安石病逝。</h3><h3> 崇宁元年(1102 年),即钟成的这年章楶病逝。</h3><h3> 生命终将有终,"重臣"何以“千秋”?</h3> <p class="ql-block"><b>铭文:时大宋壬午岁崇宁元年正月 日 钟成</b></p><p class="ql-block"> 崇宁元年是宋徽宗的第二个年号,即公元1102年,干支壬午年。</p><p class="ql-block">上面铭文是钟成的年月。</p><p class="ql-block"> 该钟是从宋徽宗第一个年号圣寿节(十月十日)捐款开始,到了第二个年号壬午正月铸成,前后华去约三个月时间。</p> <b>铭文:施主 崔政 妻姚氏……</b><h3>可以看出,崔政一家人是铸造铜钟的主要布施者。他上有岳母,下有儿子,儿媳,孙子,可谓四世同堂。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男人为主,女人为从,故记载女性时有姓无名,以氏代名,在旧志中亦如此。</h3> <h3><b>铭文:匠人卜志诚剔(男?)</b></h3><h3>铜钟刻有匠人的名字,名字后面跟有一个字是“男”字,但它只是占了半个字的位置,是否应是剔字,或者其它字?有待考证。</h3><h3>当时宋夏瓷正流行一种叫剔刻花的工艺,其实也就一种剔除雕刻法,所以作为剔字只是一种推断。</h3> <h3>铜钟题名有一些通远军宋官兵,地方官员,归附后又任职的番将、未任职的前番将,有归附后御赐包姓人名,有受降后重新任职的青唐羌酋及前文提到的河州瞎等。还有从事市易务人员、斛斗粮仓行管理、草场,醋务,专管买马人员,寿寺院住持、其它寺院高僧、助缘信士及铁匠,铸造匠人等多方人名,真可谓崇宁铜钟包含了北宋时期社会多方面的大量信息。</h3> <p class="ql-block"> 高宗绍兴三年(1133 年)金兀术铁踢踏进陇右,巩州复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文主要参阅了《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等史籍及大量网络资料,此处再不作各个说明。</p><p class="ql-block"> 本文有关”法轮常转”“一切佛心真言、唵婆和么利娑婆呵”的释义已被网络审核时删除,在此再就不作解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2018年清明节。杨继业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