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庄子》中"子非鱼"的寓言,是一个典型偷换概念的诡辩。"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提问的"安",表否定感叹,而庄子回答"安",把逻辑偷换为方位疑问,还堂而皇之地说"濠梁之上"。<br></font><font color="#010101"> 同样讨论 "写意画家越老画得越好" 这个论题,也需要剥离清晰这句话涉及的三方面不同指向的意涵即,艺术高峰期、艺术成熟期、艺术生命期。<br></font><font color="#010101"> 应该说绘画是一种重视理解力并且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这和人干其他工作一样,业绩有盛有衰,总体上事业线的发展呈现抛物线状态。只不过不同的人取得业绩的时间有早晚、同一个人的事业线走势有高低。<br></font><font color="#010101"> 因为不同知识领域性质不同,人在哪个年龄段出成果?会有很大差异。如诺贝尔奖的物理、数学奖得主基本都是30岁上下,可是文学奖得主都是60岁左右。这主要是不同学科的实践方式决定的。<br></font><font color="#010101"> 所谓年富力强干事业,大部分情况人在进入年老力衰时事业都会跌落,绘画一样,并没有超越其他工作的神奇之处。<br></font><font color="#010101"> 在中国绘画领域,许多人讨论这个问题,会把结论归咎在写意和写实的绘画方式上。甚至于给中国画"传统"赋予超越其他知识经验和认识规律的"神化"色彩,这实质就己经不是在讨论艺术问题了,而变成为延续中国文化尊古观念的伦理学。<br></font><font color="#010101"> 在我看来,写实风格的画家年轻出名,写意风格画家年老出名的现象,和物理诺奖主年轻而文学诺奖主年老的现象,是同一性质问题。倒不是中国文化的神秘力量,并不存在许多人津津乐道的"写意画家越老画得越好"的神话。<br></font><font color="#010101"> 个人认为:写实或写意的不同方法,一定程度会影响到画家"艺术成熟期"的早晚,但这和讨论画家选择写意画道路,人越老画得越好。这两个问题绝对是两码事。<br></font><font color="#010101"> 为什么说中国画"传统"在有些场合下,成为中国人的"伦理学"?任何文化行为都有来自前人遗留的经验或规范,即为"传统",但是传统一词在中国画范围,特别是文人画一系的画家中,却最为盛传。这是和中国文人阶层的道统、门弟、礼法观念有很大关系,故而,以至于传统变得神圣。尤其当代以写意画家中对"传统"讨论的积极性显得更大。<br></font><font color="#010101"> 仅就技法角度,中国工笔画因为制作程序较强且很耗费精力,名家大都是年轻人,古代王希孟,当代何家英。写意画因为技法主要依赖笔墨的经验积累,所以画家到了一定年龄才能成熟。<br></font><font color="#010101"> 但是即便在"艺术成热期"的写意画家中,也存在事业发展抛物线中的"艺术高峰期",而并非人越老画得越好。<br></font><font color="#010101"> 被许多人尊崇的所谓越老画得越好的境界,齐白石和黄宾虹的个案,在文学中也有如杜甫,巴尔扎克,西方画界也有如毕加索,安格尔,提香。其实这些都是"艺术生命期"超长的例子,古今中外都存在天才,而并非是传统中国画独有的"神秘"力量,我们更不能用天才来说明常规。<br></font><font color="#010101"> 以前有篇论文《逸之祭》,大致意思,其中以米开朗基罗和黄宾虹的老年时期艺术比较,提出结论,写实画风伴随画家老年的身体机能变化,画家越老画越差,如蒋兆和、徐悲鸿都如此,而写意画风伴随画家年龄增长,知识修养和精神世界的丰富, 画家越老画越好。这个观点,至今为许多画家谈及,如郭全忠、崔振宽先生,我猜想理论家很可能也是从身边画家的实践中,归纳发展成一种理论思想。<br></font><font color="#010101"> 如我前面分析那样,以写实、写意的画法来总结画家艺术生命兴哀规律,有些简单化了。<br></font><font color="#010101"> 因为即便西方,也有像毕加索这样的画家,在老年依然有充沛的艺术创造力。如果按照陈师曾说法,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和中国文人画的写意方式很类似, 那么,毕加索现象是乎也能证明写意画法"愈老愈高明"的结论? <br></font><font color="#010101"> 其实不然,在西方古典写实绘画范围,也存在着反例。<br></font><font color="#010101"> 不久前,我读到一篇理论文章《论晚年风格》,文中列举西方由文艺复兴到古典主义时期的画家加以分析。但文章作者却并没有提出问题结论,只认为晚年风格是一种复杂现象。文中列举例子中,有越老画越差的画家,也有进入老年,依然画艺不减当年的画家,如安格尔80岁后画《土尔其浴室》,提香80岁后画《牧羊人和林中仙女》。<br></font><font color="#010101"> 对比以上研究,虽然说提香、安格尔也是天才的个别现象,但却能反驳因为齐白石、黄宾虹遵循中国画写意传统,才越老画得越好的结论。 <br></font><font color="#010101"> 回到今天,我们从现实中也会发现许多例子,有人年轻时才华横溢,年龄大了懂的越多,越不会画。如陈丹青,王式廊成名很早,但出国留学后,作品每况愈下找不到自我。林风眠、吴冠中半路出家转画水墨,沒有传统负累,作品反而别开生面。在传统写意画家中,陆俨少最好的画也是六、七十岁左右的作品,而后期就显空洞。<br></font><font color="#010101"> 所以认为,运用不同绘画方式(如写意、写实、抽象、变形、超观实),有时候会影响画家"艺术成熟期"的早晚,而最终影响画家"艺术生命期"的长短,其决定因素是画家能否一直保持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准确的艺术表现力, 这和个人才气、体能、眼界和思想认识有关。<br></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记得有一次我听画家田黎明先生讲座,他评价安迪沃霍尔和方力钧:他们能发现艺术的新问题,而且将问题研究提升到一种高度,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文化现象。<br></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想这可能才是一种对艺术规律的认识,而不是把中国文人画的写意精神视为超越普便艺术规律的特别现象,加以"神化",成为一种伦理哲学。</span></h3><h3></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童生说画20180405</span><h3></h3><h3></h3><h3></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h3><h1></h1> <h3>(文图 作者:仝朝晖 ,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主要从事现当代艺术史研究,现代水墨画创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