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18年前,虽然我已过了知天命之年,但除了知晓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除了小时候我外婆每年清明专程去她的老家后田铺村带回来的那些清明馃,对于清明,我和我的几个表兄弟姐妹并无其他体会。说明白些,在五十岁之前,我有过随少先队祭扫烈士陵园的经历,却从未有过给自己的亲人上坟的体验。直到2003年,我那刚刚过完100岁生日不到半年的外婆,在异常炎热的7月下旬的一天凌晨无疾而终,平静地告别人世,我和我的表兄弟姐妹们方才开始体会到失去至爱亲人的悲伤,方才明白清明的意义,方才开始加入这之后的清明、冬至和大年初一的扫墓祭祖之旅。</h1><p class="ql-block"><br></p> <h1> 外婆生于清光绪廿九年正月初一(1903年1月28日),属兔。外婆的老家在龙游县寺后公社后田铺大队(现龙游县龙洲街道后田铺村)。她是随她的三个女儿,也就是我们几个表兄姐妹的母亲们一一在婺剧界颇有点小名气的婺剧周氏三姐妹,一起来到金华市的。确切地说,她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为了抚养陆续出生的我们九个孙辈,才告别山清水秀的家乡和年迈的母亲一一我们的外太婆,来到金华市的。外婆在金华市生活了五十年,2003年7月19日,于市第一福利院去世。</h1><p class="ql-block"><br></p> <h1> 外婆一生清贫,身后没有留下任何值钱的东西,除了几件穿了几十年的带补丁的大襟衫,就只有一把掉了线的普通麦秸扇。</h1><h1> 扇子是中国的特产,但在各式各样的扇子里,外婆唯独喜欢物美价廉、用麦秸编织而成的麦秸扇。外婆以为,芭蕉扇太硬,蒲扇太软,鹅毛扇中看不中用,纸折扇太"文化"甚至有些"痞"(影视剧里,纸折扇常常是反面人物的专用道具),因此,外婆喜欢用麦秸做扇面、用竹片当扇柄的麦秸扇。</h1><h1> 在各种现代降温设施越来越先进的今天,原本仅需两三角,现在大概要十四五元钱一把的麦秸扇, 只有在农贸市场或乡村集市上才能见到。但一把廉价又实用的麦秸扇,对于外婆来说,乃是用途多多,就好比当下几乎人手一部、须臾不离身的智能手机。炎热的夏天,外婆用它摇曳生风、消暑纳凉、驱蚊逐蝇。生煤炉时,外婆则用它来扇炉催火。外出时,外婆或用它抵御烈日暴晒、刺眼强光、增强视线,或用它遮挡零星小雨。当我们长大成人后,我们注意到,每逢夏季来临,越来越老的外婆只要出门,必带一只形状经常变换的竹篮和一把麦秸扇,竹篮擓于臂弯,篮里放一块手帕,扇子握在手中。走得累了,外婆会在街边找一张石凳,没有石凳,就找一处高台阶,先用扇子弹去上面的灰尘,然后把扇子垫在屁股底下,小憩片刻,再起身行走。所以,我们经常打趣外婆,说形状各异的竹篮和永远不变的麦秸扇,就像外婆的贴身道具,外婆可谓是无篮不出门,无扇不上街。</h1><p class="ql-block"><br></p> <h1> 上世纪六十年代,夏日午后的雅堂街,当地处小街西头的后街小学开始放学的时候,在螺蛳巷口就会出现一个花白头发、矮小瘦弱的身躯,那是我的外婆。她站在巷口,将一把麦秸扇搁在额头上,抵挡西晒的日头,一边微笑着回应过路街坊们的招呼, 一边眯着双眼朝学校方向张望, 那是外婆在等候放学归来的我们, 她要将我们带回家, 替我们长年在外的父母监督我们这些贪玩的小学生,先完成家庭作业, 然后再出去玩耍。</h1><h1> 外婆一辈子没有享受过空调甚至电风扇。麦秸扇,就是外婆的空调和电扇。外婆好动,怕热,大六月的,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的外婆,一会儿就汗湿衣襟,特别是当她迈着三寸金莲、挽着一个大竹篮去大溪里汰衣裳,被烈日晒得满脸通红,气喘吁吁地回到家中时,常常是豆大的汗珠从日渐稀疏的白发丛中冒出来,沿着清癯的两颊往下淌,我们若是在场,会顿觉陋室之中,暑气蒸腾。放下竹篮,外婆在靠窗的床沿上落座,顺手操起床上的麦秸扇,一面用力地扇着,一面撩起衣襟擦汗,这时,我们也会乖巧地找出另外几把扇子,站在一旁,使劲为汗水淋漓的外婆打扇。</h1><h1> 外婆的麦秸扇, 还是我们淘气闯祸时, 她对我们进行训诫的不二法器。含辛茹苦地将我们九个表兄姐妹带大, 完完整整地把我们交还给了各自的父母,这是外婆此生最有成就感、最觉得自豪的事。在抚养我们这群孩子的过程中,不知是外婆受到了"自古纨绔少伟男,从来富贵多淑女", 因此须得"穷养儿子富养女"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影响,还是我们几个小男孩太过淘气,确实欠揍,小学毕业前,我和大我5岁的表哥,还有几个表弟,没少尝过麦秸扇竹柄亲吻屁股的滋味。而家中的女孩子们不听话,最多只是被外婆用扇面在头顶心拍打两下,或者挨上一顿臭骂。</h1><p class="ql-block"><br></p> <h1> 最让我们受益终身的,是外婆用扇柄传递给我们的责人先责己(正人先正己)的做人原则。外婆没有文化,不能指导我们完成家庭作业,更不会讲大道理,对于我们每个孩子,她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三岁看到老",意思是良好的道德品格要自幼培养。每当我们与邻居家的孩子争吵打架,闻讯后迈着小脚来到我们身边的外婆,从来都是不问青红皂白,便当着对方家长的面,一把将自家的孩子拖开,然后一边责骂一边举起手中团拢的麦秸扇朝我们头上打来。二指宽的竹扇柄,假如用力,裸露的皮肤还当真不好受。外婆自然不会下重力,慈祥的外婆不乏狡黠,这种时候,她手中的扇柄总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h1><h1> 当时我们想不通,外婆为什么老是不问缘由地一概责备自己这一方的孩子,而从不与对方理论。长大后,我们才明白,外婆既是以这样委曲求全的方式来化解矛盾,息事宁人,也是希望我们从小养成宽厚待人,谦和礼让的秉性。也许是怕我们不明白她的良苦用心,外婆便常常动用她手中的那把麦秸扇来敲打我们,让我们记住,为人处世,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一个十分浅显,做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的道理。</h1><p class="ql-block"><br></p> <h1> 外婆一天天老去,她手中的麦秸扇也渐渐泛黄,脱线。</h1><h1> 2003年夏天,是外婆在人世间的最后一个夏天。那年夏天,天气奇热无比,最高气温曾达到41°C。</h1><h1> 外婆是摇着那把用了十多年的又黄又旧的麦秸扇,悄无声息地告别人世的。</h1><h1> 记得那一天,骄阳似火,蝉鸣不止。傍晚,我们接到市福利院的电话,说外婆一整天滴水未进,情况不是太好,让我们家属去看看。当所有得到消息的亲属陆续赶到位于市区青春路的福利院时, 只见外婆躺在床上,闭着眼睛,嘴巴翕动着,气若游丝。福利院医护人员判断, 老人只有出气没有进气, 恐怕时间不多了。但到了晚上10点左右, 我们发现, 外婆的呼吸渐渐恢复正常了, 也许还不会马上离去。大家商量了一下, 决定当晚先让我妹妹和表姐在床前守着外婆, 其他人隔天再来换班守护。</h1><h1> 然而只过了三个小时,第二天凌晨1点, 表姐鸣咽着打来电话说, 外婆走了。</h1><h1> 我立即驱车从江南赶往江北的福利院。</h1><h1> 妹妹和表姐向我详细描述的外婆最后的时刻,让我大为惊讶: 大约在外婆停止呼吸的前四五分钟,表姐和妺妺看见外婆缓缓地抬起一只手,做扇扇状。妹妹立刻领会了外婆的意思,问:"外婆,是不是要扇子?"外婆的下巴动了一下。妹妺和表姐就开始找扇子, 没找到。又问 : "外婆,扇子在哪里?" 外婆抬起瘦骨嶙峋的手,无力地指指自己的头。"在枕头下?" 妹妹反应快,伸手从枕头底下抽出一把麦秸扇,随即坐到床沿上,替外婆扇起了扇子。 才扇了没几下, 外婆又将手抬起来,做了一个想要抓什么东西的动作, 。妹妹明白了,赶紧把麦秸扇塞到外婆手中。外婆握住扇子,象征性地轻轻摇了两下,便将扇子盖在了自己脸上。始终在床边观察外婆的妹妹,看了看床顶那盏昏暗的白炽灯,俯身问,"外婆,是不是灯太亮,您睡不着?"外婆握扇的手动了一下。于是,妹妺找到房间门口的拉线开关,关掉了电灯。当妺妺蹑手蹑脚地的走回床边, 她和表姐几乎同时感觉到有些不对劲。妹妹快步跑到门口,拉亮电灯,表姐移开外婆脸上的扇子, 附身仔细观察外婆的动态,却发现已经没有了呼吸。 "外婆!外婆……" 因为屋内还睡有另外两位老人,表姐和妺妺强忍悲痛,强抑悲声,轻轻呼唤着外婆, 外婆却再也没能醒来。我后来想,外婆在弥留之际用扇子将自己的脸盖住,是她想再好好地睡一觉,可是床顶的灯光太刺眼; 还是她知道自己要走了,不想让她所疼爱了一辈子的孙辈们因亲眼目睹她的离去而悲伤? 抑或是她不想让自己终老的模样吓着两个为她送终的外孙女?外婆就是这样的人,不管什么时候,永远都在替儿孙们着想!</h1><p class="ql-block"><br></p> <h1> 令人欣慰的是, 外婆生命的最后时刻, 几乎没有经受什么病痛折磨,属于真正的无疾而终, 就像我们很小的时候,外婆屋子里的煤油灯,燃尽最后一滴油后,本已十分微弱的一点光亮突然熄灭,化作一缕青烟,随风而去,瞬间归于寂静。</h1><h1> 我相信,外婆在驾鹤西去之时,心中一定是了无遗憾,有的只是对儿孙们的无尽牵挂。</h1><h1> 而我们与外婆的感情,也远远超出了各自的母亲。 因为我们敬爱的外婆,与她的女儿们一一我们的母亲们不同。我们的母亲们,在我们的记忆中,她们除了钟情于从小所从事的婺剧演艺事业,几乎不食人间烟火,既缺少对家庭的关心,也很少对子女的关爱,一生为演艺圈普遍存在的名利思想所累。而任劳任怨、大字不识一个、慈祥豁达的外婆,早就参透了人生,她把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并且用她手中的那把麦秸扇告诉我们,人这一辈子,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只需堂堂正正做人,完全不必有太多的名利欲望,一日三餐有粗茶淡饭填饱肚子,一年四季有布衣布鞋遮羞御寒,不挨饿受冻就行。</h1><p class="ql-block"><br></p> <h1> 庚子清明,因疫情影响,我们没有像以前一样,驱车去龙游给外婆上坟。牛年清明将至,我忽然想,往年上坟,我们都是入乡随俗,在外婆的坟前烧香烧纸钱点蜡烛。从今年起,每逢清明,我们要在外婆坟前烧一把麦秸扇,以此来寄托我们的哀思,告慰外婆的在天之灵,告诉她,虽然现在我们每个人家里都安装有几台空调,但如果不是盛夏超高温期间,我们几乎不开空调,哪怕是晚上睡觉,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喜欢用麦秸扇来降温。我们还想告诉外婆,看到扇子,我们就会想起她,而她老人家用扇柄传递给我们的为人之道,我们会一代接一代永远相传下去。</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