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这是无锡市白水荡小学五(1)班师生的一张毕业合影,被学生们围绕在中间的这位满面笑容的女教师,名字叫周瑾。</h3><h3>周瑾是一位受人爱戴的老师,1951年起,周老师进了教师培训班,任小学老师,之后又在教师进修学院深造,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了数十年,把全部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曾多次获得区,市优秀教师称号。</h3> <h3>周瑾,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人民教师,长年以来默默无闻,过着极其普通的日子。直到2015年7月,周瑾年老病重躺在医院生命垂危之际,无锡市政府,人大,统战部,民主党派等各级领导,及各大电视台,报社记者等络绎不绝,纷纷前来看望,大家才知道,周瑾是一位有着值得颂扬的光辉历史的抗战老兵!</h3><h3>这是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全国约21万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颁发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纪念章。周瑾当之无愧地获得颁发的纪念章。</h3><h3><br /></h3> <h3>说起这段历史,要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讲起。出生于无锡一个优越殷实的家庭的周瑾,目睹了日军轰炸无锡等侵略行径,在抗日战争初期就加入了无锡地下革命学生组织锡青救亡团,参加了很多革命行动,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优越的家庭环境,抱着救国救民的满腔热血,瞒着家里,奔赴茅山抗日根据地,参加了新四军。</h3><h3>周瑾的堂姐周婉如,早年受到革命思想的教育,秘密参加了革命组织,并以革命思想影响了年轻的周瑾加入到革命队伍中。周婉如是三十年代无锡地下党领导人,也是周瑾走上的革命道路启蒙人。他们当时在茅山团聚,周婉如己是革命队伍领导人,党的七大代表。</h3><h3>周瑾工作积极十分刻苦,在基层表现非常突出,于193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茅山抗日根据地,无论是在基层,还是在战地服务团等各项工作中,都态度积极,深入基层,表现突出。</h3><h3><br /></h3> <h3>1940年末周瑾身患重病。由于当时战争形势险峻,敌人不断对新四军扫荡,病重的周瑾已经不适应部队的频繁行动。组织决定由地下党员护送,将周瑾送回了无锡。</h3><h3>当时护送周瑾回锡的地下党员名字叫潘激之,后来周瑾在<我的回忆>中专门有提及这位她的恩人!</h3><h3>潘激之,1912年生,丹阳人。1937年,抗战爆发,潘在农村任教时,组织学生进行军事训练。1938年6月,新四军挺进苏南敌后,创建苏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来到延陵地区,恢复和发展中共地方党组织。潘激之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并以学校为掩护,建立中共党的秘密联络点。由于他表现突出,同年下半年被吸收为中共党员。</h3> <h3>1939年4月,中共丹南县委成立,潘激之为县委委员兼丹二区区委副书记,5月改兼区委书记。1940年3月调任县委宣传部长,1941年任丹阳县县委委员,次年兼任延陵区区长和区委书记。1943年9月,调任镇丹县太平区区长。</h3><h3>1943年12月30日,延陵据点的日伪军奔袭太平区公所。当日伪军赶到蒋庄时,区公所人员已经转移,敌人旋即向岗下、潘庄方向尾追。潘激之等4人向杨庄方向转移,当他们赶到杨庄与北头村之间的香草河边时,正巧有一只小渔船停靠在河边。潘激之当即命令其他3人上船渡河,向北岸转移。他在掩护同志们转移时,一边向敌人射击,一边向相反方向奔跑,把日伪军吸引过来。日伪军认出他就是潘激之后,象疯狗似的向他扑来。潘激之无法摆脱敌人追击,向杨庄、北头村方向跑去。当他刚要到北头村的时候,对面突然来了七八个日军,堵住了他的去路。潘激之腹背受敌,光荣牺牲。时年31岁。<br /></h3> <h3>周瑾回锡后,身居无锡名流社会的父亲面对奄奄一息的女儿心痛不已,立即请来无锡最好的医生,并为了防止她再次外逃,一方面严加看管,一方面想方设法以婚姻的方式彻底束缚住周瑾。1941年,周瑾结婚了。此后十年,周瑾有了五个孩子,她相夫教子,任劳任怨。</h3> <h3>周瑾的夫家也是当时无锡的名门望族,张家大家庭在1933年的合影。</h3> <h3>张家大家族在1941年的全家合影。</h3> <h3>解放后,周瑾的战友们都劝说她返回革命队伍,但面对现实的家庭子女等实际状况,周瑾婉言谢绝了。周瑾最后决定留在地方,以本职的教育工作岗位来实现革命理想。多年来,周瑾老师勤勤恳恳,培养了无数的学生,自己的子女也十分优秀!</h3><h3>张家在澳洲大家庭的团聚照。</h3> <h3>周瑾晚年,曾带着自己保存多年的照片,在子女陪伴下重返茅山。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她对着展览的图片讲述当年抗战故事,说出了照片上每个人的名字,并回忆提供了当年在茅山抗战根据地一起共同战斗的战友们的很多宝贵线索,得到纪念馆的欢迎。</h3> <h3>2015年7月底周瑾开始处于昏迷不醒的状态,2017年2月12日,周瑾终因病于98岁高龄离世。周瑾的子女在整理母亲遗物时发现很多珍贵的纪念,他们决定将母亲生前遗物捐赠给茅山新四军纪念馆。</h3> <h3>这是周瑾保存多年的一位抗日老战士,地下党领导王新民写的回忆录的征询稿以及周瑾的亲笔手写回忆录 我的回忆 手稿。</h3> <h3>2018年4月4日,所有这些珍贵的遗物,经由周瑾子女及亲友共同护送,捐赠给茅山新四军纪念馆。</h3> <h3>周瑾的二儿子张钟锡先生,二儿媳龚淑如女士,三儿子张钟仪先生,小儿子张钟达先生,小女儿张敏华女士,特地从澳大利亚飞回无锡,召集了张家亲友们一早从四面八方汇聚,一起前往茅山。</h3><h3>由于身体等原因远在澳大利亚的小儿媳辛定玮女士不断通过微信往来全程参与这次有意义的大家庭集体行动。</h3><h3>同样远在澳洲无法前来的女婿宋洪进先生,三媳妇王以朴女士也非常关心这次全家的出行,他们的情感都和全家一起来到茅山。</h3> <h3>热情的驾驶员姐姐!</h3> <h3>小编来自澳大利亚澳星国际传媒集团,此次受邀加入,有缘一同前往。</h3> <h3>到了茅山地界了,当地警察整整齐齐认真工作,走上前来给我们指路。</h3> <h3>翔龙奔腾,气势非凡!</h3> <h3>经过长途奔波,终于远远见到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的字样!</h3> <h3>大家激动万分,下车前往纪念馆。</h3> <h3>一进大门,动感烽火 梦回沙场这几个字,令人感慨万千,好像听到枪声炮声,看到烽烟四起的战场。</h3><h3><br /></h3> <h3>曾经的飞机大炮,现安静无比,只为给前来参观的人用来遐想。和平万岁!</h3> <h3>这幅画面,小编认为那个站着的新四军模型是个亮点。当年的新四军,在老百姓眼里就是这么可敬可爱的!</h3> <h3>巍然耸立的纪念碑!</h3> <h3>由于正值清明,有很多人默默前来给英雄的墓碑敬献鲜花!</h3> <h3>大部队终于来到指定会场!</h3> <h3>大家在会议厅安安静静坐下来,等待抗战老兵周瑾遗物捐赠仪式的开始。这是一个庄严神圣的时刻,周瑾的遗愿就要实现了,相信她在天上一定特别欣慰,也为她有这么好的子女感到高兴。</h3><h3>杨玉秀馆长首先代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对曾经战斗过的新四军老战士的去世表示哀悼!他说,为了把老一辈的精神传承下去,我们建馆立碑,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发展,纪念馆有了一定的规模。接着杨玉秀馆长介绍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的概况,并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感谢和欢迎!</h3> <h3>会场气氛严肃认真!大家不时地为杨馆长的讲话鼓掌!</h3> <h3>杨玉秀馆长说,今年是茅山抗战根据地创建八十周年,今天大家能到来真的非常有意义,他代表孙志军馆长再次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感谢!</h3> <h3>接着是周瑾的小儿子张钟达先生发言。张钟达先生感谢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杨馆长的热情接待,他简单介绍了周瑾的生平和历史。他说,茅山是母亲生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茅山使她从一个进步学生,到成为一名抗战第一线的新四军战士,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意义。</h3> <h3>张仲达先生说,九十岁以后的母亲一直有强烈的愿望,希望能重返茅山看一看。他谈了几年前他的母亲来到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时的情景,当时接待周瑾的就是杨玉秀馆长。今天到场的有张家和周家的后裔,其中也有当年陪伴母亲一起来茅山的表妹。<br /></h3><h3>杨馆长也回忆了当时的情景,他说,周老前辈作为历史的见证人,而且她本身就是参加革命的一分子,她当年的陈述填补了很多历史的空白,非常有意义。</h3> <h3>张钟达先生说,母亲下葬以后,她的身体留在了无锡,但是她的魂属于茅山这个当年她挥洒热血,汗水和青春的地方。今天,我们带着母亲的遗物,也把她的魂请到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让母亲的英魂在这里永存。</h3> <h3>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工作人员非常认真地记录每一项捐赠物品,附上手写捐赠清单。</h3> <h3>在捐赠前,大家再好好看一看周瑾生前获得的最高荣誉,一枚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h3> <h3>杨玉秀馆长说,我们不负张家和周家的重托,也不负周老精神的传承。我们将妥善保管周老的遗物!再次感谢专程远道而来的周老的至亲家人!</h3> <h3>接下来就是周瑾遗物捐赠仪式!首先交接的是纪念章一枚!</h3> <h3>周瑾手稿 我的回忆。</h3> <h3>周瑾生前完好保管的王新民的亲笔手稿!</h3><h3><br /></h3> <h3>周瑾生前保存的珍贵资料!</h3> <h3>澳大利亚无锡商会的大型画册,澳洲梦 无锡情。</h3> <h3>这张藤椅是周瑾从66岁开始一直坐的。轮椅也是周瑾生前用的。</h3> <h3>捐赠仪式结束后,双方有一个关于捐赠物品的签字仪式!</h3> <h3>终于完成了周瑾生前所愿,张钟达先生代表周瑾子女以及家人与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杨玉秀馆长握手表示由衷的感谢!</h3> <h3>杨馆长代表纪念馆给张家颁发革命文物捐赠纪念册!</h3> <h3>兄弟俩小心保管好革命文物捐赠纪念册!</h3> <h3>二儿子张钟锡在给大家讲他母亲抗日的故事!</h3> <h3>接下来,大家开始参观纪念馆。</h3> <h3>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啊!</h3> <h3>看到熟悉的照片!</h3> <h3>周瑾的堂姐参加革命工作时的照片。</h3> <h3>杨馆长在给大家详细讲解。</h3><h3><br /></h3> <h3>三儿子发现了母亲的图片!</h3> <h3>周瑾的表姐周婉如!</h3> <h3>周瑾的二儿子张钟锡说:1988年到1992年期间,我兼任中国最大的蜂产品出口基地一无锡华丰药厂的厂长。由于农业部中国牧工商联合总公司为该厂出资1553万元,我常去北京汇报工作并顺便看望婉如阿姨。记得有一次我曾问她:为什么那时候家境富裕还要参加革命呢?她说:为了信仰。共产党人不是追求自身的享受,而是要为人民谋利益。这话我依然记忆犹新,给我这个共产党员很深的教诲。她对茅山新四军根据地感情很深很深,她曾经要我如去茅山,可以带一束鲜花,把花瓣撒在山脚下,把她的哀思带给牺牲在那里的战友……但她没提到牺牲在茅山脚下最亲的人一一任迈。当年婉如阿姨是从茅山根据地出发去延安参加中共七大的代表,全国仅有450人,女代表少之又少。婉如阿姨是妈妈革命的引路人。这次我们把妈妈的抗日记念章等珍贵文物和遗物送给茅山新四军纪会馆,不仅是我们妈妈和我们的心愿,我想也有婉如阿姨的心愿!</h3> <h3>其中一张是周瑾在九十岁重返茅山时捐赠的。</h3> <h3>捐赠活动以及参观纪念馆活动 圆满结束!</h3> <h3>结束了活动,大家热烈讨论中。</h3> <h3>心情激动 无法平静!</h3><h3><br /></h3> <h3>为了纪念这次有意义的茅山之行,大家一起合影留念!</h3> <h3>本次周瑾遗物捐赠仪式结束了,大家返回途中。</h3> <h3>周瑾遗物捐赠证书!在整个捐赠仪式中,能感受到周瑾子女对于母亲的敬重。周瑾的精神永远活在大家的心中。</h3> <h3>周瑾的小儿子张钟达先生说:茅山,是周瑾从一个进步爱国学生,来到峰火峭烟的战场,成为是一个新四军战士的地方;茅山是周瑾和革命启蒙人堂姐周婉如重新相见的地方;茅山是周瑾在革命的考验中成为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的地方;茅山是周瑾的姐夫任迈为革命献躯的地方;茅山是周瑾在病危期间,有地下党掩护照料,又护送她回无锡的地方。所以茅山的缘,茅山的情,是无法在她的心灵中抺去的。这次在众亲友的一致赞同下,把遗物送到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h3><h3><br /></h3> <h3>抗战老兵周瑾,此次在众亲友的陪伴下回到茅山,愿她的灵魂在茅山安息。</h3> <h3>周瑾的三儿子张钟仪说:伟大的母亲,光荣的母亲,儿子为你感到骄傲。</h3> <h3>周瑾的小女儿张敏华说:亲爱的妈妈安息吧!儿女们了结了心願,这下放心了!</h3> <h3>由于身体等原因远在澳大利亚无法前来的周瑾的小儿媳辛定玮女士说,这次不能畄在无锡参加妈妈的葬礼也是我终身遗憾,本来讲好在老张回无锡接我时办的,结果改时间了,我因身体、签证的原因就不能参加了。淳朴的真情实意,让人感动!</h3> <h3>本文背景音乐采纳了本次全程参与捐赠活动的阿木先生的建议,选用了高亢嘹亮的<新四军军歌>。同时,感谢阿木先生为本文精心构思策划,设计出匠心独具贴合主题的大标题,万分感谢!</h3> <h3>新四军军歌历史背景简介:<br /></h3><h3>1939年春, 新四军为了动员广大官兵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四军作战方针的指示,配合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鼓舞士气,军部首长动议创作一首新四军军歌。</h3><h3>3月间,首先由 陈毅写出歌词初稿 《十年》,后经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李一氓等集体修改定稿,于1939年6月发表在新四军的刊物上,署名为"集体创作,陈毅执笔"。由 何士德谱曲后,这首歌就在新四军中传唱开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 歌曲之一。这首歌以昂扬振奋的旋律,威武雄壮的气势,表现了新四军 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