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清明至,我们习惯于祭奠自己的先辈和革命战争及和平时期的革命先烈们,但是有一批人,他们不应该被遗忘。</h3> <h3>2018年3月底重走滇缅公路,追寻和抚摸这段熠熠闪光的历史痕迹令人感慨万千。</h3> <h3>1937年七七事变后,我国海岸交通全部被日军封锁,国际上援助的物资与军火均不能运进内陆,危急关头南京政府拨款200万元,责成龙云限期一年修筑一条滇缅公路。确定从下关以西经漾濞、永平、保山、龙陵、潞西,由瑞丽畹町出境的线路,全长近千公里,要穿越滇西横断山脉、高黎贡山、怒江、澜沧江、漾濞江等,80%路段在崇山峻岭中。工程的规模和难度超乎寻常。</h3><h3><br></h3> <h3>龙陵县志记载,县长接到龙云的一个木盒,内装一封龙云亲笔鸡毛信,筑路限期一年,另外一付手铐。县长特此招见乡长、村长规定完不成任务都去跳怒江。<br></h3><div><br></div> <h3>37年底全面开工,有的村三丁抽一,五丁抽二,有的连乞丐都派,还有的家无男丁连儿童和小脚女人也去。</h3> <h3>多少儿童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箩筐穿行在悬崖峭壁边缘,多少妇女顶着烈日敲打石子,多少老人尽力填土埋石,</h3> <h3>原始方法:焚烧淬石,拖滚石碾,肩挑手抗,开山拗石,填土砌基,压平路面,工具简陋,条件恶劣。</h3> <h3>当国穷民弱时西方人鄙视我们,想象不到卑微的人民所蕴含着伟大的力量,竟能撑起一壁江山,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br></h3> <div>十多个民族、20多万人的壮烈场面,不亚于抗日前线血与火的悲壮。</div> <h3>当第一批6000吨国际援华物资沿滇缅公路进入中国时惊呆了世界。这就是中国的民众,在国家危难时义无反顾,何国堪比。</h3> <h3>最先踏上滇缅公路的英国记者说这是用手指刻出来的公路。国外专家说修这条滇缅公路至少要3年,没想到才9个月就完成。可代价是死亡两三千,伤残上万人。</h3> <h3>远眺滇缅公路</h3><h3>这不愧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抗战生命线。</h3> <h3>公路在崇山峻岭中蜿蜒曲折。<br></h3> <h3>滇缅公路两旁美丽的国土</h3> <h3>如今的滇缅公路是这般模样</h3> <h3>沿路景色让人留连忘返。</h3> <h3>公路旁的村庄早已变了模样。</h3> <h3>当年的公路现在与高速路并驾齐驱。</h3> <h3>滇缅公路同祖国大好河山融为一体,永载史册。</h3> <h3>畹町树立着庄严肃穆的滇缅公路国门纪念碑。</h3><h3>清明祭英烈,共筑中华魂。<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