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合阳县马家庄九年制学校 姚现泉</p><p> 1992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马家庄中学(当时校名“马家庄乡四年制职业初级中学”)任教。记得报到那天老校长马学堂告诉我“学校基本情况我已经说了。你就带初二语文课吧,多问一问赵德武老师,他是咱们学校语文权威;另外把(党)现芳和(赵)玲侠的备课本要来学习一下,她们两个参加过县教委的培训,语文课采用单元教学法;有空把学习资料读一读”。</p><p> 从此我就走进单元教学法的世界,踏上成长的阶梯!</p><p> (一)</p><p> 先说培训学习。那个时候条件艰苦,没有电脑,没有复印机。我记得那个时候全校流通的培训资料,只有一本16k蓝色封皮薄薄的小册子。我们就抄写,每人一个笔记本,一个星期内轮流着抄写完毕,有空就拿出来学习、交流,指导教学。教研组会上,一是学习《教学大纲》,老师们业余时间把《大纲》中语文学科的内容也专门抄写下来;二是备课交流,同年级教师单元教学内容和设计逐项比较,讨论交流,每一次都热烈非常。当然有些好的做法大家共同分享。</p><p> </p><p> (二)</p><p> 那个时候老师们非常重视第一部分“整体规划”备课,因为《教学参考书》上并没有明确具体的相关内容,也没有教案,只能靠教师自己分析领悟提炼。大家先认真的读单元内每一篇课文,再结合教学参考书研究,单元内所有课文都研究完了,再提炼单元总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方法。这个时候年级备课组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当然花的时间多、工作量也大,却很少有怨言。</p><p> 单元检测的题目编写、刻蜡版、印刷、阅卷,一般都是教师亲自动手完成,王安祥、魏昌学、姚安民、赵振海、崔进科、党现芳等老师刻的蜡版最漂亮,大家伙儿谁见谁夸。</p><p> 讲评完以后,学生摘抄重要题目或者知识点,教师写出“教学札记”(今天称为“教学反思”)。那个时候我们的“教学札记”大多以日记形式记载的,大家多是20几岁最喜欢记写日记的年龄。</p> <h3> (三)</h3><h3> 最想记住的是赵德武老师。那个时候我和赵老师办公室是邻居。一有空我就向先生请教,有时把我的备课让他看看,他总是把备课留下来,送还的时候,我发现备课上先生把我的“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重点”“单元教学难点”“单元教学方法设计”等内容,已经删、改、补充了好多好多——这和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何其相似,20多年来我每次讲授《藤野先生》这一课的时候总是感叹不已。如今赵先生已经作古多年,提起这些,不能不让人唏嘘不已,潸然泪下。“春风十里,不如你”。</h3><div> 1993年秋季我担任毕业班的课。赵德武老师认为“6个学期的语文内容其实是一个大单元。以字词、句子、修辞、文学文化常识、名著、四类文体阅读、写作等知识点为纲具体展开复习。”</div> <h3> 比如字词,那就6本课本中所有重点注释集中在2—3天复习,读写摘抄一条龙。最经典的是对文言文的复习。比如《马说》中遇到“其”“之”两个重点虚词,那么就安排学生课外把6本课本中所有含“其”“之”的句子找出来,“学生寻找例句,筛选归纳出初中阶段两个虚词基本用法”“多次翻阅同一篇课文,内容熟悉,其它知识点在无意识中记住了。”这是分册复习所不具备的好处。</h3><div> (四)</div><div> 1992.9—1998.7,马家庄中学有效开展单元教学,练好了语文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加速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了一大批教学骨干。其中党现芳、梁温霞脱颖而出,成长为省级教学能手。</div> <h3> 如今,赵老师已经作古多年。每想起那一段岁月,总清晰浮现先生的音容相貌。</h3><div> 先生,一路走好!</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