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言北调(读书杂记二)

休懒鱼

<h3><font color="#010101">突然发现,以前我读书时还是蛮认真的,会写点感受。但现在不行了,最多用枝笔划几条杠杠。<br>今天,终于将以前的东西整理了下,取名《南言北调》。<br>谢美篇的进步,有了美文一评论专栏。让我可以玩得开心。<br><br><br>目录<br><br>一、李广田的《乡愁》。<br>二、冯至的散文。<br>三、一只拧不紧的水龙头。<br>四、这个美国佬。<br>五、在创作纵贯线上值得尊重的诗人。<br>六、废园中的琵琶声声。<br>七、你,你母亲的情人是棵草。<br>八、文字。<br>九、不错的《阿勒泰的角落》<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br><br> <br><br> 李广田的《乡愁》<br><br><br>  昨日晚,喝完酒,便觉得有些空寂与无事。在书架子上拿出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闲看。顺手翻到的是"诗国的阴霾与曙光"一节,介绍的是李广田。<br>  李广田的作品我应该看的不少,是散文上的大家,《画廊集》《灌木集》均不错。小说略逊色,而文学评论又具有独特的价值。<br>  呵呵,谈到他的诗我并无太多的印象,只大致记得好象有本《行云集》,所以当我读到对他的诗的介绍,便有了一些吃惊。<br>  转而看到书中介绍他的那首《乡愁》,我便真的感到自己的孤陋寡闻了。<br><br> <br> <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乡 愁<br><br> 在这座古城的静夜里,<br> 听到了在故乡听过的明笛,<br> 虽说是千山万水的相隔,<br> 却也有同样受伤的歌吹。<br><br> 偶然间忆到了心头的,<br> 却并非久别的父和母,<br> 只是故园旁的小池塘,<br> 萧风中,池塘两岸的芦与荻。<br><br> <br>  这个山东汉子,我的老乡,在那个年代,写乡愁不用写爹写娘,写写几棵池塘破草,就写出我至今还拍桌子叫好的东西,这真是神了。<br>  可悲的是,我今天才看到它。<br>  就诗的本质而言,它比台湾诗人余光中的那首《乡愁》要更具象,更朴实,更让人玩味了。<br> <br> 2008.1.7</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br><br> 冯至的散文<br> <br><br>  今天没有喝酒,思想便是清楚的,今天的天也不象是冬天,空气也有点暖意。依然是到书架上去,依然拿到的还是《中国新文学史》,看的却已不是诗歌的章节,是散文的泥藻与花朵一节。<br>  这节着重介绍的是何其芳、李广田、丰子恺、冯至、沈从文等。而周作人、林语堂、鲁迅、茅盾、朱自清、冰心等都被轻轻地带过。这想来是有缘由的,一是恐怕是年限之故,大家也有息笔的时候,正好也写不出什么;二是恐怕是涉及文学理念的缘由,《语丝》的解体,“左联”的成立,于是便起了争端,更伤了环境。<br>  着重介绍的文人中,其他人的散文我是知道的,但冯至的散文,我接触不多,过去只是很看重他的《十四行诗》,所以便细细读了下去。<br>  书中介绍,冯至的散文最好的是《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讲的是一位雕刻家想雕刻一位面带微笑的天使,但面对模特他始终雕不出天使的微笑。而最后作为模特的少女,在某一天面带微笑,溺水而亡,其笑容被制作成“死面具”在塞纳河畔售卖。文的开篇是这样的:<br>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修道院楼上的窗子总是关闭着,但是有一天例外,其中的一扇窗子开了。窗内出现一个少女。<br>  巴黎在那时就是名城:学术的演讲,市场的争逐,政治的会议------从早到晚,没有停息。这位少女在窗边,只是微笑着,宁静地低着头,看那广场上的人间;她不知道下面为什么这样繁华。她正如百年才开一次的奇花,她不知道在这百年内,年年开落的桃李们做了些什么匆忙的事。<br>  这时候从热闹场中走出一个人来,他正在想为神做一件工作,他想雕一个天使,放在礼拜堂里的神的身边------<br><br>  确实这样的文字很美,怪不得司马长风要说:无论文字的功力和火候、情趣的广度和深度,冯至都算得上那个时期最伟大的散文家。遗憾的是作品太少了。<br>  <br>  于是,看到此,我也少了点自责。作品太少,成为许多人未有读过的理由,包括我。<br><br> 2008.1.11</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  <br><br> 一只拧不紧的水龙头<br> <br> <br>  《山居杂忆》这本书不知各位朋友看过没有,这是一本杭州人写杭州为主的书。我买的是1999年出版的,出版商是南海出版社,印刷是中国石油报社印刷厂。我当时就想,怎么会跑到石油部门去搞书了。<br><br>  写书人是一个旅居澳州的杭州老太太,姓高,名诵芬。出书时已年近八旬,写的也就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事。这是她的第一部作品,我想也会是她最后的书。<br><br>  我喜欢看随笔类的东西,当时在观巷口的新华书店看到此书,便顺手买了回来,谁知道这一看就看了八年。因为,这样的书,你是不用急急忙忙的去看的,你也是不用从头到尾的去通读,它是纯消遣的,有点象周作人的后期作品。一天劳作后,你可以靠在沙发上或依在床角边,一边捧着它看,一边想着什么。可以在用餐的同时,随意打开一页,人便会跟着她的笔触去了,看看吃吃,吃吃停停,思绪里含蓄着饭菜的香味。当然,与周作人相对照,她写得更贴近社会一些,也更低层一点。<br>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她写杭州的风俗是这样的:<br><br>  旧时,如果一个女子到了二十多岁还没有许配人家,父母就要担心她恐怕只能做“继弦”了,也就是做“填房”,或者只能“柱大门”,这是杭州话,意思是嫁不出去,象一根柱大门的木头。<br><br>  这隐约的透露出,女子在那个封建社会里的几许无奈。再如她在《叶妈》一篇里写:<br><br>  我小时侯家里有个忠心耿耿的老佣人,叫叶妈。虽然她已经故世半个多世纪了,但是我在谈话中还会常常提起她。那时做佣人的总希望好好地服侍东家,只要东家满意,她也就可以安安稳稳在主人家工作一悲子,不用担心吃住,而且还有储蓄,将来可供子孙买田、买地,以后也可以发家致富。<br><br>  这个叶妈,也算是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只不过,依附着罢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作者出生在杭州一个名门世家,据记载其祖母在杭州广有家产,由此她可称为大家闺秀。但因自幼却少读书,少了系统纲常教授,故也少了些小姐、夫人的矜持和富贵欲,多了些常人的随和,与下人相处甚易。而她写的这本书,虽是回忆,但又更象是笔记,共50篇,当年是在澳州某报上连载刊登,后集结出版。其文笔冷静,客观。写法又类相似与《普鲁旺斯的一年》,将一件件趣事娓娓道来,区别只不过一个有着异国情调,一个有着本土的旧事心结。她的情感和语言都是朴实的,朴实到就象一只拧不紧的水龙头,水一滴一滴地落下来,无意中就把一只大水桶滴满了。读这样的作品,它不会使你心潮澎湃,受益深广,只会偶然让你思索那个时代的那些人,以及他们说过的话,干过的事,经历过的人生。<br><br>  在我们这个时代,有许多东西是喜欢轰轰烈烈,喜欢排山倒海,喜欢惊天动地,喜欢语不惊人誓不休。在我看来这些固然眩目,也有一定的必然,但长久看,不免回避地好。其实,有时,人一旦没有了太多的理想和太大的目标,反显得踏实自在,反显得亲切可爱。 <br><br><br> 2008.1.15<br>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br><br> <br><br> 这个美国佬<br><br><br>  这几天世界证券市场爆跌,中国的也未能幸免。<br><br>  这几天在自己的书架上摸来摸去,最后,手便停留在投资类区块。拿出来的是《金融教父——格兰姆全传》。这是购于1998年的书,已阅几遍,今重温。<br><br>  华尔街最伟大的投资大师华伦·巴菲特曾经说:在许多人的罗盘上,格来姆是达到北极的唯一指标。<br><br>格来姆进入华尔街是1914年,时年20岁,距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名后约50年。亦晚于1884年出笼的道氏指数30年。<br><br>他进入华尔街15年后,美国结束了飞速发展的“繁荣七年”。1929年股市大崩盘,之后便是漫漫地大萧条期。当时的美国的状况是这样的:<br><br>股市一落千丈。<br><br>经济螺旋式下降。<br><br>工厂倒闭。工人失业。无数人无家可归。<br><br>20年代,美国机车公司年售600台机车,可1932年一整年只卖一台。<br><br>银行象多米喏骨牌一样,一家一家倒闭。<br><br>1932年罗斯福上任的前一天,所有的州长都宣布银行放假。美国的金融心脏停止跳动,总统的口袋里现金只有8美元。<br><br></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不知道这一切是不是真的,至少它让我胆颤。至少我知道罗斯福颁布了《银行紧急状态法》。至少我知道在这危难时刻,罗斯福发表了第一次“炉边谈话”,他说:我的朋友们,我想花几分钟时间和美国人民谈谈银行业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伟大的灾难洗涤着人们的灵魂。从死里逃身的格兰姆,1934年与陶德合出了《有价证券分析》这一巨著,之后便是他在格兰姆——纽曼公司中辉煌的操盘历史。之后巴菲特投其门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格兰姆是具有魅力的,我喜欢他不仅仅是以上的方面。更在于,我没想到这个整天围着金钱计算的人,会这样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想说的是,我人生中至少一半以上的乐趣,源至心灵世界,以及源自文学和艺术中文化及具美感的事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他强调:艺术生命,这个被很多现代人所遗忘了的生命,是我的真实生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格兰姆是令人感叹的,他是诗意地栖息在这个世界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2008.1.28</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创作纵贯线上值得尊重的诗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看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发觉杭州诗人戴望舒,在创作的纵贯线上,写的东西是越后边越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他的成名作,是1927年创作,28年发表的《雨巷》,当时一出来便风靡了诗坛。其实今天看来,《雨巷》也就是有着一个优美的外壳,内容却属轻盈。风靡的原因,亦在于当时新诗的白话过头,于是有节奏美感的《雨巷》便容易给人清新的感觉,风靡了,也就不足怪了。它出现的意义大于诗本质的好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后来,在抗战时期,风花雪月的诗歌变得苍白无力,当时出现了艾青等人以反映国难苦难为主题的现实主义诗歌。而此时的戴望舒因抗战也移居香港,任《星岛日报》副刊主编。在港期间他经历磨难,日本人占领香港后,1942年春入狱,坐了七个星期的地牢,受了种种酷刑,在狱中他写了一批好诗,其中一首《我用残损的手掌》更是雄浑悲壮,全诗二十七行句子,一气呵成,句句深沉,充满力量。我感到这篇作品无论从内容和艺术的角度看,皆要胜过当时所有的诗歌,其怀抱中国之情容于诗的艺术之中,催人泪下,诗人终于开始走出象牙塔。</span></p><p class="ql-block"><br></p> <h3><font color="#010101">诗的开头是这样的:<br><br><br>我用残损的手掌<br>摸索这广大的土地:<br>这一角已变成灰烬<br>那一角只是血和泪<br>这一片的湖该是我的家乡<br>(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br>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br>  ------ ------<br><br>这里的这一片的湖的地方,可能就是杭州了,也许是杭州的西湖。如果是,我没有想到,我们家乡的这个弱丽的西湖在诗人的笔下能变得如此能够承受重量了,当然,在当时全面抗战的时期,每一片湖,每一寸土地,都承载了重量。这是诗人进步,走出了轻飘,忧郁诗风。<br><br>  但照我看来,《手掌》还不是他的最好的作品。戴望舒先生最好作品,是他后来创作的那个短的不能再短的诗。<br>  那是他前往萧红墓凭吊,写下的《萧红墓畔口占》。看后我感到,这是一首,后人永远无法超越的作品。虽然全诗只有四行,但却让我真正觉得他是个伟大的诗人了。<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萧红墓畔口占<br><br>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br>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br>我等待着,长夜漫漫,<br>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br><br>时间、空间、红山茶、等待、长夜、海涛、闲话等,情感浓缩在这些词汇中了。在短短的诗句中,疑聚了他对死者深沉的喜爱和理解,还有就是对碌碌人生的透彻感悟。在这里文字是他们情感交流的桥梁,做到了简洁、细微。前两句中的“六小时”和“一束红山茶”,属细微计量,非常具体,有实际指向。后两句则是舒缓的节奏,运用你我不同处境,反映出两者心境的微妙不同,表达了对萧红深深的敬意和自己的坚定意念。这,让我看后思索久久,深感一个诗人,在那场国难中,终于成熟了。<br><br>  好的文字,会产生好的效果,会在不同读者心灵里产生共鸣,虽然共鸣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其美好性毋庸置疑。就拿这首作品来讲,有的人仿佛看见的是爱情,有的人看见的是友情,还有的人可以看出亲情来。是爱慕?是爱惜?是爱恋?是爱怜?还是爱戴?好像都有一点。这就是好作品的伟大所在,它能给不同人,不同感觉的好。<br><br>  人与人之间,有许多交往的方式,文字是一种。静静坐着,心灵沟通又是一种,就像戴望舒与萧红,虽然他们阴阳两隔。 (2008.2.12)</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br><br> <br><br> 废园中的琵琶声声<br><br><br><br>  看书,重温朱湘。<br>  喜欢他的诗,喜欢他的散文。<br>  《废园》,写得太好了,是短短的,干干净净的,只六句,却是永恒了,是新诗中的精华。<br>  共赏。<br><br>  废园<br><br>有风时白杨萧萧着,<br>无风时白杨萧萧着;<br>萧萧外更不听到什么;<br><br>野花悄悄的发了,<br>野花悄悄的谢了;<br>悄悄外园里更没什么。<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内心的萧萧,情亦萧萧,意亦萧萧,园子启不萧萧。悄悄花开,悄悄花谢,自开自谢,跟没有开过一样。有点象我们悲凉时心中长了草。不同的只是,这悲哀中还有空灵,写的时候他还不到18岁。我想不通的是,这年纪,如何会有这般心境!<br><br> 还喜欢,他的《昭君出塞》,看后,掩卷欲泪,悲凉。<br> 再共赏。<br><br><br> 昭君出塞<br><br>琵琶呀伴我的琵琶:<br>趁着如今人马不喧哗,<br> 只听得蹄声嗒嗒,<br>我想凭着切肤的指甲<br>  弹出心里的嗟呀。<br><br>琵琶呀伴我的琵琶:<br>这儿没有青草发新芽,<br>  也没有花枝低桠;<br>在敕勒川前,燕支山下,<br>  只有冰树结琼花。<br><br>琵琶呀伴我的琵琶:<br>我不敢瞧落日照平沙;<br>  雁飞过暮云之下,<br>不能为我传达一句话<br>  到烟霭外的人家。<br><br>琵琶呀伴我的琵琶:<br>记得当初被选入京华,<br>  常对着南天悲咤;<br>哪知道如今去朝远嫁,<br>  望朝阳又是天涯。<br><br>琵琶呀伴我的琵琶:<br>你瞧太阳落下了平沙<br>  夜风在荒野上发,<br>与一片马嘶声相应答,<br>  远方响动了胡笳。<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  功力很深,情在诗外,古典美与现代诗意像的完美结合。虽然略微长了点,但层层推进的手法,韵感十足,回肠荡气,把王昭君这个小女子身在天涯的哀情表现的十足了。写下此诗时,他也只有22岁。才气逼人啊。<br><br>  朱湘才华出众,创作以叙事长诗为主,但短章也如此了得,佩服。<br><br>  但他生活坎坷,早年父母双亡。<br>  据说因拒绝学校早餐点名制度而被清华开除,之后不知咋地又进了清华,是人称的“清华四子”之一。留美两年,不如意。<br><br>  他,一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与世不合。因奔波求教职未果,1933年12月5日,一个好冷的冬天,跳江自尽,时年29岁。<br><br>  看他的诗,感觉到了,园中有萧萧的白杨,亦有颤颤的,琵琶声发。<br><br> <br> 2008.3.21<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br>  <br>  <br><br> 你,你母亲的情人是草<br><br><br>看书,越来越少。但日子过得写意。<br><br>今天终于到书架上摸了一本,是《美国现代诗选》下册。可能是受各种各样的事体冲击,一会儿艳照,一会儿还是,好象这个社会也很贱,找骂!便想看看美国“垮掉一代”的东西,亦好骂之。<br><br>柯尔索是“跨掉一代”中最年轻的诗人,也是一个在监狱里自己修练出来的少年犯。他父母是一对十分年轻的意大利青年,当他一岁时母亲就弃他回国。于是,他多次被收养,多次逃跑。之后,多次偷窃,12岁就坐牢5个月。后多次入狱。狱中猛读名著,好像颇有自学成才基因。1950年获释与“跨掉一代”掌门金斯堡相遇。此时年方20,才华惊倒金斯堡。<br><br>之后,1954年他不知怎么就进了哈佛,一直搞不懂,哈佛的门这般就进去了,接着故事继续传奇般展开。1955年50位同学为他凑钱,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布拉特尔街的贞节夫人》。因未全读,不知有无黄艳与暴力,好象没有应该没有。1956年开始,呵呵,出没酒吧和咖啡馆朗诵诗。如果这些属实,此人经历甚怪。<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面选一首,《你,你母亲的情人是草》,共赏。<br><br>你,你母亲的情人是那最绿季节的草,<br>你是一个私生子诞生在他手里<br>他生命短暂<br>没有足够的时间教你太阳<br>  教你雨,教你风,<br>当你还是在他手里摇呵摇呵<br>直到那心怀嫉妒的季节暗害了他。<br>冬天,来了<br>你还没有学会走路<br>  踏破那掩埋他的雪;<br>你的母亲会带你去,把你顶在头上<br>把你举在风中<br>而风,会在你耳中低语<br>告诉你那没草生长的地方<br>天上最慢的云给你母亲引路<br>她会跟着云彩<br>  随着飘雾,踏上铺满沥青的路<br>走到终点那里,<br>在那铺满沥青的城市,你成了<br>孤儿<br>那里寸草不生,片云不留。<br>你的母亲,要回到另一个季节<br>另找一个情人,但他也活不长久。<br>冬天紧追你的母亲,想占为己有;<br>它的嫉妒使我们大家都成为孤儿。<br><br><br>  我看后感觉很好,很委婉抒情的诗,连嚎叫和世纪末的影子都没有,怎么就划到“垮掉一代”了。<br>  如果我是他同学,也会为他出诗集,掏个份子钱。<br><br> 2008年3月24日<br><br>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br> <br><br> 文 字<br><br><br>昨天下午在家看《文汇报》,感到好看的东西不少,其实,这张报纸平时看得很少,大多时间是飘飘过的。但文汇报的副刊,其实不错,笔会、文艺百家等栏子都不错。这一期讲得是回顾80年代的文化。写舒婷们的一篇,文字不错,浓浓浅浅的文笔,朦胧中便寄托了对于80年代的情感。也勾起我对北岛、顾城等人作品的回忆。80年代确实是个文化的丰收年代,有诗有小说的出萃,也有美学和史学的翘楚。<br><br>还有一篇是刘心武的,写的是李黎,这李黎也是从大陆到台湾的女士,也有作品叫座。当然我没看过。<br><br>大都人认为,80年代出彩的是一些青年作家,再多也有些中年的。但我却感到,80年代有着两个老作家,是不可忽视的,他们多是70——80岁高龄了吧。一个叫汪曾祺,另一个么,是孙犁。中国现代作家中的文字功力,这两位,没的说了。汪的小说,孙的散文,当然,再加上徐迟的报告文学,都是炉火纯青。</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旧式的婚姻,过去叫“天作之合”,是非常偶然的。据亡妻言,她十九岁那年,夏季的一个下雨天,她父亲在临街的梢门洞里闲坐,从东面来了两个妇女,是说媒为业的,被雨淋湿了衣服。她父亲认识其中的一个,就让他们到梢门下避雨再走,随便问到:“给谁家说亲去”——<br><br>这就是孙犁的《亡人逸事》摘选,讲的是自己的妻子与自己的相识和生活,写得太好。<br><br>而汪曾祺小说中的文字,就像眼睛一样会忽闪忽闪地,我只能这样来比喻了。不然,就不会有《受戒》,也不会有《异秉》等等了。现在我感叹的是,这两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子,当时这文字是怎样地磨练出来的,做到了与生活的相合。<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冬天来了,望出去,我窗前的水杉树开始落叶纷纷,给它们写几个句子吧。<br><br><br>水杉树<br><br><br>这排水杉树站得直直的<br>在初冬呈现棕红,<br>北风刚刚吹来时<br>棕红们站得直直地。<br><br>风更大时,<br>棕红的树叶落满地面<br>地面上棕红一片,<br>没了棕红色的树<br>还是站得直直的。<br><br><br>有时想,这些出类拔萃的老先生,还真有点像,我窗前的水杉树。<br><br> 2010.11.2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br><br>不错的《阿勒泰的角落》<br><br>  <br>去书店,看到一本叫《阿勒泰的角落》的书,翻看,发觉不错,作者,李娟,没听说过。购买一本,25元,时逢西博会期间,收款员说:85折。合算。<br>回家后,翻看。断断续续的翻看。这,又是一本不用记页码的书,也是一本不用一气看光的书。闲暇时打开来,读几节。读着,便会将心绪平静下来,便会想,在新疆,那些遥远地方,风景和生活里的情趣。这一切,来源于作者的文字。<br>我的评价是干净、明亮、可爱、温暖。与安妮的蔚然不同,但也是够好的。<br>如她是这样描写男人喝酒的:<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我家的柜台下的角落里至今还堆着一些无法处理的宝贝,包括五件皮夹克、几顶皮帽子、几根马鞭、一副皮手套、两三个手电筒,还有一个摩托车头盔、一大堆匕首、一叠身份证、一个户口簿、数不清的手表(有一半都不能走了)。更可笑的是,还有一双皮鞋……全是赊帐的酒鬼随手抵在这里的,估计酒醒后就忘掉了。”<br>还有:<br>“更可气的是晚上,那些人也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毅力,冰天雪地里能连续敲几个小时的门。他们越是这样,我们越是不给开;我们越是不给开,他们越是要坚持到底,不烦不躁,一直叮叮咚咚敲到天亮,就回家睡觉去了,一觉睡到晚上,吃饱了饭,再来接着敲。”<br>这样的描述更有趣:<br>“经常是干活干到半夜,一出门,就给门口堵着的东西绊一跤。低头一看,又是一个醉趴下的,不知在冰天雪地里倒了多久了,于是赶紧把他拖进房子,扔到火炉边搁着,让他自己醒过来好回家。”<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描写男人喝酒很出彩,那么描写女人什么才能与此匹配。我看到,一个做裁缝的家庭,常年在那片土地上流动着,做着裁缝,所以对女人的描写一旦落笔到服装上,同样精彩纷呈:<br><br>“来这里做衣服裙子的女人们,一个比一个可爱,可爱的简直都不忍心收他们钱了。哪怕是五六十岁的老妇人,撒起娇来,也跟小姑娘一样动人。她们会像念诗一样哀叹自己的青春,满脸难过,眼睛却狡猾地笑。<br>年龄小的就更难对付了,她干脆紧紧搂住我妈的脖子,拼命亲她,让她气都透不过来,再口口声声地喊她“妈妈”、“亲爱的妈妈”。<br>到了后来,我们的价格降的和“小上海”家的一个档次——实在是没有办法呀……<br>价格一降,我们的生意就更好了,也更忙了。冬天的时候,经常是深夜过去天亮了的时候才开始休息。<br><br>大凡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爱情会在任何地方发生,再偏远的角落里也一样,会发生。而且是惊奇于可爱并存,下面是她写妹妹的恋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十七岁、十八岁,虽然只相差一年,但差别太大了。去年还是一个倔强敏感的少女,今年一下就开窍了似的。虽然这件事上我们都瞒得很紧,但她自己肯定感觉出了什么,并且还有所回应呢!第二天,赶在卢家小伙子过来接她之前,我们看到她把各破三个洞的球鞋脱了,换成压箱底的新皮鞋,还欲盖弥彰地解释:“噢,昨天汗出多了……那双打湿了,……湿透了”<br>到了第三天,又把灰蒙蒙的运动服换成了天蓝色的新外套——干活去穿什么新衣服啊?但我闭了嘴什么也没说。她自己都舍得我还多什么嘴。<br><br>遥远的相当于异域里的生活里,有些事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但大多数事还是和我们的生活相关联着。李娟写故事的笔,细微地触碰到辽阔大西北上那些最粗犷的东西,她没有放弃小处点睛与刻画,用心去碰撞,在粗犷上点亮了星星点点的那些不会轻易熄灭希望,鼓舞人要在无论多么恶劣环境里坚强而快乐的活着,品尝着生活的原汁原味。<br><br>不写了。<br>仅建议,你去买一本读读。<br><br> 2010.11.12</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