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田忌输后赢,任章取先予,<br>汲黯柴草比,荀卿水舟喻。</b></font></h1> <h1> 今天四个故事的押韵属于“一七辙”,故事的内容归纳为“寓言与哲理”类。</h1> <h1> 【田忌输后赢】(tián jì shū hòu yíng)<br> 典源:典故“田忌赛马”出自《史记》。涉及人物:齐王、田忌、孙膑。<br> 题解:田忌与齐王赛马,每次都输,后来采用孙膑的计策,居然赢了。<br> 故事:战国时候,齐王经常要田忌和他赛马,规定每个人从自己的上、中、下三等马中各选一匹来比赛。由于齐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同级别的马强。所以比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田忌每次都是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但这次比赛却让田忌露了脸,什么原因呢?因为田忌赢了,本来是不可能的事,却是孙膑给出了个主意,三场比赛田忌二比一获胜。什么主意呢?原来齐王派出上等马时,孙膑让田忌出下等马,田忌不乐意呀,这还不得输惨了?孙膑告诉他不要紧,先输一局吧。第二局齐王出中等马时,孙膑让田忌出上等马,这一场赢了,因为田忌的上等马虽比不上齐王的上等马,但比起齐王的中等马来还是要略胜一筹的。第三局田忌用中等马与齐王的下等马比,一个道理,也赢了,结果是三局两胜。田忌在整体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不仅没有输,反而赢了齐王。<br> 感悟:选择是需要理性的,放弃小部分,得到了大部分,这才是精明、聪明、高明。什么都想得到,往往什么都得不到,舍掉小我成就大我才是上策。这就是“田忌赛马”带给我们的启示。</h1><h3><br></h3> <h1> 【任章取先予】(rén zhāng qǔ xiān yù)<br> 典源:典故“欲取先予”出自《战国策•魏策一》。涉及人物:智伯、魏桓子、任章。<br> 题解:任章是春秋时期人;取就是拿过来;予就是给予,舍出去;本题之意为:任章劝主子魏桓子把土地割让给知伯,只有这样才能保住自己,才能收回更多的土地。<br> 故事:欲取先予是道家思想,老子《道德经》第36章中说:“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主要意思是:想要夺取它,必须暂时给予它。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要说这个故事,还是春秋末期三家分晋时的事,当时,晋国的大权落到了四家之手,这四家是知伯、赵、韩、魏。四家当中,属知伯氏势力最大,所以知伯氏野心膨胀,想独吞晋国。知伯派出人去向其他三家强要土地,韩氏给了,赵氏拒绝。魏氏的魏桓子拿不定主意,便向任章问计。任章劝魏桓子还是把土地割让给知伯。他说:“你把土地割给他,知伯必然骄傲而轻敌,而邻国必然惧怕他而互相团结起来。以互相团结的诸国之兵,来对付骄傲而轻敌的知伯,最后知伯必败无疑。《周书》上说的好,要想打败对方,必须暂时扶植他;要想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必须先给他一点东西。”魏桓子按照任章的话把部分土地割让给了知伯。知伯势力更大了,也就更加骄横、贪得无厌了,韩、赵、魏三家联合,消灭了知伯氏。魏桓子也收回了比原来更多的土地而成了战国七雄之一。后人用“欲取先予”这个典故比喻要想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必须先给对方一点甜头。<br> 感悟:人生本来就是得与失的过程,或许在自然界中有能量守恒定理的存在,可在现实当中,却很少见到有公平守恒定律存在。不过有一点要肯定的是,要得到什么一定得付出什么。付出和回报可以不成正比,但是却从来没有不付出的回报。</h1><h3><br></h3> <h1> 【汲黯柴草比】(jí àn cái cǎo bǐ)<br> 典源:典故“后来居上”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涉及人物:汲黯、汉武帝、公孙弘、张汤。<br> 题解:汲黯是西汉人;柴草是指农村人将柴禾或草堆放起来的一项劳动;比就是比喻。本题之意为:汲黯作了一个比喻,说汉武帝选用人才像堆柴草那样,先运来的放在底部,后运来的堆在了上面,总结起来就是后来居上。<br> 故事:汲黯,字长孺,西汉名臣。在汉景帝时当上了太子洗马,后来当了地方官东海太守,因为他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是一种主管地方官吏任免的官职。不过汲黯也有一个毛病,就是与人相处很傲慢。他不讲究礼数,经常当面顶撞人,甚至当面挖苦过汉武帝,惹得汉武帝心中不快。这样的直人,就是再有能力,想要继续升职也是很难的事了。就在汲黯当主爵都尉的时候,有两个小官名叫公孙弘、张汤,他俩年纪较轻,资历、政绩都比不了汲黯。可就是这样不起眼的小官,后来却稳步上升,公孙弘最后当上了丞相,张汤也做上了御史大夫,两人都位列三公。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心里窝火呀,就想找皇帝发泄一下。有一天散朝后,汲黯找到了汉武帝说:“陛下,有句话想说给您听,不知是否感兴趣?”汉武帝回过身停下,说:“不知是何事,不妨说来听听。”汲黯说:“皇上您见过农人堆积柴草吗?他们总是把先搬来的柴草铺在底层,后搬来的反而放在上面,您不觉得那先搬来的柴草太委屈了吗?”汉武帝听明白了,但也不便发作,拂袖而去。打这以后,汲黯的官职更是稳稳当当的停在原地了。<br> 感悟:汲黯的比喻是很形象的,但是用来比喻提拔人才则有些片面、简单。实际上应该从自身找出不足之处而加以改进,才是正确看问题的方法。后来者居上,原本就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一味的论资排辈,肯定会阻碍事业的发展。</h1><h3><br></h3> <h1> 【荀卿水舟喻】(xún zǐ shuǐ zhōu yù)<br> 典源:成语“载舟覆舟”最早出自《荀子•王制》;唐代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中给予了概括。涉及人物:荀子、魏征、唐太宗。<br> 题解:荀卿是战国末期人物;水舟就是水与船的关系;喻就是比喻。本题之意为:荀卿将君主比作舟,民众比作水,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br> 故事:荀卿,姓荀名况,字卿。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因为是影响很大的思想家,所以大家尊称为荀子,也有很多人称他为荀卿。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是专门写给古代君主的,文章中对君主治理天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讲述了很多道理,提出了一些规章制度。这篇文章中第一次将君主和民众比喻成舟和水的关系,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说:统治者像是一条船,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这条理论的提出,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大。到了唐代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高度谨慎。唐太宗对荀子和魏征的这一观点十分欣赏,在与君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他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br> 感悟:荀子、魏征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特别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们的这一光辉思想,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接受。对历代统治者尊重民情民意,执政为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