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变迁----古村犁川

司宇航

<h3>  你问我家是哪里,我告诉你,犁川。犁川是哪?陵川吗?这样的对话可能很多的犁川人都遇到过,是啊,现在的犁川好像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里。被遗弃了......</h3><h3> 又有谁知道,曾经的犁川是怎样的,都有些什么,是什么发展状态,影响力如何。因为上面的那样的对话情境,让我开始寻找曾经的犁川,身为00后的我,对犁川认识度有限,所以这里的一些叙述,都是自己寻找资料,或者听老一辈人讲述的......</h3><h3> </h3> <h3>  古泽州府治图。</h3><h3> 在图中西南角可找见“犁川”字样。(该图取自《晋城史话》)《晋城县志》有语云:因处群山之中而有一道平川,故名犁川。</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u><font color="#ed2308">先从几张老照片说起</font></u></b></h1> <h3>  该图片取自某杂志,图中所示地点为村西沟(不是西沟村,是今天煤球厂所处的地方。这座桥今天仍在,仅仅是后面又有增修,且经多年的沙石淤积,与当年相比,自然景观发生了一些改变。</h3><h3> 下图为桥头的碑记</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这两通碑,现在躺在村委大院内,上面记述的是犁川程氏家族兴修八里坡石路的事情,以表扬懿德。</h3><h3> </h3> <h3>老照片中的古碑,已找到↑</h3> <h3>对比图来一波,同一个地点,不同年代,差距甚远。</h3> <h3>看山势走向,大概就是这里。</h3> <h3>东街阁楼旧照</h3> <h3>  听说这里以前商铺林立,繁华热闹,是主要商道。据说上图是军阀孙殿英的人途经旧照。孙殿英可不是个什么好东西,当年盗掘了很多清朝皇家的陵墓。所以,上图就算是他,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只是可以印证犁川当年的繁华,以及在交通商贸方面的重要度。</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u>八里坡清化古道</u></font></h1> <h3>  这几张照片据说是以前的八里坡,八里坡上有条古道。古道名曰“清化大道”。</h3><h3>当然,现在看到的古道已经不是这样了,仅仅保留了一段,仍旧可以感受到以前的发达程度。</h3><h3><br></h3><h3><br></h3><h3>古道遗迹图↓↓</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犁川大庙</b></font></h1><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5> <h3>  玉皇庙,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近年所翻修,按原有规格,形制修复,看上去仅仅是有外在,而无内涵。现保留万历年石供桌一张,为庙内最早的物件除此之外还有</h3><h3> 万历十年(1582年)由侍郎孙光佑撰碑一通。</h3><h3> 清顺治九年(1652年)神道碑一通,由进士陈卓撰文。</h3><h3>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修玉皇庙上院碑一通,撰文为资政大夫,户部浙江司郎王廷扬(王廷扬为王泰来第三代)。</h3><h3> 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玉皇庙金妆神像新增天棚碑,为阳城析城山田谓熊撰。</h3><h3>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重修碑记,撰碑者为河南卫辉府滑县知县陈筠。</h3><h3> 就现存碑文来看,各个都出自名家之手,可见当时犁川大庙影响力之大。</h3><h3> 据冶底岱庙碑记所述,犁川大庙,冶底岱庙,大箕大庙曾有三家联社祭祀的传统。所以,如果这个传统是一直延续的,则可将犁川大庙的年代推至宋元丰年间,因为冶底岱庙的正殿构建有宋朝遗风,且保存有宋朝遗留物件。</h3><h3><br></h3> <h3>  没有修复前的照片,曾为犁川中学所在地。所以建筑改动很大。</h3> <h3>  村中老人回忆,曾经的大庙月台上曾有一对砂石狮子,做工考究,而且规格超出一般所见,仅仅是底座就近两米,狮子肚子下面可容纳两个成年人,据推测,石狮子加底座高度可超过五米。狮子后面有四通石碑,据说是王泰来捐的,上面记载有大庙修建的前因后果,高度与狮子相当,碑石用料讲究,刻字生动而有力,同时用白灰填缝,不费吹灰之力便可以清楚的辨识碑文。可惜的是,“文革”期间,被炸毁,踪迹无觅。(村里老人说,石碑用作修了大桥,石狮埋在了河底)</h3><h3> 石狮子是犁川老一代人心里面一直挂念着的老物件,每次与他们谈论起那对狮子,老人们总会骄傲的说那是“泽州府出南门最大的”,但当提到去向时,都又十分惋惜的说“被炸了”“真是太可惜了”显示出一种失望而又怀念神情,狮子被炸,可能并非当时人们所愿,但是时代所迫,又不得不那样做。</h3><h3> 现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于是重修了月台,重树了两通大碑,一对石狮子(青石质地)。虽然可以用此显现当年盛景,为后来人留点“看头”,但在亲眼见过以前样子的人看来,现在的远不及当年,远没当年精细,古朴......</h3><h3><br></h3><h3>新的狮子 旧的碑刻↓</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u>天和院</u></font></h1> <h3>  天和院修建于康熙九年,与院前明远堂相承一脉,为朱姓家族,据说是朱元璋的后裔,清初分家,明远堂在前,天和院在后。(其实细想,“明远堂”有深意的)。上图为第一进的院子前的门,为歇山顶,规格较高,曾有匾额“大夫第”。显示出家族的荣耀与尊贵。</h3><h3> 可惜的是,由于历史原因,院落有一定的损毁,家族成员也各奔东西,分散在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h3> <h3>  天和院影壁,现代的技术无法完美复原,实为珍宝。但是,由于年代久远风化严重。</h3><h3> 上面的砖雕小人在“文革”期间被砸坏了。现在每砖雕人头处都有一个铁尖,应该是以前承接头用的。</h3> <h3>有没有发现左边那个有点像“朱”字?</h3> <h3>这是第三院的大门,上曾有匾额,文革毁</h3> <h3>  朱家曾排有十五个字辈,分别为:德、志、凤、正、中、义、贵、孔、霞、庭、川、蜀、琪、琦。当排到“庭”以后,人们渐渐忽视这些,好像就没有再延续下去。</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程家大院</font></h1><h3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010101"> 程姓算是犁川的一个大姓,家族人丁兴旺,历史上为犁川的发展做出了许多的贡献。传言曾有祠堂,我在村里发现一块残破的石块,上面写有“程氏光堂”四字,感觉像是祠堂上的构建,正好印证了有祠堂的说法。但是已经残败不堪,被用作路沿石,静静地躺在了路边,不禁让人感叹岁月变迁......</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该大院名曰“申家院”也有可能是“绅家院”具体是哪个字谁也说不清楚。曾经有匾额“绳其祖武”。“绳其祖武”四字出《诗经》,可以看出,这个家族文化底蕴深厚,匾额后不知去向。</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整个程家以前有好几个大院子,而且与现在保留的相比规格更高,更精美。</font></b></h3> <h3> 这个院子是现在程家仅存的一个老院子,虽然已经有些破败,但是从那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曾经辉煌过的印记。</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韦胡同阁楼</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西堂庙</font></h1> 西堂庙位于村里的一个小山包上,我小时候还在这里上幼儿园。该庙为三教堂,即儒、释、道三教合一。现存两通石碑,均为清顺治年间,其中一块为大清顺治拾柒年(1660年)岁在庚子拾月戊子日。<div>  据村中老人回忆,西堂庙正殿前原有一通碑,上有龙纹,偏殿原有木瓜树,“文革”后不知去向。庙外原有一大簇的柏树,树身高大,直插云霄,庙后有古槐一株,几人合抱不住,1945年左右被砍。</div> <h3>  当我看到这几个台阶时,就感觉怪,因为装饰不像一般的台阶,走近一看才知道是石供桌,以前是供桌,现在是台阶,供桌共有五块,其中四块施主为同一人,韦上智,时间是万历八年(1580年)。另一块施主姓秦,时间不清楚,据推测也应该是万历年。原因是这几块石供桌雕刻风格基本一致。这里离韦谷洞很近,我推测,韦上智应该是犁川韦家人。</h3> <h3>犁川河</h3> <h3>  &nbsp; 此图取自犁川河上游,基本保持原生态。</h3><h3> &nbsp;在《泽州府志》上,找到了关于犁川河的记载,但仅仅是有一张地图,文字记载未找到。</h3><h3> 我所见的犁川河是一条长流河(但现在看来像时令河),随季节变化大,冬天基本上是干的。夏天雨季时,水量充沛,村两委2005年进行河道硬化工作,可以说是美化了村里的环境,造福了村民。</h3><h3> 回想以前,两岸垒是砂石的河沿,中间是黄沙,流着清澈的河水,虽然流水细,但是基本不断。可能是村里挖煤,破坏了水系,现在冬天没水了。</h3> <h3>汛期图片奉上</h3> <h3>  自己都不敢相信,犁川河拍出来的样子竟是这样的,别有一番美的享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我曾写过一个似诗非诗的长短句来写犁川 如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虎踞晋普之南,</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独占平川之利。</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清源深山奔泻,</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沃壤一道神气。</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人文财富聚会,</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晋商繁茂遗迹。</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清化古道东西贯,</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晋商贸易南北通。</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天井关内第一镇,</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沟通中原盖世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平川一道如犁,</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古镇因此得名。</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泰来商业重镇,</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玉皇大庙独居。</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文革之风突起,</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巨狮石破天惊。</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古庙因此荒弃,</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从此无人再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世纪跨越之际,</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国泰民安之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古庙再次兴起,</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形在而神无聚。</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今朝古镇之名,</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已无昔日之兴。</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默默淡出视角,</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坐等历史时机。</h3> <h3>  曾经的辉煌,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留给我们的是断壁残垣,静静地伫立着,默默地看着犁川人,希望新一代的犁川人可以寻找原因,寻找出如今沦落到这步田地的原因......</h3><h3> &nbsp;</h3><h3> 时光无情人有情,消失的印记,隐藏在心底,你我共同砥砺前行,你我共同奋发向上,在不平凡的土地上,演绎出不平凡的自我,描绘出更美好的家乡。</h3><h1> <b><font color="#ed2308">祝犁川明天越来越好!</font></b></h1> <h3> 编辑此文本(只是初步的模板,还将进一步扩充内容),仅仅是为了整理近日所搜集的,关于村里的一些旧事以及相关地点今昔对照。仅仅是出于个人爱好,如果有哪些不正确,不恰当之处,欢迎指正,鄙人不胜感激。</h3><h3> 希望各位看官留言,告诉我,你们记忆中的老犁川,还有那些作为00后的我不知道的犁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