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安徽研学路]终点站: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美友2302272

<h3>爬黄山的前一天夜晚,早早的结束了一天的行程,为今天的黄山之行做好准备。</h3><h3>早上九点左右,大家排好队陆陆续续进入了缆车。随着缆车徐徐上升,眼前的风景也随之越来越美丽,山川壮丽,不时有清澈的溪水沿着石缝潺潺流下,在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我们惊叹于黄山的壮丽景色,一边欣赏,一边拍照,不知不觉中,缆车就到站了。</h3><h3>下了缆车,我们开始向迎客松前进。行了几百米的山路,楼梯愈发陡峭,道路也愈发难行,但是景色却愈发美丽——直到我们看到那棵屹立在岩石之间,伸“手”“迎客”的迎客松。</h3> <h3>黄山险峻,而其中以一线天为首。黄山的险峻充分体现在台阶的高度上。</h3><div>在攀上一线天之前,同学们已经攀爬了一段黄山,腿已经十分酸痛,但出乎意料的是同学们没有停下来休息,而是卯着劲儿向前走。看着大家满头大汗却不肯掉队的身影,我深深感受到大家的意志力并非那么简单。</div> <h3>走了大概一个小时的山路,我们终于到达一线天。远远望去,狭窄而陡峭的石梯令人望而生畏。一线天的上部分在两片巨石之间,上方还夹着一块石头。给人一种风雨欲来之势,就在这个地方还有着涓涓细流淌下来,又增加了它的险峻。同学们虽然已经汗流浃背,也依然坚持着向上攀爬。而真正令我感到震撼的是恐高的同学。即使身体万般不适,即使一眼也不能向下看,却也坚持登上了光明顶。 高一三张雨晴</h3> <h3>历经了几个小时,我们终于到达了白云宾馆,腿酸脚疼的站队,眼巴巴的等着其他班吃完饭腾出空位。终于坐上位置看到饭菜上来的那刻,十分激动。风卷残云的吃着满桌的菜,老师过来跟我们讲,我们面前的这些菜,都是挑山工挑上来的,不是汽车送过来的。我十分震惊,挑山工我在爬山的时候见过,一个扁担挑着两满筐东西。而我们只背了个背包爬到这里就已经筋疲力竭,脚疼腿酸的了,我瞬间觉得这顿饭十分珍贵了【实际上也很贵】,看着我们面前的“残羹剩饭”,内心十分过意不去,于是吃下了平时不喜欢吃的菜,发现实际上也没有那么难吃。</h3><div>这时候我就想起老师在学校让我们践行“光盘行动”时候跟我们说过的话,大致意思为“不能因为交过钱就心安理得的浪费”,此刻我对此的感受更深刻,我们这顿饭里背后不仅有农民伯伯种菜的劳动汗水,也有着被挑山工挑上黄山的汗水。所以就要在“不能浪费”上面加个“更”字。我们应该始终做到“光盘”因为这不仅是自身素质的一个体现,更是对别人劳动成果的尊重。</div><div>“酒”足饭饱以后,我们少做休息,开始了下一段山路的攀爬。 ——高一五 徐嘉悦</div> <h3>经历了3小时陡峭的山路又酒足饭饱后期,同学们终于到达了黄山之行的至高点:光明顶。光明顶是安徽黄山第二高峰,因其视野开阔,日光充足,故而得名“光明顶”。老师同学在光明顶上合影留念,突然黄山上下起了一阵急雨。先是蒙蒙细雨,而后忽的转成大雨倾盆,又大家因猝不及防慌乱的躲雨时,天空已渐渐转晴了。雨后的黄山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产生了与本身高大宏伟的山体本身强烈的冲突美感。</h3><div>这里要多谢老师们的提醒,多亏大家都带上了雨衣,雨伞,才幸免于变成落汤鸡。</div><div>不得不说,这场及时雨,真的是老天的恩赐。雨后天晴让黄山上显出了大片云海,这是平常很难见到的,而我们在一天之内欣赏了黄山多种天气的风景,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div> <h3>“最美的不是下雨天 而是与你躲过雨的亭子”</h3><div>黄山的天气像个小孩子一样,说变就变。行前的一天,查看了天气预报是雷阵雨。但是到了山半腰还是太阳四射,直到爬上了山顶光明顶,渐渐的下起了雨滴,愈来愈大。我们找出事先预备好的雨衣,躲在小亭子里。 哗啦啦哗啦啦....</div><div><br></div><div> “一山有四景 十里不同天”</div><div>好似十分钟左右,雨渐渐的停了,黄山再次金光闪闪。我们再次动身,开始从山顶向下爬,走着走着涌现大面积的云海,无边无际的腾云如潮水般翻滚而来,气势磅礴,与奇松怪石和绚丽的日出,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阳光穿过了挂满雾凇的枝丫。</div> <h3> “空山新雨后”</h3><div>上一秒晴空万里 转眼的时间山风就带来了片片云彩 下起雨。非常幸运看到了云海和如同季节性变化的天气。以峰为体以云为衣的黄山可以说十分壮观了。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感受的更深刻吧。也终于理解了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话吧~</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h3>雨过天晴,正如刚爬过黄山的同学们,历经坎坷,收获成功。</h3> <h3>“了解民俗 品尝美食 感受文化”</h3><div>4.4日早晨我们出发前往黄山糕饼博物馆,参观了与徽州人一生一世有关的糕饼,了解了一年各个节日徽州人的糕点文化习俗。</div><div><br></div><div> “笔耕不辍 厨房不冷”</div><div>馆内有DIY室,可以自己做糕饼。工作人员为我们准备了面皮和当地特色梅菜扣肉馅。我们进入室内先洗了手,接着姐姐们亲自动手教我们如何做烧饼,将面皮压瘪,放入适量的肉馅,掐边合拢。</div><div><br></div><div> “只有不懈的耕耘 才有完美的收获”</div><div>我们的烧饼经过高温的锤炼,刚出炉的黄山烧饼色泽金黄,吃起来酥脆爽口,油而不腻。黄山烧饼层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甜、辣、酥、脆。不待入口,便觉得香味浓烈,咬一块,既酥又脆,层层剥落,满口留香,令人回味无穷。</div> <h3>“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提起安徽,最先想起来的一定是汤显祖的这句脍炙人口的诗。此次安徽研学之旅,也在处处加深我对这句话的理解。</h3><div>徽州的山水、建筑,从白墙灰瓦到江上渔船,从绿水长流到万重青山,古老气息笼罩在整个安徽。这是一种仿佛一回头就是木头地板、雕梁、画栋的感觉。</div><div>徽州的美食,跨越千年,仍然站世界美食的顶端之内。就拿徽墨酥来讲。徽墨酥,甜而不腻,入口即化,有着黑芝麻特有的香气,呈长方形,所以被叫做徽墨酥。连一个黑芝麻的小糕点都能被赋予如此精致的名字,不愧是秀而巧的南方。学校还安排我们学包袱饺、包黄山烧饼,有趣味而且会有亲自做出来的成就感。</div><div>徽州的民歌,铿锵且富有节奏感,我们学唱《新安江号子》的时候,虽然费力的学着方言来唱,但是却十分的朗朗上口。</div><div>此次徽州之行,除却视觉、味觉、听觉的“盛宴”之外,也是精神的“盛宴”。我们浏览了众多博物馆,在浏览完各处景点之后,我们在博物馆可以为我们更深刻的挖掘表象后潜在的徽州深层文化背景。让我深刻理解“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万卷书是基石,万里路则是更好的理解书本的内容。</div><div>此行我所学甚多,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背后是文化背景、地理位置。</div><div>“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所言不虚。</div><div> ——徐嘉悦</div> <h3>制作:</h3><h3>梅竞丹</h3><h3>邓瞳</h3><h3>张雨晴</h3><h3>雷钰</h3><h3>徐嘉悦</h3><h3>指导教师:</h3><h3>卢岩</h3><h3>郝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