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窟(下)探访吴哥的前世今生

珠海愚女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吴哥王朝的发祥地~荔枝山</h1><h1 style="text-align: left;">在柬埔寨旅游的最后一天,我们听从司机的建议游览荔枝山。过去我从来没有听人介绍过这个景点,荔枝山对于我来说有点神秘。<br></h1> <h1><br></h1><h1>荔枝山位于市区北方约50Km处,地图上标作庫伦山,海抜1000m。公路盘山而上,陡峭狭窄,是泥土路,雨季千万别去。在路上看到很多老外坐在“突突车”上,到山上倒是不见了,估计“突突车”可能上不了山。<br></h1> <h1><br></h1><h1> 上得山来一看,山门很有气势!两边的蛇栏杆一直上到山顶。</h1><h1> 荔枝山原本叫做八角山,它还与我国元代《真腊风土记》的作者周达观颇有渊源。在整个暹粒地区,几乎无人不知我国元朝使节周达观,相传当年周达观一行到访吴哥王朝,把随船带来的中国荔枝赠给吴哥附近的居民,种子撒在八角山上。后来荔枝长满山坡,遂改名为荔枝山。</h1> <h1><br></h1><h1> 中国人常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荔枝山就是这样一座山。<br></h1><h1> 荔枝山是柬埔寨人心中的圣山。吴哥王朝的第一位国王阇耶跋摩二世,在荔枝山上宣布脱离爪哇独立,高棉王朝从此开始。吴哥王朝时代,荔枝山曾被称为大因陀罗山,也是阇耶跋摩二世宣布自己是转轮王的地方,此举通常被认为是高棉王朝的创立。</h1><h1> 被各种传说包围的荔枝山又是柬埔寨佛教圣地。山门外,各种神灵一样不少。以前荔枝山上寺庙和宝塔众多,寺庙和塔大都建于吴哥王朝后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由于长期的风雨剥蚀,尤其是外国入侵者的破坏,许多庙塔等古建筑都荡然无存。</h1> <h1><br></h1><h1>柬埔寨民众信奉佛教,人们对莲花尤为喜爱,因此有人把睡莲当作国花,并且把睡莲专门用来供奉佛陀。</h1> <h1><br></h1><h1>波列昂通寺庙是荔枝山上最大的寺庙,也是荔枝山必去的景点。在一块巨石前,一座精巧别致的亭子里供奉着一尊小卧佛,卧佛前有一个巨大的佛脚印,信徒往佛脚印里扔满了纸币。<br></h1> <h1><br></h1><h1>寺庙正殿则座落在巨石上,巨石有20 多米高、10 米宽,感觉就像一只巨象将寺庙和里面的佛像驮于背上。<br></h1> <h1><br></h1><h1> 山顶的寺庙里有一尊柬埔寨最大最知名的卧佛。这尊卧佛是在一块高达 25 米的硕大山石的顶部刻成的,卧佛身长 9 米,肩宽 3 米,白石纹理细腻,形象生动。<br></h1><h1> 因为山上的寺庙非常窄小,无法正常的拍到卧佛,只能分别从佛像的头部和脚部斜拍。</h1> <h1><br></h1><h1>站在寺庙出口平台上,荔枝山全景一览无余。</h1> <h1><br></h1><h1>寺庙左侧又是一块巨石,像一面巨大的石门。而石檐下供奉着几排小巧玲珑、雕刻精美的佛像。</h1> <h1><br></h1><h1>岩洞下有僧人在修行打坐。</h1> <h1><br></h1><h1>在山路旁有很多的石洞、亭台,供奉着各式的佛像、菩萨,可见荔枝山的宗教意义非凡。</h1> <h1><br></h1><h1>还有象征湿婆神的林迦座。</h1> <h1><br></h1><h1>吴哥的庙宇中最常奉祀的是象征湿婆的林迦座,传说流经林迦和优尼的水圣洁无比,可治疗疾病。荔枝山地处暹粒河的上游,在这里林迦的概念被发挥到了极致,历代的信众们在河床上雕满了林迦和优尼,清澈的河水流经这么多的林迦和优尼,阳光绿树红花倒映在上面,当然显得神圣无比!</h1> <h1><br></h1><h1>河床中的林迦,没有突出的柱状物,而是以圆形平雕代替,而且是5或7个一组,呈花瓣状,有的刻在方形有出口造型的优尼里,有的则是在大片石头上刻满圆形的林迦。</h1> <h3><br></h3><h1>正因如此,这里又有“千林迦河”之称。自从9世纪吴哥王朝的第一位君王阇耶跋摩二世起,这里便被奉为宗教圣地,在岩壁上还发现了数篇碑文,最早可追溯到1054年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在此举办祭典。</h1> <h1><br></h1><h1>河道中有一处圣水池塘,有许多朝圣者和信徒会到此祈福,冲洗生命之水,寓意生生不息。</h1> <h1><br></h1><h1> 在水里还有几组重要的浮雕,其中最重要的一组是关于印度三神之诞生的:(上图)毗湿奴以巨蛇阿难陀为床,漂流在乳海上,(下图)从他的肚脐上长出一朵莲花,莲花中央则生出了梵天大神。</h1><h1> 这组石刻旁还有神牛南迪和湿婆等几幅浮雕,但历经河流的冲刷,已被青苔覆盖,很难照出来。</h1> <h1><br></h1><h1>我们追随河水下到山涧深谷。</h1> <h1><br></h1><h1>小河最终汇成了柬埔寨最大的瀑布~荔枝山瀑布。水从高处奔腾而下,汇入暹粒河。电影《古墓丽影》中,茱莉在逃跑时便是从这个瀑布一跃而下。不论是游客还是当地百姓都喜欢在这里嬉戏,让流水带走所有的病痛忧愁,冲刷掉凡尘的苦痛,重新开始迎接新生活。</h1> <h1><br></h1><h1>荔枝山建立了国家公园,闲暇之时柬埔寨人都喜欢到荔枝山休闲玩乐,年轻人结婚也喜欢选择在这里拍婚纱照。</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罗洛士遗址群</h1><h1> 在吴哥大城东南角的15公里处,有一个游客稀少,静谧冷清的遗迹:罗洛士遗址群。</h1><h1> 罗洛士遗址群是柬埔寨目前被发现的年龄最老的遗迹。公元802年,加亚华尔曼二世结束了柬埔寨分裂的局面,在罗洛士地区登基为王,而他为了将王权神格化,以维持柬埔寨统一,于是建庙举行祭典,是为现今的罗洛士遗址群:包含神牛庙、巴孔庙和罗莱寺三处遗迹,是吴哥窟古迹的前生,也被称作高棉艺术的开端。</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见证崩颓后的感动:圣牛庙 </h1><h1> 战功彪炳的阇耶跋摩二世迁都吴哥新城前,旧的首都设在罗洛士一带。而圣牛庙是我们在吴哥遗迹所见最早的寺庙,建于879年,建造者是因陀罗跋摩一世,阇耶跋摩二世的孙子,主要作用是奉祀祖先。</h1> <h1><br></h1><h1>因陀罗跋摩一世开创了以砖块及砖红壤为主要建材的建筑风格。此遗址现由法国维护,为了设法保持遗址原貌,每块砖的黏合不用水泥,而是以棕糖、石灰、糯米浆混合而成,还有有的神庙的石块被一一编号拆下,然后藉助科技的辅助,重新建造。</h1> <h1><br></h1><h1> 圣牛庙主要由面东的三座砖塔构成,用来祭祀因陀罗跋摩一世的祖先们。前排中央最高的塔庙是献给其祖父~吴哥王国的开国君王阇耶跋摩二世,北边的塔庙献给其外祖父,南边的献给其父亲。这三座说明了吴哥王朝父系崇拜的重要性。<br></h1><h1> 同一平台还有三座面北的小塔,分别是献给前三座排祖先的妻子的。</h1><h1> 塔庙前有3座神牛南迪。在吴哥遗迹中,所有的南迪都是面向寺内的,因为它永远在等待主人湿婆的呼唤。</h1> <h1><br></h1><h1>圣牛庙目前尚留有多座浅浮雕和门楣,虽经过千年风化依然细致动人。门框和守护神所站立的神龛采用砂岩雕凿,前三座外墙上雕饰着男守护神,后3座外墙雕饰着女守护神。每座塔门口各有一对石狮守护着,造型古拙可爱,无尾,身躯较短,头部明显较大,厚重的蹲坐着,庄严地望向东方。</h1> <h1><br></h1><h1> 这几座砖塔已经挺立千年了,经历了岁月的风刀霜剑,红砖外露,荒草丛生,圣牛的五官都不见了,只剩浑圆的轮廓,彷佛是初胚的模型,静静蹲坐在历史长河中。远远地望着前方的三座塔,历史的凝重感尤其明显。</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千年的静默:巴孔庙</h1><h1> 因陀罗跋摩一世于879年兴建圣牛庙,紧接着次年完成为其父亲所建的巴孔庙,并将之作为国庙使用。</h1><h1> 巴孔寺是罗洛士遗址群中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庙宇,最典型、最壮观和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当年是真腊国都中心的一座大型庙宇,是吴哥第一座用砂岩石块代替红砖的寺庙,意义非凡,它曾经是市中心的大型庙宇,用作供奉神灵。</h1> <h1><br></h1><h1>巴孔庙格局方正,四周是绿树环绕的护城河。护城河外围每边长约800米。</h1> <h1><br></h1><h1>跨越护城河的参道两旁,巨大的7头蛇栏杆已具吴哥建筑雏形。不过巴孔庙的蛇栏杆是紧贴地面的,后来才发展成架高栏杆的样式。</h1> <h1><br></h1><h1>塔庙山东门引道两侧各有一座长形建筑,形式类似塔普伦和宝剑寺的藏经阁。</h1> <h1><br></h1><h1>东门的楼梯口有座圣牛南迪像,所以巴孔庙的主神是湿婆无疑。</h1> <h1><br></h1><h1> 塔庙山有5层,一层层往上缩减。由下而上分别象征那迦、加楼罗、罗刹、夜叉和须弥山上的众神。</h1><h1> 巴孔庙的格局,让人想到埃及的阶梯金字塔。直到今天,柬埔寨首都金边的市徽标志、金边市中心的独立纪念碑,都是以巴孔庙的山形塔为概念形象。可见其代表性。</h1> <h1><br></h1><h1>4个方位都有阶梯可登上顶层,而且每级台阶都用巨大的砂岩打造而成,两侧有石狮护卫。<br></h1> <h1><br></h1><h1>下方3级台阶的每个角落都有石象,可惜已不复完整。第4级台阶有12座砂岩造的小神龛,内奉12座林迦。</h1> <h1><br></h1><h1>顶层塔庙阶梯旁的两座吴哥特色的无尾狮,其中一座已无头,其昂首俯视,气势非凡。原先顶层塔庙4面出口各门的门楣和三角楣上都雕满了故事,现经岁月的冲刷,已经很难看清。</h1> <h1><br></h1><h1>塔庙内原先供奉着林迦,16世纪时曾被改造成大乘佛教的佛像。<br></h1> <h1><br></h1><h1>第一层围墙内的4个角落都有红砖建筑,西北和西南疑为王室住所,而东北和东南角建筑层顶中空,疑为王室火化场。</h1> <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底层的四周环绕着8座砖造小塔,每边2个。据碑文记载,这8座建筑里供奉着代表湿婆的8种替身,建筑外都有泥灰雕刻的守护神和阿普莎拉,保存状况不是太好。</font></h1> <h1><br></h1><h1>巴孔庙的装饰雕刻,大半断裂残破,但从其残存的身影中,仍可分辨出当时的雕刻风格:浑圆厚重,有宇宙初生时的质朴感。<br></h1> <h3><br></h3><h1>华丽的阿普莎拉女神已断手断脚,面目全非,只有丰腴的胸部,仍让人感受母性的厚实。</h1> <h1><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绿岛方舟罗来庙<br></h1><h1> 罗洛士遗址群的最后一个建筑是罗来庙。罗来庙原是因陀罗一世规划的,后由其子耶输跋摩一世于893年完工。目前所在的方形平台上有4座砖造塔庙,坐西朝东,前2座献给父系祖先,后2座献给母系祖先,从墙上雕塑的守护神性别可分辨。</h1><h1> 罗来庙是个岛庙。一千年前,因陀罗跋摩一世为了强国富民,在罗洛士修建水庫,挖出的泥土堆在人工湖中心,形成了一座小岛。其子继任后在小岛上修建了罗来庙。如今水庫水已干涸,我们仍必须登几级台阶才能上“岛”。</h1><h1> (因时间关系这次略过此庙,使用的是2013年拍的照片)</h1> <h1><br></h1><h1>这是献给男性祖先的塔庙。</h1> <h1><br></h1><h1>这是献给女性祖先的塔庙。</h1> <h1><br></h1><h1>罗来庙以砖为主要建材,不过门柱、门楣和假门都采用砂岩建成。门楣上的雕刻十分精采,男女守护神是在砖上敷泥雕刻而成,虽饱经沧桑,至今仍栩栩如生。</h1> <h3><br></h3><h1>4座塔庙中央有座印度教圣物林迦,而且4个方向分别有砂岩造的排水道,这是用于祭祀时,国王往林迦座上浇水用的,圣水向四方流出,供大臣和民众饮用。</h1> <h1><br></h1><h1>塔庙的南侧有座现代的僧院,其建筑是利用建庙时隐士的居所改进而成的。</h1> <h1><br></h1><h1>密林中僧院的僧尼在吊脚楼梯上为两位姑娘沐浴的温馨场面。</h1> <h1><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丛林中的一缕阳光: 巴肯寺 </h1><h1>顺便提一下吴哥遗址中年代排序第四的巴肯寺,它位于吴哥大城外墙西南角,这里是看夕阳的最佳位置。我们因为累了,就没和孩子们一道去。</h1><h1> 话说耶输跋摩一世在修罗来庙的后期,发现了15公里外的巴肯山,高高地从平原中突起,气势慑人;四周土地肥沃,暹粒河水量丰沛。此地更适合建城。于是公元907年,国王决定迁都并开始兴建巴肯寺。</h1> <h1><br></h1><h1>寺庙山的本体共有7层,以内层围墙所在处为底层,第2~6层都有12座以砂岩打造的塔庙,顶层则是5座排列呈梅花状的塔庙,中央塔庙供奉着象征湿婆的大型林迦。<br></h1> <h1><br></h1><h1>巴肯寺的寺庙山建筑代表须弥山,而其中许多数字与天文现象和历法惊人的巧合,引发了各种神秘学的解释。首先是巴肯寺的所有塔庙总数为108(包括底层44座神龛,寺庙山五阶共60座塔庙,加上塔顶的4座),正好是恒星历法里每月27天的4倍,而4正好又是月亮周期的4个样态。再者,寺庙山每阶有12个塔庙,而印度文化里就有黄道12宫之说。另外,由4个方位看寺庙山,每个方位所看到的塔庙数总和都正好是33,而印度神话里的重要神祗正好也是33个。无论如何,巴肯寺是9到10世纪的建筑奇迹,这些关于数字的解释,更为其增添了神秘色彩。</h1> <h3><br></h3><h1> 巴肯寺是最受欢迎的欣赏夕阳的景点,在这里还可以远眺沐浴在金色余晖里的吴哥窟和洞里萨湖。</h1><h1> 巴肯山上的神庙,古穆雄混,塔林式的建筑,延续了罗洛士遗址巴孔庙的风格,也开启了后来的吴哥窟。</h1> <h1><br></h1><h1> 从公元879年的圣牛庙~881年的巴孔庙~893年的罗来庙~907年的巴肯寺,这些历经千年的建筑已不再雄伟,曾经有过的华丽也残破不已。但是了解了它的历史,会使你发现废墟中其实充满感动:如果没有圣牛庙的红砖风格,后来的女王宫就会延迟出现,而没有巴孔庙的截顶金字塔式风格,那么吴哥窟的成熟也将延后数十年。</h1><h1> 更重要的是,这些建筑,作为吴哥王朝早期的建筑,已全部具备了吴哥窟建筑的全部要素:护城河、引道、藏经阁、五层平台、截顶金字塔、须弥主塔、塔林雕饰等,让以后的吴哥窟建筑整体遵循,细节发挥,创造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奇迹。</h1> <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密林里的珍珠:崩密列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五年前,因旅行团没有崩密列和洞里萨湖的行程,心里一直保存着深深的遗憾。这次自由行,这两个景点是一定要去的。</font></h1> <h1><br></h1><h1>崩密列,是一座小吴哥窟式的寺庙,名字的意思是“荷花池”。因无文字记载,估计兴建于1150-1186苏耶跋摩二世年代。这座寺庙距离吴哥古迹群以东40公里,崩密列是一座印度教寺庙,但是它有一些雕塑都反映的是佛教的主题。建造这座寺庙最初所使用的材料是沙岩,所以很多建筑都已经损毁,而且很难再被复原。据说战乱时期,这里被埋了很多地雷,2007年才完成扫雷工作对外开放旅游。<br></h1> <h3><br></h3><h1>崩密列的形制也是方方正正的,900×800(m),四个方位均有护城河、围墙、大门和参道,其中以东门最有气势。</h1> <h1><br></h1><h1>参道上的蛇栏杆大部分已散落一地。<br></h1> <h1><br></h1><h1> 但五头蛇神那迦仍在废墟中昂首挺立。</h1><h1> 印度神话中的蛇神的那迦,传说除了拥有剧毒和再生的能力外,更被人们作为掌管生死的神灵来崇拜。传说中它们居住在地下,拥有可以照亮黑暗的地底世界的世间罕有的宝石。在吴哥很多神庙的入口处都有蛇栏杆,人们希望以此利用它的力量得到守护。</h1> <h1><br></h1><h1>我们在吴哥所见的蛇神那迦,都是以单数组合的,有什么讲究还没弄清楚。崩密列是五头的,宝剑寺(左图)是七头的,荔枝山(右图)厉害了,多少头?数数,15头!</h1> <h1><br></h1><h1>崩密列形制上有3围回廊,但没有寺庙山层层向上爬升的形式。</h1> <h1><br></h1><h1>也有和吴哥窟相似的双重檐廊,但拱顶已被生长其上的树根破坏殆尽。<br></h1> <h1><br></h1><h1>崩密列四面都有门楼,这是东门楼。</h1> <h1><br></h1><h1>在东南角的塔楼上,有几尊罕见的阿普沙拉仙女雕像,其手托乳房的姿势可是别处没有的,只可惜头已被破坏。</h1> <h1><br></h1><h1>进入东门楼后,可见到参道两侧有藏经楼,以青色砂岩为主要建材,石材较硬,但其门楣及三角楣浮雕的水准是很高的。</h1> <h1><br></h1><h1>两列短圆柱是用来架高参道的。<br></h1> <h1><br></h1><h1>我们沿着铺设的游览栈道在废墟中穿行,有些地方虽有阶梯,还是要手脚并用地攀爬。整个宫殿宏伟巨大,又如迷宫般曲折复杂,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吴哥王朝鼎盛时的辉煌。</h1> <h1><br></h1><h1>中央塔庙已经完全崩毁,是寻找可能藏在林迦座底下的珍宝的人引爆火药所致。</h1> <h1><br></h1><h1>精美浮雕散落一地。</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文明的滥觞洞里萨湖 </font></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到吴哥旅游的人,除了参观吴哥遗迹,通常也会到洞里萨湖游览,因为这个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不仅景观特殊,更与柬埔寨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从吴哥到洞里萨湖并不远,路不好,来去观光的车还是挺多的。一条黄泥路,单车道,黄尘漫天,而且坑坑洼洼。即便这样,还是时不时有“突突车”迎面而来,车上坐着戴着口罩一身黄尘的欧美老外。 </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由于是旱季,我们上船的地方,想象中宽广无垠碧波荡漾的湖面,已经浓缩成一条宽不到50米的黄泥浆水道。</h1> <h1><br></h1><h1> 洞里萨湖又名金边湖,呈长形位于柬埔寨的心脏地带,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泊。湖滨平原平坦、广阔,长500千米、宽110多千米,在金边市与贯穿柬埔寨的湄公河交汇。它像一块巨大碧绿的翡翠,镶嵌在柬埔寨大地之上,为高棉民族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是柬埔寨人民的“生命之湖”。</h1><h1> 洞里萨湖干季湖水流入湄公河,但雨季时湄公河水却倒灌入洞里萨湖,避免了洪水泛滥,所以它扮演着调节下游水位的角色。据说,每年十一月干季开始后,洞里萨湖沿岸形成广阔的湿地,正好提供种植一季稻米。在途中,我们的确看到了马路两边平坦碧绿的良田,可惜车颠尘大,没拍下来。<br></h1> <h1><br></h1><h1>船驶入红树林区域,司机说,雨季水位会上涨十五米以上,这些红树林大多数会淹入水下。没有淹没的红树林,游船可驶入游览。</h1> <h1><br></h1><h1>船驶入水上村庄。虽然我们只是坐在船上远远地观看,没有近距离地接触这些水上人家,杂乱、贫穷、肮脏,已让我们触目惊心!<br></h1> <h1><br></h1><h1>整个村子都是用柬埔寨特有的木材在水上搭起鳞次栉比的高脚屋组成,传说有蛇神驻守,洞里萨湖的旱雨两季变化让人吃惊。</h1> <h1><br></h1><h1>旱季时支撑木屋的树枝露出水面,屋子高悬在空中,而当雨季湖水上涨湖面扩张时,支撑木淹没,水涨到屋门口,出门就要上船。一些建在大筏子上的高脚屋就在拖船的拖动下向上游行进,寻找一个水更浅、靠陆地的位置安家,年复一年,代代如此。<br></h1> <h1><br></h1><h1>他们以湖为居,住在湖中间,靠打渔为生。在湖里居住,读书,生活,看病,吃饭,买卖东西,他们吃用的水也是从这湖里取,然后排泄也是在这个湖里,污染十分严重。</h1> <h1><br></h1><h1> 湖面是就是交易市场,船上就是水上杂货店,在这里洗澡也非常简单,跳下去就行,只是水里面时不时会有鳄鱼,要十分小心。</h1><h1> 图1看起来是个医院。</h1><h1> 图2可能是接待游客的餐馆吧。</h1> <h1><br></h1><h1>这些人平日里没有什么活动,白天除了干活,就是呆在家里.晚上没事就造小孩子,所以小孩子特别多。整个村子但没有任何娱乐设施,交通工具只有船。</h1> <h1>  </h1><h1>在这一万多平方公里的浩瀚湖泊中,生活着约十万水上人家,而他们却又这么无奈的生存。在这里他们不能靠岸,不能从事除捕鱼以外的其他工作,所以,有人说洞里萨湖就是一个漂浮着的难民营。</h1> <h3><br></h3><h1>湖边有一片被人称为“鬼森林”的地方,洞里萨湖上的贫穷人家无钱丧葬家中去世的人,就把家人尸体放在袋子里挂在树上,但是雨季的时候,尸体也就会被鱼吃掉。</h1> <h1><br></h1><h1> 有一种说法:这些水上居民,大多是越战时期被越南政府遗留下来的越南人,没有身分证,没有国籍,没有土地,也没有家,他们被无限期地拘留在这里。一只船就是他们的世界,回不了越南,也无法登陆柬埔寨,一辈子没有人身自由,只能在船上度日,以吃活鱼、喝湖水为生。</h1><h1> 这种说法尚须考证。</h1> <h1><br></h1><h1>穿过水上村庄,我们来到洞里萨湖的中心,这里依然有广阔的水面。洞里萨湖日落,也是值得期待的美景。来这里等落日的游船,几乎全部是中国游人。遗憾的是,我们还是没有等到最美的景色,太阳没有落到湖里就被云层吞没了。</h1> <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回程,再一次穿过水上村庄,对洞里萨湖印象深刻,并不是因为它的美丽。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洞里萨湖是中南半岛第一大湖,渔产丰饶,每年湖水的进退,肥沃了广袤的土地,带来了高棉百姓的丰衣足食,从而孕育了稳定的吴哥文明,创造了1000年前的人类历史的奇迹。</font></h1> <h1><br></h1><h1> 可是吴哥以后的柬埔寨,积贫积弱,饱受强邻恶邦之气。</h1><h1> 1430年,暹罗入侵柬埔寨,包围吴哥城七个月,最后攻破吴哥。柬埔寨放弃吴哥,迁都金边。</h1><h1> 1863年,柬埔寨沦为法国保护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又被日本占领。</h1><h1> 1953年11月柬埔寨独立,1970年3月,朗诺将军发动政变,废止君主制,成立高棉共和国。</h1><h1> 1975年4月至1979年,红色高棉攻占金边,建立民主柬埔寨政权,即日宣布废除货币,把全国所有城镇居民驱赶到乡郊,强迫集体务农,并屠杀所有知识分子。在这期间,有170万普通柬埔寨人被处死、强迫劳动致死、压迫致死。红色高棉当政的三年多时间,全国五分一以上人口死于饥荒、劳役、疾病或迫害。这是20世纪最血腥暴力的人为灾难。</h1><h1> 1978年12月,越南进攻柬埔寨,次年1月攻占金边,建立傀儡政权。</h1><h1> 战乱结束后,不说依然剑拔弩张的党派纷争,仅在柬埔寨全境,还有350余万颗地雷还悄然于地下,这对一个只有200多万人口的国家意味着什么。国家有如此不能再糟糕的霉运,<br></h1><h1> 柬埔寨的命运很悲情,而且悲情的有些离谱。</h1> <h1><br></h1><h1>2013照片:乡间还有许多是这种木板、树叶搭建,无门无窗,只有一个入口的住房</h1> <h1><br></h1><h1>在景区各个景点都有这些因战争致残的人士卖艺乞讨。</h1> <h1><br></h1><h1>双目失明的乞讨者。</h1> <h1><br></h1><h1>老人和孩子无助、迷茫的眼神令人心痛。</h1> <h1><br></h1><h1>这里到处都是被战火和贫穷舔干了生气的神情,以及能够慢慢好一点生存下去的期待。</h1> <h1><br></h1><h1> 可以庆幸的是,实实在在的希望,正从那些曾经铺满疮痍和疤痕的路上悄悄走来。1993年,随着柬国家权力机构相继成立和民族和解的实现,柬埔寨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h1><h1> 近年来,柬埔寨的政治局势较为稳定。为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柬政府实行对外开放的自由市场经济,推行经济私有化和贸易自由化,优先发展农业、加工业、旅游业,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人才培训,积极推进行政、财经、军队和司法等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改善投资环境。把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作为首要任务。尤其最近几年,柬埔寨把握住了发展的机会。以2012年为例,柬埔寨充分利用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的契机,积极扩大对外交往,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出口、拉动内需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h1><h1> 柬埔寨人近年来大力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响应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努力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己初见成效。</h1><h1> 在暹粒市区,各种高档酒店林立,城市的色彩也丰富起来了。</h1> <h1><br></h1><h1>暹粒周边的乡村民居明显比五年前有了很大改善,房屋质量普遍好了很多。卫生状况比印度好多了,至少没有垃圾糞便遍地的状况。</h1> <h1><br></h1><h1>百姓生活虽不富裕,但已远离战乱,过上了平安祥和的日子。</h1> <h1><br></h1><h1>(上图)热带水果很多,芒果在景区卖1$一个,而在路边摊2$可以买4、5个。</h1><h1>(下图)过去景区没有餐馆,我们旅行团中午都要跑回市区吃饭。这次三天都在景区吃饭。印象最深的是这个芭蕉林中的露天餐厅。</h1> <h1><br></h1><h1>一大片蕉林里搭了些棚子,无墙,透风凉快。餐桌就是一长溜的“大坑”,游客三五成群上坑盘腿围坑桌而坐,坑上有靠枕,吃饱喝足还可以躺下休息,恢复体力,下午再继续逛景点。</h1> <h1><br></h1><h1>柬埔寨首相洪森昨天(4月8日)在金边市钻石岛会展中心与来自茶胶省和实居省的5000多名工人面前重申:“一定要保证柬制衣、制鞋业,乃至纺织工业的持续性发展。”洪森呼吁全国的广大工人一定要维护好国家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洪森指出,各相关部门要确保工厂内没有出现“大哥帮”现象,或者吸毒者扰乱工厂生产线的问题,因为这种现象会严重破坏整个工厂工人的生活环境。</h1> <h1><br></h1><h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早已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多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保护修缮吴哥窟。</h1><h1> 我们衷心祝愿柬埔寨告别悲情的历史,从此走上富国强民的大道。</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