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行走江南,扬州不可错过。无论是“烟花三月下扬州”,还是“春风十里扬州路”,亦或“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这个引风流人物竟折腰的城市,令人神往。</h3><h3><br></h3><h3> 有人会说:不对啊,扬州明明在长江以北,你怎么说是江南呢?这里的江南,是个文化概念。扬州的繁华富庶、亭台楼阁、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和江南的苏杭相通、相似、相媲美。千年以来,李白、杜牧,文人雅士都把扬州当作江南来吟咏,这是文化对自然区划的超越,是文化力量的显现。</h3><div><br></div><div> 关于扬州,有一个流传千古的段子:酒桌上,四个人谈理想。甲说:我希望腰缠万贯;乙讪笑:没追求,就想当个土财主。我的理想是炼丹求道,长生不老,将来白日飞升,位列仙班,驾鹤傲游,御风而行,岂不快哉;丙说:要我选,我就到扬州当知府。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何况是天下第一繁华之所,钱还用愁。加之此地温柔香艳,不是神仙,胜似神仙;此刻三人目光转向丁,只见丁含笑不语,喫一口酒,悠悠说到: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众人笑到:你高!把我们的理想全涵盖了。</div><div><br></div><div> 这个故事,南朝殷云的《小说》和元朝陶宗仪的《说郛》都有记载。使扬州愈加令人心向往之。</div><div><br></div><div> 此番和燕子去扬州,既没有腰缠万贯的土豪行迹,也没有骑鹤驾临的仙风道骨,但广陵还是要去的,不只是观赏“园林之盛,甲于天下”的瘦西湖,也不仅是逛逛东关街的商铺酒肆,亦不止于品尝淮扬菜的真味,而是拜访两位古人。</div><div><br></div><div> 此二位,都与扬州有着不解之缘,扬州,是他们的爱恨情仇之城,也是他们身后埋骨之地。一个是名垂青史,千古流芳的史可法,另一个是声名狼藉,灰头土脸的隋炀帝。</div> <h3><font color="#010101"> 史可法(1601年2月4日—1645年5月20日),字宪之,号道邻,汉族,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人(今开封市双龙巷)。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帅军与清军作战。</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史可法指挥军民顽强抵抗。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为了瓦解汉人的抵抗意志,清军在扬州进行了10天的血腥大屠杀,史称“扬州十日”。彼时,扬州城尸横遍野,又值夏季,尸体腐烂较快,史可法的遗骸无法辨认,其义子史德威与扬州民众随后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岭。</font></h3> <h3> 史公祠坐落于扬州市史可法路南端梅花岭畔,是史可法的祠堂,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内建史可法衣冠墓。墓前为“史可法纪念馆”,其馆名由朱德元帅题写。进入正门,来到飨堂,柱上一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飨堂内,头顶高悬“气壮山河”横匾,正中供奉史可法全身坐像。飨堂后为史公衣冠冢,墓前有3门砖砌牌坊,上额“史忠正公墓”,与三面围墙形成墓域。墓地内银杏蔚秀,腊梅交柯,正中立表石墓碑,上镌“明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之墓”。</h3><h3><br></h3><h3> 无论在史籍还是在民间,史可法的形象都十分高大。就连他的敌人,对其人格勇气亦是钦佩有加,乾隆帝追谥他为“忠正”,并在《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中评价道:至若史可法之支撑残局、力矢孤忠,终蹈一死以殉……史可法节秉清刚,心存干济,危颠难救,正直不回。</h3><h3><br></h3><h3> 但历史和历史人物都不是平面的,他们都有着不同的另一面。南明的败亡,并不像有些史书上说的,仅仅是南明皇帝及马士英、阮大钺等人不思进取,幻想苟且偏安的结果。当初的“联虏平寇”战略是史可法等人共同制定的基本国策。</h3><h3><br></h3><h3> 所谓联虏平寇指的是南明弘光政权误判形式,出现战略失误,采取联合满清力量来消灭中原地区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军的政策。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当攻陷北京的李自成“大顺”政权在吴三桂勾结满清的联合打击下垮台后,河南、山东大片地区呈现出了南明、满清和大顺政权三不管的地带。当地士绅和将领在恢复大明的口号下,结垒自治,并飞书给南京的南明政权,要求极速派兵接收。但以史可法为首辅的南明政权一再误判形式,对满清贵族抱有幻想,出于不激怒满清贵族的考虑,迟迟没有派员接收,而且派出使节携带大量钱款慰问清军。</h3><h3><br></h3><h3> 当初,多尔衮也被这一切搞晕了。清军入关初期,兵力有限,特别是满族人口稀少,补充兵员颇非易事。明朝虽分裂为山西以西的大顺政权和以南京为中心的南明政权,但地域辽阔,实力也相当可观。多尔衮摸不清底细,不敢贸然行事。在吴三桂的接引下,占领了北京和畿辅地区已属意外,他初期也有勾结南明,共平“流寇”,实现南北分治的意图。这一方针对于南明弘光政权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鉴于自身的腐败无能,苟且偷安,因而对清方代平“流寇”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以为此策既行,自己坐享江南财赋充盈之地,依然可以过着偏安一隅的太平日子,“联虏平寇”就成了弘光朝廷一厢情愿的上策。</h3><h3><br></h3><h3> 满清作为充满锐气的新兴政权,和腐败老朽的南明政权确实不可同日而语,多尔衮很快判明了形势,立即传檄河南山东等地,接受大清收编,翘首待王师的黄淮大片地区就这样不费一枪一弹,落入满清之手。而此刻的史可法还在上书,要求尽快办理诏书和银两,慰问清军,并称“成败在此一举矣”。</h3><h3><br></h3><h3> 直至满清站稳北方大片土地,并一路南侵,史可法自请督师江北,战死扬州,一死惊天下,才完成了他伟大人格的最后升华。</h3><h3><br></h3><h3> 此次扬州之行,要拜访的第二位古人是隋炀帝,大隋朝的第二个皇帝杨广。</h3><h3><br></h3><h3> 有人会说,此人横征暴敛,骄奢淫逸,且失德无道,为什么要祭拜他呢?还是那句话:历史和历史人物从来都不是一个平面,而是复杂立体的多面体,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帝王,隋炀帝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以及他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在我看来,几乎无人能及。</h3><h3><br></h3><h3> 历史上,有两个短命王朝为他的继任者带来了两次中华民族的历史盛世,这两个短命王朝,一个是大秦,另一个就是大隋。毛泽东评价秦始皇的时候说:祖龙虽死秦犹在。照我看,隋炀虽死隋犹在似乎也不为过。</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 隋炀帝陵,位于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隋炀帝杨广(公元569-618年),在位十四年。618年,在关陇军事集团发动的政变中,被权臣宇文化及缢杀。初殡于江都宫流珠堂,后葬吴公台下,唐朝平定江南后,以帝礼改葬雷塘现址。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大学士阮元为其立碑建石,扬州知府伊秉绶隶书“隋炀帝陵”。</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其陵冢为平顶金字塔型,为四门四阙楼、四隅四角楼的城垣形制。四周是边长60米的正方形城垣,四边均有门,南门曰朱雀,北门曰玄武,东门曰青龙,西门曰白虎。</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隋帝国和当初的秦帝国面临着几乎同样的形势: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分裂,内部山河破碎,百废待兴,外部强敌环伺,虎视眈眈。要巩固新兴的政权,出路只有一条,对内,大力发展经济,兴建基础设施,培养选拔人才,迅速形成统一高效的官僚指挥体系。对外,恩威并施,和亲、贸易加军事打击,解除外部威胁。从这两点上看,隋炀帝做的并不比秦始皇逊色。</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他钦定科举制度,建进士科,恢复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削夺高门士族权势,提拔选用平民人才并使之程序化、制度化。科举制贯穿于中国封建制度之始终,直到清朝灭亡前夕才宣告结束;</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他西巡张掖,开拓丝绸之路,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得以通畅;</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他三巡突厥,三抚琉球,三伐辽东,西巡河右,和亲高昌,在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里的土地上,建立了一个远超秦汉面积的大帝国;</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杨广即位仅仅五年,隋朝国势达到华夏史上空前未有的鼎盛时期,户籍数直到一百多年后的唐玄宗天宝年间方始超过。而著名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皆不能及;</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杨广还是当时顶尖的文学家和诗人,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足可与“三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相比拟。其诗作《饮马长城窟行》:“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雄浑高迈,绝唱千古。</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尤其是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堪称功在后世,利在千秋。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北京)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两千七百公里。以会稽、洛阳、涿郡为三点,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四段,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当时起到的作用超过今天的高铁,使中华民族受益了1500年,至今仍深受其惠。</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即使是导致隋朝国运由盛转衰的三次征高丽的战争,也能说明隋炀帝具有一流的战略眼光,只是由于战术原因失利了。须知,北方少数民族历来是中原政权的心腹大患。历史已经证明,北方少数民族多次给华夏民族带来几乎亡国灭种的巨大灾难。随后唐太宗继续征高丽,并取得重大胜利,这叫“英雄所见略同”。</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不可否认的是,杨广好大喜功,追求所谓“千古一帝”之虚名,一味的大干快上,超出了当时国力和百姓的承受能力,加之打击高门士族,疏远关陇军阀集团,导致各路军阀离心离德,民变四起,最后国破身亡。</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但他毕竟是有着巨大作为的帝王,为何身后骂名滚滚,恶评如潮?我的答案是:他被严重污名化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就像秦始皇一样,后世取代了他的江山,继承了他的基业,却绕不开他的制度,放不下他的红利,奈何?所以只好在人格上污蔑,在人品上贬损。以彰显自己合法和正朔的地位。</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唐太宗对他一个“炀”字的谥号,起的大有学问。</font></h3><h3><br></h3><h3> 谥号制度起源于周朝,即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盖棺定论的评价。到周中期指定《谥法》准则,对所谥字号有着详细解释。关于“炀”的解释是“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可见,一个“炀”字,判定了杨广是“亲近姬妾,远离礼法”、“蛮不讲理,疏远民众”、“背离天道,欺压生民”、“好大喜功,疏于理政”、“刻薄寡恩,不讲忠义”、“背离道德,荒废国事”。六顶大帽子一戴,使杨广在道义上,永无翻身之日,真可谓用心良苦。</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古今中外皆然。</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当初,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游历扬州时,看到大运河带来的繁荣景象,联想到隋炀帝的命运,颇有感触地作了这样一首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意思是说大运河繁荣了经济,却干掉了隋炀,要不是他为自己大修龙舟,巡幸江南,他的功绩就能与大禹相比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稍微改一下:“纵有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如何?</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