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贤亭的过往

清风明月

<h3>  在石溪通往上富的古道上,有一座叫景贤亭的古老石亭,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现在早己荒废,破旧不堪,随时有倒塌的危险。</h3><h3> 这里曾经是通衢的大道,在古时那个年代,所有的物资和货物进出都是通过人的肩挑、背,扛来进行的,山里面的火纸、谷物、竹木的外运,都是通过人力运到山外,再把所需要的生活用品从山外由挑夫挑进来。特别是当年人们用来熬竹麻的石灰,那用量是很巨大的。</h3><h3> 当年的这条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热闹非凡。不像现在,荒废成这个样子:原先的屋也倒了,路也没了。再过几年,可能再没人记得这条路,这个亭子了。</h3><h3>我曾记得,当年这条路上最少有四处供过往行人歇脚休憩之处,有供客人茶水、食物,半途打点的铺面,日夜烟火不停,随时都有客人光顾,可见当时之繁荣和过往行人之多。因为在古代那个时候,周围好几个乡镇的货物进出大都经由此路。路面差不多都是用石板和平整的麻条石铺面,有上坡的路面砌成台阶,路两边年年修橏,宽敞明亮,即便你挑东西货物经过亦无挂碍。</h3><h3><br></h3><h3> 这座石亭的建造年代不详,己几经重修。全部采用麻条石砌成,用量几百块之多。建在两山之间的隘口,是所有往来人众必经之地,别无他路。</h3><h3><br></h3><h3> 据说现在这座石亭的重修工作已经立项,可望在不远的将来,重新焕发新的生机和当年的繁盛,供人们参观、游览。</h3><h3><br></h3><h3> 我们期待!</h3> <h3>像这样的路、桥,在几百年前,那已经是相当的宽阔通敞了。在古代,什么东西都是通过挑,扛,背的形式来完成的。不像现在的人,即便三步路,也得坐车,骑车,不肯去走。</h3><h3>那时候,上富有水陆码头,像从外地运来熬竹蔴的石灰,都是从水路运送进来的。量非常之大,光我们村子里就有大小湖荡一二十口。如果全部都用上的话,需要石灰数万斤。做好的土纸还得运送出去到上富,再销往外地位。</h3><h3>那时的人吃苦耐劳,力气大,这些体力活自然不在话下。</h3> <h3>岁月无声</h3><h3>时光留不住</h3><h3>曾经的过往</h3><h3>早已淹埋在故事的沧桑里</h3><h3>曾经的辉煌或者繁荣</h3><h3>亦是幻梦一场</h3><h3>时光的过客</h3><h3>来也匆匆,去也匆匆</h3><h3><br></h3><h3><br></h3>